21世纪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传统医药学与中医中药
自从两百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为了求得生存、发展及繁衍后代,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就伴随出现了一系列的寻医求药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长期的积累,不断地总结整理这些宝贵的经验,逐步提升,才形成了现在的传统医学。

传统医学在多数近代医学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已经基本消失,现今,世界仍然保存着的三大传统医学体系有希腊传统医学体系、印度传统医学体系以及中国传统医学体系。

中国的中医药学、日本的汉方医药学以及韩国的韩医学均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汉方医药学及韩医学结合各自国家的具体情况,均有所调整、补充和发展,逐步“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体系。

即使如此,它们与中医药学之间至今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中医药学的发展状况对汉方医药学、韩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传统医药学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对整个人类的繁衍昌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而言,西洋医学的传入都只不过是近二三百年的事情,在那之前,医疗保健主要靠的就是传统医学。

对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中医中药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传统医学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西洋医学的发达与否。

例如:位于欧洲的经济强大的德国采用植物疗法具有很长的历史,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很多成果;而经济发达的日本,这些年传统的汉方药市场发展得很快;最近,经济强大的美国,对植物制剂的关心也开始高涨,正在修订对植物药的限制,并将拨出巨款成立研究中心,加强对中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总之,传统医学近年来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新认可,要求对传统医学进行重新评价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新药研究开发与传统中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
(一)创新药物研究形势严峻
我国自1993年开始实行化合物专利后,创新药物的研究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国家为了推动创新药物研究,出台了许多激励政策和措施,但要收到实效还需待以时日。

实践证明,简单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开发创新药物的经验,限于国情,一时难以收到重大成效。

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根据国情,发挥自己的传统药物优势,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二)从天然药物出发研究开发创新药物是一条捷径
世界各国实践早已证明,天然传统药物历来就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源泉。

一些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如麻黄素、紫杉醇等本身已经开发成为新药。

一些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则作为先导化合物,经过结构修饰或结构改造,发展成为重要的合成药物。

在某些疾病治疗领域,至今天然药物还没有适当的合成药物可以代替。

在中国,结合千百年传统医学的宝贵经验,从中药、天然药物出发研究开发创新药物将被证明是一条捷径。

创新药物的研究与中药现代化工作结合起来,必将形成中国特色。

(三)从天然传统药物出发研究开发创新药物的经验
1.发现新活性化合物/活性部位是研究开发一类/二类创新药物的前提。

没有发现就谈不上研究和开发。

2.在众多活性中找出最本质的作用。

要求供试对象药效明确,且可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表达。

3.关键是要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可以简便用于指导目标活性物质分离追踪的生物活性筛选体系。

①尽量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注意按“等剂量不等强度”原则,比较并选择最强活性成分进行追踪,使“物质分离”与“活性分离”同步进行,以求尽快追踪分离到目标活性物质。

②不断研究改进新的微量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测试技术,发展天然产物结构改造及全合成工作。

③尽量拓宽研究对象,不断开拓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海洋生物资源,不仅注意研究中药,还要注意研究民族药、民间药等。

5注意充分吸取和发挥中国传统医药优势及中医临床实践经验,提高发现活性化合物及研究开发创新药物的命中率。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理清思路、寻求发展
(一)21世纪为中药及天然药物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随着21世纪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疾病谱和医疗模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上合成药物带来的药害以及中药、天然药物等传统药物疗法在世界各地开展后取得的明显成效,都为中药及天然药物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现在全世界都开始对传统医学进行重新评价和重新认识,可以认为,对进入高龄化社会的21世纪来说,作用缓和、具有适应多样性的中药(汉方药)制剂将是有慢性病,特别是多脏器疾病的老年患者最为理想的药物。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21世纪将是中药制剂的时代。

(二)中药制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是:只批准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原料的75%又是由我国输入,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了80%。

而拥有约4000种中药制剂的我国,中药制剂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率仅为3%~5%。

这种巨大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中药的生产工艺过程虽有一定进步,但离现代医药工业优质化生产过程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中药原料来自自然界,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原料、半成品及最终产品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还有一段很大差距,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

3.中药产品的疗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从整体上应当予以肯定,但是由于缺乏采用现代药物临床研究常用的"随机分组"、"对照"、"双盲"、"多点观察"等科学实验方法获得的科学数据,难以为现代医学工作者及各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所信服。

4.对中药产品适应症、功效与用途等的中医理论的深奥说明,很少用现代医学理论做出科学的表达,难以为现代医学工作者、各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患者所理解、掌握和接受,因而直接阻碍了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三)中医中药研究的发展目标
1.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阐明和表达中医中药的深奥理论,做到能为世界医学工作者所认识:理解、接受,正式进入世界医药市场。

2.中药现代化的初级目标是:将国内已经批准上市的中药(含复方制剂)尽可能按照国际要求,分期分批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并能为世界各国药品行政主管部门正式批准,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3.中药现代化的高级目标是:将推动中药现代化工作与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结合起来,在中医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中药(含复方制剂)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发掘、整理、提高,搞清中药(含复方制剂)治疗疾病的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为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研究开发新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四)中药(制剂)的初步现代化宜适当借鉴日本对汉方药规范化、标准化的成功经验
日本从1960年起,大约用了15年时间完成了汉方药制剂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过程,结果大大提高了汉方药制剂的质量,汉方药制剂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应用汉方药治疗的医生人数从1980年的28.O%增加到了1993年的76.8%,汉方药制剂也从原来的《一般用汉方药制剂》发展到《医疗用汉方制剂》,并允许在《国民健康保险》中支付有关费用,汉方药开始大规模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其基本经验是:
1.政府排除众议,承认汉方药制剂组方的合理性和疗效,但只限于张仲景时代的210种中药经典方剂。

2.作为内服制剂,原则上只承认浸膏制剂,并提出了"标准汤剂"的概念,要求制定标准汤剂的化学基准与生物学基准。

3.要求提供中间体(浸膏)及成品(最终制剂)的生产工艺过程细节以及在化学、生物学上与标准汤剂具有同一性的研究资料,确保其在化学(指标成分)及生物学(药理作用)上与标准汤剂具有同一性。

4.由政府出面组织研究班,实行"官、产、学结合",选择典型的汉方药制剂,从保证稳定的质量要求出发,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研究,总结经验。

5.政府颁布法令,要求各生产厂家必须参照有关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重新研究,重新申报,求得审查批准。

结果用了15年时间,初步实现了汉方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

中医药学、汉方医药学及韩医学均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体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走过了一段发展过程。

今后,有在可能的条件下,宜由三方共同组成合作委员会,协调中药(汉方药及韩药)的研究发展事宜,共同为人类健康做出较大的贡献。

(五)从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开发创新药物宜借鉴欧洲的经验
欧洲在这一方面的基本经验是:
1.在研究开发新药品种方面,既尊重传统经验,又不拘泥于传统经验。

不像日本那样只停留在承认张仲景时代的210种经典汉方制剂水平上,不再往前发展。

2.既注意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又不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关于"创新药物"只限于纯化合物的概念,提出了植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概念。

植物疗法的代表性产品在欧洲有银杏叶制剂、大蒜制剂等,国内则可举出地奥心血康等。

四、中药复方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一)开展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研究的意义
1.中药多是按照中医理论组方用药,复方是中药的精髓,最能体现中医用药特色。

2.有利于阐明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发扬光大中医中药,并能提高中药(含复方制剂)的质量,使之规范化、标准化,便于推向国际市场。

3.有可能在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和疾病作斗争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为研究开发创新药物提供一条崭新的途径。

(二)复方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
1.疗效确切,且可用现代药理模型进行正确表达。

2.尽可能选择经典处方。

3.所选复方应尽可能用于常见病、多发病或疑难病的治疗。

4.方中药味不多,品种不易混杂。

(三)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研究的程序设计
1.选择适宜方剂作为研究对象。

2.按照标准处方,选购标准药材,做成标准汤剂或其冷冻干燥粉末。

3.采用现代药理学手段正确表达和确认上述标准汤剂或冷冻干燥粉末的临床治疗作用效果。

4.建立与上述药理学模型相平行的简便、可靠、灵敏的多指标活性筛选体系。

5.采用多指标活性筛选体系进行活性成分的导向分离,用现代化学、波谱学手段测定活性成分的结构。

6.测定复方及组成中药中上述活性成分的含量,探讨活性成分是来自哪种中药,还是来自整个中药复方。

7.在等剂量条件下,比较整个中药复方中某个目标活性成分的活性强度,探讨复方的组方原理。

(四)在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研究基础上开发新药的几种途径
1.将目标活性化合物单体或其混合物直接开发成一/二类新药。

2.将目标活性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在进行适当的结构修饰或结构改造后开发成为一类新药。

3.在活性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将原有中药复方工艺改进,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标准化制剂应用,相当于二类新药。

4.原有复方在上述活性成分研究的基础上,经改进组合成新的复方,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做成新的标准化制剂,也相当于二类新药。

五、总结
(一)中药只有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才能发扬光大
中医中药是世界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同时也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许多地方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步,也还有一些糟粕。

我们只能采用科学的态度,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和阐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使之发扬光大,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药的功效评价只能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过去,对中医中药的功效评价,主要是根据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

今天,对中药新药的申报审批也只能根据它的临床效果,但是应当采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如双盲、对照、多点观察等)。

一个中药新药(包括复方),只要临床效果确切,就应当承认它,而不要因为用现成的中医理论无法做出圆满的解释就否定它。

(三)中药制剂怎样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中药制剂要想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必须为外部世界理解和接受,并能取得国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批准。

有关中药制剂的适应症、主治、用途等说明应能为西方医学工作者所理解,提供的试验数据等研究资料应能与国际规范化要求接轨,使国际社会确信我们所提供的中药复方制剂确实做到了"安全、有效、可控、稳定",并要符合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要求。

(四)中药制剂作为商品生产首先应当强调共性
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非常重要,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强调个性,其正确性毋庸置疑,效果也肯定会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汤剂是个非常好的剂型。

但是作为商品生产、销售则不宜过分强调个性,只可能更多地强调共性,不然就难以开拓市场,更不可能走出国门。

如早期张仲景时代的中药经典方,主药突出,方味简单,三五味药就解决问题,也比较实用。

但发展到后期,特别是进入宫廷之后,由于医疗对象是皇宫贵族,用药时尽量求全,结果方味越来越多,过于复杂,主药不突出,解决什么主要矛盾也不清楚,难以深入研究,更难以推广。

建议应当溯本求源,查明中药复方的发展、演变过程,搞清其中的奥秘。

(五)不拘一格、多方探索
对中医中药的研究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更不要用一种模式来统帅一切。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尤应注意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鼓励人们多方探索,同时又要组织不同观点和学派平等交流,求同存异,让事实来回答问题,让历史来做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