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播剧《武林外传》中出场的50多个人物几乎都 在说方言,有些至少是带有明显方言口音的“地 方普通话”。
热播之王的《士兵突击》,出场人物基本上都有 一种标志性的方言。许三多说一口带有河北邯郸 口音的河南话,许三多父亲说的是比较纯粹的河 南话,其他一些人物各说各话,有东北的、武汉 的、北京的、陕西的,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为方 言而秀方言”的成分。
只是港台等地的新词语对普通话词汇影响较大, 可以看做是新词语的一种特殊来源。④旧词语的 复活。有些词语只是暂时退出了日常交际领域, 有时还会“复活”,也可以看做是特殊的新词语。 ⑤旧词产生新义。有些词语通过借代、比喻等途 径改变了词义,这可以看做是更广义的新词语。
3.汉语中外来词有哪几种类型?
【提示】 汉语中外来词主要有六类:①纯粹音译。纯 粹的音译词主要来自印欧语。②半音译半意译。半音译 半意译的外来词包括两种形式,一半音译另一半意译, 一半音译另一半注释。③音译兼意译。音译兼意译主要 是音译但又能够从汉字的意义获得外来词词义的某种提 示。④仿译。仿译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成分对译外语原 词的构词成分。这种词不仅把原词构词成分的意义翻译 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内部的构词方式。
[整体·感知]



“日新月异”的新词语
新词语的分类 新词语的来源
“新”不一定“好”
新词语的规范
不能随便组合
美文佳作欣赏
“网络新词”生生不息 “中式英语”大行其道 网络新词,生生不息 新词语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作为 社会变化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新词语凸显了社会 生活中“动”的一面,也凸显了语言的动态变化。
2009年,某网站发起了“2009十大中式英语榜”。逾 七成网友对中式英语投赞成票,并认为“中国式英文 既有趣又被大家口耳相传,说不定有一天,老外也 这样说呢!”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 向上)荣登榜首,成为网民心中最富汉语韵味的中式 英语。其他如:“Horse horse tiger tiger”(马马 虎虎),“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因保留了汉语的押韵、机构名称、人名、景点、场馆、高速公路以外的街 道、站点,除了标志,它还是一种文化的含义,一种 主权的含义在内,这样的地方只能使用我们自己通用 的语言文字。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形是,应该使用汉语拼音的地方 现在没有使用汉语拼音,不少城市地名的标志上出现 中英文混杂的情况。一些街道,用汉语拼音来界定它 的专名,通名用的是英文。比如大街用的不是汉语拼 音的“大街”,而是用street。在中文里,没street。
网络词语直接与社会生活融合,直接向传统媒体 植入。 “被”,一个寻常的字,却在2010年揭晓的“汉 语盘点2009——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中国与世 界”活动中,当选为年度国内字。 “被增长”、“被满意”、“被捐款”、“被代 表”、“被就业”……这一系列的“被××”频 繁出现,以至于人们不由得惊呼,“被时代”的 到来。
【赏评】 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规范的 语言是文化传统得以维系、传承的重要基础。当然, 语言也要与时俱进,更好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当下,语言生活生机勃勃。网络语言潮起潮涨,挑战 常人的接受度;影视方言风生水起,拨动凡人心中的 亲近感;民间隐语若隐若现,提醒人们对非主流的言 语习俗的关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语言, 需要吐故纳新的气魄,也需要严谨规范的操作。和谐 的生活应由和谐的语言来承载,既兼顾主体性与多样 性,又兼顾沟通和保护。
影视方言,随心所欲 过去仅作为艺术点缀的方言要素,现在却成为许多影视 剧的“卖点”和观众的看点,影视剧竞相上演“方言秀”。 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里剧中人物通用陕西方言。方 言,成为银幕进行民间叙事的重要手段。2006年,《疯 狂的石头》引起了电影人对方言的热衷。《疯狂的石头 》中几个主要人物说重庆话、河南话、武汉话、云南话 等各色方言。而另一些影视剧在使用方言上大有后来居 上之势,出现了专门使用一种方言的影片。
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 典”——新词语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给新词语下定义? 【提示】 新词语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2.新词语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 ①自造新词语。“新造”是新词语产生的主 要来源。新造词也就是利用汉语中已有的构成成分(语 素或词),按照汉语固有的构词方式来构造的新词。② 吸收方言词语。作为新词语的方言词,指本来只在方 言地区通行,进入共同语不久,并且被全社会接受和 使用比较广泛的词。③吸收港台词语。广义上说,普 通话从港台地区吸收新词语,跟从方言中吸收新词语 有相同的性质。
使用新词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词语借用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汉语中就存在着 大量的从其他民族借来的“外来词”,有些外来词最 后甚至战胜了汉语本有的词,“站”(车站的“站”) 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请你查一查“站”到底是怎么 回事,找找汉语中还有没有类似的词。
【提示】 “车站”汉语原来叫“驿”,南宋时汉 语从蒙语中借用“站”。元政权建立后,“站”取 代了“驿”。元朝灭亡后,明朝皇帝曾经通令“改 站为驿”,但是老百姓的口语中一直用“站”,最 终政府的命令也没有阻止“站”的通行。现代汉语 中“站”已经成为基本词汇,可以构成“车站、站 台、广播站、水电站、接待站、气象站”等许多词 语。其他例子略。
如今,网络上产生的新词语不再局限于带着游戏、戏 谑色彩的“斑竹”、“囧”、“槑”、“雷人”,也 不再仅仅是满足具有网络传播特点的“沙发”、“楼 主”之类。无论是“躲猫猫”、“楼脆脆”、“寂寞 常”,还是“被就业”、“钓鱼执法”、“开胸验 肺”,或是“微博”、“给力”、“蒜你狠”、“豆 你玩”、“西毕生”,无不是各种社会矛盾、思想理 念的显现、纠结、碰撞。
⑤字母词。这是把外语的音和形一起借入汉语。⑥日 语借词。指的主要就是借自日语中的外来词。这些词 中有许多原来是日语从汉语中借去的,用来表示日语 中的新事物;也有日语利用汉语的字构造的新词。但 后来汉语又从日语中借回来,虽然字形还是汉语的, 但意思已经很不相同或者完全是新的意义了。
4.应该从哪些方面规范新词语? 【提示】 新词语的构造要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 意义要比较明确,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而且经过 时间检验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这至少说明,在地名是用汉语拼音拼写还是用英 文翻译这一问题上,人们还存在争议。 支持“英译”的表示,用汉语拼音拼写地名标志 是中国人用不着、外国人看不懂,达不到指示地 名的效果。 支持“汉拼”的认为,采用外文拼写,只能满足 会该种外文的外国人需要,这是中国的语言文字 主权问题,“国际化”不等于外文化。
热衷于方言秀的影视剧一般都以反映普通人的平凡生 活为内容,带有地方性、草根性和轻喜剧的色彩。影 视剧人物的对白适当使用方言,能给人以新鲜、朴实 和亲近感,但如果过度使用,会让人有杂乱、拼凑之 感。
与此同时,屏幕上的领袖人物语言则由方言向普通话 转变,打破了方言为某种符号化的人物标志。在《建 国大业》中,所有的领袖和革命历史人物都说普通话 而不是方言。
不可否认,“中式英语”给中西语言文化交流造成诸 多障碍,但它也为英语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外国人了 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并将更多的中国 语言文化元素注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 学者李宇明认为,有无可能把Chinese English发展 起来,并考虑怎样利用它往英语这一“国际语”中灌 注本民族的成分,以使英语更便于表达中华文化。
2010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刚刚公布,150个流行 语折射出社会流行的信号、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 稍前出版的《200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 2009年396个新词语诞生。或许,每个人会在不断冒 出的新词语中慨叹国人语言创造力的充分施展—— 差不多就是一天一个新词。不经意间,悄然产生了 诸多新的语言应用学科和语言职业、语言产业。当 生活与语言合二为一,你是在生活中看到语言的奇 妙变换,还是在语言中看到生活的丝丝痕迹?
在现代汉语中,“被”字的基本用法是与及物动词搭配, 表示被动的意义。新兴的“被××”打破了传统,发生 了异变,可以跟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及物动词 搭配使用。它表达出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意义,传递 出公众对“强加于人”的某些现象、做法的不认同,是他 们对自我权利的吁求。
无论是昙花一现,或是对词汇的正常读音和规范写法、 用法造成冲击,一些词汇让人费解,抑或进入汉语常用 词库,在社会变迁中,年度新词语无疑是一部草根绘就 的碎语编年史。
虽然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力 越来越大,但调查发现,在一些官方语言非 英语的发达国家,其地名标志很少或没有使 用英语标注。国家语委副主任王登峰表示, 公共领域的外文使用与是否是国际化城市并 没有直接联系。
“中式英语”,有无前途 以往,中国人对待“中式英语”是一种否定的态 度。然而近年,随着“中式英语”“墙内开花墙 外香”,西方人的解读和追捧无疑影响了一部分 中国人对“中式英语”原有的情结,开始挖掘其 积极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