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论文(共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论文(共五篇)
第一篇: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论文
心理学家R索默曾提出“个人空间”的概念,是说个人无论是与陌生人、熟人,还是群体成员之间交往时,喜欢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过分的热情或者冷漠都会让人感到不适[1]。
个人空间的存在表明人们本能的保护自己免受外界过多的刺激,防止过度的应激反应,防范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同时自发弥补私密性的不足。
个人空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人格、年龄、性别、环境等。
正是由于高校校园环境可以影响学生个人空间的变化,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校园的环境设计理应得到人们的关注。
校园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承载梦想、放飞思想的地方,学生们的思想、行为在校园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可能影响学生们的一生。
校园中以交往为主要功能的公共空间,已不能满足师生们多样化的需求,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交往环境,使学生们能够更健康茁壮的成长,校园的外部公共空间应实现功能复合化,除了具有健身、交流功能的空间外,还须兼有为师生提供静思、独处、放飞思想、使个人私密性得到保护的私密空间的存在。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从建筑师的角度将外部空间定义为建筑的一部分,是“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设计的重点在地面和墙壁[2]。
在此,笔者探讨的校园外部私密空间,与该书定义外部空间的观点相同,是校园建筑外部空间的组成空间之一。
1校园外部私密空间构成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由底界面与边界围合物组成,二者在构成空间的关系上是相反的,即边界围合物越弱,它作为创造空间的依据性就越不明确,而底界面将会更突出、更清晰[3]。
1.1底界面构成底界面作为空间构成物的载体,是人类能够在地面上进行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空间设计活动的基础,因此,一切限定空间的活动都需要结合底界面。
凹陷、凸起、架空是构成底界面的限定形式,私密空间的私密程度因限定形式不同而有所区别[4]。
1.2边界围合构成私密空间的边界围合结构是设计的另一重点,它
可以是实体的墙体、栅栏、绿篱等,也可以是具有空间暗示作用的边界记号,具有较强的空间限定性、遮挡性,是营造私密空间的利器。
2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
2.1底界面设计
底界面的设计有多种手法,但大体上可分为竖向上的和平面上的设计手法。
2.1.1竖向上的设计私密空间在竖向设计上主要是采用变换高差的手法(主要有地形的凸起和凹陷)为人们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
这个高度变化的程度,根据设计的需要而有所区别,它既可以是没有缓冲效果的变化(如楼梯、梯田),亦可以是具有明显缓冲作用的变化(比如连绵起伏的草坡)。
(1)地形凸起:将地面抬高一定的高度,可以创造出具有特殊感受的空间。
比如,将一块区域抬高70~100cm,对坐在上面的人,尤其是儿童来说,就会明显感觉到该区域与环境的分离感;当抬高到超过成人的视线1.5m时,这个区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隔离感与私密感[3]。
在校园中通过抬高地面的方式创造私密空间,可以给师生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
但是要综合考虑场地地形以及校园总体规划,做到因地制宜,不可盲目地为达到设计效果,而不顾土方平衡,最后导致经济预算过高的后果。
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旁有1座小山坡,由于自身地形高于相邻地块,加上天然植物具有一定的遮挡效果,将其设计为校园中1处外部私密空间,无疑会受到师生们的喜爱。
校园规划者对这座小山坡进行规划设计,在坡顶开阔处进行空间设计,对空间原有植物并未做太多处理,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只在局部采用兼具艺术性的种植设计。
经过设计后的小山坡,是校园中被学生喜爱的空间之一,学生在此空间中不但可以安心看书、与人交谈,还可以眺望远处校园风景,开阔视野、舒畅心情。
(2)地形凹陷:地形凹陷同凸起一样,均能创造特殊感受的空间。
区域降低的高度给人带来的感受,主要围绕在与环境的联系感和隔离感上。
比如,将区域地面降低30~50cm,与环境的联系感较强烈,而将区域降低的高度超过1.5m时,与环境的隔离感则占据主要地位
[3]。
通过将地形降低或者下沉的处理手法被广泛应用在校园、公园、街头绿地等公共空间中,作为喷泉广场、集散广场、私密空间等场所而存在。
2.1.2平面上的设计这里所说的平面上的设计是指所处空间没有高差上的变化,主要通过地面铺装等形式创造丰富、具有趣味性的底界面设计。
2.1.3铺装地面作为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组成的二要素之一,铺装精美、满足功能需求的底界面,往往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地面铺装可以通过不同材质、不同铺装造型以及不同的铺装尺度来营造不同的私密空间感受。
在材质上,底界面铺装是采用木材还是石材,取决于设计师想营造的空间效果。
比如,踩在用木质铺装的地面上,相对于石材来说会比较柔软,而地面若采用鹅卵石铺装,则可以拼成有趣的图案,同时踩在上面还有按摩的功效。
在造型上,可以通过细部的符号、文字、图案等表达空间的个性或者特色。
比如可以在私密空间的底界面上通过铺装材料拼接出可以传达校园文化的符号、图案等,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与识别性。
在尺度上,可以通过不同的铺装尺度给师生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
比如采用尺寸较大的铺装材料,会有开阔、大气之感,而采用尺度较小的铺装材料密集铺装,会给人以亲切、小巧之感。
总之,设计师可以在私密空间的底界面铺装上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法来营造符合设计主题的空间供师生使用。
2.2边界围合设计
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墙体和植物设计。
2.2.1墙体设计将墙体作为限定空间的做法,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我国传统民居中的院落,至今还有留存,其手法有些还被应用于现代的空间设计当中。
墙体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具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木质的,也可以是混凝土结构的;可以是镂空的,亦可以是实体的。
在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中,可以对墙体的材质、高度等因素进行分析设计并合理运用,进而界定、创造出丰富的私密空间。
2.2.2植物设计植物在空间环境中,除了可供人们观赏、改善环境、保持水体、调节空间小气候等作用外,还可以限定空间,作为空间边
界围合物来使用。
比如可以运用修剪整齐的绿篱、矮灌木等植物代替墙体来创造空间,这种手法在欧洲的许多院校中比较常见;可以采用不同疏密程度、不同树形或者不同高度的植物来营造需要的空间效果;可以在空间的边界采用孤植、群植等不同种植方式种植植物,具有空间限定、暗示空间范围不同的作用。
植物设计除了应讲究艺术性、经济性、安全性外,还要注意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3结语
在外部公共空间中,高校师生是相对需要私密性的适用人群之一,他们也希望校园外部公共空间中有地形的起伏变化,这样的空间无疑是有趣的,并且地形的起伏变化必然会带来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空间中的植物若再结合地形高低错落的种植,无疑会更好地满足师生对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
如果起伏的地形变化并不能用在指定的校园规划设计中,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场地,也可以通过对地面铺装以及植物、墙体等边界围合物进行有意思的设计,来满足师生对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的需求。
第二篇: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解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探析建筑外部空间的美观性为主要目的,首先明确外部空间地定义和现状,然后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新校区为例,尝试找到外部空间的美学规律,再将其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并对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提出改造建议,希望对日后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有一定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外部空间;校园;建议;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1外部空间概述
空间的存在是由感受它的物体来决定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空间是由主动感受的物体和被动感受的物体的关系构成。
这一关系主要取决于视觉,但是与听觉、嗅觉甚至触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的因素在感受时也会被纳入其中。
本文所讨论的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以外、使用范围以内的空间,即包括庭院、道路等在内的建筑配套设施所占空间。
1.1外部空间的重要性
空间本身是经常被创造出来的,一张课桌、一个摊位甚至阳光投射下的阴影都可以形成一个简易空间,如此常见的空间,却又充满了乐趣,当日落下山,阴影消失,空间也随之消失,那么是否可以说这片阴影所在区域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心理甚至功能上的变化呢?建筑本身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而被建造出来的,建筑外墙之外的外部空间只是建筑的衍生物,又有何重要呢?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空间,是为了帮助人更好地使用建筑而出现的,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一个优质的外部空间,可以帮助人们享受到建筑以外自然的部分而又不过分原始;可以合理表达建筑群之间的群落关系;可以引导建筑功能的妥善完成等等。
1.2校园外部空间的需求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模式由封闭转向开放,校园人际交流也转变为学生、教师和社会多方互动。
理念的变化促进了人们对校园空间形态的新的认知与重构,外部空间的物质和精神功能日益显露出其重要性。
具备可随意交流场所和浓郁校园文化氛围,环境雅致,交通合理的人性化的校园外部空间对师生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时也是校园活力散发的保证。
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外部空间探析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空间,那么外部空间设计就是创造这个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从技术层面去探讨设计问题,其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介绍,提供一种看问题的思路,并不对问题的所有解决手段做详细阐述。
根据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平面效果图可以看出,学校的主建筑都是以左右对称的形式建设排列,主轴线两边分别安置寝室楼建筑群和各个学院的教学楼。
在各建筑功能分区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先将内外空间进行交换,可以看出外部空间面积相当大。
3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外部空间改善建议
以上罗列了一些在调研中找出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首先是空地预留太大的问题,这个可以通过增加景观或道路小品细
节去丰富视觉感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修建水景,照顾到听觉的空间感受,这样行走在校园里就不会因为太多空旷而产生疲乏感。
或者可以在考虑D/H的基础上,制造一些D/H<1的小开口区域,再做一些局部质感上的交错,都会在心理上产生丰富的变化。
然后关于封闭性不足的现象,如果可以利用空地制造一些转角或者过渡空间,转角最好是阴角,这个问题就可以在不大动土木的基础上被快速解决。
毕竟人类本能的“回归胎内”,一定的私密性还是必须的。
最后是空间层次上的处理,如果可以在规划时就考虑到哪一处专门让人活动,哪一出是车辆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再划分出运动空间、停滞空间以及不同种类车辆的领域,这时去做空间层次就很方便了,人活动的停滞空间多是私用的空间,运动空间多是半公共的空间,车辆则多是属于外部空间。
4现代校园外部空间设计趋势
作为大学校园,必须通过外在物质构成的空间形态来反映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外部空间设计也会受到自然环境、教育理念、管理水平以及师生行为心理的巨大影响。
根据上文对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校园外部空间区域的分析,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未来校园在满足基本的生活、审美需要的基础上,将会更加关注师生的行为心理,在符合社会、校园总体思想方向的前提下,对校园规划做出满足归属感、舒适感、方向感、公共性、私密性、领域感等复杂综合的要求,趋于人性化可以说不仅是校园外部设计更是所有为人的目的而产生的事物的总趋势。
5总结
建造适宜的高校校园外部空间体现了一种广义上的教育进步,一个合理美观的校园外部空间也是今后学校能谋求高水平发展的几个前提之一,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在设计校园外部空间时都应该充分考虑一下几点:第一,避免校园规划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注重校园外部空间的整体性,目光长远,统一建设,保证校园外部空间持续有序地发展。
第二,坚信校园外部空间的建设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对未来的改变有一个提前的预测和准备。
现在社会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也不
断做出新的调整和要求,需要我们的空间设计理念也与时俱进,不能有为了短暂的效果而对校园长远外部空间建设有负面影响的行为。
第三,确保建设后的管理团队达到专业水准,一个优秀的外部空间设计来之不易,需要我们珍惜爱护,不仅在物质层面,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都需要我们的觉悟也与空间设计达到同一高度。
第四,充分考虑到师生的心理行为变化,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从空间的使用主体需求出发,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解决设计问题。
由于校园外部空间研究涉及面广,外部空间具有非一般的复杂性,加之笔者自身经验有限,因此,还不能完全总结出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方方面面,许多内容还待进一步探究,但仍希望对校园外部的空间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1-3.作者:方婉玉苏瀚生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篇: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引言】《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
在本书中,他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读书就得有所得、有所收获,才能算的上是真正的读懂了——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在头脑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有价值。
下面就谈谈我读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的设计》一书的所感所想,还有所得。
这本书是有关外部空间设计的,而不是室内空间或是单独的一幢建筑的平面布置,它是有关建筑之外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的设计。
那么,究竟什么是外部空间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来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老子说得好:“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实际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
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由于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平面布置(平面规划)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对什么地方布置什么要充分进行研究。
因为是以二要素进行设计,所以无论对地面还是墙壁,都应进行仔细推敲。
比如材质,墙高与视线高度的关系,树木、水、石的运用,向阳空间和背阳空间,照明设计等等。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
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上面提到了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现在来深入探讨一下。
对某对象A,把包围它的空间B作为充实的内容考虑时,B对A可认为是积极的(Positive),这里称B为对A的积极空间(P—Space)。
而当考虑包围对象A的空间是自然的非人工意图的空间时,B对A可以认为是消极的(Negative),称B为对A的消极空间(N-Space)。
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
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而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
无计划的。
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
因而前者是具有收敛性的,后者是具有扩散性的。
那么,这个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概念,运用到实际建筑上来看,是怎样的情况呢?
对象A如果是方尖碑或雕塑那样的中心性物体,并且是在无限延伸的自然环境中,对于对象A来说,周围就可以视为消极空间。
这种场合,对象A也可以说就是唯一的、纪念性的。
如果把A假设为柱子或暖炉等独立的物体,因其周围的居住空间在三次元方面是充实的东西,所以可以认为是积极空间。
根据这一意义,建筑的室内空间可以说是具有内部功能的积极空间。
其次,上图Ⅲ/中的对象A1、A2、A3若作为一幢幢建筑来考虑,这就相当于自然发生发展的沿路村落,它周围的空间是无限的、扩散的,可视为消极空间。
这样的空间根据需要逐步不规则的发展扩大,既有导向无计划性混乱状态的情况,也有根据计划而产生出往往被忽略了的人性的情况。
上图Ⅲ中,建筑群外部具有油画背景般的充实空间,该空间包含了人的意图和计划性,可以作为积极空间来考虑。
外围具有整整齐齐的边框,不能再向外延伸,因而有待内部的高度功能化,外部空间就是在这里形成的。
如右图那样,就连对象A1存在着充实的P1空间的情况下,其边框之外也还进一步存在着N1空间。
如果其周围的N1空间可以P化,那么,曾为N1空间的位置就成为P2空间。
但是,在P2空间之外仍进一步存在着N2空间。
这样的反复是永远继续的。
对我们建筑师来说,应当预计到在什么地方设大致的界限,这在外部空间设计上成为重要课题。
过大的考虑它的范围,就成了城市规划、地区规划、国土规划乃至宇宙规划……,是远远地超出了建筑家经管地范围了。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外部空间的概念以及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接下来,对外部空间的要素及其扩展谈点个人心得:尺度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
1°的圆锥。
根据海吉曼(Werner Hegemann)与匹兹(Elbert
Peets)的《美国维特鲁威城市规划建筑师手册》,如果相距不到建筑高度(H)2倍的距离(D),就不能看到建筑整体。
亦即tgθ1=1/2,仰角θ1≈27°。
若从看单幢建筑进而为看一群建筑时,一般认为距离为D=3H,亦即tgθ2=1/3,仰角θ2≈18°。
卡米洛·希泰(Camillo Sitte)做了有关广场大小的阐述,按照他的说法,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
用前面的公式表示则为1≦D/H≦2。
当D/H<1时,从广场来说,成了建筑与建筑相互干涉过强的空间。
D/H=2时,则有点过于分离,作为广场的封闭性就不起作用了。
D/H在1与2之间时空间平衡,是最紧凑的尺寸。
当设计外部空间时,它的尺度同室内设计是有一些差别的。
因此,作者提出外部空间的第一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
当创造空间时,不管是内部空间还是外部空间,总希望有个作为依据的尺寸系列,对实际搞建筑设计的人来说,这恐怕是很自然的吧,特别是当设计外部空间时,因为尺寸往往是
漠然的,所以作为实感而预先掌握尺寸系列是很有益处的。
因此,作者提出外部空间的第二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
这个模数太小了不行,太大了也不行。
一般看来,可以识别人脸的距离70~80英尺刚好与这个20~25米吻合,是适用的尺寸。
质感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和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
预先了解从
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
对于外部空间的距离与质感的关系,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探讨:
就象下面一连串图片所看到的,以直径约3厘米的连接模板的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