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单元检测四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素养检测(四)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
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干脆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
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
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穿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
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
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
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
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
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
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特别珍贵的同等、友爱、和平理念。
《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
《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
《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
“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允、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心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允。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
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允基础上的提升。
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斗争。
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
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
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
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赏赐,事实是太同等不来,也没有谁能赏赐。
“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
它须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才智,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
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
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于种种缘由,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幻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日,时代不同了。
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
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
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日,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当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建呢?回答无疑是确定的。
(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有删改)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任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溢了家族的机能。
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
现代社会主见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冲突。
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生疏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生疏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
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准确换。
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治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
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样的。
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化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酷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
在今日,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酷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随意识的来源。
(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
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行践行。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
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改变,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渐渐向公共精
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解析】选C。
A项,“本质上还是空想,不行践行”错,原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B 项,强加因果,“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不存在因果关系;D项,不合文意,原文“现代社会主见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冲突……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准确换”。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随意识和担当精神。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主动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治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解析】选D。
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样的一项是(3分) ( )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治大国若烹小鲜。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大河无水小河干。
【解析】选B。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方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绽开论证的。
(4分)
答:
答案: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2分)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2分)
5.我们今日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答案: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主动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建,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气;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治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
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
”以其文示王曾、
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
..,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
”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但补借奉职。
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
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
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
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
弼上当世之
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官吏自前资、待缺、借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安慰,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
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高校士。
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
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
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
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
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
之/而实杀之
【解析】选B。
“前此”是表示时间的名词,要和后面的句子分开,所以解除A、C两项,“不得粥而仆”是表示承接的动作,不能分开,所以解除D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叫薨。
【解析】选B。
粟,小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
他认为赐予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
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
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
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高校士,士大夫相互庆贺。
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解析】选D。
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为之喜不自胜,而不是心生嫌隙。
宋仁宗所说之语,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牢靠。
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吕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4分)
译
文: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4分)
译
文:
答案:(1)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挡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
(大略:大致内容。
进、退:进纳、斥退。
不肖:无能之人。
宿:过去的。
共4分,每点1分)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依据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争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典故:典章制度。
故事:旧例。
傅:参考。
容:掺杂。
共4分,每点1分)
10.在今日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3分)
答:
答案: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须要。
二是有效动员官员。
三是激励民众自救。
四是实行措施避开次生灾难的发生。
(共3分,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
附【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
从小好学,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特别惊异,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
”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
仁宗复原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
”推举他为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廷对他们只是补借任职。
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前来归降的人。
事情下达中书,宰相全不知晓。
富弼叹息说:“这莫非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
皇帝急迫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赐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疆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疆之事。
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挡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
富弼准备逐步更换监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起先不兴奋了。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
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供应柴薪和饮水。
官吏中已去职的、等待任命的、借居的都赐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选择老病衰弱者赐予粮食,并登记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恳求赏赐。
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意,人人都愿为之尽力。
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得。
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
其次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存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
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传染,以及相互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救济灾民,事实上是杀死灾民。
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高校士。
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上相互庆贺。
皇帝暗中视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
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依据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争
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
于是恳求告老回乡,加任司空,进封韩国公辞官归居。
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琴
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实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格外幽远、清雅。
B.颔联,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赐予琴声的特别魅力。
C.颈联,弹琴者用奇妙的琴声描绘出了风雪苦寒的严冬景色和江山多娇的明媚春光。
D.尾联,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诗人感叹:没人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和理想。
【解析】选C。
颈联,诗人擅长将无形的琴声详细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描绘出琴声情调的改变。
12.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答:
答案:(1)琴材料不凡,外表质朴而声音清雅,诗人亦以雅而不俗、才华拔萃为追求。
(2)琴声怀古思远、富于改变,诗人志在体验种种不同的人生经验或精神境界。
(或:诗人也有追思先贤之志,悲欢离合之情)
(3)琴声高妙却少人理解,诗人也流露出明珠暗投之叹。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谏逐客书》中体现五帝三王无敌的缘由就是能兼容并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故能成其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妻书》中希望妻子理解体谅自己,在哭泣之后,也牺牲自身福利为天下人着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2)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11分)
时间如水,奔流至今。
曾经的海子水库,因平谷盛产黄金,且北部就是巍巍大金山,故改名金海湖,成为京东风景名胜。
一湖碧波,衬托得水天一色,纤尘不染。
天无丝毫风迹,但终因浩瀚,湖面也微波荡漾,在太阳温顺的照耀下波光粼粼。
我乘船缓缓驶向湖心,船在微波中渐渐荡出一道波痕,随后幽幽扩散成一抖开的扇面。
时值暑夏,可湖水生凉。
想当年亚运会水上项目在此实行,擂鼓呼喊声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金夺银,何等英豪!船行湖中,眼看山穷水尽,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又豁然开朗了。
这道山横陈湖心,据方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平谷发生大地震,竟把半座山咣当当震将下去,才形成现在东半山峭壁,岩石峥嵘,如刀削斧斫,数个山峰形如锯齿;而西半山缓缓,松柏青翠。
举目远望,才觉金海湖四周皆山,而山外照旧是山。
东南影影绰绰有一塔高矗山巅,擎举古塔的是盘山。
东面是层峦献秀,北面是叠嶂耸翠,明长城蜿蜒其间,留一座将军石关守护到今日。
而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不是别的,正是赫赫燕山主峰!园林建立留意借景,这里就把名山胜景奇妙地借到湖中来了。
望着这一切,想当年的设计者,起初图纸上估计没有这些,也可能不会想到这些。
是啊,事物的发展往往超出人的想象!
1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
A.比方、拟人、对偶
B.排比、借代、比方
C.对偶、通感、拟人
D.借代、拟人、双关
【解析】选A。
“在太阳温顺的照耀下”“擎举古塔的是盘山”运用了拟人修辞,“扩散成一抖开的扇面”“如刀削斧斫,数个山峰形如锯齿”运用了比方修辞,“东面是层峦献秀,北面是叠嶂耸翠”运用了对偶修辞。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是赫赫的燕山主峰而不是别的山峰莽莽苍苍地远入云霄。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解析】本题要求对比原句与改后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从表达语意、句子形式和语体风格等方面分析。
阅读语段可知,这是一段侧重景物描写的语段,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改后的句子过于直白,不符合原语境的风格。
从内容表达看,原句突出的是燕山主峰“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特点,改句强调的则是“燕山主峰”,既不符合情境,也不符合事理。
从句子形式来看,原句“而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不是别的,正是赫赫燕山主峰”多用短句,抑扬顿挫,表意敏捷,简洁明快;而改句“是赫赫的燕山主峰而不是别的山峰莽莽苍苍地远入云霄”则显得冗长呆板。
答案:①原句强调的是燕山主峰“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特征,改句强调的却是燕山主峰,表达重点发生了改变,不合远望的规律,远望是应先见到山的形象,才想到那是什么山。
②原句短句,有抑扬顿挫的气概,改后气概减弱。
③原句与上下文语体一样,改句语体与语境不合。
16.请给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0个字。
(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实力。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留意上下句的连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连接和呼应自然。
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第①空,此处要表现亚运健儿水上搏击的壮丽场面,依据“争金夺银,何等英豪”推知可填“亚运健儿劈波斩浪”;第②空,此处写船行湖中的景色改变,依据前后语境“眼看山穷水尽”“便又豁然开朗了”可知前后语意发生转折,依据“船行湖中,眼看山穷水尽”推知应填“可船头一转,绕过山来”。
答案:①亚运健儿劈波斩浪
②可船头一转,绕过山来
1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5分)
清代文献记载,明将杨展在岷江伏击张献忠船队,张献忠大败,于是在江口沉银千船。
江口沉银遗址一期考古共出水文物3万余件,证明了记载。
二期考古探测面积是首次探测面积的数十倍,考古探测队绘制出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3D藏宝图,此图为三期考古古河道精确定
位供应了科学依据。
截至2024年4月,江口沉银遗址三期考古共发掘文物10 000余件,最重要的发觉是一枚重约16斤的“蜀世子宝”金印。
答:
答案:清文献记载岷江口沉银,一期考古证明,二期扩大探测面积,绘制藏宝图,三期发觉“蜀世子宝”金印。
四、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50分)
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某电视台《谁是最美的战“疫”者》栏目举荐了下列四个(组)人及事迹:
①2024年12月29日,武汉首批新冠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
身患“渐冻症”的院长张定宇和同事们奋战一线,无暇照看被感染的医生妻子。
目前有超过400万基层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感动中国。
②1月25日凌晨4点,邱贝文(武汉九〇后餐饮店老板)发了一条挚友圈:24小时为武汉一线医护人员送餐。
随后,全家齐上阵、连轴转,仅两天就向武汉的3家医院送出430多份暖心餐。
此次战“疫”,众多八〇后、九〇后甚至〇〇后以实干担当彰显青春本色。
③2月13日,在“东京灯会满月节”为武汉捐献的“穿旗袍鞠躬女孩”,来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转交募集到的50余万日元善款。
“鞠躬女孩”的故事在中国社交媒体刷屏。
④大年初三,田志阳、臧涛、林大才、孙志远、刘刚开着私家车,赶赴武汉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
2月3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收治病患,10天“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多数人的努力。
栏目主编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组)人,作为新一期最美的战“疫”者,并给栏目写一篇举荐文章,说明举荐的理由,体现你的相识与思索。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实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
所以考生首先要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然后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按要求进行立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