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浅谈古诗文教学的三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浅谈古诗文教学的三境界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枝奇葩,它以语言优美、音调和谐、
意境优美而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读诗就像品茶,关键在一“品”字,品
的是茶的盈口余香,回味无穷,如果只是一味的大口灌下而不辨其味,那
是糟蹋了好茶。

记得一位著名哲学家说过:读诗使人灵秀。

多读好诗,既
能熏陶情操,又会使头脑变得敏锐。

可见,初中生多读诗歌,对锻炼自己
的头脑、发挥想象力,利益是很大的。

那如何才能把古诗文的学习上升为“品”呢?我觉得应力求达到以下这样的三个境界: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由于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的特点,特别是我国我国古代诗词形式整齐、句式固定、平仄相间,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
茎须”“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之语,可见诗的美是吟出来的。

所以
我认为吟诵成为古诗词学习的第一境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强调的就是“读书须要读得字字
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
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这也是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宝贵教
育经验。

吟的过程就是反复推敲,反复提炼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品味诗中
的真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加强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可见,诗
不仅要读,而且还
要大声地读,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读,只默读而不出声,便不能吟咏
出诗味诗情。

所以,古诗词教学中,必须确立以读为本的观念,让学生读
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咏
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切身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正确的停顿,运用恰
当的语调读出节奏,使诗词释放出浓烈的感情,使学生体会出语言的优美,音调的顿挫。

读出《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振奋昂扬,读出《雨霖铃》的低
回激荡,读出《八声甘州》的眷恋婉约。

其次,尝试多种朗读方式的联合
运用,如配乐朗诵、教师泛读、男女交替读、学生自由读等等,调动学生
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三、还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让学生在
反复诵读中熟读精思,潜心吟咏,使学生在培养语感的同时,受到情感的
熏陶,体会到诗歌积淀的精华所在。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境就全被破坏了,变得索然
无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
不吟诵,只是翻译成白话,那种苍凉感,对宇宙,对时空的感悟更是无从
谈起了。

只有读,读出韵律和节奏,学生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奥妙所在。

二、银瓶乍破水浆迸,鉄骑突出刀枪鸣
我们中华名族是读着《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长大的
我们不能设想诗坛上没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伟大诗人的岁月。

历代优秀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操、爱
国思想、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诗歌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


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因此,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体现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古诗文,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国
学素养和学问功底。

所以,诗歌教学注重吟诵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进一
步领会诗词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在提升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所以理解是古诗词学习的第二个境界。

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

由此,学生自然走进了诗歌,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又如分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可由一位同学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同学读出具体写“狂”的诗句,以此加强对诗人感情的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古典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读一读,背一背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让学生在吟咏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字词之外的东西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欣赏是古诗词学习的第三个境界。

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真正的走进古典诗词的殿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