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二章呼吸与运动资料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肺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动力
1、气体交换的方式:自由扩散。 2、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分压差和性质。
※ 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氧分压——Po2 二氧化碳分压——Pco2 空气中的 Po2=760(101.33)×20.96% =159mmHg 空气中的Pco2= 760×0.04%=0.3mmHg(0.04KPa) 人体各处Po2 、 Pco2存在有差异,如表3-1。
(二) Pco2对呼吸的运动的调节
CO2是维持正常呼吸的重要生理性刺激。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随吸入气中Pco2升高而呼吸加强,肺通气 量增加。当吸入气CO2中超过10%时呼吸减弱,达20%时出现呼 吸麻痹。
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
调节途径:外周和中枢两条途径。中枢途径起主要作用。
PCO2↑ CHCOCO2O透23+-过中H血枢2O脑化→屏学H障感2C进受O入器3→脑+ H脊+液+:
二、氧气的运输 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98.5%)
(一)O2与血红蛋白的可逆性结合
Hb + O2
PO2高(在肺部氧合) PO2低(在组织氧离)
HbO2(氧合血红蛋白)
O2与Hb结合的特征: 快,氧合非氧化





和 氧




氧容量:100ml血液中的Hb与O2结合的最大
量称为氧容量。 约20ml。


管 CO2 胞





静 脉
外呼吸
气体运输
内呼吸
呼吸全过程:
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血液在
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血液与组织细胞间
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肺与
外界环境的气体 交换。
肺换气:肺泡
与肺毛细血管间 的气体交换。
第一节 肺通气和肺换气
一、肺通气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指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 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3、防御性呼吸反射 :如咳嗽反射、喷嚏反射等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一)化学感受器
• 化学感受器是指其能接受化 学物质刺激的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
• 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 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 适宜刺激:对PO2↓、PCO2↑、 [H+]↑高度敏感。
内容提要
一、概述 二、肺通气和肺换气 三、气体的运输 四、呼吸的调节 五、呼吸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和适应
呼吸概述
呼吸: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环
境中摄取氧并排出CO2,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过程,称为呼吸。











O2 毛 细





CO2 管
毛 细
O2
组 织
例:甲:潮气量=600ml; 呼吸频率=10次·min 乙:潮气量=400ml;呼吸频率=15次·min
问:肺泡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 通气效率=?
B 深而慢的呼吸意义: 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肺通气效率;
呼吸肌不易疲劳
(四)用于肺通气的耗氧量
安静时占2.4%,运动时增加,可占10%以 上,高达120ml.min-1。
=500ml ×12~18次·min-1
(3)影响因素:
=6000~8000ml
A 年龄:年龄小,呼吸频率快;潮气量成人最大
B 性别:呼吸频率女>男,2~3次·min-1
C 代谢情况:代谢加强,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均增加
2、最大通气量(VEmax)
在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 大气量为VEmax。表示肺通气功能的贮备能力。
(2)胸膜腔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 胸膜腔内压力为负压,称胸内负压。 • 胸内负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 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呼气时胸内负压减小。 •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第一是维持肺的扩张状态,有利 于肺的泡的气体交换;第二是吸气时负压加大,使心房、静 脉和胸导管扩张,压力降低,有利于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量(心输出量)的比值。 约为0.84最匹配。
4、局部器官血流量。血流量越大,越有利于换气 5、温度。与温度呈成正比。
第二节 气体的运输
一、运输形式: 1、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2、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表3-1 安静时肺泡气/血液和组织内Po2和 Pco2
肺泡气
静脉血 动脉血
组织
Po2 102 (13.60) 40 (5.33) 100 (13.33) 30 (4.00) Pco2 40 (5.33) 46 (6.13) 40 (5.33) 50 (6.67)
注:单位为KPa和mmHg
14
12
10
通气贮备百分比= 最大通气量-安静每分通气量 × 100% 最大通气量
3、肺泡通气量: (1)解剖无效腔:从鼻腔到终未细支气管这一段呼吸道。
解剖无效腔的容量约为150ml (2)肺泡通气量:
A 概念: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 - 解剖无效腔气量) × 呼吸频率
思考题: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2、肺通气阻力
弹性阻力:胸廓与肺的弹性阻力。约占的70%。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和组织的粘滞性阻力。

(二)肺容积和肺容量
1、肺容积
• 潮气量:安静状态下,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
气量.正常成年人约500ml
•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后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 余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为余气量。
2、肺容量
深吸气量 是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是衡量最大 通气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 功能余气量 是指平静呼气末仍存在肺内的气体量。
生理意义: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内气体氧分压和二氧 化碳分压的变化幅度,保证气体交换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有利于肺换气。
肺活量(VC)和时间肺活量(TVC)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肺活量。 男约为3500ml,女约为2500ml,运动员可达7000ml。
氧的利用率=
动脉血O2含量-静脉血O2含量 ×100% 动脉血O2含量
三、CO2的运输
物理溶解5%; 运输形式 化学结合95%
HCO3- 约88%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约7%
(一)HCO3-形式的运输
碳酸酐酶 (组织内)
CO2 + H2O 碳酸酐酶 (肺部)
H2CO3
H++ HCO3-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
第三节 呼吸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延髓——基本呼吸中枢。产生自动节律性呼吸。
有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两者交互抑制。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防止过长吸气,调整呼吸节律。 大脑皮层——随意呼吸调节的部位。 脊髓——α神经元直接支配呼吸肌。
还有大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等部位。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 变化。
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称为肺通气。 (一)肺通气动力和阻力 1、肺通气动力
——由呼吸肌舒缩活动引起的肺内外气压差。 腹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 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
(1)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
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吸气, • 肺内等于大气压时——吸气停; • 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时——呼气, • 肺内等于大气压时——呼气停。 •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深呼 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 当代谢产物中有大量酸性物质时,它们与HCO3作用,生成 H2CO3,后者分解为CO2和H2O,使血中PCO2上升,导致呼吸 运动加强,CO2排出量增加,因而血浆中pH值的变化不大;
• 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时,与H2CO3作用使血中NaHCO3等盐浓度 的增高,于是H2CO3浓度和PCO2降低,导致呼吸减弱,呼吸的 减弱又使H2CO3浓度逐渐回升,维持了其与NaHCO3的正常比值, 因此对血浆PH值的影响也较小。
氧含量: 100ml血液中的Hb与O2结合的实际
量称为氧含量。
氧饱和度:Hb与氧结合的程度称为血红蛋白氧饱
和度(即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二)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肺部毛 细血管
肌肉毛 细血管
肺泡
OO22 Hb
HbO2
肌肉
(三)氧离曲线 呈“S”形
1.氧解离曲线的特征与意义 上段:PO2(80~100mmHg)
煤气中毒: Hb与CO的亲和力是氧的250倍,可竞争
性地与Hb结合。当空气中CO浓度达到0.1%时,Hb与CO
结合,生成碳氧合血红蛋白(HbCO为樱桃红色),
就失去的携O2的能力, 造成低氧血症。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呈蓝紫 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四)氧的利用率
CO2 O2 O2 O2 O2 O2
组织毛细血管
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O2 O2
细胞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扩散速度。与气体的分压差、扩散面积及溶解
度呈正比,与气体的分子量的平方根和扩散距离成反比。 综合上述因素,CO2约为O2的2倍。
2、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呈正相关 3、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
8
6
4
2
0 肺泡气
静脉血
动脉血
组织
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二)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膜示意图
1、肺换气
肺泡
O2 O2 O2 O2 O2 O2
O2 O2 CO2 CO2
O2
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O2 O2
肺泡毛 细血管
2、组织换气
CO2 O2 O2 O2 O2 O2
较平坦
意义:保证肺内低氧分压
时高载氧的能力。
①高原(低气压)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②轻度呼衰病人肺泡气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中段: (80~40mmHg)
较陡 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血 氧饱和度下降显著。
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的氧供。
下段:PO2 (40~15mmHg)
教学目的
1、掌握评定肺功能有关指标的概念。 肺通气动力,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气体交换过程及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2、明确呼吸过程。. 3、熟知呼吸对运动的反应和对训练的 适应。 4、了解肺通气阻力及调节,气体交换 原理。
教学重点
肺通气、肺换气过程及运动时呼吸 功能的变化。
教学难点
肺通气和肺换气原理。
在组织
HbNH2 O2+ CO2 在肺部
HbNHCOOH + O2
肺 换 气 过 程
在 肺 氧 与 二 氧 化 碳 运 输 形 式
在 组 织 Biblioteka 与 二 氧 化 碳 运 输 形 式
四、呼吸与酸碱平衡
• 血液在运输CO2过程中,形成了H2CO3与NaHCO3,二者是血液 中的重要缓冲物质,通常H2CO3/NaHCO3的比值为1/20。
反映肺通气的最大能力。 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 2、3S 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分别称为第1、2、 3S的时间肺活量。能反映肺的弹性变化以及气道是否通畅。 肺总容量:是肺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肺活量与余 气量之和。
时间肺活量
100%
83%
96% 99%
肺活量
更陡
PO2稍有下降,HbO2释放大量O2, 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意义:有利于组织换气。剧烈运 动时HbO2释放更多的氧供组织 利用。
2、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 pH值和CO2 • 温度 • 2,3-二磷酸甘油酸 • 一氧化碳(CO) • 当pH值下降、PCO2和体温升高、 2,3-二磷酸甘
油酸增多时,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 右下移,从而使血红蛋白释放出更多的O2,反之 则亲和力提高,氧离曲线左移,使血液结合更多 的O2。
|||||||||
80 60 40 20
第一秒 第二秒 第三秒
时间
图 肺容量变化的记录曲线

深吸
吸气 肺气量
肺 量潮
活气



功 能
补 呼 气
余量

余量余
气气
最大吸气水平
平静吸气基线 平静呼气基线
最大呼气水平
返回
(三)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
(1)概念: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2)正常值: 每分通气量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2.中枢化学感受器
• 位置:延髓腹外侧的浅表部位
• 适宜刺激:对H+高度敏感。因血液中H+不易透过 血-脑屏障,但通过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 液:CO2+H2O→H2CO3→H++HCO3- 发挥刺激作 用的。
由于血液中H+不易通 过血脑屏障,故血液 pH值的变化对中枢化 学感受器直接作用不大。 中枢化学感受器也不感 受O2变化的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