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鄂教版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和反思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和反思《武夷和阿里的传说》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要求:1、认识生字:夷珊桧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准备学生:熟读,完成预习作业。
一、正确读写以下词语。
武夷(í) 占据(ù) 花珊(shān) 肥沃(ò)红桧(guì)树奔腾(téng) 高超(hā) 断裂(liè)漫(àn)遍野天长日久乱蹦乱跳二、将读通、读顺,即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
(一般至少朗读三遍。
)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结合实际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找出还不理解的词语。
本新理解的词语它的意思还不理解的词语四、尽量搜集以下资料,并归纳记录。
1、武夷的相关资料。
2、阿里的相关资料。
五、思考:本讲了一什么事?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记录。
老师:制作。
四、教学时间1时五、教学过程前交流:今天上前,老师先跟大家聊聊好吗?同学们平时喜欢看电视或者看书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一、激情导入。
1、师导入出示在福建武夷顶上,有一块很高很大的岩石,叫望女石。
在台湾阿里中,有一棵很高的红桧树,叫思母树。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武夷和阿里的传说》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吗?1、抽生到黑板前写生字。
其余的学生在堂本上写生字。
老师觉得武夷几个字特别难写,谁能帮老师写写吗?这篇写了一个姑娘的故事,请写出这个姑娘的名字。
(花珊)请花珊后变成了一棵红桧树。
请你把红桧树几个字写在黑板上。
(形成初步板书)【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写生字,不露痕迹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2、学生齐读生字。
3、介绍本是一则民间故事。
三、初读,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认真地朗读,一定要读得正确流利,不添字,不少字。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2.掌握怎样阅读和理解古诗《登高》;3.学会运用想象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4.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含有传说元素的作文。
二、教学重难点1.对传说故事进行整理、总结、思考;2.掌握古诗的阅读技巧,并会用自己的方式理解;3.能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蕴含传说元素的作文。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交互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首先,教师通过进入课题《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了解学生对课题的预期与解释,建立学生阅读文化传承的认识。
2. 体验环节接着,教师要通过感官感受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美丽景色。
让学生通过摸摸、闻闻、听听、看看等方式感受武夷山和阿里山的风物。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感受和展开自由讨论。
3. 理解环节接下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登高》。
教师可以逐句解释,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思考诗中各个词语和意境描述的含义,以此理解古诗的深层次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然后,通过诗中的意境,引导学生联想到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让学生在诗词的启发下,感性理解故事的内涵和意义。
4. 运用环节在理解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撰写蕴含传说元素的作文。
学生可以展现他们的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阐述传说故事的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并向学生提供一些范例作为参考。
5. 结束环节最后,教师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知识总结和思考,梳理整个教学内容。
学生可以做自我评价,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感受。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上的教学,学生们在情境中感受了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美丽景色,理解了古诗《登高》的深层次含义。
同时,通过传说故事和作文的撰写,使学生进行了情感表达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下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将效果达到最大程度。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就《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课的教学进行说课。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选配的一篇选学课文。
这个单元安排的《寓言两则》《文成公主进藏》《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四篇课文,有个共同特点,都是故事。
单元训练目标非常明确,在单元导语中,编者提示我们: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我们还要练习复述,并搜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从文体本身的特点、单元教学的重点以及复述能力训练的年段要求,都告诉我们要凭借课文,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
由于本次教学班级的教学进度还未到第八单元,学生还没有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
因此我把本课时当作复述故事的第一课时来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复述故事的方法指导。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个民间故事。
故事讲述了东南沿海的武夷山一带,由于妖怪作恶,害得百姓妻离子散。
花珊姑娘苦练本领后,上山除妖。
妖怪被砍除以后,武夷山却断为两半,成为现在的武夷山和阿里山。
从那以后,花珊和母亲日日夜夜隔海相望。
作为一个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它之所以能代代相传,一定有它的内在价值。
今天,它被编到了教材里,我们要让躺在课本中的经典,不再沉睡,鲜活地站起来,在讲述中,一代一代往下传。
本课属于四下选读课文,相应的参考资料比较少。
了解了第八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传说后,我确立两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复述故事。
2.体会台湾与大陆的血脉相连,感受大陆和台湾人民渴望统一的心愿。
本文教学,具有如下特色:一、教学结构简单,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
1. 检查学生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2.归纳、复述能力是语文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讲故事其实质就是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因此本次教学的一个重点设置为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并体会台湾与大陆的血脉相连,感受大陆和台湾人民渴望统一的心愿。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学作品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2.学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感受传说文化的神奇与传承。
3.分析传说故事中交代的文化信息,了解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4.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需求,促进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学习内容1.武夷山传说2.阿里山传说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轻松有趣的启发式问题,引出传说的概念和主题。
问题:你们听说过传说吗?传说是什么意思?讲解:传说是人们口头流传的古老故事,描绘了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历史、神话和传统。
它们经常涉及到像英雄、神祇、动物等不同的角色,展示出伟大的想象力和神秘的气氛。
2. 武夷山传说学生们听故事独自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进行全员讨论。
故事背景:武夷山是中国的名山之一,历史上被多位文化名人所赞赏,也是悠久的文化遗产。
故事要点:1.武夷山被视为“仙山”,因为传说中仙女会在山上舞蹈。
2.故事叙述了一位年轻的书生和当地仙女的交流,并且预言书生赢得两次高科举考试。
3.以及在书生成功之后,仙女和书生之间恋爱和相聚。
全员讨论:1.武夷山为什么被赞誉为“仙山”?2.故事中的主人公和仙女的交流反映了什么信息?3.这个故事让你们有什么感受?3. 阿里山传说学生们再次听故事,然后讨论故事中的文化信息。
故事背景:阿里山是台湾的顶峰,海拔高度达到了3000多米。
当地有很多居民,以及一些动植物。
故事要点:1.阿里山发生了一场暴风雨,一个人被困在村落里。
2.当地的神明(巴莫)发现了他,并且派了一只老鹰来帮助他。
3.女神(卡卡莫)交给了他一件能造福族人的神器,使他成功返回家园。
全员讨论:1.故事中的人物和神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神器在故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4. 总结与评价通过故事的讨论和分析,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学生们得以进一步了解民间传说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促进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
最新-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 精品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等。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
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1、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2、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1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我从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2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3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4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终于表示苦练本领经过了很多磨难,最后成功师你们想一想,花珊是怎样苦练本领?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引导学生想象,发展语言能力指导有感情朗读四、生成新疑。
1、师读到这儿,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找出花珊斗争的段落,质疑苦练本领后的花珊能除掉这个妖怪吗?2、看来你们会思考了,想知道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花珊除妖的故事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花珊除妖的原因2花珊能除妖吗?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花珊除妖的过程二、直奔重点,细致体会。
1、认真默读第4、5节,出示思考提纲花珊能除妖吗?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读中感悟,理解第5自然段。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来自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山的故事》,主要讲述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围绕“山”的主题展开,从中了解到不同山区的人们生活、文化和自然环境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传说故事内容。
(2)掌握描写自然、人物特征、情感描写的表达方式。
(3)了解诗歌的韵律和创作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创作简单的诗歌。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说故事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山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懂得珍惜自然资源。
(2)培养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情感。
(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放一些武夷山和阿里山的风景照片或视频,呈现给学生欣赏,引导学生谈论这些景色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然后,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让学生交流分享已知信息。
2.讲授(30分钟)(1)故事讲述教师朗诵《武夷山》和《阿里山》两篇课文,让学生跟读。
然后,让学生阅读故事文本,并指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和主要人物形象等。
(2)文本解读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文本。
如:①武夷山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传说故事?②谁是除了呢咕山的管理员?他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③阿里山的云海和堆雪雕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传说故事?④《阿里山》一文的诗歌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3)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铁塔、凌云和小熊猫三个角色,回想和联想生活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感受山区文化和自然美景,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25分钟)(1)诗歌创作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等,让学生学会诗歌的写作方式,并鼓励学生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创作一首关于山的诗歌。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要求:1、认识生字:夷珊桧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一、正确读写以下词语。
武夷(yí)山占据(jù) 花珊(shān) 肥沃(wò)红桧(guì)树奔腾(téng) 高超(chāo) 断裂(liè)漫(màn)山遍野天长日久乱蹦乱跳二、将课文读通、读顺,即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
(一般至少朗读三遍。
)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找出还不理解的词语。
本课新理解的词语它的意思还不理解的词语四、尽量搜集以下资料,并归纳记录。
1、武夷山的相关资料。
2、阿里山的相关资料。
五、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记录。
老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跟大家聊聊好吗?同学们平时喜欢看电视或者看书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一、激情导入。
1、师导入出示课件在福建武夷山顶上,有一块很高很大的岩石,叫望女石。
在台湾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红桧树,叫思母树。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吗?1、抽生到黑板前写生字。
其余的学生在课堂本上写生字。
老师觉得武夷山几个字特别难写,谁能帮老师写写吗?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姑娘的故事,请写出这个姑娘的名字。
(花珊)请花珊后来变成了一棵红桧树。
请你把红桧树几个字写在黑板上。
(形成初步板书)【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写生字,不露痕迹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2、学生齐读生字。
3、介绍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
及反思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
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文化内涵,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观察、分析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力,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提高思维品质;
6.反思与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文化内涵。
4.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教师适时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历史、地理、民俗等,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如传说中的人物、情节等。
4.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
1.感受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传说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通过反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善良、勇敢等品质;
1.学生对传说故事具有较强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及反思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复述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成语和典故,如“一线天”、“仙人对弈”等。
3.学生能够分析并概括传说中的人物品质,如勇敢、善良、聪明等。
4.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及反思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本章节内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中,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材通过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传说故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2.讨论话题: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你认为故事中传达了哪些价值观?”
3.小组分享: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品质等进行总结归纳。
2.重点强调:强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如成语、典故等,让学生巩固记忆。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总结梳理: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梳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篇一:鄂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教案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学会复述课文.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4.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教学重难点:1.学会复述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2.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 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
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1、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2、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1)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我从“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2)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 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3)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4)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鄂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 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
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4、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5、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1)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 (我从“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2)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 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3)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4)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终于”表示苦练本领经过了很多磨难,最后成功.师:你们想一想, 花珊是怎样苦练本领?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想象,发展语言能力.指导有感情朗读.四、生成新疑。
1、师:读到这儿,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找出花珊斗争的段落,质疑: 苦练本领后的花珊能除掉这个妖怪吗?2、看来你们会思考了,想知道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花珊除妖的故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1 鄂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1 鄂教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读通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几个画面,凭借画面进行提要性复述;选取最精彩的一个段落,练习进行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能绘声绘色地把整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词语、会造句。
教学难点:1.能默写默读词语。
2.能实际运用。
二、教学过程(一)看图片猜故事1.逐个出示拔苗助长、女娲补天、巨人的花园、牛郎织女等故事的图片,猜一猜故事名称。
2.想一想,这些故事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体分: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四大类。
3.出示课题,抓住课题中“传说”二字,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民间传说,了解民间传说一般说来没有具体的作者,它的作者就是广大老百姓。
(二)读故事想画面故事一般来说,情节都比较生动、吸引人,就像影片那样,有生动的画面。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三)三言两语讲故事1.师生交流。
读了课文,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师生合作,逐步梳理出:妖怪作害、苦练本领、花珊辞母、花珊除妖、妖除山断、母女相望等画面。
2.根据课文内容,将上面的画面排序。
3.根据这些画面的提示,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进行提要性复述绘声绘色讲故事,因为学生是顺着课文情节描述讲述的,会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添油加醋讲故事时,我们会发现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而且,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取长补短,等汇报展示后,又会生成新的版本。
这就是创造性复述带来的效应。
3.试着用添油加醋的方式讲述整个故事。
(六)品故事悟意义1.为什么民间会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花珊为什么跳在了山的东边,成为阿里山上的一棵思母树?母亲在武夷山顶化作望女石又有何意?2.课后去找一找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还有哪些传说?看一看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
(七)板书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母女讲故事(大陆)(台湾)想画面补细节。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教学目标1.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掌握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听说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多媒体设备;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知识导入,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导入(5分钟)•运用图片或者实地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景色及其特点。
3.讲解传说故事(15分钟)•向学生讲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比如《武夷山的仙人洞》和《阿里山的神木群》,一边讲解,一边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
•解读故事中的意象和寓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4.学生阅读(15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教材中《武夷山的仙人洞》和《阿里山的神木群》,并提醒他们注意故事中的重点和关键词。
5.学生讨论(10分钟)•学生小组内讨论故事中的细节和情节,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6.小组展示(15分钟)•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7.创作活动(2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或续写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人物、情节或者解释。
8.学生展示(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创作进行朗读或者演讲,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感受。
五、课堂总结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2.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创作的勇气。
六、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本节课的习题;2.要求学生继续阅读相关的传说故事,并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进行小组分享。
以上教案为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主要围绕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展开。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教学目标1.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文化背景;2.能够描述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3.能够听懂并理解与武夷山和阿里山相关的传说故事;4.能够在阅读和听讲过程中体会传说中的情感体验;5.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背景;2.传说故事中的意象和笔墨;3.情感体验和感受的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了解武夷山教学内容1.武夷山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等自然特征;2.武夷山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的介绍。
#### 教学目标3.了解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景观;4.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对武夷山的地理位置有简单了解;5.能够提取文章中关于武夷山的历史和人文景观的信息。
#### 教学时间 1课时第二课了解阿里山教学内容1.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大致海拔高度、气候等自然特征;2.阿里山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的介绍。
#### 教学目标3.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景观;4.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有简单了解;5.能够提取文章中关于阿里山的历史和人文景观的信息。
#### 教学时间 1课时第三课讲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教学内容1.武夷山故事《廿四孝》;2.阿里山故事《铁道游击队》。
#### 教学目标3.听懂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4.能够提取文章中的意象、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信息;5.能够初步理解故事中的情感体验。
#### 教学时间 2课时第四课进一步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教学内容1.武夷山故事《棋的传说》;2.阿里山故事《老炮手》。
#### 教学目标3.听懂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4.能够提取文章中的意象、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信息;5.能够进一步理解故事中的情感体验。
#### 教学时间 2课时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解、阅读、听讲、合作探讨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课堂教给学生——《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一
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
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
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新一轮课改明确要求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其含义不言而喻,那就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有更多思考、消化的时间,给学生留出空间去质疑,而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规律,使学生逐渐具备自学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一篇民间故事,故事性很强,故事内容简
单易懂,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自读自悟。
于是,我一开课就提出了一个大家感
兴趣的问题:“阿里山在哪儿?回答的有奖!”当一个学生答出后,我就顺水
推舟地说:“掌声鼓励!你的奖品就是掌声。
”课堂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
接
着我就介绍的什么是“民间故事”。
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就接下
来,我提了几个大问题“课文的主人翁是个怎样的人?讲了她的什么故事?这
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愿?”后,就要求学生自读课文,除了解决生字词的学习外,就是完成这些问题。
建议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那组完成得又快又
好。
然后,老师的任务就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成果了。
一是检查读生字词的准确
性,再是用填空的形式检查大家对课文把握得怎样。
最后就是指导学生复述故事了。
结果点了两位学生复述,效果还不错,只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原因没交代
清楚。
于是,我又告诉学生复述课文尽管要简化,但故事的“五要素”还是要
表述清楚的。
所以,我又给学生示范复述了课文。
这节课不仅实现了长文短教,教学目标也完成得较好。
起码是一节有效
课堂。
这都是因为我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的缘故呢。
大胆尝试真是一举多得呀!
《武夷山和阿里山》教学反思
本文是选读课文,主要讲山里来了一个妖怪,打破人们的幸福生活。
花珊决心除掉妖怪,她勤练本领,含泪告别母亲,勇敢地除掉了妖怪,因为武夷山断裂为两部分,花珊和妈妈分别,唯有在武夷山和阿里山上互相遥望,最后妈妈变成了石头,花珊变成了思母树。
因本文是选读课文,亦是一篇新课文,教学用书上没有相关的资料,网上资料较少。
我品读语言文字,反复思考,独立完成了本文的教学设计。
私自认为本文教学,具有如下特色:
一、教学结构简单,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
1、检查学生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2、归纳能力是语文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因此本次教学的一个重点
设置为用简练而清楚的语言,归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我们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一语文的命脉。
因此教学中,我引领抓住文章中描写花珊的语句,体会花珊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朴实、落实,是一堂真正的家常课。
除了课始的情境引入,整堂课没有情境引入,没有多余设计。
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这一綦江课改的核心要求。
自认为
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采取抽一名学生到黑板前补充课题,接着追问本文的主人翁,以及后来变成了什么树,让该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余学生课堂本上写这一设计,不露痕迹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归纳文本讲了一件什么事和抓重点句子体会花珊的品质时,我均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完成,然后再或二人小组交流,或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分享。
在分享过程中,当发现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时,设置了一定的梯度。
比如:理解“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滚。
花珊跳到妖怪身上,举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劲砍去的时候,直砍得妖怪乱蹦乱跳。
”的句子时,我先追问学生两个直能换成什么词语,一连几个学生都无法回答上时,减低了难度,出示直的意思让学生选择。
本文文字浅显,但细节描写却十分精彩。
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的孩子阅读不仔细,阅读时往往流于表面。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初读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觉得花珊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孩子们的回答看,他们对花珊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因深究课文中的细节,对花珊的认识也仅停在美丽、勇敢、善良上。
因此,我对孩子们说,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如果我们仔细研读描写花珊的句子,你会发现花珊远远不只善良、美丽、聪明、勇敢,她还有很多品质隐藏在文字中。
接着,我引领这孩子们潜心阅读,认真研究描写花珊的语句。
课末,再次让学生说说花珊是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们发现,原来花珊除了善良勇敢,还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有孝心,胆大心细,舍己为人……此刻,孩子们猛然发现,原来我们认真研读句子后,对事物会有更多的认识。
遗憾与不足:
1、归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没有达到用简练而清楚的语言归纳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是由于我引导不到位,当发现学生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心中只想到教学进度,没有俯下身,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
我们八单元的发现中教给的方法——段意串联法,引领学生进行归纳。
比如,俯下身,让学生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苦练本领、泪别母亲、勇除妖怪、变成桧树,归纳每部分的内容,然后再行归纳,那学生就有所提升。
2、因在教学设计没有充分预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能基本掌握文章的梗概,在教学中重复让学生再读课文浪费了宝贵了时间。
以及,自己的语文基本功不扎实,把握课堂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不紧凑等原因,造成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临时放弃了欣赏没有缩减前中精彩段落的设计,将想象花珊练本领的写话练习变成了说话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