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合集下载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中国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在上海法租界日本人宫城三千院对中国女孩白流苏展开追求并最终宣告失败的故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富有机智和敏感性的女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渴望。

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许多男人,但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不愿随波逐流。

她追求真爱和尊严,不愿成为对方的玩物。

她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并一直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的坚持和不妥协的原则使她成为许多男人心中的神秘与梦幻的女性形象。

白流苏的悲剧在于她的不幸和无奈。

她犯下严重错误的行为,如背叛父亲和朋友,导致自己的命运被改变。

她在宫城三千院的追求中陷入了一个不可解的情感泥沼中。

尽管她一直试图逃离,但她最终被迫与宫城三千院结婚。

这个婚姻对她来说是一种牺牲和折磨,让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她一直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终究无法实现。

她的悲剧在于她始终无法摆脱宫城三千院的影响,无法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自我。

白流苏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快速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外国势力和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白流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来自日本人宫城三千院的追求和外力的压迫。

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存,被迫做出了不情愿的妥协和牺牲。

她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其所面临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她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女性形象,饱含着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她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彰显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通过对白流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困境与社会现实,并思考这对于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VIP专享]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

[VIP专享]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多以悲剧收场,灰白、苍凉是她作品中永恒的基调,然而《倾城之恋》却是她的《传奇》中最具“传奇”色彩且唯一一部以大团圆结尾的作品,但这种圆满却并不属于喜剧意义的范畴,反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它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亲情之悲、爱情之悲、婚姻之悲,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挖掘,我们就能体会到它喜剧下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悲剧性。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李欧梵说过,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她的作品中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也鲜有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不存在大善大恶的任务;亦少有大喜大悲的结局。

在他不动声色的叙述和轻描淡写中渗透着无边的悲凉。

在此方面《倾城之恋》堪称经典。

”[1]《倾城之恋》作为小说标题,给人无限遐想空间,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恋情,要以“倾城”来陪葬呢?由“倾城”想到“倾国倾城”。

据《汉书。

外戚传》载:“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里的“倾国倾城”形容的是女色之美。

如,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等皆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

而张爱玲对文本中“倾城之恋”的传统意义进行有意消解,绵里藏针的表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

女有美色,倾国倾城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

“读完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它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2]因为“北方有佳人”中的家人不外乎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且容貌倾城,而本文中的“佳人”白流苏却是已离过婚的二十七八岁的“残花败柳”,长相算得上清秀美丽,但与倾国倾城却又较大差距。

女主人公身份的设置本身就是队就有伦理道德“一女不事二夫”的颠覆,因为在传统中国小说里,绝大多数女性角色都是不离婚的,始终从一而终。

倾城之恋解析

倾城之恋解析

《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中,不仅描写了一个在战乱背景下的恋爱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生困境,人性弱点以及理性回归的哲理小说。

我在网上找到一篇解析的文章把它转过来给喜欢的朋友一起欣赏。

一倾城之恋蕴涵的人生困境(一)围城意识《倾城之恋》中这一围城意识是通过作者对流苏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当兄嫂恶言相击,她跪着祈求母亲做主,而母亲却呆着脸,不做声她恍惚回到多年前,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每个人都是一个围城,谁也走不进谁的世界。

而在世俗的城堡里,城里的范柳原想逃出来,城外的白流苏想冲出去白流苏是想从封建枷锁中冲出去,冲进现代的城,找到衣食来源,比如穿时髦的衣服,跳交际舞,想和有钱的范柳原结婚。

范柳原已经厌恶了物欲横流逢场作戏的现代社会,想冲出去,冲进原始的,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精神世界。

他把巴结他的那些俗女人看成他脚下的泥,他觉得白流苏不应该光着膀子,穿时髦的长背心,而希望她穿旗袍,想象她在原始森林里奔跑。

“倾城” 是指人类文明之城物欲之城倾塌。

此时,人需要从原有的城堡里逃出来,重新架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倾城之恋” 展现了人们在围城内外冲进冲出的人生困境。

(二)现代末日意识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写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倾城之恋》清晰地描写出城市毁灭时,人们内心的真切体验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好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

这是当时人们面临的又一困境,在灾难面前,人们将嚣张的物欲冷却下来。

张爱玲希望表达出世界末日意识带给人们的启示,只有在末日之时,人们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生命中最宝贵,最重要的。

浅析《倾城之恋》爱情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爱情悲剧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倾城之恋》爱情悲剧王贺明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倾城之恋》的结局虽看似完美,范柳原和白流苏在乱世中终于以婚姻的名义绑定在了一起。

但在这婚姻之下隐藏的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法沟通和难以反抗命运。

本篇主要从人物性格上分析造成这爱情悲剧的原因。

同时又进一步说明了张爱玲小说中带有的荒谬色彩。

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悲剧;荒谬小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62-02《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一生中稀有的以温情结尾的作品,整个故事以白流苏的视角逐步展开,讲述了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人之间的爱情游戏,最终以两人的婚姻作为结局。

看似完美的结局下却隐藏着浓厚的爱情悲剧,即渴望爱终不得爱,反抗虚无人生的必败性。

一、爱情悲剧的原因悲剧就在女人的薄情和男人的清醒中产生。

这场倾城之恋,怪白流苏太过薄情,也怪范柳原过于清醒地看透了人生。

从男女主人公形象上分析,造成这爱情悲剧有两点原因,一是白流苏以爱情作为生活的手段。

爱情带来的悸动永远被她放在第二位,她的目光虽然也被潇洒风趣的范柳原吸引过,但她看待范柳原及这段感情时,她最后要问的总要是婚姻。

这不是责备白流苏冷淡无情,她只是身为一个孤立无援又没有经济支撑的女子不得不这样来勾心斗角的方式博弈。

正如她在文中所说“若是像你这样自由自在的人,也要怨命,像我这样的,早就该上吊了。

”对于白流苏而言,她是一个已经嫁出去过一次的女子,在白公馆里更是被“敲着鼓,打着锣”般地被人嫌弃咒骂。

她只能低头,像唱京戏一般扮演范柳原喜欢的中国传统女子。

相比范柳原而言,白流苏一直都显得小心翼翼地计较着每一步怎么走。

讨论白流苏是否真正爱范柳原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自始至终她都没得选择。

所以到了最后当范柳原和她结了婚,出去和别的女子说俏皮话时,她虽然怅惘,但仍是笑盈盈地站起来把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教育]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教育]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多以悲剧收场,灰白、苍凉是她作品中永恒的基调,然而《倾城之恋》却是她的《传奇》中最具“传奇”色彩且唯一一部以大团圆结尾的作品,但这种圆满却并不属于喜剧意义的范畴,反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它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亲情之悲、爱情之悲、婚姻之悲,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挖掘,我们就能体会到它喜剧下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悲剧性。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李欧梵说过,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她的作品中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也鲜有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不存在大善大恶的任务;亦少有大喜大悲的结局。

在他不动声色的叙述和轻描淡写中渗透着无边的悲凉。

在此方面《倾城之恋》堪称经典。

”[1]《倾城之恋》作为小说标题,给人无限遐想空间,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恋情,要以“倾城”来陪葬呢?由“倾城”想到“倾国倾城”。

据《汉书。

外戚传》载:“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里的“倾国倾城”形容的是女色之美。

如,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等皆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

而张爱玲对文本中“倾城之恋”的传统意义进行有意消解,绵里藏针的表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

女有美色,倾国倾城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

“读完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它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2]因为“北方有佳人”中的家人不外乎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且容貌倾城,而本文中的“佳人”白流苏却是已离过婚的二十七八岁的“残花败柳”,长相算得上清秀美丽,但与倾国倾城却又较大差距。

女主人公身份的设置本身就是队就有伦理道德“一女不事二夫”的颠覆,因为在传统中国小说里,绝大多数女性角色都是不离婚的,始终从一而终。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该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性的情节而闻名。

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是该作品的精髓之一。

本文将对《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让我们来看看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是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女子,她身上散发着高贵和优雅的气质。

她聪慧美丽,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她内心却饱受着痛苦和孤独。

白流苏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她不愿意被束缚在传统的婚姻桎梏里,渴望自由和平等的爱情。

她追求真爱,不愿委身于权力和地位,这使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显得与众不同,也成为了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她与男主角素戔被迫分离,因为社会地位、家族势力等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过幸福的生活,这无疑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为了家族利益和地位她妥协了自己的爱情,这使她饱受煎熬和折磨。

她最终因爱情的困扰和痛苦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走上了悲剧的结局。

白流苏的悲剧无疑是当时封建社会和伦理道德的束缚给她带来的悲惨遭遇,同时也反映了作品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揭示。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是一种沉痛的写照,也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伦理和婚姻道德的批判。

她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女性命运,更是对封建伦理和道德的一种挑战和反抗。

她坚守自己的爱情信仰,追求真爱的坚定意志也给当今社会启示,她的悲剧命运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探索。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是《倾城之恋》中最为精彩和震撼人心的部分。

她的坚韧、坚持和独立,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她的悲剧命运也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一种深刻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倾城之恋》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人性、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深刻内涵。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倾城之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通过对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凉。

这部小说中深入地探讨了爱情的实质和人生的价值,故事情节曲折,悲情色彩贯穿始终。

小说中,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开始于互相不屑一顾,范柳原因为琐事与白流苏发生争吵,不欢而散。

然而,在彼此经历了诸多情感波折后,他们渐渐感受到了对方的存在,并在相互试探中逐渐产生了情感。

正当两人决定走到一起时,战乱却突然爆发,范柳原奔赴前线,白流苏孤独地守着家园。

最终,范柳原战死沙场,白流苏在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中黯然神伤。

这部小说中,情感表现非常深刻。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范柳原和白流苏在爱情与现实之间纠结,无法放下一己之私。

当爱情与战争相遇时,这种无奈和悲情更是达到了高潮。

小说中还有许多细节也表现出深刻的情感,比如范柳原在战场上为白流苏所写的信件,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倾城之恋》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作者张爱玲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来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

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生动地展现出他们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轨迹。

小说的语言运用也十分精湛,优美的文字令人陶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在思考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倾城之恋》以其悲情色彩感动了无数读者。

小说中所描写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人物在命运的捉弄下逐渐走向悲剧的结局。

这部作品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以及爱情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这部小说也引导我们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生命的真正价值。

《倾城之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以悲情色彩贯穿始终,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珍贵。

这部作品令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

在未来的岁月里,这部小说将继续感动着每一代读者,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

浮华背后的苍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浮华背后的苍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浮华背后的苍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倾城之恋》是民国著名⼥作家张爱玲发表于1943年的⼀篇短篇⼩说,可以说是张爱玲最脍炙⼈⼝的⼩说之⼀。

《倾城之恋》描述了⼀段略带传奇性的爱情故事,没落的贵族⼩姐⽩流苏曾有过⼀段失败的婚姻,离婚归家后⼀直遭受哥嫂的冷⾔与讥笑,⽩流苏以青春美貌为筹码,和富商范柳原进⾏了⼀场爱情的博弈战,两⼈⽃智⽃勇,在⾹港与上海之间游⾛,最终因为战事突发、⾹港沦陷成全了⽩流苏这段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说深受《红楼梦》的影响,'陋室空床,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这种繁华背后的苍凉深深地影响着张⽒的⼩说。

再加之张爱玲的家世背景以及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张爱玲的⼩说总是以荒凉为底⾊,正如她⾃⼰所说:'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胜的,⽽主题永远悲观。

⼀切对于⼈⽣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

'张爱玲讲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也带到了《倾城之恋》之中,故事的结局看似是完美和谐的,但实际上聪明的⼥主⼈公⽩流苏⾃⼰也有点怅惘——'⾹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

这看似皆⼤欢喜的结局背后,悲剧意蕴不⾔⽽喻,流动于全⽂之中。

⼀、亲情——冷眼、势⼒与凉薄⽩流苏在第⼀段婚姻中遭遇丈夫的毒打,因此她毅然决然离婚归家。

起初她带着些离婚分得的财产,⼏个哥哥还愿意庇护她,但这点钱被⼏个哥哥盘算来,盘算去早花了个精光,于是哥嫂就开始各种挖苦讽刺她。

当她前夫去世让她上门去戴丧守寡时,⽩流苏死活不从,但她的哥嫂们却恨不得她⽴马离开⽩家。

三爷讽刺她'住在我们家,吃我们的,喝我们的'。

四奶奶⽤光了她的钱却反过头来讥笑她晦⽓,说她'⼀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

回到娘家来,眼见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的扫帚星!'她母亲听到了却也只是叫她别跟他们⼀般见识,⼀味地避重就轻。

流苏⾃⼰也知道'她所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
《倾城之恋》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

小说以寒蝉和固然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贬低和束缚的批判。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寒蝉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嫁给固然后,生活一直非常艰辛。

固然并不断因为美貌和才艺追求寒蝉,使得她在家庭中备受排挤和嫉妒。

最终,寒蝉终日忍受着生活的压迫和痛苦,最终因为一桩意外而自杀。

通过寒蝉这个角色,作者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和封建伦理对女性的限制暴露出来。

小说中的男性角色也对女性的命运负有一定责任。

固然爱寒蝉,但他的“持家有道”的理念使得寒蝉的生活更加艰难。

寒蝉的自杀也让固然反省自己曾给予过寒蝉太多的压力和无法实现的期望。

其他男性角色也对女性的生活和命运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对女性没有足够的尊重和关爱。

通过倾城之爱的悲剧性表述,鲁迅先生巧妙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对女性压迫和不公的批判。

通过寒蝉等女性角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低下和束缚。

这种命运的悲剧式书写,深刻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封建伦理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及由来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及由来

创新平台张爱玲的文字华美而冷寂,其小说也多以悲剧收尾,给人一种美丽、苍凉的感觉。

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衰败都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她从父母家族人的身上,看到了旧式婚姻的悲哀。

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大都不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她们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通常也不会拥有纯真浪漫的爱情。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男子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谋求自己的利益,在无爱的婚姻中挣扎求生。

提起张爱玲的小说,我们自然会想到《倾城之恋》。

这是她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战乱前后女性的悲剧命运。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原本是上海白家的小姐,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身无分文,备受亲戚的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间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反复的猜测与博弈后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这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处处透露出悲凉的意味。

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感受一下《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并分析一下这种悲剧意味从何而来。

一、《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1.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况“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在故事的开头,张既而引出白公馆这一场所,又呈现出男女主人公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遇。

旧式家庭在意嫡庶,看重婚姻,注重培养名门淑女。

白流苏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传统教育。

范柳原则在英国长大,家庭富庶,从小便接受西式教育。

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着不同的文化,都是家族中的“异类”。

二人相遇,自然容易产生摩擦与碰撞。

白流苏虽然自小接受传统教育,也接受封建包办婚姻,但面对并不幸福的婚后生活,她勇敢地选择了离婚。

离婚之后的白流苏回到白家,可是她的生活境遇并未朝着好的方向改变,哥嫂的逼迫使得她不得不向自己的母亲寻求援助,母亲却漠然待之而非出手相助,她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于是,她试图走出白公馆。

范柳原则是私生子,孤身流落到英国,历经曲折才获得继承权。

隐匿的悲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性

隐匿的悲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性

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 不存在大善大恶的人物: 亦少有大喜 的 传统 性的 哀。白 对婚 女 悲 流苏 姻是身 不由 的。 后的 己 离婚
到娘家 本想寻求家 人的 庇护,岂 钱财被盘剥干 料 净 大悲的结局。 在她不动声色的叙述和轻描淡写中却渗透出无 流苏回 “ 兄嫂翻脸无情, 终日对她冷嘲热讽, 甚至想让 边的悲凉。 在此方面 ‘ 倾城之恋) 堪称经典。 尽管傅雷先生曾 后, 破落户”
主线, 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 题材是平凡的, 但
种最自 本真的 命状 恋爱 方应诚 坦率 待彼 方, 然、 生 态。 双 挚、 地对 不能把事情做绝了。 人与人之间的冷酷、 现实在扯掉温情 此。 倾城 而‘ 之恋) 男女 公范 的 主人 柳原 流苏却都 脉 面纱 览无 和白 是为 脉的 后一 遗。 了各自的目的“ 忙着谈恋爱 彼此算计、 , 相互刺探、 暗暗较 流苏 对柳原 也未必 抱有多 少真情。 婚后的 年 她离 七八 是 量着。 可以说, 在某种程度上, 他们的人性是扭曲的。 在张爱 在那 个单 调无聊的 人窒息的 让 腐朽家 庭里度 过的 她费 。 尽心 玲的笔下,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本应是神圣的 “ , 力与范 柳原真真假 若即 假、 若离地周旋着, 并非“ 纯粹为范 婚姻也不是感情的产物, 而是为了某种利益的实现。她曾 说 柳原的风仪与魅 力所征服……内心还掺杂着家庭的压 过:现代人多是疲倦的, “ 现代婚姻又多是不合理的。 作者 力——最痛苦的成分o. 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 . …・
中 男女 主人公处 心积虑追求 的是完全不 同的 东西: 要 爱情 , 求物质 . 男 女 本文将试从 与金
钱 紧紧纠缠在—起的婚姻关系角度 出发来分析男女 主 人公的悲剧宿命.

浅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识摘要:本文通过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两位主人公来诠释悲剧性人物产生的原因,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由于各自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导致不同的人生观念的差异,两个人是通过婚姻结合在一起,在小说的最后看似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是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生活的跌宕起伏境况的细致描述,《倾城之恋》中透出一股浓浓的悲剧意识,通过细细研读《倾城之恋》,作为一名深陷故事情节的读者,我们对大时代背景中的悲剧意识的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解就会有不同的感慨思想模式。

《倾城之恋》总体来讲是一个非常动听并且非常贴近生活的感情故事。

在《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作为一名从腐旧、封建的家庭长大的女人,经历了香港之战的洗礼之后,并没有受其影响成为一名令人敬仰的革命女性,她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受尽了家人与亲人的冷嘲热讽,她只身一人、身无分文地前往香港开始自己的生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她认识了英俊儒雅并且富有多金还是单身的范柳原,她开始努力去与范柳原进一步的相知从而相恋,到最终成为合法夫妻。

两人都是情场高手,在这场充满利益气息的较量中两人斗志斗法,对白流苏来讲,范柳原是非常符合她的结婚标准,也是一个最为合适的一生伴侣,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有着相同的思想观念。

他们始终都是在最大化地利用地彼此,都没有意识到在不断的接触中两人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不过由于封建传统的束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悲剧意识前言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浓厚传统思想的封建大家庭中,但是她却不愿被封建社会思想束缚不受任何男人牵制而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精神,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她成为了“倾城之恋”最后的赢家。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她都会积极的去面对,就算是在乱世的沉沦中,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也许这就是女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摘要: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

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而矛盾的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是一个动听又不近人情的故事。

张爱玲用她苍凉的笔调,华丽绚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关键词:张爱玲;爱恋;悲凉;艺术风格一、故事简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之际,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在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他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这倒是“倾城”的另一个意义: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二、白流苏的悲凉在《倾城之恋》这本书里,白流苏由一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来而努力的女骑士。

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心里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一事业。

从而形成了她以“赌徒”为背景的婚姻模式。

而败落的家、守旧的老母、为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白流苏,撑起了她柔弱背后的强悍。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夏志清在1957年就称她“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从《沉香屑》、《茉莉香片》、《心经》《金锁记》、《封锁》、《花凋》以及《小艾》、《十八春》,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似乎是唯一一位较为“幸福”的女人,因为她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婚姻,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

这个较为圆满的结局,也是《倾城之恋》最初吸引我的原因,然而,一次次的反复阅读之后,我却发现,这出看似圆满的爱情传奇,其实是一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包裹在“圆满”的外衣之中,更加重了小说本身的悲剧意味。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爱情与婚姻是张爱玲小说的中心题材,她以“男女问题”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

题材是平凡的,但作者写得绝不平凡。

张爱玲借徐太太之口,交待了范柳原的出身,父亲是一个着名的华侨,有不少的产业分布在锡兰马来西亚等处,今年32岁,父母双亡。

这种背景不足为奇,关键在于他是“庶出”,母亲是个交际花,为了获得继承权,“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加上“他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地就往放浪地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柳原是在这样一个人生际遇下结识了白流苏。

可以说柳原的童年、少年时代并不幸福,尽管父亲是个有钱的华侨,但因为是私生子,他一直偷偷在英国长大,不能归国回家。

越是缺失的越需要弥补,因此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以及爱和被爱的渴望。

这种隐秘的心理倾向影响了他对女人的喜好,他喜欢的女人应该是带着中国传统气息的古典美人,一见白流苏而钟情,正是因为流苏符合他情感世界中对“难得碰见”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的想象,“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识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识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识作者:王臻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8期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纵观张爱玲的作品,在她笔下的众多女性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似乎是唯一一位较为“幸福”的女人,因为她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婚姻,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

然而这个看似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圆满里却蕴含了更深刻的不圆满,这段“得意缘”的华丽底色上衬出的其实是现代人灰色人生的苍凉和悲哀。

关键词:《倾城之恋》;悲剧爱情;苍凉意象《倾城之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这个破落世家的离婚女性,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娘家被兄嫂讽刺而难以立足,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她发觉从海外归来的范柳原对她有好感,称她为“真正的中国女人”,于是她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展开了一场无胜算把握的婚姻战。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他们两个开始互相试探,处心积虑,也是机关算尽,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一、悲哀的爱情《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张爱玲笔下唯一一个获得圆满结局的女性,但作品中仍充满着人生的悲凉基调。

白流苏与范柳原成婚并不是因为流苏有着惊人的美貌,到是在“倾城”的另一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流苏的挣扎和反抗竟然修成了正果,但这看似美满幸福的婚姻却使她陷入一种困境之中,让她感到迷茫。

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在经济安全上的安全。

这种身上带着这样图谋金钱与生计的‘蚤子’,其感情世界怎能不‘千疮百孔’呢?这一切使她明白:“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他们的爱情也确实曾让人感动过,那句“死生契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半夜中的电话表白,浪漫而感动人心。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倾城之恋》是一部以20世纪初上海滩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张爱玲。

小说以描绘女性的悲剧命运为主题,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旧时代束缚下所受的压抑和煎熬。

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多是为了男性而活,受尽折磨和伤害,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小说中的女主角巧巧是一个被逼婚的女孩,她被迫嫁给一个并不爱的男人,而她真正爱恋的却是另外一个男人。

在那个封建时代,女性的命运往往是由父母和丈夫安排的,他们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

巧巧的婚姻注定是个悲剧,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爱情的渴望。

最终,她因无法得到真爱而崩溃,走向悲剧的结局。

除了巧巧,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也都有着悲剧的命运。

她们或是受尽家庭压力的弃妇,或是被囚禁在感情的牢笼中无法自拔,或是在社会压力和道德束缚下被迫放弃自己的幸福。

她们的悲剧命运凸显了女性在旧社会中所承受的种种压抑和不公,她们被剥夺了追求幸福的权利,被迫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倾城之恋》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

她深刻揭示了女性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和无尽煎熬,呼吁对女性的关注和尊重。

小说中的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让人们深思女性在历史长河中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不公,也引发了对女性在当代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小说的情节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的旧社会,但对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却是不分时代的,它呼吁人们对女性的尊重和关注,并敦促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平等权利和尊重。

女性不应被局限在家庭和爱情中,她们应该有追求自己幸福和理想的权利,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在当今社会,妇女的地位和权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障,但与男性之间的平等对待和尊重依然有待加强。

《倾城之恋》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提醒我们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呼吁我们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和关怀。

小说《倾城之恋》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深刻揭示了旧时代女性所承受的压抑和煎熬,呼吁关注和尊重女性的权利和地位。

我们应该反思旧时代对女性的不公和压抑,给予女性更多的平等和尊重,让她们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让每个女性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作品,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交界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白流苏作为该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在小说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她的形象和悲剧经历,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白流苏,一个充满了魅力和神秘的女性角色。

她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上海富裕家庭的女孩,由于长相出众,加上优越的家庭背景,使得她一直是上海社交界的焦点。

白流苏的美丽和聪慧使得她成为了不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她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但在张爱玲笔下却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白流苏的爱情悲剧是《倾城之恋》中最令人触目的。

她与易先生之间的感情是整个小说中的主线之一。

易先生是一个富有而且有魅力的男人,他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纠葛一直是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而无奈的是,白流苏的爱情并未得到真正的回报。

易先生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是一个注定悲剧结局的爱情故事。

在这场爱情中,白流苏表现出了对易先生的倾慕和依恋,而易先生对她的感情却未曾真正深入。

白流苏的人生悲剧也体现在她的婚姻生活中。

在小说中,白流苏与顾承玉成婚,而这段婚姻注定也是一个悲剧。

白流苏为了自己无法得到的爱情,而选择了一个并不真心待她的丈夫,这无疑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错误选择。

在这段婚姻中,白流苏的内心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失望同时萦绕在她心头,让她的人生更加悲惨。

白流苏的个人命运也是一个悲剧。

在小说中,白流苏的家庭背景并不算太差,但她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她的家庭并不能给予她真正的安全和幸福感,她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悲剧也让她的内心深处备受折磨。

在当时的上海社交界,白流苏虽然看似优越,却也是一个内心孤独的女人,这种孤独和折磨构成了她悲剧人生的一部分。

白流苏是《倾城之恋》中一个极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角色。

她的内心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构成了她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整部小说中最触目的部分。

通过白流苏这个形象,张爱玲构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虚荣和虚无。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

《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倾城之恋》是一部描写了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的作品。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不论是主角楚离还是配角们,无一不饱受命运的摧残和伤害,她们的命运如同一幅悲惨的图景,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我们先来看看主角楚离的命运。

楚离是一个身世神秘的女子,她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却因为家族的变故而失去了一切。

她本来可以过着优渥的生活,却被迫流落街头,成为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

在这个世界上,她没有亲人、没有依靠,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那颗坚强的心。

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楚离依然坚强勇敢,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

她的坚强和勇敢并没有为她带来安宁和幸福,相反地,她却不断遭遇命运的挑战和折磨。

她曾经历过家族的灭亡和破碎,也曾承受过挚爱的离去和背叛。

在这部小说中,楚离的命运如同一场悲剧,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最终,她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寻找自己内心的宁静。

除了楚离,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也同样遭受着命运的不公。

楚离的好友雅雪,她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但是却因为家族的原因,被迫嫁给一个她不爱的男人。

在婚姻中,她遭受着丈夫的虐待和折磨,她的命运如同困兽一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最终,她选择了用生命来结束这种痛苦和折磨。

另外一个配角,是楚离的仆人小蝶。

小蝶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但是却因为家庭的贫困,只能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生活的一些温饱。

她的命运如同一滴灰色的水墨,在世间默默无闻,不被人关注。

她在一次卖身的事件中,失去了生命。

这些女性角色的命运悲剧式的书写,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女性依然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和挑战,她们需要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负担。

无论是家庭、婚姻还是社会,女性都扮演着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她们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和悲伤。

在这部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不只是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她们被束缚在传统的观念和规范之中,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她们需要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幸福和权利,她们需要为了生活和生存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倾城之恋》解读

《倾城之恋》解读

《倾城之恋》解读《倾城之恋》解读一、小说内容的解读张爱玲对女性命运是很敏感的,家庭的不幸和在家庭里享受不到应有的爱怜,使她对女性的依附和寄居的命运感受刻骨铭心。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小说中最能体现她那种命运飘零感的小说。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关于“调情”的故事,但是张爱玲却把自己对女性命运的悲凉之情倾注在作品中,使整个作品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情调,这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不知道大家看懂这个故事了没有。

小说的大体是这样的——在上海的一个体面而腐朽的大家庭里,六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被迫回到娘家来寄居,一住就是七八年,在她的钱被哥哥嫂嫂们挥霍殆尽后,她的寄居者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受尽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眼看在这个家待不下去了,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人给七小姐介绍婚事,被介绍的人叫范柳原,是南洋的著名华侨,从小在英国长大,32岁,父母双亡,继承了不少财产。

白家轰轰烈烈陪七小姐去相亲,结果范柳原却对白流2苏有了意思。

一家人发现让这个残花败柳占了先,非常恼火。

以下便是这两个人的“倾城之恋”了。

先是范柳原假借徐太太之意邀请白流苏去了香港。

白流苏决定用自己残剩的青春赌一把,逃离这吞噬青春和生命的白公馆。

当然她知道她是在跟一个饱经世故的情场老手在“谈恋爱”。

小说费尽心机描写的重点就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

介绍人曾说,范柳原“年纪青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白流苏看范柳原极尽殷勤、挑逗之能,就是不提婚姻之事,当然不愿自动投入到他的怀里,让他占便宜。

她下定决心只要婚姻,不做情妇。

而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似乎只看重婚姻,而不讲感情,心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结婚,只想让你当情妇。

第一次在香港期间,连他们自己都很难相信,他们都没怎么拉过手,但在外人面前范柳原又表现地很亲昵,让大家都觉得他们已经有关系了,这样就可以让白流苏就范,无路可退。

白流苏看透了范柳原的伎俩,表明上热络地敷衍,半推3半就,暗地里决定要回上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夏志清在1957年就称她“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从《沉香屑》、《茉莉香片》、《心经》《金锁记》、《封锁》、《花凋》以及《小艾》、《十八春》,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似乎是唯一一位较为“幸福”的女人,因为她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婚姻,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

这个较为圆满的结局,也是《倾城之恋》最初吸引我的原因,然而,一次次的反复阅读之后,我却发现,这出看似圆满的爱情传奇,其实是一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包裹在“圆满”的外衣之中,更加重了小说本身的悲剧意味。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爱情与婚姻是张爱玲小说的中心题材,她以“男女问题”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

题材是平凡的,但作者写得绝不平凡。

张爱玲借徐太太之口,交待了范柳原的出身,父亲是一个着名的华侨,有不少的产业分布在锡兰马来西亚等处,今年32岁,父母双亡。

这种背景不足为奇,关键在于他是“庶出”,母亲是个交际花,为了获得继承权,“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加上“他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地就往放浪地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柳原是在这样一个人生际遇下结识了白流苏。

可以说柳原的童年、少年时代并不幸福,尽管父亲是个有钱的华侨,但因为是私生子,他一直偷偷在英国长大,不能归国回家。

越是缺失的越需要弥补,因此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以及爱和被爱的渴望。

这种隐秘的心理倾向影响了他对女人的喜好,他喜欢的女人应该是带着中国传统气息的古典美人,一见白流苏而钟情,正是因为流苏符合他情感世界中对“难得碰见”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的想象,“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

”由此可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柳原的恋爱动机:那便是寻找爱的归属,他想找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来爱他,让他的中国化有了确证,也让他更有扎地生根的归属感,所以当遇上了流苏便立刻认同了她。

白流苏的情况呢?流苏没念过几年书,离婚后寄居娘家,受尽奚落和白眼。

自己没有能力自谋出路,找个人嫁了吧,可还有几个妹妹待字闺中,没人替自己张罗。

寂寞、孤独、绝望等等诸般灰色情绪都像毒蛇般缠绕着这个“过了时的人”。

更要命的是一个女人已经到了拼命拽住青春尾的资源也将稍纵即逝。

就在这要命的时刻,柳原出现了,命运的转机灵光一现,她必须拼命抓住这棵救命稻草,要顶住内外的压力去赌一把。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流苏陪同宝络相亲、见了柳原回来后,面对白家人的阴损、恶毒,流苏却镇静地摸着黑点蚊香烟,这蚊香烟是点着了,也点着了她的未来、她的梦想。

“她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走一步路都仿佛是合着失了传的古代音乐的节拍。

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嘎然而止。

外面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关了。

”由此流苏的恋爱动机也昭然若示:依靠柳原摆脱现实困境,追求婚姻以寻求经济上的安全,当然还包括小女人对阴损刻薄的娘家人的报复心理。

《倾城之恋》的男女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却都是为了各自的目的“忙着谈恋爱”,彼此算计、相互刺探、暗暗较量着。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人性是扭曲的。

轰轰烈烈的情感角斗之后,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回味。

流苏因为经济的原因,以残余的青春作赌,两次前往香港,但在与柳园的交往中时时算计着得失,提防着中计使我们看到在爱情游戏角逐中的无奈与悲凉。

经济优裕的范柳原因为掌握了经济的自主权,因而显得放悠而从容,寻求经济保障的白流苏只能谨慎地猜度,违心地屈从,这样的情场游戏发展到最后,已无爱情可言。

在白流苏的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她对范柳原的经济依附关系:她第一次到香港,就是为求得婚姻的位置,谨慎的不与范柳原发生关系,因为一旦发生关系,“除了做他的情妇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然而如果迁就了他,不但前功尽弃,以后更是万劫不复了。

”所以她明知要承受家人的白眼和嘲讽,还是豁出去了,又回到上海,目的仍是为了“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回到娘家的流苏与家庭已是恩断义绝,受尽了气,但却不愿意寻找职业,为的是怕“失去了淑女的身份”、“先自贬身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流苏第二次到香港,已是她为谋生而谋爱的失败,所以她只有屈从,做了范柳原的情妇,但仍在思量怎样吊住范柳园的心:“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这一点,她知道她可以放心”虽然结局看似完满的,但这种“倾城之恋”的爱情却因掺进利害的权衡而变质,因染上了金钱的铜臭而变味。

流苏的再嫁,结果也无非是从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却没有走入幸福。

《倾城之恋》的结局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流苏)”,可是到底成全了她什么呢?一座城市的沦陷只将一场虚情假意的爱恋转化为一桩不可靠的婚姻。

反讽意味极浓,更充满了无尽的苍凉感。

(二)女性命运的悲剧《倾城之恋》的悲剧性其次表现为受封建宗法意识压迫的传统女性的悲哀。

白流苏对婚姻是身不由己的。

离婚后的流苏回到娘家本想寻求家人的庇护,岂料钱财被盘剥干净后,“破落户”兄嫂翻脸无情,终日对她冷嘲热讽,甚至想让她给已与其离婚七八年的前夫守寡,遭到流苏的拒绝后就索性撕破脸皮想尽法子轰她出门。

伤心无奈下,流苏求助于母亲,母亲却一味地避重就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去是正经。

”母亲袖手旁观,无法依靠,她也想过别的出路,但也知道自己“没念过两年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能做什么事?”还是徐太太指点迷津:“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

”一语道破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悲哀。

她们被男权社会所支配、统治,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真正能改变自身现状的唯一途径是婚姻。

婚姻成了她们永远的归宿。

现实逼得流苏冷酷,她抢了原本介绍给异母妹妹宝络的南洋华侨范柳原。

此举更让家人恨透了她,但同时也对她有所忌惮。

因为如她能嫁给柳原,白家人还是有用得着她的地方,不能把事情做绝了。

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现实在扯掉温情脉脉的面纱后一览无遗。

流苏对柳原也未必抱有多少真情。

她离婚后的七八年是在那个单调无聊的让人窒息的腐朽家庭里度过的。

她费尽心力与范柳原真真假假、若即若离地周旋着,并非“纯粹为范柳原的风仪与魅力所征服……内心还掺杂着家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分。

……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此时的流苏已被环境所扭曲了。

为了生存,只能抛掉面子,用尽心机设法套牢范柳原。

这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爱情角逐,而是人的一般性生存状态的一种展示。

流苏的调情,背后是生存的焦灼与无奈,这与柳原是不大一样的。

柳原叹流苏不爱他,曾引《诗经》中的句子:“生死契阔———与子相悦”,而《诗经》中的原句应是“与子成说”。

柳原虽在国外长大,但接受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想必不会记不清原文,而他故意改“成说”为“相悦”,我们不妨理解为这是他对流苏的一种期望态度。

“成说”,指的是订约,是夫妻白头偕老的盟誓。

柳原不想与流苏“成说”,只想与她“相悦”;而流苏与他“相悦”的目的就是最终与他“成说”———得到一纸婚契。

两人对此的态度是相悖的,但有一点又是相同的,那就是二人都不存在爱情天长地久之心。

柳原意在求欢,流苏旨在求生存,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

她们自身缺乏力量,只能被动地依赖着男人靠不住的爱。

所以柳原的调情是主动的,悠然的,而流苏则只能无助地处于拙于防范的状态,“她如临大敌,结果毫无动静。

她起初倒觉得不安,仿佛下楼梯的时候踏空了一级,心里异常怔忪,后来也就惯了。

”构成对照的是流苏对她的盘算还是有信心的,她算得到:“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

”但她也明白自己的底数:“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经不起老。

”当她再次赴港时,她是失败者的心情,因为她只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在柳原得到她的那一晚,她更觉创痛:“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她不由得寒心。

”流苏本是敏感、孤傲的,但现实逼得她不得不放下矜持以最后的青春为赌注去堵一段契约似的婚姻。

所以“流苏的失意、得意,始终是下贱难堪的。

”(三)通过“意象”表现悲剧性“意象”即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创造了一个意象的世界。

“我要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

”月亮的《传奇》中的宠物。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月写情,月随情生,情随月长。

在寂静的浅水湾,范柳原于深夜里问月,流苏“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

月亮在黑夜的衬托下暧昧不清,仿佛代表着两个被精明计算着包裹着的戏中人如梦幻般,稍瞬即逝的真心。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上的霜花。

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刻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

”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如“十一月尾的纤月”一般细如霜花,仿佛随风即逝,一触即化。

“海上毕竟有点月意”,虽然在喧嚣恼人的尘世中,爱情显得如此琐屑卑微,近乎荒凉,但仍然带着些许世俗的希望,有那么一点快乐,有那么一点温柔。

顾影自怜是人类的嗜好“。

张爱玲擅长通过镜像描写的幻觉呈现,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活动。

”镜子是张爱玲小说中又一常见的意象。

“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走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地抵着冰冷的镜子。

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

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烧上身来”。

镜像描写将人性的情欲诗意的呈现。

如古诗“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一般产生重叠的美感,给现实世界背后竖立了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经它一映照,这个世界就变得虚虚实实,变幻无穷。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老钟象征着白公馆是忘却了时代也被时代忘却了的旧式封建公馆。

(四)“参差对照”的写法“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倾城之恋》中的人都是不彻底的人。

乱世中背井离乡漂泊到海外的中国富豪范柳原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外有朴素的。

从腐旧的家族中走出来的流苏是冰清玉洁且又具有挑逗性的,冰清玉洁是之于外人,富有挑逗性是之于情人。

《倾城之恋》所叙述的故事也是不彻底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