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政治思想中民本_仁政与民生的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3-04;修订日期:2010-03-21
基金项目: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XZZ009)
作者简介:黄义英(1970 ),男,广西宾阳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文化传统与政治现代化。

传统政治思想中民本、仁政与民生的关系分析
黄义英
(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要准确把握传统民生方略的性质,必须对它的理论基础有所了解。

传统民生方略的理
论基础是民本和仁政思想,而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的内涵是不同的,民本不是仁政的实质,也不
是仁政的拓展,两者之间是互为前提和结果的关系。

传统民生方略的这一特点,使我国古代民生
事业成为一种非常微妙的政治活动。

关键词:民本;仁政;民生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10)03-0033-04
民生是社会和谐的生命线,保障民生是传统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民生方略多有研究,以便古为今用,能够为现代民生方略的完善提供借鉴。

然而古代民生方略与现代民生方略在对象、动力、手段、理论基础等各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分别,不但不可混为一谈,而且也不可抱着拿来主义的简单态度去对待。

本文拟就传统民生方略的理论基础作一番考察,希望有助于使其性质和特点更加明显,也使古代政治思想中民本、仁政、民生等范畴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

一、民本、仁政思想是传统民生方略的理论基础
古代中国对民生问题的解决重在道义上的担当,而轻视法律和制度上的规范,这一传统虽然与现代政治大异其趣,却也不是一两个皇帝、一两个官员和思想家的偏好,而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事事讲法律、讲制度,道义的精神都体现在法律和制度之中了,所以作为法律和制度之本源的道义在人们的意识中反而变得可有可无,由此又培育出法律、制度比道德、礼俗可靠的认识,以为历史上的纷争、腐败、危亡等现象,都不过是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的结果。

这固然是旁观者清,但也有隔岸观火之弊。

因为在古代社会的民生系统之中,能够充分满足这个系统的功能需求并与其他系统协调的,正是道义、道德而非法律、制度。

而且在注重天命、 一诺千金!等社会风气下,道义对于等级社会的良性运行并无根本的阻碍作用。

古代中国有发达的仁政思想,也有发达的民本或者民贵思想,正是这些思想,而不是有关法律和制度的思想,是我们理解古代民生问题的基本线索。

民本、仁政等思想就是传统民生方略的理论基础。

正如我们不把古代社会民生状况的良好主要归因于法律和制度的健全一样,我们也将不把民生状况的恶化主要归结为相应法律和制度的缺失。

我们要寻找的其实是这些:究竟是什么强化了人们的仁政、民本意识,使民生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又是什么弱化了人们的仁政、民本意识,使民生问题恶化并不可收拾?而为使答案明晰,有必要对仁政与民本这两个概念作一番考辨。

二、仁政与民本的关系
在人们的著述里,仁政与民本的关系大概有如下几种情形:或以民本为仁政的 实质!,或以民本为仁政的拓展,或以仁政和民本根本就是一回事。

孟子既讲仁政,又讲民本,故于孟子思想的阐释中最易发现以上的倾向。

有学者指出: 仁政的实质在于以民为本。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十分重视民的地位。

![1]萧公权先生在论述孟子时说: 仁政必有具体之设施。

孟子所言,似可以教养二大端概之。

!又说: 养民既2010年3月第31卷第3期 襄樊学院学报J ournal of X i angfan Un i versit y M ar .,2010Vo1 31N o 3
第31卷第3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
为政治之第一义,孟子乃更进一步而发为民贵之论。

![2]还有学者于孟子只论其仁政学说,并指出孟子的仁政学说尽管兼顾了民众的利益,但是它绝对不是带有民主性质的政治学说![3],显然已将仁政等同于民本。

人们或许认为,是君臣群体在行仁政,也是君臣群体在以民为本,二者的主体没有差别,而民本方略的实施,又必然以仁政为归宿,并且也只有行仁政,才是真正体现了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情怀,所以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别,未必不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笔者看来,仁政和民本固然有一致的地方,但那些细微的差别,却正好是传统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的精妙之处。

概括地说,仁政和民本是传统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既相互依赖、相互承认又相互制约、相互责求关系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仁政还是民本,都不是统治者单方面的事情,而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共同做成的事情。

就仁政而言,一方面必须有统治者教民、养民之实际行动,但另一方面必须有被统治者对这些行动的价值的认可以及感激之情,二者缺一不可。

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得再多,老百姓不认帐,不感激,这件事情本身也不能说成是仁政!。

既顽固地将民众排斥在国家事务的决策过程之外,又热切地期待民众理解、接受、感激乃至于歌颂政府的这些决策,这是传统政治自己给自己制造的难题。

为了求解这个难题,传统政治诉诸统治者的品德和智慧,使统治者成为天意!和民意!的忠实代表。

历史上,统治者自认为已经很卖力去为民众做实事、做好事,但最终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在听了一大通有关仁政的道理后,那个望之不似人君!的梁惠王忍不住对孟子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孟子答以应该行王道,不应该只是行小惠,才能得到民众归心。

在这一问一答中,我们不难发现民众的认同在仁政之认定上的重要性。

如果说行仁政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利益的照顾,那么认同仁政就是被统治者对统治者辛劳的补偿,因为这种认同的背后,联结着民众的一系列行为。

就民本而言,一方面必须有民众支持政权的各种行为,如忠君、守法、纳税、服役等,另一方面必须有统治者对这些行为的价值的承认,同样是二者不可偏废。

和仁政理念相反的是,民本理念中的行动方成了民众,而对这一行动作出反应的是统治者。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民众普遍拒绝效忠政府并承担赋役,统治者仍然会形成民惟邦本!的认识。

民众的造反行动提供的是一种鲜明的对比,使民众的效忠行为的意义更加突出,但无论如何,这只是民本理念形成的外因,而非内因。

但是,民众支持政权的行为的价值如果为统治者所漠视,也不能形成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不是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是民众觉醒的理论,而是统治者对民众价值的认识,是统治者觉悟的理论。

一般情况下,民众支持政权的这些行为的价值是不明显的,因为民众是在法律、军队的管制下做出这些行为的,统治者很容易认为只要制订相关法律,招募和训练强大的军队,就能够使民众始终表现出这些行为。

民众的造反行动打破了统治者对于法律和军队的迷信,使他们认识到如果没有民众的支持,政权不能凭藉法律和军事手段而稳固,必须在承认法律、军队的价值之外,同时承认民众效忠的价值。

民众的付出得不到政府的承认,或者政府的努力得不到民众的感激,并因此影响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这都是传统政治中常有的事情。

也许人们会说,天下只有不是的政府,没有不是的民众。

的确,如果政府真心实意对民众好,并且这种心意为民众体会到,民众绝不会是麻木不仁、不知感激的。

然而,只要我们相信在互动中有麻木不仁的官员,就不应否认也有麻木不仁的民众。

政府不肯承认,或者虽然口头上承认但在实际上忽视民众之本!的地位,以及民众不能理解政府的施政之仁!,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社会和谐链条的断裂。

传统政治思想对这两种情形有明显的担忧,下面试举两例,证明以上所论,并非虚言:孔子始用于鲁。

鲁人鹥诵之曰:麛裘而韠,投之无戾;韠而麛裘,投之无邮。

!用三年,男子行乎途右,女子行乎途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

大智之用,固难逾也。

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

民相与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

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

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

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5]
在这两个例子中,矛盾之所以没有最终激化,并且发生戏剧性的逆转,全在于事情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民众认同的功效。

如果不是三年!功成,而是十年甚至更长,其结果实不能预料。

黄义英:传统政治思想中民本、仁政与民生的关系分析
在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众不自称为国本!,但期待政府来给予国本!的承认;政府不自称为仁!,但期待民众认同其政为仁!。

如果政府承认了民之国本!的地位,在逻辑上就必须施行仁政以补偿民众的付出;如果民众认同了政府之施政的仁!的属性,那么他们就更必须尽到忠君、守法、纳税、服役等本分,自觉安于国本!的地位。

从政府的方面说,它所要做的就是增强以民为本的意识,主动地发政施仁,以换取民众心悦诚服的归化和出生入死无憾的支持。

从民众的方面说,就是以自己安分的表现和即使在遭受官吏不法侵害的时候也不轻易萌生推翻政府念头的那种忍耐,来换取最高统治者的感悟和对自己利益的适当关照。

在这里,民本和仁政就交汇在一起,成为互为前提和结果的紧密关系。

三、民生问题成为政治伦理问题
全面评价民本与仁政思想不是本文的宗旨,但说到底,以民(人)为本、发政施仁是与迷信鬼神、迷信暴力相反的治国理念,它不排斥对天命的宣传和对鬼神的敬拜,不排斥法制建设和军队建设,但是将为民众做好事、做实事放在一个更加显要的位置来强调。

在政治活动听于神!的时代,民众及其利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并非不受到关注,否则就无法解释民本、仁政思潮真正兴起以前夏商两代的稳定与兴盛。

我们也没有见到这样的史实,即当民本、仁政思潮兴盛以后,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面貌就全然不同,彻底摆脱了一治一乱的旧辙。

但由于民本、仁政思潮的兴盛,古代社会的和谐与冲突也就更多地染上了伦理的色彩,民生问题遂由经济、文化、技术问题一变而为政治伦理问题。

政府的经济工作除了要保障民众的生存之需,还要想办法使自己的仁心为民众切实感受到,即使政府事实上不能解决民众温饱问题的时候,也要设法使民众相信这种关爱是存在的。

而民众也把精神上的感受和物质上的满足看得同样重要。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尽管民众饿着肚子,但只要他们确信政府是真心对自己好的,他们的行为表现就和已经吃得很饱一样,支持政府的热情丝毫不减;而在另外的时期,情形又可能是另外的模样。

即使他们生活水平比起从前大为改观,但他们还是选择疏远和抱怨政府,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政府的那份关爱了。

所以,当经济走上正轨,民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如果政府因此认为民生事业大功告成,并坐在家里等着民众前来歌功颂德,那么他们可能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可以说,古代社会的民生事业,归根结底就是政府如何让民众时时感受到来自权力中心的关心和照顾的问题,是民众精神上的需要和物质上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的问题。

传统政治并不以养民、教民、恤民为民生事业的全部,而强调政府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必须有一份真真切切的爱民之心 如保赤子!。

孔子论孝时曾经讲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6]其实,这个原理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之中。

没有真情实感,勉勉强强的养亲行为不能称之为孝;没有真情实感,只是机械地向着皇帝磕头如仪也不能称之为忠。

同理,缺少了真情实感,父母之抚育子女不能称之为慈,政府之兴修水利、减免赋役、赈济孤寡等政事也不能称之为仁政。

孔子还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如果把这个命题中的之!具体化为民本、仁政、民生,贯通起来思考,就更可以明白它们的含义。

民生事业发端于统治者对民为国本!道理的认知,而见于统治者主动为民众做好事、做实事的行动中,但其最高境界,则是统治者以能够为民众做好事、做实事为荣乐,做到民众认为政府已经对自己仁至义尽的程度,也就是做到民众认同政府的施政是仁政的程度。

只是说空话,不做任何实事,这是知之者!的层次;抱着巩固政权的目的去做,这是好之者!的层次;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不畏艰辛,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这是乐之者!的层次。

单纯的知之者!将在民众那里一无所获,好之者!所得有限,因为民众会产生接受嗟来之食!的感受,而只有乐之者!才真正收获本固!和邦宁!。

在传统社会,民生事业是政治的一个缩影,是非常微妙的政治活动,它不但是融洽民众和政府关系的润滑剂,而且也只有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关系比较融洽的时候才能较好地进行。

传统民生事业并不是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生存、生计、生活的无差别的关怀,并不是对于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权利这一基本政治原则的尊重和确认,而纯粹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相互之间的利益照顾!。

它一方面不允许民众参与有关国计民生的决策活动,另一方面也不能容许民众的怨言和批评。

它既可能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可能是社会冲突频繁发生的脆弱地带。

第31卷第3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丁小萍.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1.
[2]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59-61.
[3]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7.
[4] 孟 轲.孟子章句集注:孟子∃梁惠王上[M]//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北京:中国书店,1985:2.
[5] 吕不韦.吕氏春秋∃乐成[M]//吕不韦,刘 安.吕氏春秋∃淮南子.长沙:岳麓书社,1988:132.
[6] 孔 丘.论语集注:论语∃为政[M]//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北京:中国书店,1985:5-6.
[7] 孔 丘.论语集注:论语∃雍也[M]//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北京:中国书店,1985:24.
R el ationshi p between People-oriented Thought,B enevolent Governance and People#s L ivelihood in Traditi onal Politi cal Thought
HUANG Y i-ying
(Depart m ent of Po litics and La w,Guangx iTeac hers Co ll e ge,Nanning530001,China)
Abstrac:t It#s necessary to have a good understand i n g on the people-or i e n ted thought and the benevo lent gov er nance the theoretica l basis o f the trad itional liveli h ood strateg ies.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and the be nevo lent governance have d ifferentm ean i n gs,t h e for m er isn#t the essence and the deve l o pm ent of the latter and t h ey ar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ach o t h er,w h i c h m ake the ancient people#s liveli h ood beco m e ver y de li c ate i n po litical activities.
Key wor ds:People-or i e n ted though;t Benevo lent governance;Peop le#s liveli h ood
(责任编辑:倪向阳;编辑校对:江 河)
(上接第32页)
R el ati onship betw een the State Power and the Rural Society:
Theori es and Evol uti on of t he R eality
FENG Yu-ku i1,X ING Ya-fe i2
(1.Research Centre for Reg iona lDevelopm ent of Northern H ubei Prov i n ce,X iangfan441053,China;
2.Research Centre for Chi n ese RuralA reas Pr ob l e m,Central China Nor m alUniversity,Wuha n430079,China)
Abstrac:t I n th is paper,the autho r discovers that the theory of state bu ild i n g reflects the different pattern of m an ifestation and co m p letes the path o f h istorica l developm ent i n different h istorical scenar i o s.The state-bu il d i n g theo r y is g i v en ne w ele m ents and deve loped and i m pr oved.A ccording to differert con tro l and m anage m ent for m s of rural d ifferences o f vari o us h istorical peri o ds o,f the author d i v ids the h istory of ch i n a i n to three peri o ds, na m e l y,t h e gentry-cu lture state,the cadre-m obilizati o n state and t h e elite-m ar ket state to ana l y ze the reality of the evo l u ti o n of Ch i n a#s state-bu ild i n g by the national i n stitutional arrange m ents for r ura l co mm unities of t h ese three periods.
Key wor ds:State-building;N ation-state;De m ocracy-state
(责任编辑:陈道斌;编辑校对:江 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