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管理
陈娇
【摘要】德育是一门尊重人的科学,更是人性化的领域,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主客体道德思想火花碰撞的过程.但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尤其是高职教育,对德育的漠视已成一种习惯;德育教师素质层次不齐,没有专业化的教师;内容泛政治化倾向严重,这一现象也决定了德育教学方法的单一与话语权力的颠倒.以上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1)003
【总页数】2页(P50-51)
【关键词】德育;高职院校;学生;教师
【作者】陈娇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12
“任何社会和文化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套道德价值规范体系,作为文化传递工具的教育,其主要职责就是向年轻一代传授这些道德财富”。

[1]德育的终极旨趣在于通过思想政治、伦理教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来培养学生主体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德育作为四育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对其经济、文化的进步有这重要的影响。

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社会成
员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繁荣都具有重大价值。

”[2]
中国在德育领域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讲,起步较晚,直到19世纪60年代后才开
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成果却不容小觑。

如,设置“直接学科德育课程”,[3]
合理的划分了德育课程的分类;对于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逐渐实现了多元与一元的统一等等,丰富了中国德育理论体系。

但在高职教育体系里,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制约高职教育文化底蕴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为理念,为社会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

中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前身是中专,为了适应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而变身为高职院校。

在这个变身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并不是因为学校内外条件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而是被动的。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势必出现很多问题,如办学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层次等。

在评估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时,往往以就业为指挥棒,由此,以就业为导向自然而然就成了很多高职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务了,甚至是唯一目的,功利倾向过于浓厚。

对于培养学生内在道德品格与人格气质的德育,周期长,实效性低,必然被漠视。

形成以单一的就业导向理念。

一些高职院校看似开设了专业化的德育课程,但实施的效果完全不加理会,还有一些院校甚至没有开设这一课程。

当然,本文并不是说要一定开设专业化课程才算是真正的德育,体现的只是一种主观意识上的关注。

因为这种漠视,在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就会形成一个传统,始终如一坚持就业为导向,忽视德育。

既然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转化而来,德育的重要任务由此就落在了这些教师的肩上。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不管是在内容还是要求层级以及价值诉求上都是有很大差距的,有原来的中专教师担任高职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水准,对人才的要求也就降低了要求。

甚至这些教师并不是专业化的德育教师。

教授者本身自己的德育素养都未达到要求。

“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主体,也是学生最重
要的道德榜样,但由于自身师德不佳,经常出现自身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感染力和实际效力”。

[4]同时,还有不少院校的德育课是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兼职的。

这种非专业化导致德育流于形式,成了无用的课程,更是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有不少教师具备强烈的社会意识,但对道德能力问题缺乏准备,这是最本质的问题。

博克指出:“教授道德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道德哲学知识,以便能够为学生选择最有价值的阅读材料,提出能够处理反复出现的道德问题的最有启发性的理论和观点。

”为什么德育不能像其他准也课程一样,由专业化的、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的教师授课,有同其他课程一样严格的要求呢?
德育的内容应该是以思想政治、政策法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政治化的内容不应该是唯一的,更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政治课。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的水平问题,对德育课程本身的认识就很片面。

德育课程分为“认知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以及隐性德育课程”等,[5]不同类别的课程就有不同的内容,认知性德育课程倾向于德育理论,是塑造学生完整的德育知识体系的一门重要课程;活动性课程以活动为特征,将德育寓于各种活动与游戏中;隐形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主要是通过熏陶、感染的内化方法来传递信息随意化的内容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不是以整个德育知识体系的连续性为原则,没有遵循学生内在的生理心理认知规律,完全是随教师个体的喜好来选择。

这种随意化的教学,不只是对德育,对其他任何课程都是会产生糟糕的后果。

随着德育的发展,内容越来越趋向于生活化,形成体验式的德育。

德育是门尊重人的科学,是以人为中心的。

现在不少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完全无视学生主体的主观意识与能动反思,强行将各种道德规范与道德思维灌输给对象,形成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主体客体化,毫无人性化可言。

“德育是为人的,而非人为教育。

要彻底纠正德育的‘人的缺位’状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人格为根本任务,以受教育
者为本体。

”[6]德育的目的是要让主体形成完善的独立人格。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方法及其单一,除了讲授就是灌输,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多是一言堂,教师处于绝对的话语霸权地位
高职教育要提升水平,强化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的德育综合素养,形成德育领域的中坚;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完善学生到的人格,就要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坚持以人为本,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与利益,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客服一言堂、霸权式、灌输式、随意性的现象,将德育变成生活化的德育、体验式的德育、融合性的德育,真正在德育过程中引到学生追求真正的幸福、增强责任感与义务感,这也是整个教育的终极价值。

【相关文献】
[1]张忠华.德育课程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5(10)
[2]徐锐.德里克.博克的大学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4)
[3]余双好.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
[4]庄军红.试论教师对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3)
[5]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微人民出版社[M],2001:163
[6]赵文柄.人性化——当代德育的人学理路[J].教学与管理.200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