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高明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高明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
力》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在讲授“神经调节”时,某位同学课堂举手提问“神经病是不是神经传导出了问题“教师最合理的回应是()。

A.教师用20分钟的时间来解答该学生提出的问题
B.教师向学生说明,这个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没有价值
C.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故意捣乱,就没有理睬他,而继续讲课
D.教师提示该学生要区分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建议他课后查阅资料
答案::D
解析::
A项20分钟时间过长,会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B项与教学有关,不能说没有价值,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好奇心;C项不能认为学生是故意捣乱,要悉心疏导。

2.植物体中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是()。

A.根压
B.表面张力
C.蒸腾拉力
D.内聚力张力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植物水分运输的动力。

蒸腾作用发生时,水分由叶面蒸发,形成水势梯度,促进水分向上运输。

3.人体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玉米细胞中共有20条染色体,要测定人类基因组和玉米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分别需要测定的染色体数为()。

A.46,20
B.23,10
C.22(常)+X+Y,10
D.22(常)+X+Y,11
答案::C
解析::
人的染色体是22对(常)+X+Y,X和Y为性染色体,且X和Y上有不同的基因,因此人类基因组在测定时需要测定的染色体是22(常)+X+Y。

而玉米是雌雄同体的二倍体生物。

没有性染色体,其体细胞中共有20条染色体,因此对于玉米的基因组在测定时只需测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就可以,即测定10条染色体。

4.水母发光蛋白由236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有3种氨基酸构成发光环,现已将这种蛋白质的基因作为生物转基因的标记。

在转基因技术中,这种蛋白质的作用是()
A.促使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
B.促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C.使目的基因容易被检测出来
D.使目的基因容易成功表达
答案::C
解析::
水母发光蛋白基因决定着发光蛋白的形成,故转基因是否成功,可通过以发光蛋白作为标记基因,检测转基因是否成功,即导入的目的基因是否得以表达。

故选C。

5.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鉴定该生物的分类,则以下何种特性与你的鉴定有关()。

①细胞核的有无②核糖体的有无
③细胞壁的有无④膜上磷脂的有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
细胞核的有无是区分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最主要的标准,故①选;细胞生物均有核糖
体,因此不能作为鉴定的标准,故②不选;由于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其他绝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细胞壁,所以根据细胞壁的有无可以判断该生物是否是动物,故③选;所有细胞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膜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所以不能根据磷脂的有无判断,故④不选。

因此答案选A。

6.糖尿病人血液中的含糖指数远高于常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人也有尿糖
B.血糖含量指葡萄糖在血液中的含量
C.糖尿病人不能吃甜
D.糖尿病人应控制淀粉摄入
答案::C
解析::
正常人尿液中可有微量葡萄糖,尿糖排出量<2.8mmol/24h,用普通定性方法检查为阴性。

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称为糖尿,一般是指葡萄糖尿,偶见乳糖尿、戊糖尿、半乳糖尿等。

A项正确。

血糖含量指葡萄糖在血液中的含量,B项正确。

糖尿病人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物,但可以食用适量的木糖醇。

木糖醇在体内的新陈代谢不需要胰岛素参与,促使正常人血糖升高的幅度和速度都低于葡萄糖和蔗糖,因此木糖醇是糖尿病人较安全的甜味剂。

C项错误。

淀粉经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后会增加血糖的浓度,糖尿病人应控制淀粉的摄入,D项正确。

7.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亲代和子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是()。

A.有丝分裂与受精过程
B.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
C.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D.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理解。

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D项正确。

A项:有丝分裂是细胞增殖的一种方式,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与生物体生长有关。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都只是细胞增殖的方式。

与题干不符,排除。

8.在甲、乙试管中各加入2mL体积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向甲试管中加入2滴新鲜动物肝脏匀浆,向乙试管中加入2滴质量分数为3.5%的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A.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B.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气泡的速率慢
C.甲试管不产生气泡,乙试管产生气泡
D.甲试管产生气泡,乙试管不产生气泡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酶的高效性。

溶液与新鲜动物肝脏匀浆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氧气,产生气泡,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所以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因此答案选A。

9.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
②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也要排出细胞
③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成分不会流出细胞
④环境中一切有害的物质都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略。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
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
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丧失
答案::C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它能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A、B两项正确。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C项错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将丧失,D项正确。

11.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个()
①“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采用五点取样法计数血球计数板中酵母菌的数量
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都用到HCl和酒精,它们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③“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都必须用高倍显微镜
④“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只有还原性糖的检测需要加热
⑤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若用低倍镜观察可以调粗准焦螺旋,若用高倍镜观察只能调细准焦螺旋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C
解析::
①计数血球计数板常见的是25×16这种格式,计数时往往计四个角和中间这五个中格;
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都用到HCl和酒
精。

前一个实验中,HCl的功能是改变膜的通透性和使DNA和蛋白质分离,酒精的作用是固定细胞时在酒精灯里燃烧;后一个实验中,HCl和酒精的作用是使细胞分离。

③“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都只需低倍显微镜即可。

④“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只有还原性糖的检测需要加热,可以将试管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也可以水浴加热。

⑤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若用低倍镜观察可以调粗准焦螺旋,若用高倍镜观察只能调细准焦螺旋。

因此,①②④⑤正确,故选C。

12.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分析典型案例,结合自己对基因突变的了解,分组讨论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同时要求每个小组邀请一位听课教师参与讨论,这种做法()。

A.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
B.使用了更多的课程资源
C.会导致对学习指导的混乱
D.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权利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生物学课程资源。

题中教师的做法使用了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等多种课程资源。

13.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下列口器类型与昆虫不相对应的是()。

A.虹吸式口器:蝴蝶
B.刺吸式口器:蚊子
C.舐吸式口器:蜜蜂
D.咀嚼式口器:蝗虫
答案::C
解析::
昆虫纲口器的主要类型及代表动物:咀嚼式(最原始):蝗虫、螳螂;刺吸式:蚊、蝉;嚼吸式:蜜蜂;舐吸式:蝇;虹吸式:蝶、蛾。

因此答案选C。

14.在玻璃片标本上写上9>6,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是()。

A.6<9
B.6>9
C.9<6
D.9>6
答案::C
解析::
显微镜呈现的是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故标本上的9>6通过显微镜看到的应为9<6。

故本题选c。

15.科学家从某动物体内获得一种抗菌性强的多肽X,欲在X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的多肽药物,首先要做的是( )。

A.测定多肽X的氨基酸序列
B.合成编码目的肽的DNA片段
C.筛选出活性强的模拟肽作为目的肽
D.构建含目的肽DNA片段的表达载体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然后按照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进行。

题干中已知多肽的功能,故要想在多肽X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的多肽药物,首先要测定该多肽的氨基酸序列,然后再对其进行改造及扩增。

16.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如图1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单子叶植物
B.曲线②表示单子叶植物
C.曲线①②都表示单子叶植物
D.曲线①②都表示双子叶植物
答案::B
解析::
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

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条件下,双子叶植物的生长会被抑制而单子叶植物的生长则被促进,从而达到去除杂草的目的。

所以图中①表示双子叶植物,②表示单子叶植物。

17.下列生物学实验中可以不使用无菌水的是()。

A.冲洗葡萄榨取制作果酒的葡萄汁
B.配置培养大肠杆菌的固体培养基
C.破碎鸡血细胞获得含有DNA的溶液
D.将大肠杆菌培养液进行系列梯度稀释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实践部分的微生物的生长与利用。

对于DNA溶液的提取,使用蒸馏水即可。

而其他三个选项都需要无菌操作。

故本题选择C选项。

18.某水库现有浮游植物76种、沉水植物11种、浮游动物52种、底栖动物9种、鱼类33种。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水库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B.该水库物种丰富度指水库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调查该水库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中的植物竞争光照的能力不同,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光能的充分利用。

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正确。

A项生物与生物间(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或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可指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多样性,或一个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该水库拥有的多种生物并不能体现生态系统多样性。

错误。

B项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错误。

D项由于浮游动物个体较小,需用显微镜观察,故调查该水库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显微镜计数法,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

错误。

19.科学家用红、绿两种荧光物质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并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

细胞刚发生融合时,红、绿两种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各占半边,一段时间后两种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呈现均匀分布。

这一实验现象支持的结论是()。

A.膜磷脂能翻转
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膜蛋白可以作为载体蛋白
答案::B
解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随着细胞的融合,标记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蛋白质分子,在融合细胞表面从各占半边变为均匀分布,说明被荧光物质标记的蛋白质发生了“移动”,进而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0.在“鸟类的生殖与发育”一节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播放翠鸟交配视频,随后提问:翠鸟的受精过程与前面学习过的两栖类动物的受精过程有什么不同该提问属于()。

A.回忆提问
B.分析提问
C.应用提问
D.评价提问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提问类型。

应用提问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许多生物学的概念分析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常用这类提问。

根据定义,题干中,教师在一定的情境中,根据新学的翠鸟的知识和回忆两栖动物的类型来学习鸟类的生殖类型,属于应用提问。

故答案选C。

21.在乳糖操纵子模型中,调节基因的产物是( )。

A.诱导物
B.阻遏物
C.操纵子
D.调节物
答案::B
解析::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含Z、Y、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半乳糖苷酶、半乳糖苷透过酶和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基因0、一个启动子P和一个调节基因I。

结构基因能产生一定的酶系统和结构蛋白。

操纵基因控制结构基因的转录速度,位于结构基因和启动子之间.本身不能转录成mRNA。

启动基因也不能转录成mRNA。

调节基因是位于操纵子附近的一个抑制位点.也是一个独立的转录单位.它有自己的启动子,其表达产物为阻遏蛋白。

因此,在操纵子中调节基因又被称为阻遏基因。

22.下列关于叶肉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适宜光照下,叶绿体和线粒体合成ATP都需要O2
B.只要提供O2,线粒体就能为叶绿体提供CO2和ATP
C.无光条件下,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产生ATP
D.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ATP合成酶,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解析::
适宜光照下,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不需要O2;线粒体内【H】与O2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ATP的过程需要O2,A项错误。

线粒体只能为叶绿体提供CO2,叶绿体暗反应所需ATP由光反应提供,B项错误。

无光条件下,叶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中可以产生ATP,但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合成ATP,C项错误。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ATP合成酶,都能合成ATP,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项正确。

23.“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常规育种分别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此类提问属于哪一种提问类型()
A.理解型
B.分析型
C.评价型
答案::C
解析::
理解类型的提问包括一般理解、深入理解和对比理解,都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回答。

分析类型的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和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综合型提问是指教师为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所做的提问,学生需要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像,得出结论或看法。

评价型提问是指教师为培养学生判断能力所做的提问。

鼓励学生通过对认知结构中各类模式的分析、对照和比较进行判断、解释判断的理由。

根据题意,本题选C。

24.某教师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了5个问题。

其中3个问题都提问了班长。

该教学行为不符合课程基本理念中的( )。

A.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B.倡导探究性学习
C.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D.面向全体学生
答案::D
解析::
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题中教师将一多半的机会都给了班长一人,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25.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转移至不同浓度(I,Ⅱ,Ⅲ)的三种盐溶液中,结果如下图所示。

这三种溶液的浓度关系是()。

B.Ⅱ>I>Ⅲ
C.I<Ⅱ<Ⅲ
D.I<Ⅲ<Ⅱ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对物质跨膜实例——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理解。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低时,细胞吸水膨胀:反之,则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细胞质的浓度相同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Ⅱ>I>Ⅲ。

26.根据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像(如图5)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B.乙的成分主要含有DNA和蛋白质
C.丙能牵引均分后的染色体移向两极
D.最终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质一分为二
答案::D
解析::
甲是中心粒,乙是染色体,丙是星射线,故A、B、C三项正确,图中所示细胞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会在中央形成细胞板,故D项错误。

27.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相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D
解析::
首先根据各种体液中的成分区分是哪一种体液。

由于细胞内液中的K+浓度要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中的Na+浓度要远小于细胞外液,故根据图中数据可知,④为细胞内液,①为细胞外液,又由于细胞外液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组织液和淋巴,故可判断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或淋巴。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组织液增多,B正确。

据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C正确。

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中,即细胞内液,D错误。

28.下图是某地居民在1900~ 2000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曲线图,在此期间没有明显迁人和迁出活动,据此推断该地区人口数量在这一时期的变化趋势为()。

A.持续增长
B.持续减少
C.基本稳定
D.1930年以前增长,之后减少。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种群变化的影响因素。

由图可知,1900-2000年间,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故该地区人口数量在这一时期的变化趋势为持续增长。

29.蛋白质的结构和种类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下列不属于人体蛋白质主要功能的是()。

A.储存能量
B.细胞识别
C.催化生化反应
D.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
答案::A
解析::
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细胞识别,如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②催化生化反应,如酶;③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如抗体;④构成生物体,如结构蛋白;⑤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⑥调节作用,如胰岛素;⑦运动作用,如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⑧控制作用,如阻遏蛋白。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能量。

二、问答题
30.“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内容要点如下:
某教师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

在第二课时“酶的特性”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下图选自其教学设计中的一幅图。

注:溶液A、B、C分别为三种糖溶液,酶溶液为乳糖酶;
教学过程中还使用到葡萄糖检测试纸。

要求:
(1)确定第二课时的知识目标。

(2)确定第二课时的能力目标。

(3)设计利用上图进行教学的过程(写出主要教学环节),从而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解析::
(1)“酶的特性”知识目标
①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②能结合实验说明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2)“酶的特性”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探究实验过程,
①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等实验设计方法;
②锻炼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3)
提出问题:酶是否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作出假设:酶具有专一性。

设计实验:
实验原理——乳糖酶只能催化乳糖进行水解,得到1分子半乳糖和1分子葡萄糖。

葡萄糖可以用葡萄糖检测试纸检测,试纸由浅蓝色变为红棕色。

乳糖溶液中滴加适量乳糖酶反应一段时间以后可以使葡萄糖检测试纸变红棕色,其他糖溶液中滴加等量乳糖酶反应一段时间以后不能使葡萄糖检测试纸变色。

实验组——6号:乳糖+乳糖酶溶液;
对照组——1号:葡萄糖溶液,2号:乳糖酶溶液,3号:乳糖溶液,4号:麦芽糖,5号:蔗糖,7号:麦芽糖+乳糖酶溶液,8号:蔗糖+乳糖酶溶液。

实施实验:
①全体学生按照既定实验组,准备实验材料。

②8个试管分别编号,按照方案加入等量的糖溶液和酶溶液。

③轻轻震荡,充分混匀,然后把试管放入37℃温水中保温5-10分钟。

④吸取8个试管的反应液,分别滴加到葡萄糖检测试纸上,观察实验结果。

思考讨论:
问题①: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葡萄糖、乳糖的纯度要高,避免污染;试纸保证清洁,有效)
问题②:为什么要放在37℃的温水中保温?(乳糖酶催化乳糖分解的最适温度就是37℃)
问题③:保温5-10分钟以后,分别吸取8个试管中的溶液,滴在葡萄糖检测试纸上,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说明为什么?(1号、6号试管中的反应液均可以使葡萄糖检测试纸变红棕色,其他的试管中的反应液不可以,说明乳糖酶只能催化乳糖分解)
得出结论:
酶具有专一性。

表达交流:
对比各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略有差异的原因并分享,并提出进一步的优化解决方案。

31.材料:
教学内容:酶的发现和高效性。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教师活动:分组实验比较Fe3+与肝脏研磨液对过氧化氢的作用。

启发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得出肝脏研磨液中存在某种物质其催化效率比Fe3+高,从而引出酶的存在及特性。

学生活动:人人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并由此而推测酶与一般的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相同、不同的特点。

通过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前后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能得出实验结论:酶具有高效性。

问题:
(1)上述材料中的教师教学使用了哪种教学策略试对其进行评析。

(10分)
(2)结合以上材料说说这种教学策略的特征有哪些 (10分)
解析::
(1)上述材料中的教师使用了探究学习的教学策。

材料中教师使用这种教学策使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

对酶的存在理解自然。

由于问题的提出是层层递进的。

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