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弱势文化”与“强势教育”前思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弱势文化”与“强势教育”前思辨
发布时间:2023-02-08T02:18:35.162Z 来源:《教育学》2022年10月总第299期作者:姚雪晴[导读] 在没有思辨的情境中,人都以阿Q精神聊以自慰,上帝便成了人间的主宰。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750000 在没有思辨的情境中,人都以阿Q精神聊以自慰,上帝便成了人间的主宰。
直到有一天,哲学家经过一场思辨,宣布上帝已经死亡,人间便一片茫然。
一、精神殖民是怎样发生的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10年到本世纪初10年之间,人们都稀里糊涂被裹挟在娱乐中,集体无意识唱流行歌曲、跳流行舞蹈、说黄色段子以取乐,编搞笑小品以联欢。
那场景,真是觉得人活得都像一个个皮影,空壳、麻木,寻找一切刺激让自己沉醉在片刻的快乐中。
一位校长在开学教师大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现在人们的观点都在随着时代变化,和过去不同了。
春节期间网上流行一篇文章,评论孔融让梨的传统故事,人家认为这是对儿童的误导,是不符合人性的,孔融不让梨才是真实的,有理由的,因为他比哥哥小,怎么可能去
给哥哥让梨,强迫让梨,那是一种心灵的扭曲。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有一位老师也讲述了一个来自网上的评论,说《火烧邱少云》那篇文章也是假的,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做到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这也不符合人性。
真实的场景谁也没有看到,都是后来编出来教育人的,这样的课文把人教育成非人。
当时听了这些评说,哑口无言,不是信服得哑口无言,而是疑惑得哑口无言,却无力思辨。
2013年,《人民教育》连续发表几篇文章,在讨论我国青少年精神迷失、价值判断缺失的问题。
这让人内心一振,终于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如:2013年第5期《人民教育》傅淑华撰文——《谁来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他疾呼:当今青少年,他们的生理、知识甚至心理都已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唯独精神成长至今未能得到关注。
2014年《人民教育》第1期里,记者任国平又一次撰文疾呼——《精神成长:一个时代的危机》,文章警示我们,当今中国,青少年最缺失的就是不为功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育者不能回避这样一个挑战性的命题:培养精神丰富而茁壮的、具有价值判断力的人,为他们在信息社会的洪流中、在急剧变革的世界中能够独立自主做好准备。
事实上,基础教育形势确实严峻,以2014年4月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副院长韩春梅的研究报告为证:题目《公民素养教育行动研究》对中学生素养现状的分析:
1.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知行不能合一,每个人都想拯救世界,却不想帮妈妈洗碗。
2.群体思维下降,不能深入分析、思考,不能认清自己的未来,盲从,对现实不加分析、判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说话做事不负责任。
3.社会教育失职,网络负面影响太大,极端的、暴力的、色情的、突发的事件,以偏概全,充斥青少年的思维,使他们迷失、迷惑、肤浅、浮躁。
4.学校教育负重前行,一连串的网络负面信息会让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功亏一篑。
这让一批深入教育研究的人都在追问:精神迷失是怎样造成的?价值判断缺失是怎样造成的?
《1999不战而胜》,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上世纪80年代所作。
“当有一天,遥远的古老的中国,他们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这是尼克松著作里的一句预言。
2018年1月9日,“民族复兴网”刊登了郑若麟先生的一篇演讲稿,题目是《警惕西方的“精神殖民”》。
演讲稿列举了中国青少年被西方“精神殖民”的现象以及精神被殖民的三个特征:第一,自认征服者为精神主人;第二,自觉接受征服者对我们的权力;第三,根据征服者的意愿改变自己的一切。
反思一下,这种特征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我们中国的下一代身上真实存在。
吃麦当劳,穿耐克,玩暴力游戏,看色情片,过洋节,购买奢侈品……最使人无奈的是自由主义泛滥,青少年钻进手机里生活,不与家人交流,还煞有理由:我们是另一种,这是我们的自由。
物欲横流左右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人性自由观干扰着青年人的价值判断,导致青少年群体精神迷失、价值判断缺失。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禁反思:这些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价值观灌输到中国下一代的头脑中,为什么那样容易呢?究竟是民族文化的缺失,还是基础教育的缺陷。
三个被殖民的特征都告诉我们,中国的孩子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而且不加思辨、不加怀疑。
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使然吗?联想起作家豆豆在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对中国“弱势文化”的批判。
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贫穷是因为‘弱势文化’造成的。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好死不如赖活着。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出头的椽子先烂。
”反思中国民间,这都是根深蒂固的弱势文化。
没有批判,我们谁都不觉得这是“弱势”,是一种放弃人格尊严的弱势。
二、强势教育强在哪里
想起鲁迅。
鲁迅被称为百年巨匠,是因为他用文学揭示了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文化以礼教方式奴役人,使国人走向愚昧、麻木、奴性的危机,他用《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种病人的方式讽刺世人的病态。
这都是惊天霹雳的思想利剑,划破了几千年以“仁义道德”为名奴役人民的中国封建礼教的真实面目。
说鲁迅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因为他是一个觉醒者,担当了一个启蒙者的使命。
鲁迅的《〈呐喊〉自序》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毁灭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中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
尼克松为什么敢于在《1999不战而胜》中对中国的年轻人做出那样的预言?是否还是100年前推至1840年“东亚病夫”的阴影在作祟?
鲁迅的作品充满人性和文化的思辨,但是,中国人真正懂得鲁迅的人不多,难懂就在于这种思辨。
读不懂,说明我们中国人至今都缺乏思辨精神、思辨能力。
这个缺乏不能栽赃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从2500前再往前推至8000年伏羲时代我们的老祖宗,源头都是理性的、极富思辨智慧的,不然怎么可能留下“太极八卦”的宇宙观后世难以超越的文化符号。
国学经典《礼记?中庸》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
什么是“弗措也”?问不明白不中止,辨不清楚不中止……这是中国人理性精神的提炼,因此后面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教导,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根。
我们越走越肤浅,以至于丢失了这些教导的本意,从而导致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离经叛道,成为鲁迅笔下满纸写着“仁义道德”的“吃人的礼教”。
反思过去,学校的墙壁上写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小学语文教材“日积月累”也背过,但是恰恰缺的是“笃行之。
行之弗笃,弗措也”,老祖宗的教导只是被我们当做知识记忆了,却没有发挥它的“器”之用,更没有借由此“器”成就我们的“道”之明。
我们习惯了一问一答,习惯了我讲你听、我说你练,岂不知这种驯化式学习培养出来的就是一群群被动接受、不问是非、只会跟风随从的理性缺失者、精神懈怠者。
如此看来,被“精神殖民”也是教育力量不足的后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先生在《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系列演讲中讲:近代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国民精神沉沦,一盘散沙。
抗日战争为什么打到家门口才全面爆发?当年民国政府一退再退,集团投降,集团性精神沉沦和人格沉沦。
后来整个八年抗战中,帮助日本人的伪军数量超过侵华日军人数,中华民众在没有中国共产党去唤醒、去组织之前,集体人格沉沦。
所以,他声称:在中国百年救亡运动中,鲁迅的教育是一种唤醒民众的强势教育。
三、思辨何以重要
今天,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更需要强势教育,需要深度唤醒的教育。
责任与使命同在,怎样带领下一代走出“和平演变”的迷宫,从“精神殖民”的西化迷局中突围呢?一句话,如何增强我们的教育力量呢?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德育灌输的层面,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应考状态,迷茫依然是他们面对世界的普遍表情。
当代哲学家王东岳告诉我们:“一个敢于否定感知,却最终要拿出一个合乎逻辑的新的感知成果去修正感知、建构新的感知模型,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思想家。
”中国当代青少年缺少的就是这样像思想家一样去思辨的品质,唤醒需要从学生的思维意识入手。
走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已经隐居网络,哪里都可以查得到,但是孩子的思维局限,品格缺陷、精神缺失、价值判断的迷失到哪里去查找?
时代需要问思辨,需要以强势教育培养下一代成为探究者、思考者,成为有原则的人,成为有价值判断的人,成为精神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