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六祖惠能与神秀禅偈的认识与评价
神秀和慧能之间的因缘

神秀和慧能之间的因缘作者:释源德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神秀和慧能之间的因缘,虽然有些研究认为神秀和慧能之间是敌对的关系,但仔细考察历史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殊胜因缘:神秀与慧能互为善缘的关系。
通过两两关系的考察,尤其是对偈语以及相关的故事梳理后,发现渐悟和顿悟都是弘忍法脉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后来不同根性的修学佛法者更是指明了方向,即顿渐悟是通达佛果究竟解脱果位的不同方式。
关键词:神秀;慧能;因缘引言在禅史中,五祖弘忍通过两位徒弟神秀和慧能的两个偈子来选择衣钵传给谁,他把衣钵传给慧能时,引起很多弟子的纷争,这件事使得禅宗分化成了南能北秀。
关于这一点的考察,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也难免有些偏颇,本文从“缘”的角度来积极、客观、独特地反映慧能和神秀之间的关系。
在佛教中,“缘”一般要与“因”联系在一起考虑,即通过内因外缘(cause)来说明法与法之间的关联,有“法界缘起”、“中观缘起”、“唯识缘起”等不同的法门,来说明万法之间的互相依附关系,三世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法都是“因”与“缘”和合而成。
在实修方面更加重视缘起的力量,常常把一些词与“缘”字连用,如“结缘”、“善缘”、“恶缘”、“逆缘”、“顺缘”、“业缘”“随缘”等,修行者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都不离开“缘”字。
笔者根据“因缘”来分析神秀和慧能两人之间的“缘”,以此了解两位禅宗高僧,他们是我们修行者的榜样,是通达方便与智慧后达到解脱彼岸的引路者。
一、慧能和神秀思想的差异禅史中慧能禅师和神秀禅师这两位出众的禅师跟五祖弘忍学法时,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学法时间、年龄,出身和修行的经历等,有的史料记载中体现了两着之间的敌对的趋势。
个人自身的修行层次、方式等的不同,修行模式有很多种,其中神秀主要持渐修的方式,从他著名的偈语中得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通过偈子看出他本人多年参禅后有所成就,主要是渐悟修行。
浅述六祖慧能的千年菩提路;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浅述六祖慧能的千年菩提路;风动,幡动,仁者心动《坛经》: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意思是:当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
诤论不已。
慧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
故事是这样的,五祖授慧能衣钵,让他先不要着急弘扬佛法,要先隐居。
一日慧能到广州法性寺,听见一僧道:“风吹幡动”,又听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慧能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坐像风吹幡才会动,离不开风,离不开幡,离不开心。
如果没有了风那么幡就不会动,如果没有幡就不知道有风,如果不用心去感悟不知道什么是动。
六祖幼时经历慧能俗家姓卢,他的父亲本来在范阳做官,后来被贬到岭南新州(如今的广东新兴)。
贞观十二年慧能出生,据说刚出生的时候有两位僧人来为慧能起名,因此从小名字就叫卢慧能。
幼时父亲就去世了,长大靠砍柴维持生计。
幼时慧能就表现出善念,那两位僧人就说过,此子与佛有缘才来授名。
六祖遗身,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以东曹溪河畔求法慧能不识字,有一天听人在诵《金刚经》有所感悟。
后来知道湖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在开坛讲《金刚经》,于是决定去参礼。
大约一个月后,慧能到达了黄梅凭墓山,这里传承了达摩禅宗的正统。
见到了弘忍大师说”我是来求习佛法的,人有南北之分,佛道没有南北之分;人的身体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没有南北之分。
”因此受到了弘忍大师的赏识。
弘忍大师门下弟子都是自立更生,慧能被分到了碓房(将米的壳捣掉),领悟修行与劳作,除了劳作也听法。
广州光孝寺南汉时期佛塔一天弘忍要求众弟子作偈(颂,大概可以理解为有韵律的诗),以此来察看每个人的见地,以便以后传承衣钵。
神秀是弘忍座下大弟子,在把偈写在墙壁上:“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得到了众人的称赞。
晚上慧能看到这首偈时,由于自己不识字便找一人将自己的偈写在墙上。
这就是比较出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为什么惠能比神秀更优秀?原因何在呢?

为什么惠能比神秀更优秀?原因何在呢?当年这位隐居在菜市场旁边小屋子的老大爷,常常独自在家里做手艺活,我时常过去搅扰,因为他懂很多东西,愿意耐心给我解说。
有一次我对慧能神秀的两首佛偈很感兴趣,于是就去问他,看他作何答复!(高下何能立判)?我问他:为什么大家都说惠能比神秀要更优秀。
他说:从后往前看的缘故。
我说:什么是从后往前看?他说:就是从结果往前推,一般人看不了过程看不懂,只能看结果,结果就是惠能成了禅宗六祖大力的发扬了禅宗,所以影响力大。
那神秀呢,在历史上所记载和所传扬的东西不是很多。
大家从结果上往回看看觉得惠能比神秀要优秀,这是其一。
其二呢就是从当年的那两首偈子来比较。
似乎在知见上,玄乎其玄的程度比神秀要更高一点。
其实呢,这两位大师,我们后人拿来糊涂分别,总觉得惠能比神秀要高明很多,这只不过是我们愚昧众生的一种糊涂偏见。
我说:为什么呢?明明看那首偈六祖的境界确实是要高很多。
他说:是的,惠能的偈从了义上将禅的根本说出来了。
你知道禅宗的来由是怎样的?我说:佛陀一次讲课时拿起一朵花啥也没说,所有弟子都没明白怎么回事,只有摩诃迦叶,会心一笑。
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就是禅的由来。
(根器是什么)?他说:实际上这只是佛陀在教学课程上的一次随机应现。
因为有一些人他的根器,就像摩诃迦叶这样的人,他们领会这事情的敏锐度角度不太一样。
这类人听到了义的时候,悟性非常的敏锐,能够比常人更快的亲近道的本源。
根器,这两个字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比常人更为明确通透。
至于这样的程度如何来,就有多种原因综合起来,先天秉性带来和后天的都有。
佛陀传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禅宗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我们不可以说禅宗的上根器人就是最高明的,其他宗派的人就不高明,或者说其他修法就显得低了一截,这都是一种糊涂分别心在作怪。
六祖自己关于南宗顿悟和神秀的北宗渐悟的说法上,也很明确的告诉大家,佛法也只有一种,只是人们领悟的时候有快有慢。
六祖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的故事

六祖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的故事01丨渐悟与顿悟话说佛教自释迦牟尼开始,衣钵传到了二十八代弟子达摩。
达摩祖师是印度人,南北朝时期,他从印度来到我国传教并在此创立了禅宗。
达摩也因此被尊为禅宗初祖,之后衣钵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弘忍法师到了要传衣钵的时候,把众弟子都叫到跟前讲话:“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对座下各弟子都不满意,于是让他们回去做偈句,看看弟子们对佛法的领悟。
弘忍法师的大弟子神秀犯难了。
不做吧,肯定衣钵肯定不传给他了,做了偈句又怕师父认为自己做的不好,在众弟子面前失去威望。
神秀最后决定还是去做一首,但是不署名。
等师父看到了表示做得好,就出来承认是自己做的;师父表示做的不好,就默不作声。
等到了半夜三更,神秀在墙上写下了偈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法师看到了,他对弟子们的佛学境界了然于胸,明白这一定是神秀做的。
他跟众弟子们表示:从今天开始你们要每天背诵这个偈句,对你们修行有很大好处。
后来,弘忍法师单独叫来神秀,问他这个偈句是不是神秀做的,神秀承认了。
弘忍法师说:“汝做此偈未见本性,只在门外为入门内。
”于是要神秀再去做一首看看,但是神秀在后面的几天里神思恍惚,再也做不出来了。
在堂下的众僧都为神秀叫好,只有弘忍大师惋惜不已。
他对自己最得意的门徒大失所望。
因为,袖神秀还是在佛学的大门前,未能登堂入室。
心想本门禅宗的真谛将面临失传的命运,怎不令人心灰意冷呢?但他不动声色地又问还有哪位吗?这时,从堂外走进来一位未剃度的寺役惠能说:“弟子有一偈。
”众僧回头看了突然都轰堂大笑起来!不知哪个谁谁嘲笑道:“是打油诗吗?”,只见惠能说到:“弟子不识字,连打油诗也不会,只是听了师兄的偈,临时脱口而出的。
”此时,弘忍大师止住众僧,满眼鼓励地说:“你念吧。
” 惠能便随即诵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后来弘忍法师看到了慧能的偈句,脱下一只鞋子把墙上的偈句擦掉了,说了一句话:“亦未见本心。
慧能“顿悟”说之评价

慧能“顿悟”说之评价中国佛教史发展到慧能,经历了一场革新,这就是慧能“顿悟”说的提出。
虽然在慧能以前就有佛家提出过“顿悟”,然而只是到了慧能才对“顿悟”赋予新的内容。
一、从慧能的偈说起要了解慧能的“顿悟”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普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此偈是依据法海本敦煌《坛经》抄录。
其中“佛性常清净”于后来惠昕等本《坛经》则为“本来无一物”(后来这一偈语最为流行)。
慧能的偈是针对神秀的偈而作。
当时慧能和神秀同在安徽黄梅冯茂山(又称东山)弘忍门下,神秀在寺内为上座和尚,慧能在寺中为服劳役的行者。
当时慧能和神秀都是响应弘忍的号召作偈的。
神秀作偈先于慧能,他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以上两首偈反映慧能禅学与神秀禅学之不同,即“顿悟”和“渐修”之不同。
神秀求佛的途径仍不外传统的禅定,所谓“时时勤拂拭”,即是经过坐禅(禅定)获得智慧,坐禅时排除邪念如同拭去尘埃,以保持心性的清净。
慧能则以“顿悟”取代“渐修”,否定禅定。
他提出“佛性常清净”,认为佛性本来清净,没有尘埃沾染,从而否定求佛要有渐修即拂拭之功。
慧能这个主张标志着中国佛教史上一场革新。
慧能常以“自悟”、“言下即悟”、“一闻便悟”来形容“顿悟”。
“自悟”指主体觉悟,这种觉悟生于主体所固有的明觉,并非由于主体以外的启示。
所谓“言下即悟”、“一闻便悟”指觉悟之速,即“刹那”之间即语。
由不悟到悟没有认识上层次之分,无须经由坐禅去获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上面所引慧能偈和神秀偈的区别,不仅表现为禅法上的不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为禅学理论上的区别。
慧能强调“佛性常清净”(或“木来无一物”),较之神秀“时时勤拂拭”,其佛家境界为高。
当时弘忍评价神秀偈说:“汝作此偈,见即来(未)到,祗到门前,尚未得入。
”(《坛经》第七节)弘忍认为神秀之偈有益于修行,但理论上尚欠深刻,因此说他“祗到门前,尚未得入。
六祖慧能与神秀大师的故事

六祖慧能与神秀大师的故事六祖慧能与神秀大师的故事在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其中,六祖慧能和神秀大师是两位备受尊敬的佛教大师。
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六祖慧能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佛教大师,他的教诲深受人们的喜爱。
有一天,神秀大师来到六祖慧能的寺庙,向他请教佛法。
神秀大师问道:“大师,我听说您是六祖慧能,您能否告诉我,佛法的真谛是什么?”六祖慧能微笑着回答:“佛法的真谛,不在经书中,也不在言语中。
它只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神秀大师听了这番话,感到非常惊讶。
他问道:“大师,您的话意味着什么?”六祖慧能解释道:“佛法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才能真正领悟它的真谛。
经书和言语只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工具,真正的佛法,需要我们自己去体悟。
”神秀大师听了六祖慧能的话,深深地感受到了佛法的真谛。
他决定跟随六祖慧能的教诲,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神秀大师不断地向六祖慧能请教佛法。
六祖慧能总是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并且给他指引修行的方向。
经过长时间的修行,神秀大师终于领悟了佛法的真谛。
他感慨道:“佛法的真谛,不在经书中,也不在言语中。
它只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六祖慧能听了这番话,微笑着点头。
他知道,神秀大师已经领悟了佛法的真谛,成为了一位真正的佛教大师。
故事讲述完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佛法的真谛,不在经书中,也不在言语中。
它只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才能真正领悟它的真谛。
我们应该跟随六祖慧能和神秀大师的教诲,开始自己的修行之路,不断地向内心深处探索,领悟佛法的真谛。
神秀与惠能禅学思想比较研究

神秀与惠能禅学思想比较研究摘要:在中国禅宗史上,作为北宗禅代表人物的神秀与南宗禅创始人的惠能同出弘忍门下,都是“东山法门”的传承者,二者在心性论、修持论等思想上虽然有一定分歧,但也有诸多共通之处。
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高度看,这种差异与互补的关系正是“中国的佛教”(禅宗)之形成过程中的思想逻辑环节在历史事实上的反映。
早期禅宗文献也表明: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情感认同方面,神秀与惠能都是互相敬重的。
所谓的“南顿北渐”之争,只是惠能后学借惠能之名贬低神秀从而大张南宗之说的手段,与历史事实有较大的出入。
关键词:禅宗;北宗禅;南宗禅;惠能;神秀;1 两人学禅经历惠能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卒于先天二年(713年),寿76岁。
出生于广东,家境清寒砍柴为生,不识字。
惠能投到五祖门下做了八个多月的杂役,之后某天因他写了两首偈子,深得五祖之心,故而五祖三更把他叫到自己房中说了一夜的《金刚经》之后就将代表达摩嫡传的法衣传给了他,并嘱咐他要向南逃,至少避难三年,等难过再弘法。
之后的实际情况是惠能又回到了广东,在“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
相比于惠能的经历,神秀似乎走的是“学院派”的路线,史书记载他“少亲儒业,博综多闻”①。
另据《坛经》所说当惠能投到五祖门下,神秀已是“上座”兼“教授师”,五祖曾说:“吾度人多矣,至于悟解,无及汝者”②。
在师兄弟中也颇有人望。
五祖灭度后自然就成了五祖“东山法门”的新领袖。
《楞伽师资记》说神秀在五祖门下“受得禅法,禅灯默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出文记”即说明他保持了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朴素禅风,继承了自达摩以来历代传承的“观心”禅法。
2 神秀、惠能对东山法门的继承神秀与惠能的徒子徒孙们在他们身后争得势如水火,但却无法抹去他们是师兄弟,同出五祖东山法门之下,而且关系应当也是十分和谐的。
因此他们在思想上也不是后来人们所描述与理解的完全的对立。
今天我们所说的“禅宗”,基本上是狭义的“禅宗”,它的思想是以惠能南宗为主旨的,但当我们回到神秀、惠能生活的历史语境中,无疑神秀惠能二人都被归为“禅师”的范畴中,他们与“律师”或者“法师”在佛门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六祖慧能全部偈子的解释

六祖慧能全部偈子的解释
六祖慧能是中国佛教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于公元605年出生在江西,在中国佛教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曾经出过二十四部佛学作品,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六祖法华经》,他所著的这部经书是宣扬佛教真理和普及佛教教义的重要文献。
《六祖法华经》包含了六祖慧能全部偈子,每一句偈子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了佛教真理,比如:“大德般若,无二无别,一切法归一”,提醒人们无论世界上有多少事物,他们最终都会归为一体。
六祖慧能的偈子不仅充满了佛教的思想,而且深具哲理和智慧。
他认为,人只有通过佛教的学习和修行才能获得完全的解脱。
正如他在偈中所说:“弃财色乐,往生净土,普入真谛,解脱苦海”,提醒人们放弃财物、色诱、及各种娱乐,回归虔诚、涤净心灵,方能解脱恶世烦恼,获得圆满的解脱。
六祖偈子的语言简洁易懂,可以给人们以启发,引导他们正确的修道之路。
他引导人们信仰自己,不断改善自身,从而使自身更加圆满。
比如说,他说:“去贪欲,归正道,明心见性,痛快随愿”,提醒人们摒弃浮躁欲望,自觉跳出贪欲的桎梏,去追求真谛,能让他们在修行上找到心安,达到内心的宁静。
从上述可以看出,六祖慧能的偈子都包含着深刻的佛理,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烦恼和挫折的世界中,他的偈子可以给人们以安慰,帮助他们摆脱苦难,寻求更高层次的心灵宁静。
只有推荐他的偈子,值得人们好好领悟,及时行乐,把佛法像一位释迦指引他们一样,带领
他们走出苦海,达到解脱。
生活心学王阳明:慧能、神秀别打架

生活心学王阳明:慧能、神秀别打架01禅宗把前辈祖师的一些暗含人生智慧的话头或事情称作公案。
作为禅门中人,参话头或者参公案是一项重要的功课,类似于儒家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为学功夫。
有个一千多年前的公案,事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
这个公案就是唐朝时两个著名的禅师写的两首偈。
这两位禅师,一位是神秀和尚,另一位是六祖慧能。
02神秀和尚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般认为,六祖慧能的境界比神秀和尚的要高,他能看破各种名相,直透本质,看到实相,这个实相,非空非不空。
为什么这两首偈事关我们的人生幸福?这是因为如果理解不到位,很可能走入歧途,滑到追求功利上,这可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辈子别想安宁。
展开剩余84%03我们先来看一下神秀和慧能的本意。
慧能的话,讲的是人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
神秀的意思,却是要用功去掉各种私心,恢复本体的明莹。
慧能看本质,神秀重用功。
这实际上并无高下之分,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如果说慧能可以看到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神秀更看到了无善无恶的本心实际上是夹杂着不同的私欲,这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显得更有实践意义。
可是,人们总喜欢替圣人争高下,通常把神秀的法门叫做渐悟,把六祖慧能的法门叫做顿悟,认为慧能的慧根更佳,神秀的慧根更次。
实际上,我们更推崇六祖慧能,恐怕更多的是看重他最后得到了五祖的衣钵罢了。
这是一种功利心,以结果论英雄。
04一个人的根器,先天赋予,个人无法抉择。
所谓根器的高低,即使有,与个人的幸福也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看很多天资聪明的人,由于不重视自我反省,最后沦为凡人,浪费了老天赋予的禀赋,令人叹息。
我们也看到很多天生愚钝的人,通过省察克治,最后成为高人,比如曾国藩。
在修行的路上,无论根器高低,都处在同一起点。
王阳明曾说,圣人也需要戒慎恐惧,不断努力,普通人也可以顿悟,一时通透。
更何况,成为高人或者圣人,这也是一种结果。
神秀和慧能的偈诗现代散文

神秀和慧能的偈诗现代散文禅宗形成于唐代,以专修禅定为主,主张禅定概括佛教修行的全部内容由此得名。
又因禅宗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故又称佛心宗。
早在南北朝时,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他为了找到一位称职继承人,于是要各弟子写一个偈子,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弘忍的第一弟子神秀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
神秀做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但是作为寺院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却不认同神秀的观点,于是也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应该说这两位高僧的偈诗水平都很高,体现了禅宗最高成就和水平。
神秀的偈诗被视为禅宗北宗宗旨的标志,而慧能的偈诗则成为禅宗南宗宗旨的标志。
尽管两首偈诗都有很深地见地,反映出当时佛教的最高成果,但两首偈诗反映两人不同的悟性,并体现出不同的见解,也表现出不同的境界。
神秀的偈诗通过比喻的方法,宣传万法实有,万象不虚(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是以一种入世的心态来修行,有欲以观其妙。
认为悟性靠渐悟,所以强调持之以恒,要求时时勤修,但更多的是注重修身和事修,靠的是外力。
慧能的`偈诗则与神秀观点不同,他抓住了佛法的精髓,揭示了佛教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就是“缘起性空”。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该偈的思想,那就是“空”,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缘起性空”。
慧能认为万法皆空,因此也就没有菩提树,更没有明镜台,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不增不减,不净不垢,不生不灭,用不着采用勤修的方法去修行,自省自悟,一旦彻悟,即可成佛,实际上是依靠顿悟。
他以出世的心态,无欲以观其窍。
但更多的是强调修心和理修,靠的是内力。
据说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宇奴唯拉村修苦行,六年渐悟不成,后来在迦叶山附近的菩提树下静坐七天,靠顿悟得道成佛。
神秀强调的是渐悟,慧能强调的是顿悟,可见顿悟和渐悟是感悟佛法的基本方法。
佛教有八识说法,即眼时、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未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慧能“顿悟”说之评价

慧能“顿悟”说之评价中国佛教史发展到慧能,经历了一场革新,这就是慧能“顿悟”说的提出。
虽然在慧能以前就有佛家提出过“顿悟”,然而只是到了慧能才对“顿悟”赋予新的内容。
一、从慧能的偈说起要了解慧能的“顿悟”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普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此偈是依据法海本敦煌《坛经》抄录。
其中“佛性常清净”于后来惠昕等本《坛经》则为“本来无一物”(后来这一偈语最为流行)。
慧能的偈是针对神秀的偈而作。
当时慧能和神秀同在安徽黄梅冯茂山(又称东山)弘忍门下,神秀在寺内为上座和尚,慧能在寺中为服劳役的行者。
当时慧能和神秀都是响应弘忍的号召作偈的。
神秀作偈先于慧能,他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以上两首偈反映慧能禅学与神秀禅学之不同,即“顿悟”和“渐修”之不同。
神秀求佛的途径仍不外传统的禅定,所谓“时时勤拂拭”,即是经过坐禅(禅定)获得智慧,坐禅时排除邪念如同拭去尘埃,以保持心性的清净。
慧能则以“顿悟”取代“渐修”,否定禅定。
他提出“佛性常清净”,认为佛性本来清净,没有尘埃沾染,从而否定求佛要有渐修即拂拭之功。
慧能这个主张标志着中国佛教史上一场革新。
慧能常以“自悟”、“言下即悟”、“一闻便悟”来形容“顿悟”。
“自悟”指主体觉悟,这种觉悟生于主体所固有的明觉,并非由于主体以外的启示。
所谓“言下即悟”、“一闻便悟”指觉悟之速,即“刹那”之间即语。
由不悟到悟没有认识上层次之分,无须经由坐禅去获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上面所引慧能偈和神秀偈的区别,不仅表现为禅法上的不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为禅学理论上的区别。
慧能强调“佛性常清净”(或“木来无一物”),较之神秀“时时勤拂拭”,其佛家境界为高。
当时弘忍评价神秀偈说:“汝作此偈,见即来(未)到,祗到门前,尚未得入。
”(《坛经》第七节)弘忍认为神秀之偈有益于修行,但理论上尚欠深刻,因此说他“祗到门前,尚未得入。
神秀的渐悟与慧能的顿悟究竟谁境界高?

神秀的渐悟与慧能的顿悟究竟谁境界高?
神秀与慧能各做了一首偈,很多人都说慧能的高,我看不见得。
佛在《百喻经》中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三重楼喻》,说有一人要建三层高楼,却不要工匠先打地基及建一、二层,直接建立第三层(即空中楼阁);另一个是《七个包喻》,说一人肚饿,先吃六个包未饱,再吃半个包时就饱了,该人大悔,为啥不先吃最后半个包,而白白浪费前面六个。
这两个故事说明,学佛必须渐进而悟,即“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绝没有一步登天之理。
像慧能这样绝顶聪明的人,其前世必定经过无数劫的修行,但他在此生也没有生下来就了悟佛法,而是找到黄梅五祖才最后得法。
即使是释迦牟尼,也是经过苦修才证道。
唯有勤修渐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也。
也可以说,渐为顿之因,顿为渐之果。
慧能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境界确实是高,但并不是真正修行之道,而是证道之后的感悟而已。
世人切莫将目的当作手段,一味追求“顿悟”,不思渐修,最终会走向空中楼阁之绝路。
神秀与惠能的偈语哪个更好?

神秀与惠能的偈语哪个更好?这是一个长期流传的禅宗公案。
说五祖弘忍为考究弟子们的学业,命弟子每人写诗一首,大弟子神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师兄弟们见之,无不拍手称好,弘忍也默默点头,却不置可否。
是时,仍为伙夫的惠能却暗自叹息曰:“未的、未的。
”于是回到伙房,拿起扫把粘了些灶灰,请人找一块照壁就写下一偈,专批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弟子皆批惠能无礼造次,班门弄斧,唯弘忍见之大喜:传我衣钵者原来在此也。
于是,暗将惠能叫之内堂,将衣钵传之,是为六祖,一花六叶,至此圆满。
神秀不忿,北上开宗立派,追随者亦不在少数,以南能北秀并称于世。
这桩公案不是神话故事,是一桩有关禅宗的史实。
这个史实所以为历代哲人所关注,是因为二人同出一门,每人都写了四句二十个字,讲的都是自己对佛学的感悟,而神秀作为弘忍大弟子,受其浸润多年,所学应该更多;惠能不过一火工道人,打些个劈柴担水的杂役,在弘忍讲法时顶多是个旁听生,未登堂奥,最终竟成为禅宗衣钵传人,且将禅宗发扬光大,以“顿悟”之学风行天下。
那么,究竟谁更接近佛学真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需要再说一段公案。
那就是镜子问题。
佛学界有一种说法,叫做:“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又说,佛教宗师为助弟子觉悟,多设镜子阵,令弟子进出。
其中,就有不少弟子当场开悟,得菩提道果。
神秀所说明镜台,讲的实际就是这个镜子。
佛家讲诸法空相,因进境阵而开悟,有其缘由。
如神秀所说“心如明镜台”,那么,进入镜子中的我的影子,不论多少,成百还是上千,第一,都是外在事物在镜子中的反应,并非镜子本身。
第二,这些东西的存在,遮蔽了镜子本身,喧宾夺主,原本干干净净的所在,搞得闹哄哄、乱糟糟的。
第三,这些东西并非实相,都是一些临时的存在,一旦我退出,万法皆空,本相复现,复归于澄明。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讲即心即佛,那么,这颗心原本是光溜溜、圆鼓鼓的、玻璃般透明的,只是因为有了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为外在的东西所扰,才搞得七荤八素贪嗔痴,如果天天坐忘,像擦镜子一样把这些个劳什子祛除掉,不就是断了因缘,绝了羁绊,保持了圆鼓鼓、光溜溜的心吗?不就可以得无上道果吗?所以就有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名句。
如何评价音乐剧六祖慧能

如何评价音乐剧六祖慧能《六祖惠能》内容达摩当年一根芦苇渡江来到中国时,根据自己所悟创立了禅宗法门,到惠能这里,已经第六代了。
弘忍法师告诉惠能不要再将衣钵袈裟传下去,以免这个有形之物影响了无形佛法的弘传,事实上达摩在创立禅宗时确实也承认,他的法只能传六代,到六代以后,就再无可传了。
所以惠能的故事就只是讲惠能。
整个剧情讲了三个比较为现世人所接受的故事: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惠能为出家求佛法,一心要出门,在面对亲情的困扰,惠能用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用诚心感动巨石,以使他出家成为可能。
这个道理在今天被人们形容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认真去做,一心一意,终会有金石为开的那一天。
这是佛法最接受人间哲理的说道,也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那么如果站在更好一层来看,一个人想要修佛,是不是也一样可以做到呢,答案时,当然可以,这便是剧情下一幕所要诉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惠能天性与佛性相通,使他在神秀大师作了偈颂之后马上能再和一首,并最体现佛性,得以衣钵袈裟,证明他并非普通之人。
一个从小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不识字的人,竟然能做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其根基绝非凡人,再加上其顿悟佛法,更能体现他是大根基之人。
两首诗出境相似,为何惠能是佛性,而神秀是人性,其实就是佛家色空中的两面而已,站在人的角度看佛与站在佛的角度看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一个人始终不能向内去寻找佛性,再怎么找也是徒劳的,返观自己,惠能发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如果人心未见佛性,只是一昧向外去求,怎么可以求来呢。
现世之人,不论他所处的环境多么优越,生活多么自在,始终都没有达到人心的自在,没有发现各种纷纷扰扰的执著,皆因人心而动,心不动,何见风吹幡动,心若不动,则万物不动,正是这个道理。
六祖惠能禅诗风格与特色评价

六祖惠能禅诗风格与特色评价
六祖惠能禅师是宋代著名禅宗大师,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因而得到了广泛
认可。
六祖惠能禅诗风格体现出对建筑的丰富表达,集性灵歌颂、弥漫之美和抒发心情于一体,突显出宁静、空灵之美。
六祖惠能禅诗中,一座座奇特的佛殿建筑,以及小巧精巧的祭坛、洞天福地等,都以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每个音节跌宕起伏,叠句杂押,能令人联想到高耸的宝塔,宽广空荡的走廊,恢弘壮观的秋千楼阁,营造出一个禅意洋洋的场景。
比如:“山头秋松好参差,安禅社道夜空余”,“贴洞峰泉夜冷凝,写林屋月一步虚”,“两岸重江多水域,百亩莲藕拓碧壑”,十分生动传神。
六祖惠能禅诗中,还把宗教、建筑融合在一起,诗人对佛寺的建筑和宗教文化
通过对寺院的描写,表达出禅宗的理念,给读者穿云破雾的感受:“十里秋色惟余香,半苑春光满簷垣”,“梵声供养朝接香,灯彩辉映空几端”,“宝塔南至余香留,贴洞峰月已至门”。
总而言之,六祖惠能禅诗的独特优美的创作风格令人流连,对宗教文化及建筑
的描绘,让如诗般的世界生动而充满着禅意的朦胧之美。
他的诗歌,就像一座座建筑山川,让人目不暇接,到后来慢慢地沉入其中,拥抱心灵的宁静、空灵,体味仙境的美妙与宝藏,再怀着自得的心情徜徉在禅境之中,圣洁安定、宽和豁达,享受清新无比的心灵至善之尊贵感受。
品读质朴的六祖惠能

品读质朴的六祖惠能本来一切众生皆具清静佛性。
自达摩至神秀所理解的佛性独具的真心清静心,此心本净,而容易被外在的红尘所染。
如神秀的法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此为尘埃似的烦恼是外来的附属的只要除去尘垢烦恼本性即可归于清净。
而惠能并不认为本性与尘垢具有主客之分,而趋向于二者一元的。
也就是说,所言的尘垢烦恼不是独立于心性之外的东西,只是心的两种情况,“烦恼即菩提”。
也即惠能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没有这样神圣的物件,还拂拭清除什么,真是画蛇添足了。
惠能由“自心清净”这先验性善论为基点形成了“顿悟”的修炼法则。
佛学充满思辨。
惠能是真诚的质朴的直言的实证的,他不被达摩的权威所遮掩,不被神秀的博学而屈就,他目不识丁却聪明智慧无师自通。
他不赞成打坐诵经,他崇尚顿悟,否定渐悟。
惠能的偈语品读使我心里清澈很多:比如:“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身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自皈依”而不是“皈依他”;“智慧观照,内外明彻。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
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心外无法,心外无佛”。
惠能以“不修为修,不证为证”解释禅宗修炼的根本精神。
慧能顿悟说的理论基础是人本觉的心性。
慧能把自心之迷悟看作是愚智凡圣的分野所在。
自性迷则愚则凡则是众生,自性悟则智则圣则是佛。
“觉体圆明”和“理不可分”及“禅是心的整体”,此顿悟的阐述否定了支离破碎的渐悟的法理。
顿悟是直觉主义的主观体验,如“桶底子脱”比喻顿悟一览无余的境界状态。
顿悟不假渐修,融修于悟之中,顿悟顿修,顿修顿悟。
所谓顿悟顿修,顿修顿悟,也就是慧能所尊崇的修而无修,不修而修的超然状态。
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这是慧能一脉的潜修法则,这是慧能大智慧的体现。
我感觉顿悟与渐悟是修炼方法的起始点,源头。
六祖慧能观后感

六祖慧能观后感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有幸参观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六祖慧能的道场——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隐藏在一个幽静的山谷中,古树参天,钟声悠扬。
在这座历经沧桑的佛寺里,我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的唐朝,与六祖慧能心灵相通。
当我走进大慈恩寺的大雄宝殿时,我几乎被那巨大的金身六祖慧能所吸引住了。
那雄伟的身姿,丰满的圆颠,神情庄重,散发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
在他的神态中,我仿佛看到了智慧与慈悲的结合。
我不禁对他充满了敬畏和倾慕之情。
在弘法堂里,一幅绘有六祖慧能坐化的壁画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幅壁画以鲜艳的颜色描绘了慧能最后一刻的境況。
慧能垂手合掌,面带微笑,慈悲和自在从他的表情中透露出来。
这幅画很简洁,但让人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和启发。
我仿佛看到了无边的智慧和慈悲在这一刻凝聚,这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在石窟之间,我注意到一座巨大的铜像。
这是慧能的铜像,精湛的工艺使得他的容貌形神兼备,仿佛可以随时都活过来。
我凝视着这座雄伟的铜像,几乎感受到了慧能的存在。
他的形象如此真实,仿佛在向我传递智慧的种子。
在这一刻,我再一次被慧能的伟大所震撼。
我跟随着观音院的香客来到了六祖慧能的塔庙。
这里保存着六祖慧能舍利的舍利塔。
在这个宁静的空间里,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息。
这座舍利塔简洁而高大,它的存在让我觉得六祖慧能在这里永远的存在着。
我探视着舍利塔,心头涌现出一股敬意,在佛教禅宗传承的历史长河中,慧能的名字将永远铭刻。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六祖慧能的智慧所折服。
他以一句话点醒了几十年觉悟不起的僧人,开悟的境界使得众人为之折服。
他的教导简单而又质朴,没有繁复的仪式和虚无的问答。
他所传授的只是一种直指人心的真理。
这种真理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却又深奥而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慧能教导我们要洞悉自己本来的本质,放下一切追求和执著。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内心的觉醒,而不是外物的追求。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
我们常常追逐权力、金钱和名誉,但往往忽略了内在的修养和智慧。
大字不识的六祖慧能,为何能成为佛教禅宗?一句偈语看出他的通透

大字不识的六祖慧能,为何能成为佛教禅宗?一句偈语看出他的通透艺述史官方原创佛教有个非常有名的公案很有意思,说两个和尚在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有位著名高僧路过,听了就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二位的心动。
相信肯定有朋友听过这位高僧,他的经历非常神奇,悟道之前是个不识字的樵夫,悟性却非常高,可以说是不读书的人中翘楚,大名鼎鼎的六祖慧能,你听说过吗?慧能最有名的故事还要数他与神秀之间两首偈语。
神秀和尚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而慧能却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认为慧能更有悟性,于是将衣钵传给他。
他的偈语正是符合了大乘佛教“一切皆空、万法皆空”的宗旨,因此胜神秀一筹。
想要学佛了解禅宗,六祖慧能就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他少年时非常贫穷,不认字,以打柴卖柴为生,在他前往镇上卖柴时,经常驻足聆听人们诵读《金刚经》,并且从中领悟到佛法的妙处,渐渐开悟。
虽然我对佛教了解有限,但我认为,佛教最重要的一个字,还是“空”,只有达到了“空”的境界,才能接近开悟。
那其实很多人执着于佛法典籍,虽然放下了名利,却陷入了对“悟道”的执着,也和“空”渐行渐远。
六祖慧能不是这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总有人说,就算真的没有机会上学读书,还是有很多机会做出一番成就的。
他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却远比许多人更加通透。
《六祖坛经》上有首偈子,“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他对打坐修炼也“空”,正是因为看清了自己的心,而与之相反的是我们身边的许多人,流于形式、看似精致充实,实际却是被自己的执着控制。
最后我们说回“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的心动,放到我们当下来看,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社会环境中,置身在什么样的风气里,最终决定人生怎么“动”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那颗心。
你坚定向上,则万物为你让路;你退缩犹疑,眼前便重重险阻。
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坛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见的佛教经典,它讲述了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和教诲,以及他对禅宗的独特理解。
读完《坛经》,我深深地被慧能的智慧和洞见所折服。
他强调了内心平静、直接体验和自我觉悟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应用的。
慧能认为,真正的修行不是通过模仿或遵守规则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内心的平静和直接体验来实现的。
他强调了“无念为宗”的修行方法,即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慧能也强调了自我觉悟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觉悟,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坛经》中,慧能还讲述了他的思想和教诲,这些内容都是非常深刻和有价值的。
他强调了“平常心是道”的理念,即不要被外界的物质和精神所影响,保持内心的平常和淡定。
他还讲述了“无相为体”的理念,即不要被外表所迷惑,要看到内在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坛经》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经典,它不仅讲述了慧能的故事和教诲,还提供了很多关于修行、内心平静和自我觉悟的启示。
读完《坛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慧能的智慧和洞见,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禅宗的思想和理念。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理解将会对我未来的修行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慧能的智慧和洞见,我还被《坛经》中的其他方面所吸引。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慧能对“无我”的理解。
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平静和幸福,更是要超越个人的界限,达到“无我”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仅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超脱,更是一种对生命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慧能还强调了“当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当下,而不是过去或未来。
只有把握好当下,才能真正体验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这种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我开始更加注重当下的体验和感受,而不是被过去或未来的担忧所困扰。
此外,《坛经》还让我对佛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之前对佛教的了解主要来自道听途说和影视作品,但《坛经》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佛教的魅力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对六祖惠能与神秀禅偈的认识与评价
姓名:欧雯婷
班级:机械111
学号:1107200019
众所周知,六祖惠能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世界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影
响海内外。
六祖把生产于印度的佛教彻底的中国化、平民化、现实化。
六
祖对传统佛教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和创新,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他提出
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
这种由人生而人间的佛教思想,
太虚大师称之为“人间佛教”。
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传承六祖禅宗思想,弘扬“人
间佛教”,具有积极的意义。
神秀和惠能的偈子,神秀:“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站在不同的层次和境界上说的。
神秀认为人身如一棵菩提树,人的
心就像一块明亮的镜台,人要时时勤快努力的拂拭,不要让那明亮的镜台,
沾惹上污垢尘埃。
说的是:拂拭了心灵的污秽,不要使纯洁之心沾上灰尘,
则心如一轮明月,照彻朗朗乾坤!意思是我们修行要时时摒除洗涤各种尘
俗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
慧能此偈是针对神秀偈而说的。
慧能认为,菩提本就无树,明镜也不是台,是当下破除了我执,法执趋向
中道已证道无生法忍的境界!所以说:本来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又从哪
儿去沾染尘埃呢?慧能偈直悟本心;泯弃了物我相对的观念;神秀偈则仍
有物我的执著,在境界上差了一筹。
两人的禅法特点和思想差异,从中我们就能明白为何慧能之偈能得到
五祖的印可并付与衣法,而神秀之偈却被五祖印证为:未见本性,只到门
外,悟道还没透彻。
但不能说神秀渐悟的修行法门是错误的,与六祖惠能
顿悟法门相比只是快慢的问题,方法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