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使用乳杆菌胶囊对改善阴道微环境的临床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使用乳杆菌胶囊对改善阴道微环境的临床探讨目的:探讨女性经过妊娠分娩后,阴道菌群的改变及其危害在产后使用乳
杆菌胶囊改善阴道微环境,减少阴道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产后42天复查女性随机分成2组,A组应用乳杆菌胶囊,每晚1粒塞入阴道内,连续用药10天;B组未用任何药物,2组均在2周后随访并检查白带清洁度、PH值、阴道炎患病率进行比较。
结果:2组阴道PH值均下降,A组低于B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阴道清洁度Ⅰ度、Ⅱ度较B组升高,阴道炎发生率较B组降低,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果:产后应用乳杆菌胶囊改善阴道微环境,减
少阴道炎的发生。
标签:产后;乳杆菌;阴道微环境
正常阴道内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但由于阴道与这些微生物之间形成生态平衡,并不致病,在维持阴道生态平衡中,乳杆菌、阴道PH值机雌激素起重要作用。
女性经过妊娠、分娩后,阴道生态平衡被破坏,外源性的病原体侵入,阴道的正常菌群及PH值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探讨改善产后阴道微生物环境,减少阴道炎发生,我们对妊娠分娩后的女性使用乳杆菌胶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
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6月-12月在本院分娩,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产后恶露干净复查,坚持随访,资料完整并最终进行统计学分析104例,其中阴道产63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28例;剖宫产41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21例,2组间年龄、孕次、喂养方式,产后访视时间等差异无显著
性。
1.2方法:試验组于产后40-50天,恶露干净,行第一次检查后,每晚阴道乳杆菌1#连用10天,2周进行第二次检查。
对照组于产后40-50天,恶露干净,行第一次检查后,未用任何药物,2周后进行第二次检查。
1.3检测方法:(1)用PH3.8-5.4精密PH试验测定阴道PH值;(2)取阴道侧壁分泌物采用悬滴法直接镜检找滴虫、线索细胞、假丝酵母菌并查清洁度。
1.4判断标准: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诊断
标准见《妇产科学》第7版[1]
1.5统计方法:所以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资料:A组55例用药后随访时间(15±1.1)天,B组49例随访时间(15±1.2)天,随访时间2组差异无显著性。
2.2用药前后2组PH值的变化,用药后A组PH均由降低,B组未用药PH 值有降低,但A组明显低于B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见表1。
2.3用药前后2组清洁度变化,用药后A组清洁度Ⅰ度-Ⅱ度比例升高,B组不明显,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见表2。
2.4用药前后2组阴道炎的发生情况,用药后A组阴道炎的发生明显低于B 组,2组差异显著性(P<0.05)。
见表3。
表1 用药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阴道PH值情况
表2 用药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阴道清洁度
清洁度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
表3 用药后2组阴道炎患病情况
阴道炎发生情况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女性阴道炎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内有许多微生物存在,阴道与这些微生物之间形成生态平衡并不致病。
乳杆菌是阴道正常菌群中最重要、数量多的常住菌,其数量占整个微生物的95%以上,在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中期重要作用。
阴道菌群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阴道的微生态平衡对维持它的自净起重要作用,当女性进过外科手术(剖宫产)、分娩、产后哺乳(雌激素水平降低)、产后性交等因素引起的阴道损伤,致使阴道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所致菌群处于病理状态,分娩后短时间内不致于引起明显的感染症状。
[2]如不重视菌群失调可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或几种菌群的优势生长或外源微生物定植而导致产后阴道炎发生。
从本研究资料发现:A组应用乳杆菌,B组未用药(仅靠阴道自净作用调节),2组随访结果发现,用药后A、B2组PH值均下降,但A组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阴道清洁度A组Ⅰ°-Ⅱ°较B组升高,2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这些乳杆菌在恢复阴道微生态替代所起作用的结果。
乳杆菌在治疗阴道炎通过粘附占位、竞争应用,产生多种抑菌物质而发挥生物拮抗作用[3],研究证明当女性阴道内乳杆菌占优势外源性补充乳杆菌后,念球菌性阴道炎能自愈[4],细菌性阴道病能自愈[5]。
因此乳杆菌对于防止产后
细菌性阴道病和念珠菌性阴道炎具有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8-242
[2]赵玉杰,袁耀宗,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新进展(J),胃肠病学,2008.13(3):181-183
[3]FALAGASM E,BETSI G I Athanasioust,probiotic for prevention of
recurren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a review (J).Antimicrob chenmther,2006,58(2):266-272
[4]G Reid,A.W.Bruce,M,Taylor,Instillation of lactobacillus and stimulation of indigenous organisms to prevent Recurrence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Microecol,Ther.23(1955)32-45
[5]Hallen A,Jarstrand C,Pahlson C,Treament of bacterial vaginosis with lactobacil,Sex Transm DLS,1992,1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