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语、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术语、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
作者:龚益
术语(terminology)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或者说,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

在我国,人们习
惯称其为"名词"。

术语是传播知识、技能,进行社会文化、经济交流等不可缺
少的重要工具。

作为科学发展和交流的载体,术语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人类
进步历程中知识语言的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说,术语工作的进展和水平,直接
反映了全社会知识积累和科学进步的程度。

术语和文化,如影之随形,须臾不离。

不同的文化要用不同的术语来说明,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必须吸收外来术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概念大量涌现,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定义、指称这
些概念。

所谓概念,是客体的抽象,在专门语言中用称谓表示,并用定义描述。

客体、概念、称谓和定义构成术语学的基础。

研究概念、概念定义和概念命名基本规律的边缘学科---术语学,在20世
纪30年代初期正式创立。

从那时起,术语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专业领域的术语规范工作。

一般认为,术语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奥地利
的欧根·于斯特(1898~1977)教授提出来的,他也是术语学中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

其他如苏联的艾·德列曾、察普雷金(1868~1942)、洛特(1898~1950)等人,也在30年代初就开始了术语学的研究工作。

洛特院士撰写的《科技术语构成原则》始终是苏联术语工作的理论基础。

察普雷金是空气动力学家,他和洛特同
为后来兴起的术语学中莫斯科学派的鼻祖。

语言学中布拉格学派的后继者至今
仍致力于术语学课题的研究。

30年代初期,他们从术语标准化的角度对术语学
产生兴趣,其论点受到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影响。

术语学中加拿大的魁
北克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建立术语库和翻译(包括机器翻译)工作方
面成绩显著。

在魁北克的拉维尔大学,由隆多教授开设了术语学理论讲座,并
培养术语学硕士和博士(粟武宾,1990)。

术语学是指导术语标准化的重要工具。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术语
标准化具有更加明显的现实意义。

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苏联、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即已开始提出术语标准化的原则与方法,用以指导统一术语的工作。

到1988年底,ISO发布的术语标准已经有
334个。

这些工作由161个分技术委员会以及若干个工作组分担完成,其中
ISO/TC37(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7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奥地利)负责根据术语学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关的国际标准。

我国历史悠久,术语工作源远流长,但把
术语学理论正式纳入术语标准化的议事日程,则是80年代才开始的。

这期间,ISO/TC37的秘书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费尔伯教授和
加林斯基先生等人曾多次来华讲学,介绍术语学的基本原则与应用方法。

早在1968年,ISO就发布了其术语工作委员会(ISO/TC37)制定的推荐标准ISO/R704 1968《术语工作原则》。

1988年这个标准修订发布后,我国全国术语标准化技
术委员会便据以参照,制定了中国国家标准GB1087 88《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
与方法》。

90年代初,国际上又开始修订关于术语的标准,前后提出了该标准
的工作草案WD、委员会草案CD和国际标准草案DIS。

中国是ISO/TC37的积极
成员,为了建立规范术语的标准,由原国家标准局组建成立的全国术语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了指导术语工作的基础标准,即《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
与方法》国家标准代号GB10112、《术语标准编写规定》国家标准代号GB1.6
等国家标准。

这些标准所确定的工作原则与方法以现代术语学思想和实践为依据,其中提出的原则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个知识领域,当然也包括社会科学
领域的术语工作。

规范术语及其定义是标准化基础领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正名"就是术语的规范化(周有光,1997)。

术语标准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分清专业界限和概念层次,从而正确指导各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之所以成为科学发展的必须,是为了应对术语的急剧增长
和高速传播。

术语是概念的指称。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根数量都是有限的,与需
要用这些词根表达的概念相比,词根数量是非常少的。

中国的汉字很多,一部《康熙字典》收字47073个,80年代用计算机作字频统计一共找到8969个比
较常用的汉字;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规定中文电脑用字以6763个汉字为度。

但是,据说仅仅在电工电子领域现有的概念就已超过400万个(粟武宾,1990)。

相形之下,近年来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词语爆炸
更让人耳目常新。

面对这样庞大的概念群落,如果不在术语工作中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交流上的问题。

就社会科学领域而言,要使中国的社会科学真正成为科学,成为与世界相通的学问,社会科学研究的术语规范化同样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术语规范化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而是统一表达。

社会科学研究的术语规范化,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学术思想的千篇一律",恰恰相反,术语是学术的前提,术语的规范化意味着科学的发达,规范术语,是学科建设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必定要求术语规范化的背景,而一言堂的家天下是不需要考虑术语问题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规范术语既是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以及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重要手段。

2000年6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蓝生副院长倡议规范社会科学名词术语的发言成为最受关注的亮点。

这是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首次参加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盛会,在术语工作全国委员会上正式提出规范社会科学术语的问题,其影响已经超过社会科学术语标准化本身。

如同自然科学一样,随着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各种研究工作的展开,学术讨论与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规范社会科学术语才会成为亟待解决的事情。

如果说统一科技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的话,那么,按照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术语审定,首先在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内规范术语,然后逐步实现社会科学术语的正式发布,将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上的重要进步。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