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导学案(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导学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二、教学重点:
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家乡有关春节的习俗。
有关春节传说的视频、,各种与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磁带。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春节的风俗和文字资料。
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谈一谈春节是怎么过的,都做了些什么。
交流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2、导入。
过年时的热闹和快乐,过年时的亲人相聚,过年时的竹声声……让我们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再一次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
(课件出示过年的红火场面)
板书:春节
二、畅谈春节,感受气氛
1、通过回忆春节时的恢情景及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视频等)
(1)春节简介(见补充材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过年的由来与传说。
(见补充材料)
熬年守岁(观看动画年的故事)
(3)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掸扬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倒贴福字、点蜡烛、点香火、置天地桌、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
戚、上祖坟、逛花市等。
(4)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食俗有哪些?
吃年夜饭、吃年糕、包饺子、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生菜、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帖等。
(5)过年期间在衣着、言行举止上对人们有什么要求?
2、小组交流:你家里是怎么过年的?如何庆祝的?向同学描述一下过年时的恢情景。
3、畅想:现在过年的习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这些新年俗包括大年三十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
)
三、拓展延伸,交流感受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祥和。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除夕之夜,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
但是不同的地方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春节。
你知道哪些地方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不同的习俗?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可直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在家乡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这是学生最熟悉、最乐意交流的`话题。
四、实践活动:收集描写春节的诗词。
补充材料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习俗、食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帖、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中国人过春节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年的来历:
春节是我铭家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春节又叫年。
那么,你知道年的来历吗?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上长着尖尖的犄角,样子十分可怕,性情异常凶猛。
它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按,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为了躲避年,每年腊月三十那天,人们就扶老携幼,牵着牲口,赶着鸡鸭,躲进深山,等第二天再回来。
有一年除夕,乡亲们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
这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手拄拐杖,精神矍烁,气宇不凡。
他来到村东头
老婆婆家。
好心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赶紧和大伙儿一直上山躲避年。
白胡子老头儿摆摆手,说:我不怕‘年’。
你让我在这儿住一夜,我一定会把它撵走的。
没有办法,老婆婆只好留下他,自己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耀武扬威地闯进了村子。
它走到老婆婆家时,发现门板上贴着大红纸,屋里所有的灯都亮着。
它害怕得浑身战栗起来。
突然,院子里传来劈劈啪啪的响声,吓得它一连退了好几步。
这时,大门开了,白胡子老头儿穿着一身红袍,哈哈大笑着走了出来。
年大惊失色,仓皇逃跑了。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来时,发现村子里安然无恙,感到十分惊奇。
他们一起拥进了老婆婆家,七嘴八舌地问老头儿用了什么法术,把年赶跑了。
老头儿笑了笑说:我也没用什么法术。
我只是知道,‘年’这东西,最怕红色、亮光和响声,所以我在门上贴了大红纸,在屋里点上红蜡烛,身穿大红袍,在它来的时候放鞭炮,这样‘年’就吓跑了。
明年你们用同样的办法,就会把它赶跑的。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竹,户户灯火通明,整夜不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
这风俗越传越广,最后形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导学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
受。
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
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
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
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
(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导学案第【3】篇〗
习作要求: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一、趣味导入,引入新课
1、“猜灯谜”
一口咬掉牛尾巴。
(打一字)
风平浪静。
(打一城市)
举重比赛。
(打一成语)
十全十美。
(打一数字)
2、导语
同学们,刚才猜灯谜是哪个节日的风俗?我们国家民族众多,风
俗独特,今天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让我们也了解一下吧。
二、课堂互动,引导审题
1、“抽纸条”反应快
纸条内容:对山歌、划龙舟、耍龙灯、看庙会……
2、“抢答”推进
A、风俗一般和什么有关?(节日)
B、风俗除了和节日有关,还和什么有联系?(地域)
三、素材引导,思路拓展
1、“三问”知素材
A、你的家乡在哪里?
B、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
C、你参与过家乡的风俗活动吗?
2、“三答”知内容
例:我的家乡是首都北京,我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娃。
要说北京的风俗,那可是数不胜数:春节的庙会、正月十五闹花灯、猜灯谜、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的采艾草。
家乡的风俗大多和节日有关,有一年,逛庙会让我印象最深刻。
3、“插叙”讲由来
以“庙会”为例: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有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早期的庙会是隆重的祭祀活动,逐渐的融入交易娱乐形式,也就是现在的庙会。
四、方法技巧,表达方式
1、介绍家乡风俗——叙述
2、讲述风俗由来——插叙
3、参与风俗活动——叙述+描写
五、巧妙开头,引出下文
1、直接开头
我的家乡在北京,要说北京的风俗,那可是数不胜数。
2、引用开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句诗描写了春节迎新的场景在。
我的家乡湖南,每到春节风俗可多了。
3、抒情开头
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尤其风俗活动众多。
六、自然结尾,主题升华
1、总结结尾
赛龙舟的风俗,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和团结协作精神,这和我的家乡的民风融为一体。
2、排比结尾
家乡美丽的山水;家乡有趣的风俗;家乡淳朴的民风;让我眷恋而难忘。
七、文章结构,详略安排
题目:家乡的风俗
第一段:直接开头,引出下文。
(略)
第二段:插叙,介绍由来。
(略)第三段:参与风俗活动。
(详)第四段:表达感情爱家乡。
(略)八、教师寄语,小节概括
直接开头叙述
中间插叙过渡
描写参与过程
重点活动突出
结尾抒情表达
难忘乡音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