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8课 登临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登临词二首
【名句积累】
1.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
3.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阳故城》)
4.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陆游《登拟岘台》)
5.北望神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

(刘过《六州歌头》)
6.虎踞龙蟠何处是。

只有兴亡满目。

(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7.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8.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9.登临壮士兴怀地,忠义孤臣许国心。

(陆游《南楼》)
10.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陈与义《雨中再赋海山楼诗》)
【名篇赏析】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诗意: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了?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赏析: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

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箭簇.(cù)涕.泣(tì)澄.江(chénɡ)
B.船棹.(zhào) 嗔.怪(chēn) 瞠.目(táng)
C.矗.立(chù) 笑靥.(yàn) 戮.力(lù)
D.腥膻
..(xīnɡ shān) 风骚.(sāo) 祖逖.(dì)
解析:B项,“瞠”读“chēnɡ”;C项,“靥”读“yè”;D项,“逖”读“tì”。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千古凭高对此,曼嗟荣辱
B.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C.混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D.正好长驱,不需反顾
解析:A项,曼—漫;C项,混—浑;D项,需—须。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肃:凉爽
B.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商女:歌女
C.危楼还望,叹此意
..、今古几人曾会此意:指此时的想法,即收复中原的愿望
D.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
解析:A项,肃:萧瑟。

答案:A
4.下列各句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B.六朝旧事/随/流水
C.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
D.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A项,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答案:A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看到了澄澈的长江、苍翠的山峰、来来往往的船只、残阳、斜插着的酒旗、彩舟、白鹭。

作者用了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

(2)联系全词主旨阐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到现在为止,这种竞逐繁华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统治者仍旧沉浸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中而不去警惕繁华背后的危机。

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1)对这首宋词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登楼远眺的感慨。

从整首词的意思来看,“叹此意”的“此意”,是指收复失地,恢复山河的抗金之志。

B.“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指的是作者从镇江险要的地势,联想到中外诸侯争雄称霸的局面而不胜感慨。

C.“河洛”指代北方的中原大地,“腥膻无际”指的是中原大地长久为金人侵占,陷于血雨腥风之中。

D.结尾的“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一句,先引用典故,然后指出破贼之势一旦形成,无需顾虑敌方是否强大。

(2)关于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直抒胸臆,总摄全篇。

然后借古证今,议论形势,陈述政见,强烈的爱国激情洋溢于全篇之中。

B.作者巧借天险入题,尖锐辛辣地讽刺了“无限南疆北界”的主张,批判了当权者只顾私利,只求苟安的政策。

C.下阕只用了祖逖北伐、谢玄退敌两个典故,就表达了对坚持北伐的古代英雄的仰慕以及对抗敌的必胜信念和乐观情怀。

D.整首词风格纵横恣肆,痛快淋漓,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都显示出了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解析:(1)B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此地正形成与北方争雄的形势,而统治者却“只成门户私计”。

(2)C项,下阕还用到王谢等士大夫的典故。

答案:(1)B (2)C
(二)名句赏析
7.请自选一个角度(如意境、手法、情感等),对下列诗句作简要赏析。

(1)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评:此句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
波之上。

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

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评:此处化用了唐朝杜牧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歌女。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作。

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词人此处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3)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评: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

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

“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

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做出争雄的形势。

(4)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评: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三)课外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敧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1)这首山水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安石这首山水词写出了景物恬静的美,从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2)你认为“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这两个句子哪个字用得好?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柔”用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写出了水色的清碧,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答“抱”,言之成理亦可)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慨叹,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
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

“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首尾呼应。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

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萧萧”“惨惨”“惊”“压”任选两处赏析即可)
三、语言运用
11.把下面这则消息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正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百余名香港特区的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提案。

提案指出,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先。

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把它们作为法定假日,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为此委员们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的假日。

据介绍,在香港,这4个节日当天或翌日已都是法定假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香港政协委员建议增设清明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

12.中国艺术讲究虚实结合,如《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桨和舞姿是实,“神游”江上的神境是虚。

参照此例对下列诗句的虚实结合特点进行点评。

(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点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虚写,通过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前两句景中蕴情,虚实相生。

以强欲登高、无人送酒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和失落。


两句由实入虚,进入想象,以挂念战火纷飞中寂寞开放的菊花,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相关知识
宋词风格的转变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

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

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

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

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

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
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北宋中后期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他们词风慷慨悲凉,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后来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词人继承了辛弃疾的词风。

►美文选段
宋词的忧伤
我虔诚地走进宋词的意境之中。

宋词以其独特的美感熏陶着我,使我如痴如醉,难以自拔。

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忧伤和哀愁是宋词的永恒主题。

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

一位又一位词人将感伤和哀愁填在人生平平仄仄的格律中。

词人或许并没有比常人经受更多的苦难,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他们的忧伤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容。

词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拟,清雅的文字整理着自己的忧伤,如同受伤的天鹅不忘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一边流泪,一边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想起宋朝那朵卓绝一世的凄凉之花,想起了李清照。

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用一支亦秀亦豪的如椽巨笔,勾画出半壁江山。

她原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

父亲的藏书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蕴如竹。

她满载着少女的幸福,涉入爱河,与夫婿赵明诚琴瑟相和。

他们在琴棋书画金石诗文中共享爱的甜蜜。

可是婚后不久,赵明诚在战乱中病亡。

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磨难中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她将椎心蚀骨的痛苦和哀愁化为凄凉的文字。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是真正的伤心人,未到真正的伤心处,是断然写不出这空前绝后的哀婉之词的。

李清照是深知自己生命的含金量的。

她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将故国之思与家亡之恨,抽丝剥茧般进行纺织,化愁为词,为后人留下了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

她的词永远被人们传诵。

捧读辛弃疾饱蘸血泪谱写的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一遍遍地哭诉,感受到他一次次地表白。

他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因尽职尽力而遭灾。

国有危难时,招他启用,朝有谤言,又弃之一旁。

这是他一生的悲剧。

他徒然带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的心病而流英雄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如果说东坡常用“安时而处顺”的态度来排谴所遭受的痛苦,那么辛弃疾多以慷慨悲歌来倾吐抑郁的哀愁。

到了“而今说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已是愁到深处却无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辛弃疾的词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缘此才能燃烧,才能振聋发聩。

宋词中所弥漫的无边无际的哀愁与忧伤,是“小我”之愁,亦是“大我”之愁。

在国破
家亡的战乱中飘泊天涯,万千愁绪哀思齐赴心头,创造了独特的而又极具普遍意义的宋词情境。

感谢古典的宋词,感谢宋词带给我们的哀愁与忧伤。

其实,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

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

哀愁和忧伤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它不是凭理性所能获得,而是由爱来理解。

一颗善良的悲悯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心灵,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时,一定能够细致而深刻地感受到哀愁和忧伤及其价值。

(本文有删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