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断臂” 终结品牌总经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粮液“断臂”终结品牌总经销
(摘要)
“五粮液”的品牌总经销模式,曾经为五粮液集团的业绩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存在很大问题。
尽管五浪液并没有使用”五粮液+子品牌名”的模式,而只是注明五粮液集团出品,但百余个子品牌在30-80元之间的市场上进行无序竞争和掠夺性开发,严重影响了五粮液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品牌资产。
一、模式由来
◆初尝甜头:1994年,福建邵武糖酒副食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发现,低度优质白酒的市
场已经形成。
于是,邵武公司出资100万元,由五粮液负责开发和生产,福建邵武糖酒公司则负责总经销。
1994年年底,双方合作开发的新品牌——五粮醇问世之后即大受欢迎,1995年销售量就达到1670吨,新增税利1000多万元。
◆确立模式:在推出五粮醇之前,五粮液只是一家作坊式的小酒厂,其旗下只有价格二三
百元一瓶的“五粮液”和几元钱一瓶的“尖庄”、“翠屏春”3个品牌。
五粮醇大获成功之后,当时的五粮液厂长王国春便明确提出五粮液要走“品牌总经销”的发展模式。
◆大肆扩张:五粮液品牌买断经营也由此拉开序幕,在此后的8年间,五粮液延伸出五粮
春、五粮醇、五福液、金六福、六和醇、蜀粮春、铁哥们、干一杯、四海春、京酒、浏阳河、圣酒、友酒、火爆酒、老作坊、东方龙、岁岁乐、宜寿酒、亚洲液、国玉春、送福液、六百岁等百余个品牌,这些分属于五粮液酒厂、五粮液股份公司、经销商的品牌,构筑起遍布全国的五粮液酒业版图。
◆业绩攀升:在品牌迅速扩张的同时,五粮液的业绩也一飞冲天。
2000年,五粮液股份
有限公司全年销售额为39.5亿元,而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年五粮液的延伸品牌销售额突破25亿元,五粮液一举抢占中国白酒行业的头把交椅。
二、存在的问题
◆子品牌差异化不明显:在五粮液延伸出的百余个品牌中,价格主要集中在30-80元之
间,在风格、个性和消费者群体上没有太大差异。
◆对子品牌的管理和控制不力:五粮液家族子品牌与母品牌之间大多数并没有复杂的资产
关系,子品牌向五粮液交纳一定的费用,即可成为五粮液品牌家族中的一员,利用五粮液的品牌进行市场操作。
于是抱着纯粹收割心态的许多商家,放任大量打着五粮液旗号的同质产品,挤在相同的市场空间自相残杀。
品牌买断经营发展过快导致品牌透支严重,从而损坏五粮液的金字招牌。
◆引狼入室,养虎遗患:2001年12月底,位居五粮液系列酒品牌之首的金六福出资3100
余万元,收购了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55.97%的股份,成为“香格里拉·藏秘”
酒的新主人。
2002年6月,金六福又出资6000万元收购德庆威龙公司。
市场人士认为羽翼渐丰的金六福脱离五粮液是迟早的事。
而在金六福之后,五粮液旗下的众多成功品牌之中,肯定不乏后继者。
◆行业延伸品牌泛滥,竞争加剧:在五粮液买断品牌经营成功的同时,剑南春、种子酒、
泸州老窖、茅台厂家也纷纷效仿五粮液推出了延伸品牌,这使得原本只有17家名牌酒竞争的市场,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上千个名牌在竞争。
三、导火线
◆政策调整:2001年5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调整了白酒消费税征收办法,对白酒实行
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
以淘汰过多的低档酒生产企业,使市场份额逐步向规模较大具有优质品牌的前十几家企业集中。
国家在加征消费税调整的同时,明确规定取消买酒勾兑可以用原已上税的发票抵扣25%的消费税政策,这等于要了那些靠政策避税作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大酒厂的命。
◆引爆矛盾:而据业内人士分析,在五粮液的子品牌中,外购基酒勾兑类的企
业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子品牌外购基酒进行包装之后,进入销售系统。
税制调整前,子品牌外购的这部分基酒可以抵扣掉25%的消费税,这给子品牌留下相当可观的利润空间。
而新税制取消了抵扣制度,25%的利润空间被政策吃掉,而五粮液大多数子品牌与母品牌之间只是一种品牌借用关系,没有了利润空间,这种松散的关系也就难以维系。
四、结果
◆净利润下降:2003年2月28日,在中国白酒业亏损消息不断传来时,宜宾五粮液股份
有限公司(000858,简称五粮液)发布2002年年报: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7.07亿元,较上年度增长20.31%,实现利润6.13亿元,净利润却下降24.42%。
◆终止品牌买断:2002年12月17日,五粮液在当地报纸上发布了一则通告,通告称:“四
川宜宾五粮液集团服务公司(原名五粮液酒厂服务公司),因不再从事酒类生产经营活动,与合作方签定的生产销售许可合同、联营合同、产销协议、委托加工生产协议等予以终止。
” 随后,服务公司的法律顾问分别向38家联营企业发出律师函以及一份《终止合同关系的协议》,协议要求所有联营酒厂在2003年1月31日之前停止生产五粮液买断品牌酒,如继续生产,将以假冒产品论处。
在过去几年里五粮液产下的众多“儿子”品牌很难再为他们的母体——五粮液贡献利润。
五粮液不得不做的是,收缩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