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现阶段情况与实施路径分析
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扶贫研究:现状、致贫原因及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扶贫研究:现状、致贫原因及路径选择作者:蔡慧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18期摘要: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促进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但仍面临着贫困居民参与意识淡薄、扶贫项目缺乏针对性、扶贫机构不健全、第三方考核滞后等困境。
又由于农村致贫原因的多样性,精准扶贫的措施也应“对症下药”,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主体等原因采取相应的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保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贫困;扶贫;农村;精准扶贫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8-3563-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8.043Abstract: The proposition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promot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nti-poverty work,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poor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of residents, lack of targeted anti-poverty projects, inadequate institutions, and lag of the third-party assessment. In addition, with the diversity of causes of rural poverty,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also find specific ways to solv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paths such as the relo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social security and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natural,econom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nly with specific analysis of specific issues, the anti-poverty work can b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Key words: poverty;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area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1 贫困的概念界定及标准1.1 贫困的概念界定1.1.1 国外的概念界定 1901年英国管理学家Rowntree等[1]在著作中提出了贫困的确切含义:“家庭的总收入若无法维持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的需求,那这个家庭即陷入贫困。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一、扶贫的主要理论国外学者对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他们称之为反贫困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
1、xx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在他的《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中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因为低收入而导致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一个是低收入导致低购买、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
这两个循环相互作用,阻碍了经济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发展和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走出贫困,就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国民储蓄能力,进而促进资本的积累与形成。
该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指明了方法,但由于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功用而受到非议。
2、xx的“低水平陷讲”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处在维持生命或者接近这一水平的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
他认为当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比国民经济收入增长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使得人均收入倒回到维持生命的阶段;而当人均收入大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增长又超过了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就会相应增加;然而一旦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下降到与人口增长水平一致,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均衡。
故在最低人均水平增长到人口增长率相等之间,就存在着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
该理论分析了资本不足、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强调了资本积累和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讲”的决定性作用。
3、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理论1960年舒尔茨在著名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演说中提出: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他还认为人的质量水平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而贫困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漠视,而上世纪50年代起,促进美国农业生产产量和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024年精准扶贫实施计划

2024年精准扶贫实施计划引言:扶贫工作是我国社会稳定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为了加快实现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根据国家脱贫攻坚方针和政策,制定2024年精准扶贫实施计划,以确保每个贫困人口都能享受到脱贫的红利。
一、全面摸底核算贫困人口为了精确找出贫困人口,实施计划将组织全面摸底核算,通过调查入户走访、数据分析等方式,摸清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和脱贫需求。
同时,还将加强贫困人口追踪管理,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二、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和扶贫台账在核算贫困人口的同时,将建立起完善的贫困人口档案和扶贫台账,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扶贫工作中,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和监督管理的精确化。
三、加强教育扶贫和就业扶贫教育是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实施计划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力度,包括提供免费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办学条件等。
同时,还将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促进就业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四、加强健康扶贫和医疗保障健康扶贫是保障贫困人口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实施计划将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包括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推动医保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等。
同时,还将加强对患有贫困致病因素的贫困人口的救助和治疗,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五、发展产业扶贫和农村经济发展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地区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实施计划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力度,包括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供贷款支持、培育农村合作组织等。
同时,还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
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实施计划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力度,包括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城市与农村间的融合发展。
同时,还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七、加强政策扶贫和监督评估政策扶贫是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保障,实施计划将继续加大减税降费政策力度,降低贫困人口的负担。
四川省“互联网+”农村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实施困境及优化路径

河南农业2020年第2期(中)一、问题提出及核心概念界定(一)问题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
扶贫的根本在于扶智,扶智的关键在于教育。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贫,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
教育精准扶贫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养稳定脱贫能力的根本之策,而“互联网+”农村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内容。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发布实施,促进了农村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信息化教学条件等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
四川省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的号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精准脱贫的措施。
而教育是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实施农村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相当有必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互联网+”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
但对于四川省的广大农村而言,在教育信息化质量、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城乡教育信息化仍旧存在差距。
与此同时,由于受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知识水平的影响,四川省“互联网+”的发展也参次不齐。
因此,进一步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分析四川省“互联网+”农村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现存问题迫在眉睫。
(二)核心概念界定1.互联网+。
贾巍,张小佳等(2020)认为“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在一起,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这里的互联网是指诸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而“+”则代表着互联网对其他行业的催化作用。
顾名思义,“互联网+教育”就是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基因注入到各类教育之中,以创新教育资源分配,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
自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多点发力,实现了精准脱贫的巨大进步和阶段性成果。
但脱贫攻坚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
一、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X市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突出问题:(一)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扶贫力度与三农投入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较大改善,但贫困地区受制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约束,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比如阳新县不少贫困村坐落于偏僻的山坳里,道路狭隘弯急、崎岖险峻,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
若没有这些年的外出务工经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许将世代穷困。
(二)部分农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局限自我发展。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往往决定了收入的高低。
通过梳理后发现,我市X年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94.8%,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占比65.3%;致贫原因中80.4%为因病、因残致贫。
可见农村贫困人口身子差、体质弱、文化水平低是导致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
同时,受长期小农思想禁锢,不少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
(三)农村长效脱贫措施不足,农民持续增收乏力。
当前,各地正在集中优势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措施与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然而,始终是输血式的多,造血式的少。
应付检查的多,深入思考的少。
着重眼前的多,考虑长远的少——这样的扶贫是缺乏生命力、难以持续的。
我市不少贫困村的主要脱贫措施表现为简单地向贫困户送猪仔、送果苗,抑或简单的进行贷款贴息、政策兜底,只注重眼前能够脱贫越线即可,没有采取长效的脱贫措施,也没有顾及随时可能面临的返贫风险。
(四)农村产业项目缺乏创新,人才短缺瓶颈难破。
乡村振兴战略下望奎县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望奎县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路径。
其中,精准扶贫一直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
一、了解望奎县的贫困状况望奎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著名的苹果之乡。
但这个曾经富裕的县城,如今却成了黑龙江省的贫困县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努力,望奎县的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望奎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其中以五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要区域。
这些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一直是望奎县贫困问题的难点地区。
此外,由于这些地区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导致农民种植效率低下,收入难以提高。
二、分析当前的精准扶贫路径目前,望奎县开展的精准扶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制定扶贫计划,根据贫困人口、资产、产业等情况,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
2. 加强教育扶贫力度,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资助,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加强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4. 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针对望奎县的贫困状况,提出以下可行的精准扶贫路径:1. 成立专业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科技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效率,增加收入。
2. 加强农产品加工的建设和管理,为农民提供实现二次加工的机会,推广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3.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
4.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通讯等条件,加速贫困地区发展进程。
总之,望奎县的精准扶贫路径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制定,遵循科学、可行、动态的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努力,才能够让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峡坝区移民村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三峡坝区移民村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一、背景介绍三峡工程的建设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水库淹没,导致了大量的人口迁徙。
为了保障被淹没的移民能够稳定生活,三峡工程建设管理局积极推行移民扶贫政策,确保移民村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
二、现状分析1.移民村的贫困现状:受到移民的限制,移民村人口多为农民,缺乏技术、教育和就业机会,生活水平低下。
2.经济发展滞后:由于移民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企业发展受限,经济增长缓慢。
3.教育与技术水平低下:移民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民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技能。
三、精准扶贫方案1.投入资金支持:政府应当加大对移民村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和扶持资金,用于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
2.建立产业扶贫基地:选择适合移民村的农产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培育当地特色产业进行发展,为移民村提供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3.提供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机会:为移民村的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就业机会的转移,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移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高产业发展的便利性,同时增加移民村的教育设施和卫生设施,提升移民村的整体生活水平。
5.农村金融扶贫: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移民村提供小额贷款和金融支持,引导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产业,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五、预期效果1.移民村经济稳定增长:通过精准扶贫措施的实施,移民村的经济将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
2.移民村生活水平改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将带动移民村的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
3.农民素质提高:通过教育和技术培训,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将得到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4.产业升级:通过精准扶贫措施的实施,移民村的农业产业将得到升级,产品质量将提高,拓宽市场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六、总结三峡坝区移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贫困县精准扶贫:现状、问题与路径优化——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

贫困县精准扶贫:现状、问题与路径优化——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唐超; 何冰【期刊名称】《《新疆农垦经济》》【年(卷),期】2019(000)007【总页数】5页(P64-68)【关键词】精准扶贫; 问题; 优化路径; 五华县【作者】唐超; 何冰【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政府贫困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1-2]。
在当前距离脱贫任务完成期只剩两年的时间内,如何加快脱贫步伐,顺利完成2020年全面脱贫任务是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总结现有扶贫经验,探索如何高质量脱贫显得尤为重要[3-6]。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我国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4.5%下降到2017年的3.1%,扶贫效果明显,但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如贫困群体自身脱贫积极性不高、部分政策有效性不足、过度依赖扶贫政策等问题[7-8]。
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对其精准扶贫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贫困县优化精准扶贫策略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广东五华县精准扶贫现状(一)扶贫效果显著近年来,五华县在精准扶贫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扶贫效果显著。
截至2019年2月,全县脱贫率为98.37%,实现贫困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99.5%。
从总体脱贫率看(见图1),五华县脱贫攻坚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县共17个镇中,2018年脱贫率达到95%以上的占64.71%,脱贫率在90%~95%的占29.41%,只有郭田镇脱贫率在90%以下。
综合来看,五华县整体扶贫效果较好。
图1 2018年五华县脱贫情况从地区生产总值看,五华县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在扶贫工作开展后,五华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2017年,五华县家庭人均收入为12076元,远高于《中国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提出的2300元(2010年不变价)。
数据进一步反映出五华县扶贫效果较为显著。
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现状、成因及路径研究

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现状、成因及路径研究王芳【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完成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目标,但至今仍存在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国脱贫攻坚形势严峻的基本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基于过去的扶贫攻坚经验,我给的贫困居民的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由此造成了减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的基本特征,中国的脱贫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本文通过回顾并评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发展现状,深刻探讨了中国贫困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有农村脱贫政策的不足之处,总结了我国农村致贫的原因,结合现阶段的精准扶贫战略,提出更为合理完善的脱贫攻坚措施: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23【总页数】3页(P155-157)【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问题研究;对策探讨【作者】王芳【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8贫困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困窘,人们生活难以达到标准的一种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人们权利的一种缺失,而正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的权利失败才导致贫困的产生.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宣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发起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贫困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 含义贫困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困窘,人们生活难以达到标准的一种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人们权利的一种缺失,而正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的权利失败才导致贫困的产生.1.2 分类贫困类型的具体划分有许多种,本文贫困的界定主要是指相对贫困,因此,笔者将贫困的类型分为两大类,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1.2.1 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生存都存在困难的一种极度困苦状态.1.2.2 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当中一部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富足的人群而言,另一部分人的生存状况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达到一个国家或者世界的生活标准的一种状态.国际上,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贫困衡量标准,但普遍来说测定贫困主要包括贫困标准即贫困线的测定.贫困线: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根据本国或国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以及享受社会权利的一个标准.贫困线的标准在世界上不是统一的,各国有各国的政策,中国目前的贫困线约为3000元.(1)市场菜篮法,又称“标准预算法”,即一张清单中所列的全部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确定的金额就是贫困线.(2)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测定贫困线的方法.即指根据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列来确定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低,因为家庭的收入大部分都用于解决温饱了,而其他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水平很低.(3)贫困发生率法,贫困人口数是指生活水品低于贫困线的总人数,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所要救济的总人口数,是一个总量指标,而贫困发生率是一个是指一个地区的贫困人人口数与一国总的贫困困人口数量的比例,是一个相对指标,它反映了贫困的密度.(4)森指数测定法,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提出的一种测定贫困的方法,是一种结合贫困线和贫困程度测量的指数,综合反映贫困状态,在森看来,贫困的性质是贫困人口收入缺口的标准加权和.(5)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法,描述社会中人们收入不平等的程度.3.1 农村贫困的回顾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是一个沉甸甸的指标,也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约束性指标.什么叫贫困?很多人可能只有感性的印象,如果用数字来说话,现行的贫困标准,就是2011年起实施的农民年均人均纯收入低于以2012年不变价确定的2300元,或以2015年价格确定的3000元.那脱贫就很好理解,就是要减少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以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脱贫情况回顾的数据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变化为:2011年约为12238万人,2012年为9899万人,2013年为8249万人,2014年为7017万人,2015年为5575万人,因而,可以得出,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但是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很是缓慢.同时,我国贫困线的标准也在此期间历了三次的变化,2300元、2800元、3000元,贫困线的上调反映了其与国家发展程度、国民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标变化相适应,说明我国的脱贫标准在不断提高,我国政府更加注重扶贫减贫质量的动态提升,但是2011到2013年,三年期间贫困线都没有变动,说明贫困线提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GDP增长的速度,而且我国贫困标准与国际贫困标准还是有不小的出差距.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12.7%下跌到2015年的5.7%,可是下降的很缓慢.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在“十二五”时期呈上趋势,但是增加的幅度非常缓慢而且还呈下降态势,说明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还比较单一,经济来源不稳定.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恩格尔系数的减少幅度很微小.基尼系数,指洛伦茨曲线当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不会大于一,也不会小于零,而是在零与一之间,越接近零,表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反之,则越趋向不平等.从上图可以看出,2011到201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呈逐年减小的趋势,但是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0.4,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国家贫富差距问题还比较显著.总而言之,农民生活虽然出现可喜的变化,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贫困形势依然严峻,消除贫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3.2 农村反贫困状况评价3.2.1 取得成效2015年减贫速度明显高于上年,出现了可喜变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将2020年我国如期脱贫视为国家的重点任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中西部22个省区市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足以见国家扶贫决心之强.二是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精准度.2015年各级财政继续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其中省级投入335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资金整合力度加大,挤占挪用现象明显减少.各级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2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三是探索了扶贫的有效途径,如在贫困县加强道路建设,一方面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使得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农产品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出;另一方面极大地拉动了贫困县及周边地区的就业率,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3.2.2 不足之处虽然,我国农村反贫困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扶贫过程并没有把真正贫困人口精准的识别出来,没有找准真正的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致使农村贫困程度依然很深.其次,扶贫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仅仅是政府部门推动,并未动员好全党全社会的帮扶力量;同时,贫困政策的在制定上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导致实施上在各地区存在“一刀切”的问.最后,有一些县以贫困县的名义争取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补贴后,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上,而是大举进行城市建设,甚至出现带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的现象只是争相“戴帽”,并未把脱贫工作落到实处.4.1 存在的问题4.1.1 贫困人口仍然很多.按照国家标准,到2015年底贫困总人口还有7000多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有5575万人.相较于2015年已完成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2016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虽然在数量上看起来差距不大,在难度上却不可同日而语.4.1.2 贫困程度还比较深.贫困人口分布广,覆盖地区很大.从全国来看,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12.8万个贫困村,重点分布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平低,有些地区还面临着住房、教育、饮水安全、就业、贷款等诸多方面的困难.4.1.3 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致贫原因复杂,减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这些贫困问题都是反贫困难啃的硬骨头.4.2 成因4.2.1 历史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问题一直都是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时代来看,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衍生出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导致人们的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这也就意味着一国大部分的生产资料被为数不多的富裕的人所占据,而只有少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数量庞大的穷人手中,这些穷人就是最初的贫困人口,当然,这个时期的的贫困仅仅是指因难以解决温饱而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即现在所说的绝对贫困.而当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贫困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的的层面,贫困的界定有了更为广阔的范畴,只能说,贫困问题随着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也在不断的深化,不同的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贫困问题.4.2.2 自然原因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跨维度比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另一方面,我国东西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交通不便、地理位置闭塞的山区.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在西部一大片都属于贫困范围,贫困人口也多.因而,受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贫困多发生在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水资源和矿产等自然资源缺乏、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地区.4.2.3 社会原因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乡社会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伊始,就沿海地区制定政策,开设经济特区、规划设立经济开发区等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而农村在社会政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同时,大部分的农民没有处于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但是农产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萎靡的条件下大幅度下降,农业经营收入急剧减少;而且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完善,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排斥,使打工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减少.由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辟、交通不便,因而农民与外界的文化碰撞与交流较少,加之农村地区生活相对艰苦,下乡教书的教师比较缺乏,所以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文化水平普遍比较落后、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思维、农业上科技生产技术水平也比较低下.到2015年,在现有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7000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以老年人、残疾人为主,还有许多贫困人口生活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系统相当脆弱的地区,脱贫条件差,脱贫难度大.面对严峻的农村问题,主要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农村脱贫的措施:5.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从多方面着力,政府要统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住房、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发展,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养老难等凡方面的问题.在农民看病难问题上,当地政府可以建立乡镇卫生所,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如医药费阶梯定价、先看病后付钱、医疗费达到一定数额按比例报销;在农村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上,政府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乡村老师的薪资,改善教学环境,同时,政府可以对学生给予学费、生活补助,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在住房难问题上,政府可以采取移民或者提供盖房补助的措施;在公共基础设建设问题上,政府只有加大资金投入,兴建文化活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设备的投入,使农民逐步进入机械化的耕作,提高农民的作业效率.5.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快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流程,推进标准化建设,实行精确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行社会保障卡.政府要积极发展和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就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保险制度等,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和开展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自觉的参保;对于农村无自食能力的残障人群以及一些高龄的老年人口,可以进一步提高救济的标准;对于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应该建设及健全农民工就业、工伤、保险等相关的保障措施;对于农村适龄上学的儿童,应该给予学费、生活费等补助,加快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5.3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能否实现全部脱贫,关键在于切实落实进准扶贫方略.所谓“精准”是指精确、准确,精准扶贫战略要把握好两个“精准”,即精准识贫、精准扶贫,只有精准的把真正贫困人口探索出来,才能做到精准的帮扶贫困人口,才能实现脱贫的伟大梦想. 实施精准扶贫,可以针对各区域、各村各户自视甚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户而异有针对性的制定扶贫政策,比如:在自然环境比较得天独厚的地区,可以发展以“旅游扶贫”为主题的扶贫,创造多种类型的扶贫方式,并且要将多种扶贫方式结合在一起;在土特产、农产品等比较丰富的地区,当地政府可以采取“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对象结对,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帮助贫困户拓宽致富路,实现产业化扶贫;在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通过培训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劳动力培训转移,同时,可以实行整村推进,解决贫困特区集中连片问题;针对一些县、村的贫困“戴帽”现象,各地政府要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机制、强化贫困考核评估等措施,努力缩小发展差距,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贫困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的且尖锐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标准在不断变化,贫困人口也在不断的减少,但是它的存在有着历史的、自然环境的、社会的因素,因而,脱贫工作并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要想彻底消除农村贫困、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只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沿着精准扶贫的道路才能在新时期打赢这场脱贫开发攻坚战.〔1〕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王雨林.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郑功成.我国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J].决策探索,2014(6).〔4〕牛唯懿.中国农村贫困原因及对策分析[J].三农论坛,2016(3).〔5〕章友德.直视城乡差异共建美丽家园[J].新民周刊,2016(10).。
从国内贫困人口现状看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从国内贫困人口现状看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及作用精准扶贫是我国现阶段扶贫工作的主攻方向,也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
在国内,贫困人口的现状仍然严峻,因此从国内贫困人口现状出发,探讨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贫困人口的现状目前,我国还有不少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总数依旧达到了惊人的六千万以上。
而且,贫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以国内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为主。
在这些地区,缺乏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生活环境恶劣,一些贫困人家长期缺乏物质基础生活条件,甚至无法保障基本的温饱。
二、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与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需要密不可分。
对于实现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具有以下的重要意义:1、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通过精准施策,探索适合各地贫困地区脱贫的路径;2、精准扶贫能够帮助扶贫工作更好地实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真正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3、精准扶贫可以实现目标精准,兜住基本保障,避免了散发式的脱贫政策造成的浪费和滥用。
三、精准扶贫的作用在实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对于解决贫困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挖掘到贫困人口的真正问题所在,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先决条件;2、减轻贫困人口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3、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促使地区振兴,以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为基础,加快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四、我国精准扶贫的成效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是其中的重要方法。
实际上,针对我国的扶贫工作,也确实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贫困人口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了解每个贫困人口的情况,精准施策,让贫困人口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2、注重因地制宜,制定扶贫工作计划,选定精准扶持的贫困对象,制定相关的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提供有力的保障;3、提供扶贫资金和政策性扶贫业务,有效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4、推进扶贫工作的全方位信息化,建立重要数据平台,并且加强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孝昌县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

孝昌县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摘要】孝昌县是一个贫困县,政府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以改变当地贫困状况。
本文从孝昌县扶贫政策实施情况、精准扶贫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建议和改进措施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对现状的总结和问题研究的启示,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望未来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孝昌县的扶贫工作。
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孝昌县未来的发展展望是良好的,我们有信心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孝昌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成效分析、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建议、改进措施、未来发展、结论、总结、启示、未来工作、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孝昌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一个山区县,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近年来全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孝昌县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力争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全国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孝昌县实施了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措施,包括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帮扶贫困户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部分贫困户实现了脱贫,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一些贫困户没有得到有效的帮扶,一些扶贫项目效果不明显等。
了解孝昌县的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对于更好地指导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孝昌县的精准扶贫情况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希望能为孝昌县的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孝昌县扶贫政策实施情况孝昌县是湖北省的一个贫困县,扶贫工作一直是当地政府的重要任务。
自2013年以来,孝昌县政府逐步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以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和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孝昌县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他们通过提供技术培训、优质种子和肥料等手段,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乡村振兴下我国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下我国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电商成为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村电商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也为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将从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和瓶颈出发,探讨乡村振兴下我国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
一、农村电商的现状和瓶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农村电商在我国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电商用户规模已达到数亿人,农村电商的交易额和用户数量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农村电商平台也逐渐成为了农产品销售、农村商品供应和乡村旅游等的重要渠道。
虽然农村电商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
农村电商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薄弱,物流配送不畅,电商服务水平较低,使得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电商便利。
农村电商的产品供应链和金融支持链还不够完善,阻碍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和农村居民的消费。
一些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接受度和购物习惯与城市居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实现农村电商精准扶贫,首先需要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电商基础网络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和网速,建设更多的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和配送站,提升农村电商的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
2. 完善产品供应链和金融支持链为了促进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商的产品供应链和金融支持链。
政府可以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农村商品供应链平台,加强与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村居民建立合作关系,引进金融机构为农村电商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和保障,推动农产品和农村商品的线上销售和物流配送。
3. 提高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提高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是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和接受度,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线上消费的习惯,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扶贫成效与工作措施

扶贫成效与工作措施扶贫成效与工作措施一、引言当前,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本文将结合数据和实例,分析扶贫成效与工作措施,为深入推进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二、扶贫成效1. 脱贫人口数量的下降近年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量的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12年的9899万人降至551万人,脱贫人口数量超过4348万人。
这一数据显示了中国扶贫工作的成效。
2. 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提高扶贫工作不仅仅是将贫困人口脱贫,更是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通过投入巨额资金,扶贫项目的实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例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当地贫困居民的收入。
据统计,2019年底,中国的贫困地区同步小康指数达到93.4%,大大超过决战脱贫攻坚目标。
3. 扶贫产业的发展扶贫产业是重要的脱贫路径之一,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提高贫困居民的收入。
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中国积极发展了一系列扶贫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等。
例如,安徽省五河县发展了脐橙种植产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带动了当地贫困户的增收。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些扶贫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贫困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扶贫工作措施1. 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战略,也是取得扶贫成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每个贫困户进行准确的识别,了解他们的贫困原因和致贫路径,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扶贫计划,提供相应的帮助。
例如,对于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可以提供医疗救助;对于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可以提供教育资助。
2. 完善政策体系中国扶贫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包括资金投入、项目实施和政策保障等方面。
例如,中国设立了大型扶贫资金,用于支持扶贫项目的实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的权利。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集中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现状及优化路径——以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为例

集中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现状及优化路径——以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为例作者:方美芳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12期打赢扶贫攻坚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大别山特困区集中了该省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人口数量多。
近年来,该地区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大力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该地区在扶贫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大别山的精准扶贫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精准扶贫三大关键点(一)扶贫主体的确定从传统的扶贫工作开展状况来看,以往的扶贫主要由政府引导,政府在扶贫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其中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方面,政府是社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者和完善者,掌握着社会大部分资源,扶贫工作的进行必须依赖其资金投入及行政权力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的职责在于为人民服务,积极开展扶贫工作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当地群众脱贫摘帽的必然选择,与政府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增长的发展目标相吻合。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逐渐加快,过去以政府为中心的扶贫模式不再适用。
目前,扶贫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三方,即政府、企业、贫困户。
由于政府的资源有限,单一的主体难以使扶贫效果最大化,因此,扶贫工作除了政府的引导外,仍然需要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的共同参与,为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多方面资源,从而形成长久动力。
(二)扶贫对象的识别扶贫对象是目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三大主体之一。
其主要内容在于如何确定扶贫对象以及如何为其建立科学合理的进入退出机制。
扶贫对象的确定,是以国家规定的贫困户收入线为标准,从收入、医疗、教育等多个视角出发确定贫困居民,并为其建立相应的贫困档案,从而使国家帮扶对象更为精准。
在扶贫对象进入退出机制上,国家依托信息技术优势,建立了科学的贫困户进入退出机制,从而使得贫困居民信息管理动态化,为国家实时掌握贫困户数量及扶贫效果监测和风险预防提供了重要保障。
乌蒙山区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探析

乌蒙山区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探析乌蒙山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是一个贫困程度较高的山区。
为了解决该地区的贫困问题,乌蒙山区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本文将探析乌蒙山区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乌蒙山区实施了精准识别的政策,通过大数据分析、田野调研等方式,全面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包括贫困原因、致贫线索、扶贫需求等。
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只有准确识别出贫困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
乌蒙山区重视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
政府投入资金开办扶贫培训班,培养贫困户具备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创业致富的能力。
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贫困户的知识水平,促进其从事高收入行业。
乌蒙山区注重产业扶贫,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和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为贫困户提供稳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政府鼓励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产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形式,促进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乌蒙山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
政府投入资金修建公路、铁路,解决交通不便问题;加大电网建设,保障电力供应;修建水利设施,解决贫困地区的灌溉和饮水问题。
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乌蒙山区实施了社会保障政策,提供扶贫贷款、医疗救助等帮扶措施,保障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需求。
政府建立贫困户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户进行定期走访和帮扶,及时解决贫困户的生活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
乌蒙山区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精准识别、教育培训、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
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机结合,乌蒙山区成功地帮助了大量贫困户脱贫致富,实现了扶贫目标。
这一经验可以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国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乌蒙山区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探析

乌蒙山区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探析乌蒙山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是一个革命老区和国家级贫困县,致贫原因主要是生态环境恶劣、交通条件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科技创新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乌蒙山区制定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路径,下面进行探析。
一、产业扶贫是重点乌蒙山区精准扶贫的核心是产业扶贫,通过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实现贫困户的增收。
乌蒙山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非常适合发展农业产业,因此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包括茶叶、竹笋、蜜桔、木耳等。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乌蒙山区加强了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二、协同发展是关键乌蒙山区的贫困户面临的问题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乌蒙山区精准扶贫不仅注重经济扶贫,还注重社会扶贫和生态环境扶贫,通过协同发展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例如,乌蒙山区建设了多功能产业园,既能旅游观光,又能种植农副产品,这既带动了当地经济,又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三、政策扶持是保障政策扶持是乌蒙山区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乌蒙山区积极争取各种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包括财政扶持、社会帮扶、金融担保、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提高了贫困户的获得政策的能力和意愿。
此外,乌蒙山区还建立了农村信用体系,将贫困户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为他们提供信贷资金和保障。
四、精准识别是关键精准扶贫必须做到精准识别,乌蒙山区将贫困户分为“一户一策”和“一村一品”两种模式,分别通过问卷调查、居民收入评估、家庭财产调查、生活条件评估等多种方式实现精准识别。
乌蒙山区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等,提高了精准识别的准确度和效率。
总之,乌蒙山区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是多方面的,在产业发展、协同发展、政策扶持和精准识别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措施和举措。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帮助乌蒙山区脱贫致富,还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一、背景介绍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精准扶贫的新阶段。
精准扶贫作为一种高效的扶贫模式,致力于精确识别贫困程度,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
对于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以下将进行探讨。
二、全面调查与贫困识别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进行全面的贫困调查和识别工作。
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家庭状况、收入来源、基本生活条件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搜集和统计分析,可以准确识别贫困人口的特征。
这些数据的透明化与共享也是保证贫困识别准确性的关键。
三、分析病因与定目标在识别出贫困人口后,精准扶贫需要进一步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
例如,是因为缺乏技能、教育资源匮乏,还是因为恶劣自然环境等。
只有明确贫困的病因,才能制定出具体的扶贫目标和策略。
四、建立保障机制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至关重要。
有效的保障机制可以保证扶贫政策和资金的到位,同时也能确保相关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
政府在建立保障机制时,应加大对农村扶贫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充足的财政资金供给。
五、强化教育培训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农村精准扶贫需要加大对教育培训的力度。
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资源,通过推进农村学校建设,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农村教师,从而提高农村孩子的教育水平。
六、发展农村产业精准扶贫需要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增加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技术支持、贷款扶持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居民从事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七、改善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短板。
为了解决农村交通不便、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例如修建农村道路、建设供水、供电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八、完善社会保障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党员助力高校“三困生”精准扶贫的现状、意义及路径研究

151社会治理学生党员助力高校“三困生”精准扶贫的现状、意义及路径研究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思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教育精准扶贫的能力,我省高校党委主动融入大扶贫的战略行动,同时结合高校“三困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把学生党员作为助力高校“三困生”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探索高校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开创“党建+扶贫”的新局面。
高校“三困生”的概念目前,对困难生定义的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动态趋势,即由最初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到“双困生”再到“三困生”。
有关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定义,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以家庭经济条件作为主要衡量尺度。
针对什么是“双困生”,逐渐出现两种主要观点,即经济、心理“双困生”和经济、就业“双困生”[1]。
相对于“双困生”,“三困生”面临的困境较为复杂,其需要扶助的范围由二困发展至三困甚至是多困。
张金元等认为,“三困生”即经济、学习、心理三重困难的学生,是大学的大众化教育转型所形成的特殊群体[2]。
颜文朗等指出,“三困生”即经济、心理、就业三重困难的特殊学生群体[1]。
目前高校由于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所导致的心理困难对学生造成严重困扰,因此,笔者认为,“三困生”可定义为经济、心理、学业三重困难的弱势群体。
周海霞 石红璆(九江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摘 要:攻坚脱贫是党中央实现改善民生水平、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高校作为扶贫一线的生力军,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扶贫作用,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顺利完成攻坚脱贫的重要使命。
目前,高校“三困生”问题层出不穷,使高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学生党员助力“三困生”精准扶贫意义重大。
精准扶贫实施的步骤和路径

精准扶贫实施的步骤和路径1. 全面摸底调查和数据分析•开展贫困人口摸底调查,了解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等;•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为后续的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精准扶贫项目和措施•根据摸底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精准扶贫项目和措施,针对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扶贫方案;•重点关注贫困人口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需求,通过项目实施和政策支持,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条件。
3. 确定扶贫对象和入户核查•根据摸底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扶贫对象,即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进行入户核查,核实贫困人口的身份和家庭情况,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4. 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实施扶贫政策和措施,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包括财政扶贫资金的补助和投入、扶贫项目的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
5. 加强扶贫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定期组织对扶贫措施和政策的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效果。
6. 建立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扶贫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脱贫致富。
7. 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在精准扶贫的同时,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品质和福利水平。
以上是精准扶贫实施的基本步骤和路径。
通过全面摸底调查和数据分析,制定精准扶贫项目和措施,确定扶贫对象和入户核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加强扶贫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可以有效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目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作者:杨立雄来源:《速读·下旬》2021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然后根据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希望通过文章的探讨能够为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教育;精准扶贫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使得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然而却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这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促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
下面笔者就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在乡村振兴中,教育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时,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具体体现以下方面,如表1所示。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的解决路径(一)加强教师资源投入乡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教育上所存在最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方面。
为了能够促使城乡在教育资源上能够得以稳定发展,以免出现师资力量差距过大的问题,而这也是展开精准扶贫非常重要的目标。
当地政府部门应当通过使用立法的方式构建轮岗制度,为乡村教育提供充足的教师资源,保障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1]。
面对此种情况,应当:首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轮岗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促使教师可以实现有效轮转;其次,根据教师自身的年龄与性别以及身体健康情况,制定有效轮岗方案;最后,对轮岗制度进行宣传,促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此项制度在教育精准扶贫中所具有的意义,使其能够在心理与行动两个方面都给予支持。
如此一来,便能够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形成多方主体参与只依赖于政府是难以真正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出各个主体所具有的作用。
首先,政府需要对自身的职能有一个准确定位。
政府部门应当对相关制度建设加以完善,在协调、管理等方面制度上提高制度供给能力,为精准教育扶贫提供充足资金[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扶贫现阶段情况与实施路径分析
作者:刘译蔚董泉润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年第18期
[摘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是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消除贫困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如何进一步明确精准扶贫的实施现状,探索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是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基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的精准扶贫调研,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实施现状,分析了县、镇、村各级政府间精准扶贫联动发展的优化路径,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大通县实施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县域脱贫攻坚与乡村精准扶贫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大通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0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1 大通县精准扶贫调研过程
大通县精准扶贫调研以问卷为基础,广泛征求各层次群众意见,在充分了解当地基本情况后,走访各级党政机关,深入村户并走访相关企业。
①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②走访政府与进村入户相结合;③企业考察与政策宣讲相结合;④随机采访与人物专访相结合。
通过各个层面、各种人群和多种方式的结合,由点到面依次深入,对大通县的精准扶贫情况展开全面调研,获得更全面和真实的信息。
2 大通县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大通县积极转变扶贫老思想、旧观念,紧紧围绕整体脱贫目标,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全县扶贫攻坚任务全面落实。
尽管大通县扶贫工作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扶贫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扶贫知识了解尚少,政策意识淡薄。
部分村民并未知晓国家“精准扶贫”的相关制度,当地媒体缺少对扶贫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十分不到位。
(2)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够,部分乡村尚待进一步落实。
部分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的落实情况不够好,部分村干部们较少到村民家中走访,未组织村民学习扶贫相关的政策制度。
(3)扶贫过程中忽视科技的发展,乡村现代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
大部分村庄尚未普及网络,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民科技知识匮乏,农业科技的使用近乎于零。
(4)部分干部过于重视“面子工程”,贫困户评定存在不公平现象。
部分村干部重视村庄外围建筑修缮,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却微乎其微;贫困户评定过程中“裙带现象”严重,评定过程公开透明性差。
3 大通县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反馈及建议思考
3.1 上级政府精准扶贫实施路径策略
3.1.1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编印村户档案样本,组织贫困县在全省率先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以此为基础,逐村逐户制定扶贫开发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3.1.2 细化精准帮扶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推进精准扶贫,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治。
把发展养殖业、畜牧业等扶贫产业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手段,努力为每个贫困户都找到一条致富之路,并加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争取早日实现精准帮扶的目标。
3.1.3 创新扶贫新业态,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
积极拓展扶贫新业态,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
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蔬菜养殖基地等方式将村民集中起来,共同向脱贫目标迈进。
可通过电商的途径,将本地出产的粮食蔬菜作物和畜牧产品远销外省甚至是国外。
3.1.4 加强扶贫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市县成立扶贫驻村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强化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县扶贫攻坚指挥部,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农村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3.2 当地政府精准扶贫实施路径
3.2.1 扩大精准扶贫宣传
加强精准扶贫宣传,扩大扶贫政策的基层影响力,提升农民的制度认同感。
充分利用各级资源多途径,多方位宣传相关制度和政策,提高农民贫困意识,脱贫意识。
增强农民对扶贫政策的认同感,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3.2.2 建立健全监督与制约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与制约机制,确保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消除不公平现象。
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监督制度落实,切实保障扶贫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防止滥用权力,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
3.2.3 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
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民的科技意识。
逐步推进农村的科技建设,完善通讯设施、普及网络,教育农民以现代科技手段为辅助,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发展。
3.2.4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农业投入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时刻把农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作目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力度,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4 结语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符合中国扶贫工作实际的重大决策部署,但在具体的推进实践中,仍存在问题。
本文以大通县为基础,就其现状及实施过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园园,刘彦随,张紫雯.基于典型调查的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及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