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态学
第⼀章绪⾔
⼀.名词解释
1.⽣态学:研究⽣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态学
2.森林⽣态学:研究以树⽊和其他⽊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问答题
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
解:⽓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物多样性减少,酸⾬蔓延,森林锐减,⼟地荒漠化,⽔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
解:⑴森林是指由⽣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形成的⽣态系统
⑵特点:①占据空间⼤,是物种繁多的巨⼤基因库
②稳定性⾼,具有很⾼的⾃控能⼒
③具有⼗分复杂的结构
④类型多样
⑤有着其他⽣态系统⽆法⽐拟的服务功能
3.举例说明森林三⼤效应?
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态效应
第⼆章森林⽣物与森林环境
⼀.名词解释
1.⽣态因⼦:指环境中对⽣物⽣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境:⽣境是指⽣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存条件和其他对⽣物起作⽤的⽣态因素。
3.限制因⼦:在诸多的⽣态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物的耐受性极限,⽽限制⽣物⽣存、⽣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称为限制因⼦。
4.利⽐希最⼩因⼦定律:“植物的⽣长是取决于处在最⼩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希最⼩因⼦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的存在,只要其中⼀项因⼦的量(或质)不⾜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甚⾄灭绝,这⼀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6.适应:指⽣物在环境中,经过⽣存竞争⽽形成的⼀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物由于长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物长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态幅:指物种对⽣态环境适应范围的⼤⼩。
10.内稳态:是⽣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提⾼⽣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
⼆.问答题
1.根据尺度⼤⼩环境可以分为⼏个类型?
解:可分为4类: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和微环境。
2.⽣态因⼦有哪些类型?
解:共有6类:⽓候因⼦、⼟壤因⼦、地形因⼦、⽣物因⼦、⽕因⼦和⼈为因⼦。
3.你对⽣态因⼦作⽤⼀般规律的理解?
解:⑴.各种⽣态因⼦都不是孤⽴存在的,⽽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
⑵.在诸多⽣态因⼦中,对⽣物的作⽤并⾮是等价的,总有⼀个对⽣物起决定性作⽤的
因⼦;
⑶.⽣态因⼦对⽣物的作⽤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⑷.⽣态因⼦对⽣物的作⽤具有阶段性;
⑸.⽣态因⼦的作⽤虽然并不相同,但对⽣物来说都是不可替代的,⼀旦缺失就会造成
⽣物的死亡,这是⽣态因⼦的不可替代性。
4.如何理解耐受曲线幅?
解:⑴每种⽣物对不同⽣态因⼦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并因年龄、季节、栖息地等不同⽽有差异
⑵⽣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⑶不同⽣物对同⼀⽣态因⼦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⑷⽣物对某⼀⽣态因⼦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他⽣态因⼦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第三章森林能量环境
⼀.名词解释
1.光补偿点:当光合作⽤同化的CO2与呼吸作⽤释放出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2.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度的增加,光合作⽤强度逐渐提⾼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在植物体内开始积累⼲物质,但当光照度达到⼀定⽔平后,光合产物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照度就是光饱和点。
3.树种的耐荫性(必考):指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即在林冠庇荫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长的能⼒。
4.光斑:透过植被冠层的缝隙⼊射到冠层内和植被下层的短时间的直射太阳光称为光斑。
5.光周期:每天光照和⿊夜交替称为⼀个光周期。
6.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映称为温周期现象。
7.地形逆温现象:在⼭地区域,夜间⼭地上部空⽓冷却速度⽐⼭地下部或⾕地要快,于是⼭地上部冷空⽓顺坡下沉到⾕底,将⾕底原来的暖空⽓抬升到⼀定⾼度,在⼭⾕中便形成上温下冷的逆温层,这种由于地形影响⽽形成的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8.临界夜长:引起植物繁殖(花芽形成)的最⼩或最⼤⿊夜长度称为临界夜长。
9.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年中温度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
⼆.问答题
1.光照强度随时空变化特征?
解:⑴.纬度:随着纬度增长,光强逐渐减弱;
⑵.海拔:随着海拔⾼度的增加⽽增加;
⑶.坡向度:北半球南坡>平地>北坡。
北坡上坡度越⼩,光照强度越⼤,南⽅的喜热
作物可以移植到北⽅的南坡⽣长;
⑷.时间与季节:夏强冬弱;中午最⼤,早晚最⼩;
⑸.从林冠上部到林地,光强呈负指数下降。
2.森林中光因⼦从林冠到林地⼀般变化规律、特征?
解:⑴由于林冠层吸收了⼤量⽇光能,光照度在森林内将会⾃上⽽下逐渐减弱
⑵当⽇光穿透森林⽣态系统时,⼤部分能量被树冠层截留,到达下层的⽇光不仅强度⼤
⼤减弱,⽽且红光和蓝光也所剩不多
3.温度有哪些变化规律?
解:⑴空间上:①纬度:⼀般纬度每增加⼀度,平均温度下降0.5—0.9℃
②海拔⾼度:⼀般每增加100⽶,平均⽓温下降0.4—0.7℃
③坡向:北半球南坡空⽓和⼟壤温度⽐北坡⾼
④逆温现象
4.提⾼光能利⽤率的途径和具体措施?
解:⑴.途径:①提⾼林⽊群体光能利⽤率;
②选育⾼光合效率和低呼吸的品种,提⾼个体光合效率
⑵.具体措施:①合理密植;
②营造混交林是提⾼光辐射利⽤的有效途径;
③开展林农复合经营;
④调节影响光合作⽤的光、温、⽔肥等⽣态因⼦,以提⾼光合效率;
⑤科学选种、育苗,选择和培育⾼光效的优良树种进⾏繁殖和推⼴。
5.森林群落内温度变化特点和产⽣原因?
解:①.变化特点:森林内部的温度⽩天或夏天⽐群落外低,夜间或冬天⽐群落外⾼,年温变与昼夜温变幅度⼩,变化缓和。
②.原因
a.温度在群落中主要受太阳光直射的影响,群落上层阻截了⼤部分太阳光,并且⼤量吸收和蒸腾,使林内温度下降
b.植物之间互相遮掩,阻滞了林内空⽓流通,时群落内部热量不易消失
c.植物吸收、散热缓慢,导热效果差,因⽽群落内温度变化缓慢
d.森林群落地⾯枯枝落叶层也能够缓和⼟壤表⾯温度变化的幅度,并调节内部⽓温的变化
6.树种耐荫性的鉴别⽅法?耐荫树种与喜光树种在森林形态上的差异?
解:⑴鉴别⽅法:①根据树种的更新特征进⾏鉴别;
②从外部形态特征和⽣长特征进⾏鉴别;
③根据⽣理特征进⾏鉴别;
⑵形态差异:
7.各写出3中耐阴树种和阳性树种?
解:耐阴树种:云杉、冷杉、杜英、红⾖杉
阳性树种:落叶松、油松、马尾松、杨树、柳树、相思树
8.基点温度是什么?
解:温度是⽣物⽣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之⼀,⽣物对于温度的变化均有⼀定的适应幅度,通常可以分为最适点、最低点和最⾼点,在⽣态学上称为三基点,此时的温度称为三基点温度
9.注意:南种北移易受旱霜危害;在热带亚热带⼭地经济树种分布在⼭体中部
第四章森林物质环境
⼀.名词解释
1.森林蒸发散:⼟壤⽔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地⾯蒸发⽽进⼊⼤⽓,森林这种蒸腾作⽤总称蒸发散
2.酸⾬:PH值<5.6的所有⼤⽓降⽔,也叫酸沉降。
3.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物产⽣并归还给林地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包括:⽴枯⽊、倒⽊、枯草、地表凋落物、地下枯死⽣物量和动物的残骸及代谢产物。
4.粗糙死地被物: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死地被物较多,C/N⽐较⾼,真菌多,细菌少,呈酸性
5.柔软死地被物:已分解凋落物⽐例⼤,C/N⽐低,真菌少,细菌多,呈弱酸或中性
⼆.问答题
1.⽔分的⽣态作⽤?
解:⑴⽔分是构成植物体的主要成分之⼀
⑵⽔分是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
⑶⽔分是植物对物质的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⑷⽔分可以保持的固有姿态
⑸植物体内⽔分的蒸腾散失过程能降低植物的体温
2.降⽔通过那⼏个⽅⾯对植物起作⽤?
解:⑴区域性的⽓候特点是影响年降⽔量的重要因素,从⽽决定了植被类型的分布
⑵降⾬⼀般不直接为植物所利⽤,植物吸收的⽔分主要是来⾃⼟壤,⼟壤⽔分的补充则
主要靠降⽔
⑶降⾬的季节分配对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有明显的影响
⑷降⾬的年变率对植物有重要影响
3.什么是耐旱树种?它具有哪些特点?
解:⑴是指⽣长在⼲旱环境中的植物
⑵特点:①根系发达,吸收⾯积⼤
②根系细胞渗透压⾼
③具有控制蒸腾作⽤的结构和功能
4.什么是湿⽣树种?它具有哪些特点?
解:⑴是指⽣活在⼟壤含⽔率⾼、⼤⽓湿度⼤的环境下的植物
⑵特点:①根系不发达
②根系细胞渗透压低
5.森林对⽔分有哪些⽣态作⽤?
解:⑴参与⽔分的循环
⑵对降⽔进⾏再分配
⑶森林可以在⼀定程度上增加⽔平降⽔
⑷森林可以显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
⑸森林内的空⽓湿度较⼤
⑹能显著减少地表蒸发
⑺林地的蒸腾作⽤较强
6.为什么森林具有显著地减少地表径流作⽤?
解:⑴林冠对⽔分的截留,避免了⾬⽔对⼟壤的直接冲刷,有利于⽔分的下渗
⑵林内的枯枝落叶层,能吸收⼤量的降⽔
⑶森林⼟壤疏松,孔隙多,富含有机质和腐蚀质,⽔分易被吸收和⼊渗
⑷森林植物纵横交错的庞⼤的根系⽹络,对⼟壤有固持作⽤,提⾼森林⼟壤抗冲刷能⼒
⑸森林的各种植物、地被物对降⽔的阻挡使⽔分流动缓慢,促进⽔分下渗
7.森林如何对降⽔进⾏再分配?
解:
8.森林⼟壤特有的成⼟因素是什么?
解:森林死地被物、林⽊的根系、依靠森林⽣存的特有⽣物
9.排⽔良好的⼟壤含氧量是多少?
解:10%
10.森林根系对⼟壤有哪些作⽤?影响根系在⼟壤中垂直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解:作⽤:①对营养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
②不同类型的根系以相当⼤的幅度和深度固持⼟体起抗风、保⽔、固⼟作⽤
③根系⽣产过程的分泌物,是⼟壤微⽣物营养物质来源并促进⼟壤团聚体形成
④残落在⼟壤中的死亡根系,是⼟壤中重要的有机质来源,促进良好⼟壤结构的
形成
⑤根系死亡后留下的孔道改善⼟壤的通⽓性,并有利于重⼒⽔的下排
因素(P128):①⼟壤板结、硬化层次接近地表等,根系分布较浅
②根系在⼲燥或缺氧⼟壤中即使细根能⽣长也难以长成⼤根
③⼟壤温度较低时也会限制根的⽣长,春季表⼟⽐下层⼟增温快,所以
新根都分布在⼟壤表层,永久冻⼟会限制根的⽣长
④根有趋肥性,肥沃⼟壤中根⽣长更快
11.环境因⼦怎样随海拔⽽变化?
解:
12.坡度有⼏个?按坡度⼤⼩分哪些类型?按坡向分哪些类型?南、北坡有哪些差异?解:⑴坡度⼤⼩:平坡、缓坡、斜坡、陡坡、急坡、险坡
⑵坡向: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
第六章森林种群的结构与动态
⼀.名词解释
1.种群:在⼀定时期内占有⼀定空间的同种⽣物个体的集合
2.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指种群个体在⽣活空间内的位置状况或布局
3.动态⽣命表:是跟踪同⼀时间出⽣的种群的死亡或成活的动态过程⽽编制的表
4.静态⽣命表:是根据某⼀特定时间,对种群做限时的年龄结构调查,由此编制的表
5.⽣活史:从出⽣到死亡所经历的全过程
6.竞争:指同种或异种的两个或更多个体间,由于它们的需求或多或少地超过了当时的空间或共同资源供应状况,从⽽发⽣了对于资源和空间的争夺,这种现象叫做竞争
7.密度效应:指在⼀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8.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的播种密度如何,植物的最后产量基本⼀致
9.森林⾃然稀疏现象:同龄纯林中,郁闭的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位⾯积的林⽊株数减
少的现象
10.竞争排斥原理:指两个对同⼀资源产⽣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起⽣存,最终导致⼀个种占优势,另⼀个种被淘汰
11.⽣态位:指在⾃然⽣态系统中⼀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问答题
1.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类型有哪些?最常见的?
解:⑴随机分布:彼此独⽴的个体,各⾃在空间都是随机地定位,或者个体分布完全取决于机会
⑵均匀分布:种群个体呈等距的规则分布
⑶集群分布:种群个体呈成群、成簇或成斑块状的集聚(最常见)
2.种群年龄结构类型和基本特点?
解:⑴增长型种群:种群中有⼤量幼体,年幼个体除了替代死去的⽼年个体外还有剩余,因此种群将继续发展壮⼤
⑵稳定型种群:种群的出⽣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⑶下降型种群:种群中幼体的⽐例减少⽽⽼体的⽐例增⼤,种群的死亡率⼤于出⽣率,
种群处于衰亡过程中
3.存活曲线有哪些基本类型?有什么基本特点?
解:⑴Ⅰ型:这些植物⼤多数能活到其平均的胜利寿命,早期死亡率很低,但在到⼀定⽣理年龄时,短期内⼏乎全部死亡。
某些耐荫的阔叶树种的存活曲线接近到这⼀类型
⑵Ⅱ型:这类植物在整个⽣命过程中,死亡率基本是固定的,即各个年龄阶组的死亡率
基本相同。
中性树种和⼀些阳性树种近似这种类型
⑶Ⅲ型:这类植物在幼龄期死亡率极⾼,但⼀旦达到成年以后的死亡率就低⽽稳定。
⼀
些阳性树种和许多阳性灌⽊属于这⼀类型
4.逻辑斯蒂⽅程?
解:⑴刻画了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揭⽰了种群和其瞬时增长率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
⑵经常划分为五个时期:
①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的⼀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饱和
⑶假设条件
①种群内所有个体的繁殖潜⼒是相等的
②种群的个体增殖率r只与当时的种群密度有关
③在特定的环境中种群的密度有其上限,即环境的最⼤承载量k
⑷对1-N/K的进⼀步分析:(1-N/K)代表种群可利⽤最⼤容纳量空间还剩余的可供种群
选择的继续增长利⽤的空间
①当N趋于0时,空间尚未被利⽤,指数增长
②当种群数量趋于K,空间⼏乎都被利⽤,指数不增长
③当种群数量从0增加到K时,剩余空间逐渐减少,且种群数量每增加⼀个个体,这
种抑制效应就增加1/K
5.⾼斯假说对理解物种共存有何启发?
解:由于竞争的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占有相似的⽣态位,⽽是以某种⽅式彼此取代,
使每⼀物种具有⾷性或其他⽣活⽅式上的特点,从⽽在⽣态位上发⽣分离。
⼀种⽣物的消亡是由于其增长速度⽐另⼀种⽣物慢,因为竞争⾷物,增长快的种排挤了增长慢的种,这就是当两个物种利⽤同⼀⽣存资源时产⽣的竞争排斥现象。
准确地说就是:完全的竞争者(具有相同的⽣态位)不能共存。
6.r、k对策种群各有什么特点?
解:①r对策种群个体⼩,寿命短,⾼出⽣率,⾼死亡率,对后代不注意其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适应性强,不易灭绝
②k对策种群的特征是个体⼤,寿命长,低出⽣率,低死亡率,⾼的竞争能⼒,对每个
后代的巨⼤投资
第七章森林群落
⼀.名词解释
1.优势种:对群落组织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的植物种类
2.群落最⼩⾯积:包含群落⼤多数种类的最⼩空间,在该⾯积内群落的种类组成和⼀般结构特征得以充分表现
3.⽣活型:植物对环境条件适应后在⽣理、结构尤其是外貌形态上的⼀种具体反应,是不同植物对当地综合⽣态系统条件长期趋同适应的结果
4.⽣活型谱: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各种⽣活型种类的数量对⽐关系。
5.季相:指由于⽓候季节性的交替,森林群落外貌随着季节不同⽽变化的现象
6.森林群落:指在⼀定地段上,以乔⽊和其他⽊本植物位主体,并包括该地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物等⽣物成分所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
7.建群种:乔⽊层的优势种
⼆.问答题
1.森林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解:⑴具有⼀定的外貌
⑵具有⼀定的种类组成
⑶具有⼀定的结构
⑷具有⼀定的动态特征
⑸具有⼀定的分布范围
⑹森林群落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2.什么是重要值?如何计算重要值?
解:⑴定义:是⽤来表⽰某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的综合指标
⑵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显著度))/3
相对多度:某⼀个种多度/所有种多度
相对频度:某⼀个种频度/所有种频度
相对优势度:某个种的胸⾼断⾯积/全部种的胸⾼断⾯积之和
3.瑙基尔分类有哪些类型?⽓候与其类型关系?
解:⑴⾼位芽植物:⾼⼤乔⽊、灌⽊和⼀些⽣长在热带潮湿⽓候条件下的⾼草等
⑵地上芽植物:灌⽊和半灌⽊、冻原植物和⾼寒植物
⑶地⾯芽植物:温带地区的多年⽣草本
⑷地下芽植物:根茎、块茎和其他⽔⽣植物等
⑸⼀年⽣植物:植物只能⽣长在良好的季节中
4.群落的成层现象?形成成层现象的意义?
解:⑴定义:森林植物按空间⾼度或⼟壤深度的空间配置,形成群落的层次
⑵划分:乔⽊层、灌⽊层、草本层、苔藓层、层间植物
⑶意义:⼀⽅⾯它缓和了植物之间争夺光、⽔分、矿物营养的⽭盾,另⼀⽅⾯由于植物
的层层排列扩⼤了植物利⽤环境的范围,显著提⾼了植物利⽤资源环境的能⼒
5.物种多样性内涵?测定⽅法?
解:⑴内涵:①丰富度:种的数⽬
②均匀度:⼀个群落或⽣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在各个种间的分配状况,所反映
的是各个物种个体数⽬分配的均匀程度
⑵测定:①丰富度指数
②多样性指数,包括⾟普森指数和⾹农-威纳指数
第⼋章森林群落演替
⼀.名词解释
1.森林群落演替:⼀个森林群落被另⼀个具有不同特性的森林群落所更替的现象
2.顶级群落: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最后会出现⼀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为顶级群落
3.次⽣演替:开始于次⽣裸地植物群落的演替
⼆.问答题
1. 森林群落演替⼀般过程?
解:⑴浸移:从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定居地的过程
⑵定居:包括发芽、⽣长、繁殖三过程
⑶竞争:群落中的不同植株,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会在形态、⽣活⼒和⽣长
速度上表现出或⼤或⼩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林⽊分化”。
林⽊分化反映出竞争能⼒的强弱,⽽剧烈的⽣存竞争必然加速分化的进程
⑷环境变化
⑸新群落的形成和稳定
2.旱⽣演替有哪些序列?
解:地⾐群落→苔藓群落→旱⽣草本群落→灌⽊群落→乔⽊群落
3.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说明次⽣演替有哪些特点?
解:⑴是个可逆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森林群落的退化和复⽣两个相反的过程
⑵次⽣演替阶段经历的阶段取决于外⼒的作⽤⽅式,作⽤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
当⼲
扰和破坏程度越严重、频度⼤、持续时间长者,则群落退化得快,⽣境愈加恶化,则群落恢复得越慢,恢复的阶段也越多
⑶次⽣演替不必经历漫长的⼟壤积累过程,因此⽐原⽣原⽣演替快。
其复⽣的速度取
决于退化的程度和当地⼟壤条件和种源状况,退化越严重则复⽣的速度越慢,恢复到原群落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4.进展演替与逆⾏演替的差异?
解:⑴进展演替: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向所在区域内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的群落发展的过程
⑵逆⾏演替:在外⼒的作⽤下,群落朝结构简单、稳定性下降的⽅向退化的过程
5.森林群落演替原因?
解:⑴物种特性的作⽤和表现:树种特性之间的差异是引起森林群落演替的内在原因
⑵⽣境变化在群落演替中的突出作⽤:森林群落与它所处的环境是个统⼀体,当⽣境条
件发⽣了变化,⾃然会使群落中的⼀些树种的适应性与竞争能⼒改变,从⽽引起群落演
替。
①⽣境渐变中的群落演替:⽣境在受到外⼒的突然⽽强烈的⼲扰时,总是处在⼀种缓
慢的渐变过程中
②⽣境条件突然改变中的群落演替:⽣境条件的突然改变,是由于⾃然或⼈为的⼲扰
所引起的
a.病⾍害⼤发⽣时,迅速改变森林的演替趋向
b.植物⼊侵也对森林群落演替起着很⼤的作⽤
c.动物活动是逆⾏演替的原因之⼀
d.⼈类⼲扰、破坏作⽤
e.风害和⽕灾也是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原因
第九章森林⽣态系统
⼀.名词解释
1.⽣态系统:在⼀定空间范围内,各⽣物成分和⾮⽣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信息
传递⽽相互作⽤、相互依存形成的⼀个功能单位
2.⾷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系列的取⾷和被⾷关系,在⽣态系统中进⾏传递,⽣
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能量传递关系叫做⾷物链
3.营养级:指处于⾷物链某⼀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种和
4.⽣态⾦字塔:每个营养级有机体的数量或者是能量或者是⽣物量,按营养级的顺序依次排
列,描制成的图形称为⽣态⾦字塔
5.1/10定律:⽣态系统中⼀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前⼀营养级可利⽤的能量的⽐,⼤约为
10%
6.总地域⽣产⼒:也称为总初级⽣产⼒,指单位时间和单位⾯积内绿⾊植物通过光合作⽤所
以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
7.⽣物量:任意时间内某⼀地⽅某⼀种群,或营养级,或某⼀⽣物系统有机质总重量,⼀般
以⼲重表⽰
8.⽣物地球化学循环:指在⽣态系统中⽣物所需的养分从⾮⽣物部分流到⽣物部分,并在不
同营养级间进⾏传递,然后⼜回到⾮⽣物部分,供⽣物的再次利⽤,养分元素在⽣态系统中的这种循环传递过程,就是⽣物地球化学循环
⼆.问答题
1.⽣态系统三⼤结构?基本特征?
解:⑴结构:组成成分、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⑵特征:①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②是复杂、有序的⼤系统
③是⼀个基本的功能单位
④是开放系统,具有⾃动调控功能
⑤具有动态的、⽣命的特征
2.⽣态系统能量流动基本特点?
解:⑴⽣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越流越细”,逐渐减少,所以⽣态系统营养级<5个
⑵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⑶能量在⽣态系统中以植物光合作⽤把太阳能输⼊⽣态系统内的⽣物学过程为开端
⑷能量在⽣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服从热⼒学定律
⑸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
3.⾷物链有哪些类型?
解:⑴草牧⾷物链:以绿⾊植物为基础从草⾷动物开始的⾷物链
⑵腐⽣⾷物链:以死有机物质为基础从腐⽣⽣物开始的⾷物链
⑶寄⽣⾷物链:由宿主和寄⽣⽣物构成,以⼤型⽣物为起点
4.⽣态⾦字塔有哪些基本类型?
解:⑴数量⾦字塔:以各营养级⽣物个体数量为基础构建的
⑵⽣物量⾦字塔:以各营养级⽣物量为基础构建的
⑶能量⾦字塔:以各营养级所包含的能量为基础构建的
5.森林⽣态系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何进⾏?(重点)
解:⑴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地上和地下部分)
⑵植物体内养分的分配
⑶养分的释放
①呼吸释放:群落的呼吸和⼟壤呼吸释放
②物理损失和动物取⾷:a.⾬⽔的淋失:叶部、根部、树⽪;b.草⾷动物的取⾷;
c.⽣殖器官的消耗:花、种⼦;
d.凋落物损失的养分
⑷凋落物的分解: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是森林⽣物地球化学循环最重要的环节,
分解过快或分解过慢都不利。
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因素:
①森林类型和⽴地条件;
②凋落物的化学成分;
③⼟壤⽣物的活动
⑸林下植被的作⽤
⑹养分元素的直接循环
6.碳库⼤⼩排列?
解:⼤⽓碳库<陆地⽣物圈碳库<海洋碳库<岩⽯碳库
7.陆地⽣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解:⽣产者光合作⽤固定⼤⽓中的CO2,CO2和⽔反应⽣成碳⽔化合物,同时释放氧⽓进⼊⼤⽓中,碳⽔化合物的⼀部分直接作为⽣产者的能量⽽被消耗,⽣产者固定的碳的净产量⼜被消费者所消耗,⽣产者、消费者进⾏呼吸⽽释放CO2,以及它们死亡后,最终全部被还原者所分解,它们组织内的碳被氧化成CO2,⼜回到⼤⽓中去,从⽽完成碳循环的全过程
第⼗章森林分布与分类
⼀.名词解释
1.植被分布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各地环境条件有规律的变化,植被类型存在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垂直分布上,我们称为植被分布三向地带性
2.植被分布⽔平地带性:在地球表⾯由于⽓候因⼦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沿纬度、经度⽅向的有规律分布,我们称为植被分布⽔平地带性
3.植被分布垂直地带性:⾼⼤⼭体随着海拔的升⾼,植被类型呈有规律的带性分布
4. 植被分布垂直地带谱:随着海拔的升⾼,依次出现的植被带的具体顺序我们称之为
⼆.问答题
1.⽔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解:⑴相似:森林类型在⼭地垂直⽅向上的成带性分布与地球表⾯纬度⽔平分布顺序有相似
性,如果以⾚道湿润区的⾼⼭森林地带和⾚道到极地的⽔平分布顺序相⽐较,可以发现,⾃平地到⼭顶和⾃低纬度到⾼纬度的排列顺序⼤致相似,即热带⾬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垂直带与⽔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
⑵不同:①纬度带的宽度(⼏百公⾥计)较垂直带的宽度(⼏千公⾥计)⼤得多,这与
形成纬度带和垂直带的⽓候等环境因⼦有关
②纬度带具有相对连续性,垂直带具有相对间断性
③纬度带和垂直带森林类型分布顺序的相似性,指的是群落的有事⽣活型和外
貌,植物种类成分和和群落⽣态系统结构仍有较⼤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