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系统使用技术应用

合集下载

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

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

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1. 导言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用于迅速补充体液、输注药物等目的。

然而,在传统的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感染、误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的原理、应用和优势。

2. 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的原理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是一种通过封闭系统来输液的方法。

它利用了一次性装置和防背流设计,确保输液过程中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在密闭式静脉输液系统中,药液通过使用专用的输液管道从药瓶到患者体内输送。

整个输液过程中,药液不会接触到外界空气,防止了污染的发生。

同时,密闭式系统还具备防背流功能,防止药液在输液管道中逆流,避免了患者血液与药液的混合,进一步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

3. 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的应用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特别是在手术、重症监护和化疗等领域。

3.1 手术领域在手术期间,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处于削弱状态,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侵袭。

使用密闭式静脉输液系统可以避免输液过程中的污染,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3.2 重症监护领域在重症监护环境中,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更加脆弱,容易感染。

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的无菌性和防背流功能能够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安全。

3.3 化疗领域在化疗过程中,患者需要输注各种药物。

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可以确保药物的纯度和有效性,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4. 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的优势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相对于传统的静脉输液具有以下优势:•防污染:输液过程中,药液不会接触到外界空气,避免了污染的发生。

•安全性:密闭式系统具备防背流功能,避免了药液逆流引起的安全风险。

•方便易用:密闭式系统使用一次性装置,使用简单,有效减少了操作复杂性。

•提高治疗效果:密闭式系统保证了药物的纯度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5. 总结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通过封闭系统和防背流设计,确保了输液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VITEK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原理及其应用

VITEK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原理及其应用

VITEK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原理及其应用近年来,微生物的检测鉴定技术已逐步由手工检测走向仪器化和电脑化,并力求简便、快速、准确。

由生物梅里埃公司出品的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VITEK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细菌鉴定仪器之一。

近年来,微生物的检测鉴定技术已逐步由手工检测走向仪器化和电脑化,并力求简便、快速、准确。

由生物梅里埃公司出品的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VITEK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细菌鉴定仪器之一。

VITEK已被许多国家定为细菌最终鉴定设备,并获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认可。

该系统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还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的特点,绝大多数细菌的鉴定在2~18 h内可得出结果。

现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功能并结合我们使用后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1工作原理VITEK对细菌的鉴定是以每种细菌的微量生化反应为基础,不同种类的VITEK试卡(检测卡)含有多种的生化反应孔,可达30种。

将手工分离的待检菌的纯菌落制成符合一定浊度要求的菌悬液,经充填机将菌悬液注入试卡内,封口后放入读数器/恒温培养箱,根据试卡各生化反应孔中的生长变化情况,由读数器按光学扫描原理,定时测定各生化介质中指示剂的显色(或浊度反应,然后把读出信息输入电脑储存并进行分析,再和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定反应,再通过数值编码技术与数据库中反应文件进行比较,最后鉴定报告将在显示器上自动显示)并在打印机上自动打印。

2VITEK系统的结构组成2.1检测卡目前VITEK系统的检测卡有14种,微生物常用的有7种,即:革兰氏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氏阴性菌卡(GNI+)、非发酵菌卡(NFC)、酵母菌卡(YBC)、厌氧菌卡(ANI)、芽胞杆菌卡(BAC)、奈瑟氏菌嗜血杆菌卡(NHI),以及药敏检测卡等。

每张检测卡对应接种1份标本,检测卡为一次性消耗品。

2.2充填机将待测菌的菌悬液注入试卡内。

DCS经验总结

DCS经验总结

DCS系统的实践应用与工作经验一、系统功能需求的确定选用DCS之前首先要明确应用的目标,提出对DCS功能的要求,确定系统的规模。

一般都需要仪表自动化、工艺负责人及计算机的负责人、设计院项目负责人几方面讨论确定,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和操作的要求。

1、应用DCS的目标(1)提高装置生产及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收效),降低生产成本,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方案变化的灵活性及适应性,提高装置的管理水平,提高故障分析的科学性和生产管理标准化,有利于劳动竞赛,挖掘生产潜力。

(2)提高装置的控制水平实现装置稳定化控制及操作优化,实现先进控制,实现顺序逻辑控制,实现设备故障诊断和联锁保护,实现局部或全装置的最优化控制,生产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控制水平的提高,将为实现装置“安、稳、长、满、优”生产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目标可以分阶段考虑,逐步应用、开发,系统亦将逐步扩展以实现最终目标。

2、系统功能要求(1)数据采集和存储功能:模拟输入信号的扫描时间,数字信号的扫描时间,历史数据存储(包括调整趋势、历史趋势)的种类、点数和周期,输入信号的处理功能。

(2)控制功能:具备完整的监测、调节和顺序控制功能及设备运行监视、联锁保护等功能,反馈控制功能的最大能力(输入输出的种类、数量、逻辑运算能力、顺序步骤,执行周期),过程控制语言能力(如ST、FORTRAN,BASIC,C或其他的控制语言),先进控制软件的要求。

(3)显示功能:CRT尺寸、颜色,画面刷新时间,画面种类与数量。

显示画面包括总貌画面、流程图画面、控制分组画面、调整画面、趋势画面、过程报警画面、系统报警画面、系统状态画面、操作日志画面、历史查询画面等,并具有窗口(多个、拉伸、重叠)显示功能,汉字功能以及触屏功能。

(4)报警功能:模拟输入/输出信号报警(绝对报警、变化率报警),数字输入/输出信号报警,仪表停用(校验、停扫描)报警,系统部件(卡件、网络)故障报警,相邻报警时间分辨率,报警管理功能(如历史查询过滤、报警组设置、报警点组的优先级、报警抑制功能等)。

一次性系统使用技术应用

一次性系统使用技术应用

虞 张森 蕾蛐 时时 沈编写人员名单编z 主]\京林 周新华副 主 编z 厉梁积 崔跌民编委人员z ( 按姓氏拼音排序)陈浩军 陈 燕 陈 粟 房里清 齿忠玉 贾国栋 立在积盖章 毛惹华 陶柳陪 薛彤彤 张喜红 朱 枫杜 嬉 李晓辉 魏开坤眼 昕 刘大湾徐景辉编 者一次性使用系统 ( Single Use Syste 囚s, SUS ) 的概念被应用于制药领域 已有 30 余年历史,将一次性应用系统成功地应用于药品研发和生产实践需要 各方基于科学和风险 ,做好相关的评估和实施工作.在中国一次性应用系统 应用的起步相对较晚 ,但近几年发展迅速 ,已有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将一次性 应用系统 31入制药工艺过程中 .为 了给国内监管部门及生产行业提供可参考学习的一次性应用系统相关 资料,由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牵头组织经各界专家共同努力 ,《国外 制药一次性使用系统应用及技术文件汇编》 ( 简称 《汇编》 } 子 2016 年元月 顺利编篡完成 。

在国内外制药工业界对一次性使用系统具有强烈应用意愿 ,而国内外缺 参与人员z( 按姓氏拼音排序)乏针对性的法规和指南的背景之下 ,药品监管部门与制药工业界的专家一直高 野 职安据 罗家立沈 声、,盛 萍 保持着开放 、积极和有效的互动交流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高质量的完成了 苏建华 解红艳 陶菊红 严宇援 王富职 杨 帆 饭 杨积艳 杨 王志坚骥 第一版 《汇编》 。

在编篡过程中 ,得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药 品审核查验中心的全程指导 ,同时也得到了查主型药、在里主气医疗、蛊$ 密理博和博世公司等公司中外专家的大力支持 。

俞丽华 张 艳 5 商宇学锋张军利 郑 磊本 《汇编》 充分体现了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对制药工业界出现的新挑战 、 新需求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引导 .为我国药监系统对一次性使用系统的监管提 国外技术指导专家z( 按姓氏拼音排序)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也为药品生产企业对一次性使用系统的使用提供了可查 Chris 始l Fenge; Ge 创ge.Ai 也ms; Giin :回Jagschies; Is油elle Uettw 迎er; Janmeet Anant; Jean-Marc C 呼pia;Je 班l:ey C 红始r; Michael Felo; Michael Pa:归.e; Miriam Monge; Parrish M. Galliher; Ross Acucena阅的资料。

TRIZ理论应用案例

TRIZ理论应用案例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TRIZ理论应用淬火工艺的案例车间得到一份订单,对很大的金属零件进行热处理。

要进行这项工作,吊车司机必须从炼铁炉中吊出通红的铸铁,将它运到一个油池上方并使其落人油槽。

工作了几天之后,吊车司机找到老板抱怨说:“这样干我很难呼吸。

我的控制室离房顶很近,所有从油槽里升起的烟都向我飘来,我不干了。

”烟雾本来不是问题,因为处理小部件时,车问里的通风设备满足要求;现在,在处理大型部件时,烟就变成了主要问题。

因为处理过程不能改变,老板面临一个典型的管理局面:得想出一种办法,但他还不知办法在哪里。

从定义上来说,一个技术系统应该有三种成分:两种物质和一个场(能量)。

要解决问题,首先应明确引起问题的技术系统。

在这个例子中,引起问题的技术系统是油池里的油、金属部件,以及该部件的热能。

烟是这个过程的副产物,对吊车司机造成危害。

现在,需要确定在技术系统中必须改善的特性。

为做到这一步,我们来填写附表1,指出需改善的特性。

1.标明技术系统的名称金属处理过程2.指出技术系统的系统对大型金属部件进行过油处理3.列出该技术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及相应作用4.描述技术系统的操作本例中,吊车司机将通红的部件放到装满油的油槽中,金属部件一接触油就会激起浓烟,污染环境。

5.表示出应该改善或取消的特性:例如通过取消烟雾或减少烟雾所造成的危害,改善吊车司机的工作条件。

利用附表2构建技术矛盾。

(填写附表2,能够有助于清楚地确定问题中的技术矛盾。

)在问题中,从1a项到1d项都与问题无关,因为不是要改善技术系统的特性。

相反,我们是想去除有害的作用。

2a.“讲明需要减掉、去除或使其中性化的负面特性”。

这个特性就是烟雾。

2b.“列出传统的减掉、去除该特性或使该特性中性化的方法”。

利用金属盖来覆盖油槽,这样可以防止油烟四散。

2c.“写出在2b项条件中更加恶化的特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和“+互联网”不断在传统行业引起技术革命,我们的建筑行业也迎来了技术革新契机。

如何保障建筑工地安全施工一直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减少安全事故,保障工地施工安全,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是公司亟待解决的命题,为此推出了以下几种智慧工地安全监控解决方案。

1、智慧工地系统集成介绍智慧工地将互联网+ 工程运用到现场施工安全中,构建智慧工地监管应用系统,弥补传统监管方法的不足和缺陷,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切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覆盖政府、企业、工程现场(项目部)三级联动的智慧工地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动态实时监控。

按照权限设置,分级管理的原则,市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企业(施工、监理)单位等共享资源,可以查看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信息。

2、塔吊安全监控系统塔式起重机已成为施工现场不可或缺的大型施工机械之一,但与此同时,安全事故却频频发生,给施工企业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

虽然各地安监机构下大力气监管,但由于监管手段单一,监管人力物力不足,违规操作时有发生。

因此,建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系统,将起重机械现场控制、预防报警、远程监控管理平台无缝集成,及时有效地预警各类安全隐患,制约和处罚违章作业,有效预防和减少建筑机械安全事故,势在必行。

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系统由4 大模块组成:工程管理、设备管理、实时监控及系统管理。

系统是通过在现场塔机安装“黑匣子”,通过远程高速无线传输,对重量、高度、幅度、力矩、回转及风速等参数数据记录、显示、声光报警、输出、控制,实现塔吊运行实时动态的远程监控、全过程监控,当塔吊运行有违章行为时,系统能自动判别并立即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塔吊司机停止违章行为。

一次性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

一次性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

一次性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摘要:上呼吸道具有加温湿润、过滤清洁吸入气体的作用,而人工气道的患者失去了上呼吸道的保护作用,目前机械通气管路很难满足人体气道对温湿度的需求。

而一次性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通过管道内的加热丝来确保气体通过呼吸管路时被均匀地加热,同时保持了湿化管道系统的密闭性,符合人体气道对温湿度的生理需求,达到了最佳的温湿化效果[3],即核心体温37℃、绝对湿度44mg/L和100%的相对湿度。

一次性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湿化罐内因为独特的双浮子确保了湿化罐内湿化液维持在恒定的水面水平,无需人工打开呼吸机管道向湿化水罐内加水。

其由MR810湿化器,MR290 湿化水罐和RT系列呼吸管道共同组成。

有助于提高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温湿化的质量,保障人工气道管理的安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讲诉一次性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中的具体优势。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优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和/或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类型,是增加危重病人并发症及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1]。

VAP重在预防,而机械通气过程中科学的气道管理是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2]。

在人工气道病人日常护理中,气道的加温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可以重复消毒使用的硅胶呼吸机管路到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呼吸机管路,再到一次性加热式呼吸机管路,机械通气病人已经可以拥有近似于生理的气道,本文将对一次性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一、气道温化湿化的必要性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吸入的气体在进入肺泡的时候就已经达到核心体温37℃、绝对湿度44mg/L 和100%的相对湿度,这是气体交换和气道纤毛清理功能的最佳条件。

正常的上呼吸道粘膜具有对吸入的气体加温、加湿、过滤和消除气道内异物的功能[3]。

一次性使用技术在无菌灌装工艺中的应用

一次性使用技术在无菌灌装工艺中的应用

与传统反复使用的不锈钢系统相比,一次性使用系统具有操作灵活、安全性高、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初期投入成本等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监管部门对制药企业降低交叉污染风险和减少清洁验证方面不断提高的要求。

图1 典型一次性灌装系统工艺流程图制剂灌装工艺包含半成品配制,终端除菌过滤,无菌传输和无菌灌装分配。

一次性灌装系统是经过预验证、预安装和预灭菌的无菌传输单元,包含一次性配液袋、储液袋、高位缓冲袋、抛弃式囊式过滤器、灌装管路、一次性无菌连接器、断开器及一次性灌装针等组件。

Part 1、终端除菌过滤《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规定:过滤器位置设计时应考虑有菌气体或液体的释放,并且根据产品批量、管路长度、安装和灭菌方便性等,确认过滤器安装的区域和位置。

过滤器使用后,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立即对其完整性进行测试并记录。

除菌过滤器使用前,应当进行风险评估来确定是否进行完整性测试,并确定在灭菌前还是灭菌后进行。

若采用一次性过滤系统且需进行使用前完整性测试或与冲洗,在设计上需额外考虑如下因素:上游连接管路的耐压性、下游的无菌性、下游能提供足够的空间(比如安装除菌级屏障过滤器或相应体积的无菌袋)进行排气排水。

Part 2、无菌灌装背景环境生物制剂的无菌灌装生产必须在Class100(ISO5,Class A)环境下进行,根据背景环境的不同,通常可以将灌装机所处的局部环境分为层流LAF(Laminar Airflow)、限制进入屏障系统RABS(Restricted Access Barrier System, Open or closed)和隔离器Isolator。

ORABS为开放式限制进入屏障系统,是目前最常采用的灌装屏障。

其配置了玻璃门金属框架和干预手套,顶部配有静压箱提供单向垂直气流,顶部送风由底部排出,通过B级背景回风。

图2 开放式限制进入屏障随着隔离器Isolator技术的日趋成熟和生产人员对风险意识的加强,隔离器得到普及应用,其所处的背景环境为C级或D级洁净区,生产过程中所有人员操作和物料/工具的传递均不能破坏系统密闭性。

Mobius CellReady一次性使用生物反应器系统

Mobius CellReady一次性使用生物反应器系统

50L 生物反应器单元 ( 图 2) 包括生物反应器罐体、空气过滤器 加热器和不锈钢柜。生物反应器罐体的 Mobius® CellReady 生物 反应器反应袋接口采用防错的 one-way 设计,并且是全夹套式, 使传热达到最佳。生物反应器罐体配有便于安装生物反应器过 程罐的单开门和一个方便操作的观察窗。
罐体内的液体。
罐体灵活部分采用 PureFlex™ 膜,它是一种高纯度的医疗级工艺
膜,具有强度高、弹性大、气密性好的特点,也是化学惰性的物
通风
料接触层。
袋子配有双通路空气分布器,空气微分布器采用 Tyvek® 膜,被
融封上一层增加强度的筛网。空气微分布器直接安装在搅拌桨 压力传感器
叶下面,促进气泡的分散,最大程度提高氧气传质系数 (KLa)。
配有刚性底座和键合设计的 Mobius® CellReady 200 L 生物反应器反应袋 (50L 型未显示 )
袋子配有大容量添加口、接种口和多个液体添加口,最大程度 排气
增加了操作灵活性。
袋子配有 Mobius® CellReady 50L/200L 空气过滤器装置 (VFA) 排气,
VFA 通过 Lynx 接头连接到袋子,装在通风加热器装置上。所有
Mobius® 一次性产品帮助您和工艺合作伙伴工作更快速,更节 约成本。
Mobius® CellReady 50L 生物反应器
优点
• 模块化硬件设计,搭载自动控制装置,最大程度的满足 用户操作流程需求
• Mobius® CellReady 生物反应器工艺罐底座为刚性设计,安 装方便,可靠,耐用
• Mobius® SensorReady 技术为客户提供了富有灵活性,可配 置的在线工艺检测能力,减少了定制罐的需求,客户可 以方便地将新型传感器技术融入反应器

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技术要求

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技术要求

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技术要求1. 引言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是一种用于雾化给药的医疗设备,可以将液体药物转化为细小的颗粒,通过呼吸系统送达到病患的肺部。

本文档旨在阐述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的技术要求,包括设备特性、使用指导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2. 设备特性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雾化效率雾化效率是指设备将液体药物转化为雾化颗粒的能力。

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的雾化效率应达到预定标准,确保药物能够有效地被患者吸入。

2.2 雾化颗粒大小控制雾化颗粒的大小对于药物的吸入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应能够控制雾化颗粒的大小,使其符合临床使用要求。

2.3 安全性和可靠性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的设计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感染或其他不良影响。

此外,设备应具备一定的耐用性,能够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保持长期稳定的性能。

2.4 操作便捷性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的操作应简便易学,方便医务人员进行实际操作。

同时,设备的结构设计应合理,易于清洁和维护,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稳定性。

3. 使用指导为了正确、安全地使用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医务人员应遵循以下使用指导:3.1 设备准备在使用雾化器之前,需要对设备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检查设备的完整性和包装是否完好。

确保设备没有损坏或漏洞。

其次,检查设备标签上的有效期和批号等信息,确保设备处于有效期内。

最后,准备所需的雾化药物、雾化介质和其他辅助材料。

3.2 使用步骤根据医嘱和使用需求,将雾化药物放入设备的容器中。

接下来,将设备连接到合适的雾化源(如氧气源或空气压缩机等)。

按照设备的说明书或标识,进行设备的操作设置,如调节雾化流量、雾化时间等。

最后,将设备与患者呼吸系统相连,并按照医嘱进行雾化给药。

3.3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斯莱达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注意设备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一次性使用热湿交换器 过滤器产品技术要求maikang

一次性使用热湿交换器 过滤器产品技术要求maikang

一次性使用热湿交换器/过滤器适用范围:适用于经人工气道自主呼吸及呼吸机或麻醉机机械通气的病人,起到加温保湿的作用。

1.1 一次性使用热湿交换器/过滤器仅有一种结构型式,因此不做规格型号划分。

1.2 一次性使用热湿交换器/过滤器由壳体、滤膜和热湿交换材料组成。

其中壳体上设有呼吸系统端口、患者连接端口、辅助端口。

基本组成如下图所示:壳体材质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滤膜材质为聚丙烯复合材料,热湿交换材料为湿化纸。

2.1 物理要求2.1.1 外观热湿交换器/过滤器外壳表面应光洁,以目力及手感检查不应有明显的斑点、杂质、划痕等缺陷。

2.1.2 过滤性能热湿交换器/过滤器对空气中0.5μm以上微粒的滤除率应大于95%。

2.1.3 患者端口接头患者端口接头应是一个符合YY1040.1-2015的15mm的内圆锥接头或是一个15mm 内/22mm外同轴圆锥接头,尺寸应符合YY1040.1-2015中的要求。

2.1.4 呼吸系统端口接头呼吸系统端口接头应是一个符合YY1040.1-2015的15mm的外圆锥和(或)22mm 圆锥接头,尺寸应符合YY1040.1-2015中的要求。

2.1.5 辅助端口如果含一个辅助端口,该端口应不能与符合YY1040.1-2015和YY1040.2-2008中15mm或22mm的圆锥接头连接,应提供一个封堵装置。

2.1.6 水分损失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水分损失应为:2.1.7 压降在气体流量为30L/min的情况下,热湿交换器/过滤器的压降不得超过400Pa。

2.1.8 气体泄漏热湿交换器/过滤器气体泄漏应不大于10ml/min。

2.1.9 顺应性热湿交换器/过滤器顺应性应不大于10ml/kPa。

2.2 化学要求2.2.1 环氧乙烷残留量热湿交换器/过滤器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大于10µg/g。

2.3 生物要求2.3.1 无菌热湿交换器/过滤器经过环氧乙烷灭菌后,应无菌。

ATF技术及应用系统介绍

ATF技术及应用系统介绍

REFINE TECHNOLOGYRefine Technology制造和世界范围内销售最好的细胞截留设备ATF™系统,ATF™系统主要因为能支持极高细胞密度而闻名,可用于研发至大规模商业化生产,ATF™同样也为生物产品工艺的每一个阶段提供优化和支持。

FACILITY 设备在工艺研发和生产中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时,设备必须能促使工艺优化和提高综合效率。

不同公司,不同阶段,设备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所有公司而言,不管公司规模大小、产品还是财政状况不同,有些目标肯定是相似的,这些相似的目标包括增加蛋白表达量,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ATF™系统不管是通过极高细胞密度培养提高蛋白产量,还是通过快速低剪切力细胞收获以及随之简化下游操作等,都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很多机会。

利用ATF™系统优势将多种优化改进结合起来,会得到简单并且激动人心的新的生物制造“未来工厂”典范,这样的“未来工厂”具有小规模、多产品、灵活度高、高产量特点,从而使得成本减少。

它可以不需要大规模(甚至中等规模)的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就能生产满足市场需要的抗体,也可以使得疫苗生产多样化,能够使得产量迅速增加,从而可以快速响应各地需求。

在评估ATF系统的影响时,最直接的改变通常是获得上十倍的生物反应器产量,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中需要很好的理解这一改变,以保证将这一改变真正在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时实现。

比如,一个成功的上游工艺可能导致下游工艺瓶颈,所以Refine也将ATF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延伸以满足整体的工艺强化要求。

我们意识到提供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并且在实现过程中允许高的灵活性非常重要。

不管是用于N-1步骤时为获得高密度种子的扩增还是用于最终生产发酵,大规模灌培养流渐渐成为主流。

现在可以使用浓缩灌流培养方法(Concentrated Perfusion)可以获得1g/L/day蛋白产量,这意味着一次性的1000L生物反应器能够每天生产1Kg蛋白– 显然超过了很多人的期望。

生物制品一次性系统的风险控制策略

生物制品一次性系统的风险控制策略

生物制品一次性系统的风险控制策略生物制品一次性技术与生物制品一次性系统近些年在国内制药领域被接受的程度不断提高,然而其发展进程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一次性生物工艺袋为例,从制药企业角度概括地分析使用一次性产品应如何进行风险控制,主要内容涉及一次性技术筛选、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供应链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及控制。

采用某项新技术对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影响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技术优势:一次性技术应用于制药领域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近10年从新技术开发到商业化实践应用一次性技术发展尤其迅速。

一次性技术已经从早期的一次性容器、澄清滤器、囊式除菌滤器等发展到如今几乎可以涵盖整个生物制药工艺过程:一次性缓冲液、培养基混匀制备,可以达到2000L规模。

用于缓冲液和培养基存储的一次性生物工艺袋已经可以达到3000L规模。

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从15ml微型反应器到2000L规模生产型生物反应器。

抛弃型层析柱。

一次性膜层析柱,已用于抗体和疫苗产品的商业化生产。

一次性病毒灭活系统。

一次性超滤系统。

一次性配置系统。

一次性冻融系统。

一次性分装系统等等。

实质上,一次性技术的发展源于制药领域变革和对药品安全性的高要求所产生的相关需求,如法规对清洗验证和避免交叉污染方面要求的提高,促使制药企业寻求解决方案以降低清洗及验证相关成本,降低交叉污染风险。

药品研发周期长、投入高、成功率低,促使制药企业尽量减少固定成本的早期投入。

新批准药物数量及重磅炸弹药物数量减少,同样促使企业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并要求药品能够尽快上市。

CMO商业模式的发展要求生产模式随之变化,要求不同产品间、由于全球对生物药物预期看好,众多新兴企业以及已有较为成熟的化学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内大型企业,开始布局生物药领域,因此投资成本低、建设速度快等特点,为上述企业使用一次性产品的提供了强大动力。

建立风险控制策略:当然认识到上述一次性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外,制药企业在选择使用一次性技术时还必须充分认识、评估一次性技术的潜在风险,并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次性使用系统 验证的技术考量-20180726

一次性使用系统 验证的技术考量-20180726

一次性使用系统验证的技术考量引言一次性使用系统 (Single-use system,SUS) 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生物制药制造企业青睐和推广的一种技术。

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避免清洗验证带来的交叉污染隐患,同时减少了清洗成本和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而在SUS的使用过程中,验证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在验证SUS时需要考虑的一些技术考量。

一次性使用系统简介一次性使用系统SUS起源于1989年第一个被使用在制药行业的单次使用的过滤器。

近年来,SUS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生产过程中。

SUS的主要构成包括血袋、输液器、过滤器,以及与之相配合的管道、阀门、接头等组件。

与传统使用的不锈钢生产设备比较,SUS的最大的特点是材料的单一性,因此避免了不同批次之间由于残留污染物的持续存在带来的交叉污染的隐患。

SUS 的验证验证是验证一次性使用系统的关键步骤。

其验证内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生产商证明首先,生产商需要向使用者证明一次性使用系统在设计、生产和测试等各方面都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并且这些质量标准都是与当地法规和法律保持一致的。

此外,对于SUS内部组件的性能、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也需要进行证明。

用户证明用户需要对SUS在其所使用的生产过程的适用性进行证明,其内容主要包括:确认SUS 的适用性在使用SUS前,用户需要确认SUS的适用性是否符合各种生产需求,例如在生产流程、材料性质和生产质量等方面。

安全证明用户需要对SUS的安全性进行证明。

需要证明SUS不会对产品品质和人员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性能验证对于SUS内部组件的性能,用户需要进行验证,例如阀门的开启和关闭、连接处的稳定性等等。

验证测试的技术考量对于一次性使用系统的验证测试,需要注意以下技术考量:测试周期SUS的验证周期与不同传统系统不同,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调整。

测试内容与传统系统不同的是,SUS的验证测试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测试前需要保证SUS完全新鲜,没有残留物,防止残留物对验证结果的影响。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

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目的为指导和规范除菌过滤技术在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保证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仅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以及药品监管单位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指南是基于目前的认知与科技水平起草的,并不限制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引入。

企业可以采用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达到本指南要求。

定义本指南中的除菌过滤是指采用物理截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药品相关质量要求的过程。

范围本指南包括除菌过滤系统的设计、选择、验证、使用等内容,适用于无菌药品从工艺开发到上市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过滤工艺及系统设计过滤工艺的设计过滤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待过滤介质属性及工艺目的,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并确定过程参数。

除菌过滤工艺应根据工艺目的,选用0.22微米(更小孔径或相同过滤效力)的除菌级过滤器。

0.1微米的除菌级过滤器通常用于支原体的去除。

对无菌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微生物控制,避免微生物污染。

最终除菌过滤前,待过滤介质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一般小于等于10cfu/100ml。

选择过滤器材质时,应充分考察其与待过滤介质的兼容性。

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除菌过滤器不得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

合理的过滤膜面积需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后得出。

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产品收率下降、过滤成本上升;过滤面积过小可能导致过滤时间延长、中途堵塞甚至产品报废。

应注意过滤系统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存在卫生死角。

过滤器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限流作用。

应根据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出口大小。

选择过滤器时,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确定过滤温度范围、最长过滤时间、过滤流速、灭菌条件、进出口压差范围或过滤流速范围等工艺参数,并确认这些参数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除菌过滤器供应商时,应审核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文件和质量证书,确保选择的过滤器是除菌级过滤器。

一张表通用系统的应用

一张表通用系统的应用

一张表通用系统的应用
一张表通用系统,可实现数据的无缝共享与信息的自由流通,它解决基层工作中填报表单数量庞大、各部门之间信息分割、多头录入和重复填报的难题。

以基层表单填报为枢纽,智能填报功能让基层社工能够一次性录入所需信息,从而避免了冗长繁琐的重复填报过程。

晨华“一表通”系统平台,融合了PC端与移动端的技术优势。

PC端的功能涵盖了数字看板、报表管理、报表配置、业务场景和系统管理等,而移动端则专注于报表填报的便捷性。

晨华一张表通用系统的四大核心应用如下:
1.业务整合:集结了辖区内各部门、街道所需的各类报表,通过梳
理和重塑流程机制,实现了一次填报、多次使用的效率提升,以及一次走访、多项采集的资源整合。

2.报表统一:将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统计报表进行了整合与简化,
形成统一的报表体系,便于基层维护,并允许各部门按需调用。

3.数据共享:建立了稳固的基础数据池,打破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
确保了数据的鲜活与准确性,为数据共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机制构建:在重塑流程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报表上报机制、准
入审核机制和考核机制,确保了一次填报、多次使用,一次走访、多项采集的顺畅运行。

注射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法规及关键技术要求

注射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法规及关键技术要求

工艺组件的相容性研究思路和策略恩福(上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林春鑫Preface《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工艺环节。

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根据生产工艺进行过滤器析出物研究、相容性研究、吸附研究。

根据溶液的特点进行硅胶管等直接接触药液容器的相容性研究。

”•上市包装体系。

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并根据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研究结果确定所采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合理性。

建议在稳定性考察过程中增加样品倒置考察,以全面研究内容物与胶塞等密封组件的相容性。

”•一些输液品种,例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相容性研究不可豁免。

Introduction 如何解读一份包材相容性研究报告生产工艺过程耗材组件的相容性研究NSF上海实验室介绍第一部分如何解读一份包材相容性研究报告一份合格的相容性研究报告需要包括4个部分合理的阈值设定准确的提取条件广谱的待检物质专业的毒理评估1 阈值设定•SCT安全关注阈值–口鼻吸入给药制剂< 0.15 µg / 天(国际药用气雾剂联盟推荐阈值)–肠胃途径给药及其他剂型< 1.5 µg / 天在日摄入量小于SCT时,可不用考虑浸出物的潜在致癌毒性与非致癌毒性。

•TTC毒理学关注阈值•QT界定阈值–在无SAR结构时可以使用,总量<5ug/天•AET(分析评价阈值)–基于药品规格、日摄入量及SCT值推算而得高于分析评价阈值AET时应对提取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假设一个药品是:–注射剂,SCT=1.5ug/day–规格:10mg:2mL/支–用法用量:日摄入量为20mg,即2支/天•AET=SCT药品用法用量=1.5ug/天2支/天=0.75ug/支(或=0.38ug/ml)•仪器LOQ≤AET不同剂型药品的安全限药品经口鼻吸入剂(OINDP) 注射剂眼用剂代表剂型定量雾化吸入器(MDI)预灌封注射器(PFS)小体积和大体积肠外使用 (瓶, 静脉输液袋)局部给药和悬浮剂 (眼药水)典型的给药途径经肺的血液和组织外用,眼用SCT 0.15 µg/天 1.5 µg/天未定可按照1 ppm或者更低的限值报告备注风险最高,使用最保守的SCT PQRI-PODP指导原则在草拟中FDA倾向于具体分析参考•PQRI-OINDP指导原则2006•E&L 手册2012•USP <1664.1>•PQRI-PODP WG•Paskiet et al., PDA J.Pharm. Sci Technol.,2013, 67 (5) 430-447•无官方发布•PQRI Workshop2 准确的提取条件•提取溶剂水性的–生理盐水水性的- pH 7.0混合的–异丙醇/水有机的–甲醇有机的–正己烷有机的- 二氯甲烷•提取方法在密闭容器中超声提取高温和高压提取索式提取和回流提取中性溶剂考虑极性较强的从实际出发,提取条件应该较强,但不应太过激烈以至于改变包装材料的质或量的剧烈变化*实际条件1 条件2冷藏存放 60℃烘箱加热 200℃酸消解室温存放索氏提取有机试剂溶解长期放置加速实验微波消解*摘自PDA J Pharm Sci Technology 的Jenke博士于2003年的发言3 广谱的待检物质•溶剂残留(例如聚合过程中使用的溶剂) •多聚物(单体、寡聚物) •加速剂 •聚合物或橡胶添加剂 –抗氧剂 –光稳定剂 –塑化剂 –润滑剂 –除酸剂 –色母粒 –澄清剂 –交联剂(橡胶中) –加速剂(橡胶中) •聚合物添加剂降解产物 •聚合物降解产物 •粘合剂4 专业的毒理学评估过程•人体研究•实验室动物研究•体外试验•计算机软件分析(例如QSAR分析)•综合评估(Cross Read)相容性研究的整体过程四、毒理学评估:对获得的定量和定性结果进行专业分析给出结论。

生物制药装备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制药装备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制药装备产业发展趋势生物制药装备产业是生物技术和制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生物药品的研发、生产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随着全球对生物医药的需求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生物制药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生物制药装备正向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这包括使用机器人进行药物搬运、分装,以及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和软件进行生产过程的监控和调控。

2. 一次性使用系统(Disposable Systems):为了减少交叉污染和简化清洁验证工作,一次性使用的生物反应器和管路系统越来越受到欢迎。

这些系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有助于实现快速更换生产品种。

3. 持续生产(Continuous Manufacturing):与传统的批次生产方式相比,持续生产具有提高生产效率、节省空间和材料、以及更好的过程控制等优势。

因此,连续生物处理系统正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

4. 单用途(Single-Use)技术的扩展:除了上述的一次性使用系统外,其他单用途技术如单用途传感器、泵和阀门也在增多,以支持灵活的生产需求和降低生产成本。

5. 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随着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的发展,生物制药装备需要更加灵活地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需求。

这可能涉及到模块化设计和可定制的生产平台。

6. 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QbD是一种系统性的产品开发方法,旨在确保产品和过程的质量。

在生物制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中,QbD原则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7. 数字化与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监控,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8. 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环保法规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着生物制药装备向节能减排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9. 国际化和标准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生物制药装备的国际标准趋于统一,使得装备可以跨地区兼容和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 张森 蕾蛐 时时 沈编写人员名单编z 主]\京林 周新华副 主 编z 厉梁积 崔跌民编委人员z ( 按姓氏拼音排序)陈浩军 陈 燕 陈 粟 房里清 齿忠玉 贾国栋 立在积盖章 毛惹华 陶柳陪 薛彤彤 张喜红 朱 枫杜 嬉 李晓辉 魏开坤眼 昕 刘大湾徐景辉编 者一次性使用系统 ( Single Use Syste 囚s, SUS ) 的概念被应用于制药领域 已有 30 余年历史,将一次性应用系统成功地应用于药品研发和生产实践需要 各方基于科学和风险 ,做好相关的评估和实施工作.在中国一次性应用系统 应用的起步相对较晚 ,但近几年发展迅速 ,已有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将一次性 应用系统 31入制药工艺过程中 .为 了给国内监管部门及生产行业提供可参考学习的一次性应用系统相关 资料,由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牵头组织经各界专家共同努力 ,《国外 制药一次性使用系统应用及技术文件汇编》 ( 简称 《汇编》 } 子 2016 年元月 顺利编篡完成 。

在国内外制药工业界对一次性使用系统具有强烈应用意愿 ,而国内外缺 参与人员z( 按姓氏拼音排序)乏针对性的法规和指南的背景之下 ,药品监管部门与制药工业界的专家一直高 野 职安据 罗家立沈 声、,盛 萍 保持着开放 、积极和有效的互动交流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高质量的完成了 苏建华 解红艳 陶菊红 严宇援 王富职 杨 帆 饭 杨积艳 杨 王志坚骥 第一版 《汇编》 。

在编篡过程中 ,得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药 品审核查验中心的全程指导 ,同时也得到了查主型药、在里主气医疗、蛊$ 密理博和博世公司等公司中外专家的大力支持 。

俞丽华 张 艳 5 商宇学锋张军利 郑 磊本 《汇编》 充分体现了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对制药工业界出现的新挑战 、 新需求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引导 .为我国药监系统对一次性使用系统的监管提 国外技术指导专家z( 按姓氏拼音排序)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也为药品生产企业对一次性使用系统的使用提供了可查 Chris 始l Fenge; Ge 创ge.Ai 也ms; Giin :回Jagschies; Is油elle Uettw 迎er; Janmeet Anant; Jean-Marc C 呼pia;Je 班l:ey C 红始r; Michael Felo; Michael Pa:归.e; Miriam Monge; Parrish M. Galliher; Ross Acucena阅的资料。

希望今后的政府与业界合作以此为例 ,为中国制药行业的崛起添 砖加瓦 !王轶 梅踹蕾 李王 王主目录l 、前言..................................................................... ( 1 )2 、第1章一次性使用系统发展历史、产品及应用...............(4 )3、第2章一次性使用系统制造....................................( 2 0 )4 、第3章制药企业对一次性使用系统使用要求...............( 70 ) L 第4章一次性使用系统应用案例介绍........................( 100 )队第5章一次性使用系统相关参考文件........................( 123 )7 、第6章结束语......................................................( 156 ) 图和表索引I图和表索引”II 名词和缩写名词名词英文Campaign mgExtendmg the period of time, or number of cycles a single-use system ts 叩erating m a closed pro回回without breakmg the sterile barrier process国The end user is responsible to evaluate and determine if appropriate quali艾y requirements are met 也r their applicationClosed Sys扭mAn isolated system that has no interaction with its external env1ronme吼preventmg contaminatton 皿d release of t he material containedConsumablesThis refers to items (e g , SUS, stora吕e bags,阳bmg,filters, diaphraεm s,由国k, etc.) that form or 盯e a part of pro田ss equipment and 盯e used on a per batch basisDeploymentActivities involvmg the hands-on steps required to sue由白白lly assemble and make a system ready for use for a specific SUS application.ExtraetablesChemi i subs tan s that can be extracted from mponents of material prn ss fluid contact surf坦白s by 名词中文阶段性生产方式不破坏密闭工艺的无菌屏障前提下,延长一次性系统的操作时间或循环次数的操作。

最终用户有责任评估和r.IU 定其应用是否能够满足恰当的质盘要求。

密闭系统一种与外部环就没有相互作用,以防止系统内容物被污染和释放到外部环境的隔离系统。

耗材构成工艺设备本身或工艺设备的一部分,并按批次使用的物品(例如SUS、存储袋、管路、过滤器、隔膜、瓶子等〉。

组装指涉及各项实际操作步骤的活动,以确保成功组装一次性使用系统(S US )并能够满足在特定应用中的使用要习:::.可提取物(E)在极端条件下(例如有机溶剂、极端高温、离子强度、pH 、按触时间等〉,可以从组件材料的工艺介质按触表面提取出的化学物质”可1n,取物能够表征大部分(但extreme elevated temperature, iomc strength, pH, conta目并非全部)在工艺介质中可能见到的潜在泛出物(L) 。

time, etc.) Extractables may repr田ent most but not all ofthe po倍ntial leachables 出国may be seen m pro白白fluids.LeaehahlesChemicals subst白白s that 盯e leached, 青om product-contact or non-product-con恒ct materials, under可归国l pr 因ss conditions and detected in final dosage Leachables may be a subset of extractables,阻d 阻n mclude their reaction or breakdown products.In-Process LeachahlesChemicals substances that are leach时,仕om product-con阻d or non-product-contact materials under typ1阻I process conditions and could be cleared or sufficiently d1luted by downstream pro回归国印出t o be undetected 臼leachables in the final dosage Alternate Terms. Transient Leachabl邸,M igrant LeachableFlexible 2D or 3日BagA flexible-wall container designed with 2 sides (two dimensional or “pillow”shape) or 6 Sides (three dimensional cuboid shape) d田1gned to hold pro白白fluids o r product. 浸出物(L)在典型工艺条件下,从接触产品或非接触产品的材科巾浸出,并在最终药品中检测出的化学物质。

浸出物可能是可提取物的一个子线,也可能包括可提取物的反应或降解后产物.中间过程漫出物在典型工艺条件下,能从接触产品或非接触产品的材料中浸出,且在下游工z 中能够被消除或充分稀释,以至于在最终药品巾未被检出的化学物质。

替代术语瞬时没出物,迁移浸出物。

2D 或3D 软袋一种具有2 个面(二维或“枕头”状)或6 个面(三维i:(:Jj体状〉的软壁容器,用于存放生产过程中的料液或产品。

111 11名词续缩写参考文献PDA Technical Report No 66 Application of 日mgle-Use Systems in Pharmaceutical Manufac阳ring.v1v《国外制药一次性使用系统应用及技术文件汇编》目5 百一次性使用技术(Single Use Technologie仆,同时也称作一次性使用系统(Single Use Sys tems, SUS )或一次性使用设备(Single Use Equ i pment ),是一种工艺设备解决方案,通常由聚合材料纽件装配而成,形成一个系统或单元操作,属于单次或一个阶段性制药生产活动.一次性使用系统(简称SUS )种类繁多,应用范自广.一次性使用系统应用于制药领域已有30 余年历史。

凭借其聚合物材料可望性强、便于运输和使用等优势,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一次性使用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液体储存、液体转移、无茵过滤、超滤浓缩和透析换液,以及病人使用的输液系统等.近10 年来,随着单充隆抗体药物市场的成功发展,相关技术迅速升级,一次性使用系统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例如:细胞系和细胞培养工艺的改善使单充隆抗体的产出由原来的每升。

.5 克提高到迄今的5-10 克,使得15000-25000 升的大规模不锈钢罐细胞反应器可以被1000-2000 升的一次性使用生物反应器取代,从而太太降低了相关前期投资成本,缩短了生产线的建设局郑.目前,一次性使用系统几乎可以涵盖整个生物制药工艺过程的各个单元操作,从上游细胞培养到下游纯化,直至最终灌装.在运营方窗,一次性使用系统能够降低清洗方面的投入,缩短生产周期,增加灵活性,且最大程度地满足欧、美药品监管部门对制药企业在降低污染和交叉污染风险方面不断提高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