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CE 及CT 引导下P53 瘤内注射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CE 及CT 引导下P53 瘤内注射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摘要】目的探讨TACE 联合CT 引导下P53 瘤内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观察。
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TACE 后,自愿接受p53 基因腺病毒瘤内注射
治疗的男性患者8 例,年龄54 ~68 岁,平均年龄62.5 岁。
TACE 进行栓塞治疗,进行CT 引导下P53 瘤内注射治疗,对术后反应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 TACE
治疗后联合CT 引导下p53 基因腺病毒瘤内注射治疗的患者肝功能和疗效方面显著,不良反应和单纯进行TACE 治疗的患者大致相同。
结论 TACE 联合CT 引导下
p53 瘤内注射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TACE CT P53 基因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
38-0090-02
采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和术后复发肝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TA C E 治疗肝细胞癌的机理主要通过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
阻断肿瘤的血供,导致肿瘤缺血缺氧,达到抑制肿瘤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坏死和
凋亡的目的。
但经介入治疗后绝大部分肿瘤只能部分坏死,而残余的癌组织就成
为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根源。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因重组技术的飞速
发展,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1资料与方法
药物:重组人 p53 基因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水针剂型。
规格:
1.0×1012VP /ml/ 支;碘化油10ml ~ 20ml,明胶海绵一块;5- 氟尿嘧啶(5-
Fu)0.75g/ m2;丝裂霉素4 ~ 10mg;表阿霉素(或吡喃阿霉素) 40mg 或carbo 400 mg。
机器:I N T E G R I S C V9 血管机,A s t e i o n V I 单排螺旋C T 机及SOMATOMD Defintion AS 螺旋CT 机。
方法: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行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插入导管,先端
置于肝动脉进行造影;发现肿瘤染色后,在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内注入各种化疗
药稀释液;超选供血动脉,用碘化油10m l ~ 20m l 及化疗药混悬液进行栓塞;TACE 后第7 天,在CT 引导下,穿刺肿瘤,向瘤内注射107 ~ 1011pfu p53 重组
腺病毒(SCH58500)进行治疗,(用4ml 生理盐水稀释,加入碘化油5 ~ 10ml),治疗2 周后CT 复查。
病例资料:自愿接受p53 基因腺病毒8 例,男8 例,年龄54 ~ 68 岁,平均
年龄62.5 岁。
依据2001 年9 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原发性肝
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临床分期为:Ⅱ期5 例,Ⅲ期3 例。
8 例全为初治患者,无转移。
2结果
采用C T 检查,记录肿瘤的大小、数量、部位情况,肿瘤大小根据术后6 个
月C T 检查结果,以最大病灶显示的层面长径与短径乘积为标准,生存时间不足
6 个月,以最后1 次CT 检查结果为标准。
近1 年观察,其余8 例肿瘤不同程度缩小及病灶减少。
不良反应:8 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1 ~ 2 疗程Ad-p53 基因治疗(发热、流感
样症状、胃不适、腹泻及心动过速五种不良反应),其中发热8 人次,流感样症
状2 人次,胃不适、腹泻和心动过速各1 人次。
以上不良反应一般出现在用药后
数小时~ 1 天,反应较弱、不须治疗和处理而很快自行消退(最长不超过48 小
时)。
实施物理降温,体温脉搏在第2 天恢复正常。
这些不良反应与A d - p53 剂
量及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
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8 例患者中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多数患者白血球、血小板减少,2 例肝癌患者血红蛋白轻度下降;肝肾功能
检查发现2 例肝癌患者G G T 轻度升高,其中1 例还存在A S T 升高(轻度)。
白
血球、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联合化疗有关;而2 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可能与其自
身病情发展有关。
这些不良反应与介入途径、Ad-p53 剂量及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
相关。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测治疗前后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3讨论
原发性肝癌从1990 年首例基因治疗开展以来,全世界已越来越多的患者进
入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基因治疗有望成为当前恶性肿瘤生物治疗的主要手段[1]。
抑癌基因亦称为抗癌基因,是指正常细胞内存在的能抑制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的
一类基因群[2]。
p53 基因抑制肿瘤的主要机制可能是p53 基因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使肿瘤细胞处于严重冬眠状态;抑制细胞生长、增殖的信号途径,增加细胞
对凋亡的敏感性,启动胞浆内的死亡受体凋亡途径,启动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
抗肿瘤免疫反应,调节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引导CTL 细胞特异杀灭肿瘤细胞,引导自然杀伤细胞非特异性杀灭肿瘤细胞;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抑制瘤块
内血管生成,切断其营养来源;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等[3]。
LIVRAGHI T
研究认为,超过50 %肝癌患者存在p53 基因突变,在36%进展期肝癌中发现
p53 基因的突变和缺失,因而认为肝癌中p53 基因突变与肝癌发展阶段具有相关
性[4]。
F D A 自从1995 年批准重组腺病毒用于人体试验至今,没有任何因使有重
组腺病毒而引发肿瘤及其它遗传性疾病的报道。
经介入治疗后绝大部分肿瘤只能部分坏死,而残余的癌组织就成为肿瘤复发
和转移的根源。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TACE 加重了残癌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促血管
生成因子的分泌,促使肿瘤血管的再生,而致肿瘤复发或转移。
在C T 引导下经
皮经肝将重组腺病毒- P53 基因直接注入残癌组织中,利用P53 基因的抑癌作用,
使残癌组织缩小、消失。
临床前的体内外研究证明,重组腺病毒介导的wt-p53 基因(Ad-p53)能在肿瘤组织中高效表达,抑制肿瘤生长、诱导凋亡,以及增强肿
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可以弥补单一治疗方法的不足,增强了抗癌效果,有
助于提高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延缓患者的生存期。
约半
数以上的人类肿瘤存在p53 抑癌基因的突变或缺失,而且p53 突变与肿瘤细胞对
常规化疗药物及放射治疗敏感性下降有关。
利用影像学手段和介入导向技术经肿
瘤供血动脉靶向地导入p53 基因可增强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提高疗效,降低对非肿瘤组织的不良反应。
进行TACE 联合CT 引导下P53 瘤内注射治疗原发
性肝癌是安全可行的,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延缓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严律南.肝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2-454.
[2] 程继华,彭吉润,曹宗献,等.肝癌特异性p53 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6(6):358-361.
[3]HATRIS C C.Structure and functipn of p53 tumor suppressor gene;cluesfor rationalcancer 0therapeutic strategies[J].J Nail Cancer Inst,1996,88(11):1442- 1455.
[4]LIVRAGHI T,GOLDBERG S N,LAZZARONI S,etal.Hepatocellular earicmoma:
radiofrequencyablatlon of medium and large lesions[J].Radiology,2000,214(6):76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