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丘一高2018~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
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
A.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B.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主观想象
C.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2.下面两张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耕作技术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是在
图一图二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一“田制”时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这表明该“田制”制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地主兼并土地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保障贫苦农民利益
D.实现农民平均土地
4.
A.征收赋税是我国夏朝开始推行的一贯制度
B.农业赋税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中国古代赋税呈现出越来越重的发展趋势
D.中国古代赋税经历了贡赋到税的演变历程
5.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高一历史总10页第1页
A. 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D. 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6.《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说:“(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

其下设斡官,管理铁业。

该表中注曰:“所谓斡(统一管理)铁盐而榷(征收专业税)酒酤也。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手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B. 官府强制役使手工业者
C.政府垄断重要行业
D.冶金技术不断提高
7.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

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源自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9.“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周杰伦演唱的这首歌曲,其歌词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瓷器珍品,它是
A.青瓷
B.唐三彩
C.青花瓷
D.粉彩瓷
10.《唐律疏议》记载:“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

贩卖者,亦如之。

”这表明唐朝
A.加强对度量衡器物的管理
B.加强对“市”的严格管理
C.加强质量管理和禁止非法牟利
D.重视对市场物价的行政干预
11.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了政府认可。

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2.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 商肆遍及全城,“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3.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往者商舶之开(开放对外贸易),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

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

这说明
高一历史总10页第2页
A.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B.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D.明政府始终坚持“海禁”政策
1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15.上海发昌机器厂于1866年创办,是中国近代较早的民族工业,至19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上海民
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这一时期促使发昌机器厂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外商企业的刺激
C.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
D.清朝政府的政策支持
16. 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颁奖给中国近代某人。

有人曾感慨道:“今者于中华之士,不同朝野,为开发中华抱一志而始终不改者,殆无一人。

惟公独居南通之地,仍江北之区,献身于实业之振兴。

”这里的“中国近代某人”是指
A .李鸿章
B .荣宗敬
C .张謇
D .孙中山
17.读下面示意图。

这一示意图反映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民族工业结构特征未根本改变
B.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18.据国民政府统计,截止1944年2月,战时大后方已有大中型工厂1300余家,其中,重庆有450家,超过1/3。

其中,钢铁、机械、纺织和军工企业占90%以上。

对这一现象的评价符合史实的是
A.重庆成为中国最大工业基地
B.中国的工业布局发生重要改变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格局 19.有一首打油诗写道:“米涨钱,面涨钱,一个煤球十几元,……叫皇天,哭皇天,您倒瞧瞧这眼前,别光骂汉奸。

你也翻,我也翻,一日价钱加一翻,东西涨得酣……怨不休,涨不休,胜利年头只发愁。

”由此判断,这首打油诗出现在
A.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B.抗战全面爆发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0.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工业建设的成就,该时期是
A. 1949-1952年
B.1953-1957年
C.1956-1966年
D.1992-2002年
21.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一讲话表明
A.毛泽东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方向
B.国家政策完全照搬苏联模式
C.领导人中产生急于求成思想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取得进展
22.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

大会坚持既反高一历史 总10页 第3页
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这表明中共八大
A.把党的作风建设作为会议重点
B.是中共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C.解决了我国政治经济建设问题
D.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深刻认识
23.下面是某一时期的漫画,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追求一大二公
B. 片面强调高指标
C. 片面强调高速度
D.左的指导思想
高一历史总10页第4页
24.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化
C.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D.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25.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1930年的土地革命 B.1950-1952年中国的土地改革
C.1953-1956年中国农业集体化运动 D.1978年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6.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特殊的实质是
A.突破计划经济的限制
B.“一国两制”
C.实行高度自治
D.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导
27.“我们不揣冒昧,大胆向你们要权。

” 1984年3月,一封紧急呼吁信直送福建省委书记办公桌上,55名厂长要求为企业“松绑”,其实事情的策划者是一名副厅级官员。

由这位官员起草的呼吁信写得清楚:省委省政府下属不少部门把住权力不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从此以后,在高层决策者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开始逐渐挣脱计划经济的“五花大绑”,迈向自主经营之路。

为此,
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定
C.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8. 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决定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29. 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

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猛
D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30.
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是
A .图一北京四合院 B. 图二上海石库门里弄 C. 图三山西乔家大院 D.图四福建土楼 31.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

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

这表明民国政府
A.强调普及西式礼仪
B.移风易俗和法制化结合
C.治国理念全盘西化
D.完全摈弃了中国旧式礼仪
32.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铁路铺设,航运之利已为所分益。

以大连海港开埠……营口商务凋落,航业凋敝。

”这主要说明
A.铁路运输与海洋运输并驾齐驱
B.大连开埠促使铁路运输业凋敝
C.港口经济受开埠与交通建设影响大
D.铁路交通的发展改变中国经济格局
33.据统计,1949年中国电话普及率为0.05%;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0.43%,每200人中还没拥有一部电话;改革开放后,落后的通信网络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加快了基础电信设施的建设,到2003年3月,固定电话用户数达22562.6亿,移动电话用户22149.1亿户。

这实质反映出
A.建国前30年我国电话普及率很低
B.我国通信技术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
C.移动电话的使用密切了人们间的联系
D.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电信事业的发展
34.田汉、聂耳创作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当时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广为传颂,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这说明
A.新的娱乐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
B.中国电影制作技术走向成熟
C.电影推动了时代精神的弘扬
D.电影创作强调政治宣传作用
35.“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经济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由材料看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文明孤立分散
B.中国生产力落后
C.中国闭关锁国政策
D.社会结构的变化
36.“我们的船队首先到佛得角群岛,然后朝南直驶南大西洋,3个月后,再改向东,到达好望角。

由此绕开了非洲西海岸对于南下极为不利的气候。

11月22日绕过好望角后, 1498年3月2日,高一历史 总10页 第5页
高一历史 总10页 第6页
进入莫桑比克。

4月在到达东非马林迪……”最早走过这段航海路线的航海家应该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37.文明史观认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以下关于新航路的说法符合“现代化”这一定义的是,新航路
A.是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
B.加强了世界各国市场间的联系
C.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
D.促进了西欧近代生产方式发展
38.阿克莱特,出身贫穷,原是理发师,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纺纱机,1771年,他与人合伙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创办机器纺纱厂,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以及一大群从事手工业的工人简单聚集起来的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被称为“英国现代工厂制度的奠基人”、“近代工厂之父”。

可见阿克莱特的发明
A.推动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B.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
C.推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确立
D.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39.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后,把在柏林舍内格尔大街的小作坊变成了一个跨国公司;当他1892年在夏洛腾保去世时,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西门子“帝国”,其中的一半员工都在海外生活和工作。

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西门子的发明揭开了电气时代的序幕
B.西门子发明了最早的发电机
C.西门子公司是德国最早的垄断企业
D.西门子兼具发明与经营才能
40.1879年,托拉斯首先在美国出现,参加者在法律上和业务上完全丧失其独立性,而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经营全部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红利。

这表明托拉斯
A.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的有效结合
B.加强了对市场和生产的操控
C.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D.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3大题,共4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到1934年下半年,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可以说美国这一政治经济动因引发了白银收购政策,给中国多年来未付诸实施的币值改革计划注入了一剂很强的催化剂……国民政府就主要依靠法币政策,实行通货膨胀来弥补财政赤字,摆脱财政危机,及加紧内战筹措军费,这就构成了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主要原因和动机。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二 1936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被迫与美国缔结《中美白银协定》,使法币成为英镑、美元的附庸。

法币政策的实施,初步建立了我国完善的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并逐步实现了对国内流通货币的集中发行和管理,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进步,在实行初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高一历史总10页第7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认识。

(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任选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4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资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告之二: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材料二
材料三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的对
高一历史总10页第8页
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告之二: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国内、国际时代背景,分析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的主要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进程及形成的格局。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新的阶段”的主要特点。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意义。

(2分)
4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的政治家索尔斯伯利勋爵在1861年抱怨英国每年支出150万英镑保卫殖民地,“仅仅滋养了一大堆军事驻地和一种‘日不落帝国’的自满情绪”。

大英殖民帝国的发家史实际上是走过了一条火与血的路程,竖着三个路标。

——《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美国的7倍,德国的8倍,法国的近10倍;1850年,英国蒸汽机产生的能量占欧洲的一半以上;生铁产量已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英国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材料三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4.2%,而英国和法国分别为1.4%和3.3%。

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占优势的纺织业等部门的设备已经陈旧,但
高一历史总10页第9页
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也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当后起的国家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时,英国还在使用旧机器设备。

在资本家看来,拆毁旧的还可以继续使用的机器设备,换上新的机器设备是不划算的,这就阻碍了英国工业的进步。

英国作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即使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英国资本家也能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

英国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殖民地是资本投资的最好场所。

殖民地人民生活水平低,劳动力便宜,原料价格低廉,工业利润大。

材料四到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英国国力的日渐式微,其殖民地纷纷独立,与此同时,新兴霸权国家美国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国逐渐瓦解,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终于看到了日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在“日不落帝国”形成过程中的三个主要事件。

(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不落帝国”的形成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作答)(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造成“日不落帝国”日落的原因。

(2分)
商丘一高2018~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5 C D A D D 6-10 C A C C C 11-15 A C B D D 16-20 C A B C B
21-25 C B D C D 26-30 A A C B B 31-35 B C D C A 36-40 B D C D B
41.(12分)
(1)原因:美国大量收购白银,掠夺白银;国民政府弥补财政赤字,摆脱财政危机;国民政府为内战筹措军费。

(6分)
(2)认识:“币制改革”主要作用是积极的。

初步建立了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逐步实现了对国内流通货币的集中发行和管理;实行初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抗日战争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提升了国民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

(任三点,6分)“币制改革”主要作用是消极的。

使法币成为英镑、美元的附庸,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导致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物价飞涨,民族资本萎缩,国民政府民心丧尽,最终导致其失败。

(6分)
42.(14分)
(1)国内:经济基础薄弱,物资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实行“一边倒”政策,对外开放有限;“文革”左倾错误的指导思想导致经济建设混乱。

国际:与苏联关系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封锁。

(国内、国际任一点,4分)
(2)进程:1980开放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1986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及环渤海地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6分)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

(任两点,2分)
意义:促进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中国平等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任两点,2分)43.(14分)
(1)事件: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使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和北美的殖民地;1763年,英国打败法国,取得“七年战争”胜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6分)
(2)影响: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市场等资源,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是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或世界工厂)的重要基础;但庞大的殖民帝国,阻碍了先进科技的推广,也加重了英帝国的军费开支,成为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衰退的重要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导致其衰落。

(6分)
(3)原因:作为老牌的殖民大帝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缺乏对新科技的重视,被采用新技术的美德超越;二战后,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殖民地纷纷独立;新兴霸权国家美国的崛起。

(任两点,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