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城市肌理图底关系及其社会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欧城市肌理图底关系及其社会性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欧城市肌理的对比,梳理两种不同的城市生长模式及建设
策略,两种城市肌理与城市交通、城市密度、城市高度等问题的关系,并对形成
城市肌理的机制和社会性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平行比较法;城市肌理;图底关系;空间;中欧城市
一、中欧城市肌理的不同图底关系
研究城市肌理对于读懂一个城市有着核心意义,也是城市各项设计的动力机制。
比较中欧的城市肌理可以看出两者不同发展的脉络和发展状况。
欧洲城市肌理的图底关系是一种可以图底反转的关系,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
可以完全反向过来,黑白图底关系颠倒整个图依然成立,建筑的黑与白基本上是50%对50%的关系,欧洲城市的特色是建筑密度高,街道、广场空间较少,街道
和广场也在建筑的外墙围合之下,站在当中围合感强烈,如去掉屋顶的室内空间。
欧洲城市的室外空间的铺地绝大部分为硬质铺地,材质以石头为主,室外空间几
何化特征感强,街道尺度窄,其肌理呈现出极强的几何化,从地图上往往可以看
出许多特色的图形,例如圆形、长方形、城市有着极强的秩序化特征。
中国城市肌理的图底关系则是没有关系,图底关系明确,以建筑为黑色的话
黑色部分则仅占30%不到,而白色部分的负空间则是呈现无规则和无几何化的状态。
建筑的与建筑之间找不出太多几何上的联系,只有建筑和道路的临街状态,
道路尺度并不明确。
负空间的地面材质多样,包括硬质的道路,水面,绿化等,
这些元素构成一种混杂的关系,城市建设个性突出,共性规律少。
二、两种不同图底关系的特征
1.土地使用模式
中欧城市的土地使用模式都是由路网形成分割,形成一块一块的土地。
由于
交通网格的尺度不同,中国的交通网格以500到600米为主,形成了大的地块。
土地的宽阔性让建筑形成宽松的总平布局,设计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可以选择
低密度的高层模式(例如住宅区),或选择高密度低层数的布置(例如里坊)。
此外,其边界围合也是一种柔性的围合,一般由道路或绿化完成。
欧洲的网格尺度很小,边长都在100到200米左右,这个尺度可以沿边界进
行连续的立面和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布局余地小,一般在满足层数面积及功能采
光后对场地满铺,然后在中间围合出庭院,因此建筑墙体都是靠近边界的。
边界
明显,是一种由建筑外墙围合的硬性立面。
2.城市面积与边界
由于欧洲的紧凑式布局,每个地块都基本上采用满铺式的高密度设计,因此
即使层数低,但总建筑面积仍然很大。
欧洲城市总建筑面积很大,但城区面积却
很小,城区直线距离一般都在十公里内,这种紧凑型的城市既有利于交通的通达性,给人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中国大部分城市城区面积非常大,又由于交通模式的优化,城市面积随着交
通环线一圈一圈的增长。
交通环线和大量的不可建设用地等浪费了大量的城区面积,造成城区面积大,建筑面积紧缺,交通不方便,而且由于城市的绝对尺度大,因此极易造成交通拥堵,需要在交通方式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3.交通网格与交通模式
欧洲城市采用的是小交通的模式,也就是说交通网密集,交通系统如同蜘蛛
网一般,基本上每栋建筑都能直接接触到公共道路,由于公共道路密集,公共交
通并没有形成主干道和次干道的太多区别,交通呈现出血管一样的系统化方式。
由于欧洲城市城区面积小,这种交通模式非常适用。
中国则是一种垂直大网格放射式的交通体系,交通体系由环线、主干道、次
干道、内部小区道路等多等级道路体系组成,这种道路体系的优点是直线型道路多,且对于大城区面积的交通能优化。
但容易导致车流集中,大量的交通交叉点,容易导致大量的拥堵现象。
并且许多内部小区道路都是封闭运行方式,不对公共
开放,导致大量的城市交通空白区域,使其周围区域内的车辆必须绕行。
这种交
通空白与干道交通拥堵就导致了中国城市的突出交通矛盾。
4.建筑密度与建筑高度
欧洲城市建筑以4~7层为主,所有建筑基本上都统一层高或天际线,整体和
谐统一。
由于欧洲围合式的建筑方式能提供大量的建筑使用空间,欧洲城市人口少,因此建筑面积能足量满足欧洲城市的需要,再加上高层建筑带来的大规模停车、出入口设置问题在欧洲小地块中不容易解决,因此,欧洲城市以多层为主。
另外,在欧洲宗教是一个绝对的社会核心,因此每个城市都是以教堂为中心展开的。
中国城市建筑密度不定,由人为的规划控制,每一个地块都会有不同的建设
和开发强度,这种开发强度的随意性很高,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因此,
这就产生了根据各种不同功能或容积率而出来的不同土地建设强度。
如居住区的
大量高层,商业区的多层或大型商场,行政区的宏大建筑和广场叙事等。
三、两种图底关系的社会性研究
1.公平性及等级制度
欧洲城市的肌理格局是一种小地块的,每个小地块都是一个建筑围合而成,
层数均等,每个建筑对于土地的占有和对于自然景观等的分享都是公平的,除教
堂位于城市中心象征精神需求外,所有类型的建筑都无纪念性的宏大叙事。
这种
建筑的格局体现出了一种公平的社会理念,同时又体现了一种平等的关系。
中国
的城市肌理格局,由于大地块的划分方式以及大尺度的城市规划,中国的建筑、
广场以及道路布局等体现出一种非公平性的状态。
例如,政府面前的大的广场和
道路的衬托,是牺牲大量的用地和城市市民利益来的。
而城中村等居住区域则是
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建设方式,居民能够分享和使用的用地和自然景观很少。
这
种不公平性同时彰显着一种等级制度,公共用地越高,容积率越低,等级越高,
而大量市民使用的建筑则位于等级金字塔的底端。
2.集体主义与以人为本
中国的城市喜欢建设高层,在同样的容积率的情况下,高层策略体现的是建
筑的宏伟,体现的是建筑前面的超常规尺度的广场,用一种集体主义的构成方式
将所有的建筑集中到一栋大楼里,而并非将建筑放松到整个场地中间。
欧洲城市
则是平民主义的哲学,所有的小地块划分建筑,每栋建筑都是多层,层数相当,
形式相近,在地块的划分与使用上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每
一栋建筑都是独立而均等的。
同时,多层的建筑方便人们的使用与居住,体现的
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而并非建筑的炫耀。
3.形式与空间审美
传统的中国建筑布局是分散式的,有机的,非几何式的,以群体布局为特色的,通过建筑与景观、广场等的组成形成富有格调的空间组群。
但现代城市的建
设中,快速城市化导致规划的路网直接简单网格化,每个网格尺度巨大,网格当
中的建筑规划围合空间少,宏大的建筑以及空间叙事导致宽阔的场地内只有建筑,
建筑与景观、自然不能有机协调,违背了中式传统的空间审美模式。
而西方的空间布局模式传统就是以表现单体式的建筑为主,但西方城市,由
于广场的围合尺度小,广场的空间感受建筑化,广场的围合是人的尺度所能感受
到的,因此,广场上的主要建筑如教堂等和周边的建筑形成良好的围合关系,广
场周围的建筑围合出广场的中心感。
这种关系让人能在广场中敏锐的感受到负形
的存在,而这种负形的感受与设计则是欧洲城市设计的灵魂。
分析欧洲建筑的群组关系与中国建筑的围合关系的时候我们如果将人的尺度
感受放进去的时候则可以看出,欧洲对于负形的塑造与中国传统的园林等式一致的。
而这种负形才是设计的魅力之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中国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周卫.比较建筑学课程学习资料[C].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课程参考资料,2012.
[3]刘剀.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晚清汉口城市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M].
中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万谦.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江陵城池与荆州城市御灾防卫体系研究[M].
中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