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案-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1教學分析
知識與能力
掌握清朝前期統治者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採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視農業生
產的原因;瞭解清朝前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特點;認識清朝前期人口迅速
增長的原因及帶來的消極影響
過程與方法
製作本課的多媒體課件,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通過設疑討論、
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通過查閱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運
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對清朝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分析,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相關
知識點的能力;通過探索清朝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人口
增長的關係,培養學生從經濟角度(生產力)入手分析新的社會現象(生產關係)
的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清朝經濟發展的表現、特點和作用。
教學難點:人口增長的利弊問題。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晉商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起初由資本雄厚的商人出資雇傭當地土商共同經營,成為較鬆散的商人群體,後來發展為東夥制,類似股份制,這是晉商的一大創舉,也是晉商能夠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山西商人作為地方性集團組織雖然出現在明代,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則在清代。
晉商的發展折射出了清朝經濟的繁榮景象,那麼清朝前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呢?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1.教師講述:清朝前期統治者對農業的基本態度。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
)
2.讀教材,總結清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
清朝開荒執照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墾荒政策;治理水利;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
3.讀教材,學生分組搶答清朝發展農業生產的表現和影響。
答案提示:(1)表現: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經濟作物的種
植也有了較大的發展。
(2)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
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目標導學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1.圖片展示。
2.教師簡要介紹清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廠,其中有些頗具規模。
)
3.圖片展示。
《盛世滋生圖》局部
4.讀教材,學生總結清朝商業發展的條件是什麼。
答案提示: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陸路和水運發達。
5.引導學生搶答清朝商業發展的表現。
答案提示:(1)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
(2)一些原來的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
(3)大城市工商業非常繁榮。
(4)形成了一些大的
商幫,比如:晉商和徽商。
目標導學三:人口的增長
1.史料解讀。
材料一:
材料二:
2.根據材料一,討論清朝人口增長的原因。
答案提示:清朝前期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
3.結合材料二,學生分組討論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影響。
答案提示:(1)積極: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勞動力和擴大了商品銷售市場。
(2)消
極:由於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課堂總結
清朝前期,大量高產農作物的推廣、手工業技藝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使封建經濟得到了高度發展,商業也因此而空前繁榮,出現了大的商業城市和商幫。
經濟的發展導致人口的增長,這雖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又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板書設計
4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讓學生感受到清代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並引導學生從清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導致產品增加,投入市場,成為商品這一思路思考。
課堂教學,要活躍氣氛,增加歷史學習的趣味性。
要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請幾位學生回答問題,互為補充,並多加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