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项目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作用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运动项目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作用论
文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武术运动项目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目前状况的分析,从社会、学生等角度剖析供需失衡的成因,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就业提供参考。
研究市场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状况、能力要求,从单一武术运动项目的培养对现行社会体育专业中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服务社会,全面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社会体育武术就业培养
一、社会体育专业现状及市场需求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按专业培养人才,专业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否关系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影响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办学质量,影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汇集我国60多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表明,大多数高校是围绕我国1998年教育部颁发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规定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培养规格上主要侧重于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组织管理、体育保健康复3个方向。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把握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实际就职之间的差距,针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社
会体育指导职业化宣传,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使学生树立择业、就业观念等,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不同而产生的细节变化。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浮于专业表面、主导方向模糊,偏离专业培养目标,或修修补补过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增减式”课程设置,混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经营管理专业、体育社会学专业等课程的“杂烩式”课程设置,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在社会上无法得到很好的施展。
(一)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市场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体育需求将迅速增长,居民的健身观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管理以及法规制度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人们渴望改变生活方式,体育健身成为重要选择。
这些需求都显性或隐性地促进社会体育人才市场形成,影响该专业人才就业。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市场看似十分广阔,社会体育人才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十分短缺,实则存在许多客观情况和现实问题,比如资金短缺、场地设施不完备及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市场还很难开拓,社会需求实则仍较为贫乏。
各大单位都不予配置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性的健身娱乐活动大多仍被作为一个副产业来对待,人员安置和资金给予方面都较为缺乏;对社会体育认知度及市场对其专业人才认可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很少能够真
正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工作。
据相关调查,有80%的用人单位没有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工作,大量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真正投入到社会体育行业中来。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而对社会体育专业来说,其就业状况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条件优越地区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广泛,对体育认知程度与需求量相对较高,能够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在此区域就业,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区域相对集中,就业部门分散;而偏远地区,由于条件艰苦,虽然也需要人才,但去者甚少。
(二)社会体育专业与就业口径的偏差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体制改革,促使社会需要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具备社会体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体育是一个多元化、多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综合活动,它的开展主要依靠体育市场、各种体育组织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如“全民健身计划”等。
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较少数在其知识结构范围内择业;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有较多数的贫困生或特困生;毕业生自己拓展就业领域,不拘泥于专业对口岗位,在城市工作多于去县区或农村;商业部门、教育部门、俱乐部是主要的就业岗位。
项立敏,刘晓伟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与课程体系
构建》中,对我国25所高校进行的“优化本科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显示,各高校专家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问题认同度如下:社会体育毕业生在社会体育岗位工作的占35%。
在学校体育教育岗位工作的占40%,其他岗位工作的占25%。
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而学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只有不到 1/3从事社会体育工作,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浪费。
二、武术运动项目在社会体育中的份额
武术运动项目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各种健身运动方式,这就决定了,社会体育中武术这个项目所占的比重,武术项目包含武术竞赛套路,散打,太极拳等。
还外延到跆拳道,空手道,泰拳,柔术等国外的武术。
随着2008年je京奥运会帷幕的落下,中国开始进入后奥运时代,一系列便民、利民、亲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成为了当下我们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完善便是其中重中之重的环节。
根据当前我国人口众多、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落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普遍匮乏的具体国情而言,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可以作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因此,积极开展武术健身运动,对大众体育有着其重大的意义。
为此,我们对武术社会指导员发展现状的进行调查分析,以求把握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
展规律,相应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针对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对策,从而推动武术乃至全民健身运动的更好发展。
四川省武术社会指导员年龄结构
统计结果表明,我省武术社会指导员年龄结构十分不合理,50岁以上人员占到了近半数,而随着年龄的递减武术指导员所占比例也逐步减少,由40—50岁的23.2%和30一40岁的22%,一直锐减到30岁以下的6.2%。
显然这一年龄结构表明:余暇时间和精力的多少是人们从事武术指导工作的关键,50岁以上的指导员大多数属于离退休职工或干部,这些中老年人大多事业有成,没有过多的家庭和工作的负担。
相反年轻人正处于成家立业的时间而没有更多的余暇精力投入到社会指导工作之中。
而对于近45%的31—50岁武术指导员他们正处于事业的顶峰时期,精力较旺盛,能够满足自身锻炼和进行指导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访谈我们还可了解年龄结构的老化还表明:社会对
于武术指导员的选择更倾向于有着较多武术阅历和习武经历的指导员,这样选择给年级尚轻、资历尚浅的指导员从事指导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四川省武术社会指导员学历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指导员占10.5%高中及中专占36.9%,大专学历达到了39.9%,而本科及本科以上则占到12.7%。
在此之中,中专及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的指导员占到了总数的15.5%,数据表明:一方面当前社会武术指导员的学科
专业仍偏向于体育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具有较完备的体育知识的人才还较少。
另一方面,当前我省高校所培养的体育专业,特别是武术专业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武术指导员的较高要求。
武术社会指导员当前年龄结构普遍偏大,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特别是体育专业毕业人才匮乏,从而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省大众体育中武术事业的发展。
武术社会指导员尚未成为一种职业,指导员多数出于对于武术的兴趣和传播的责任等非物质动因,义务进行武术的教授和推广。
一方面,当前武术社会指导员总体武术知识结构单一,所掌握的内容多以健身养生类套路为主要形式,而对其他传统武术流派的套路、实战缺少必要的了解和掌握。
同时缺少竞技类长拳(包括器械)的掌握和推广。
显然这不利于武术事业多样化和可持续的发展。
另一方面,辅导站成员以老年人为主,因而从根本上决定了推广内容多以健身养生类武术为主,从而某种程度上导致武术的片面推广,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武术事业的发展。
缺乏就是需要,不足就是机会。
我们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不是不好就业吗社会上不是需要那么多武术社会指导员吗我们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不要都去追热门行业,武术现在是收入不高的行业,不过随着需求的增大,收入也会不断的增大。
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大武术运动项目在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培养。
加大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保证武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西南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0sx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