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
1.下面为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出、迁人人数地域分布图(单位:人)
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交流B.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政治形势影响社会文化发展D.佛道发展冲击儒学社会地位2.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

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
①吴①蜀①东晋①西晋①南朝宋、齐、梁、陈
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
3.在中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其子女婚嫁。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夜华不顾贵族身份入赘当地汉族名门大族李氏,随妻李小蝶改名为李夜华,努力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入赘这一举动()
A.婚姻已不再看中门第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C.自由婚姻观成为主流D.少数民族比汉族思想开化
4.东晋南朝时期,北方面食在南方非常流行,甚至为朝廷规定的祭品。

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面食的营养价值高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族融合的影响D.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5.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

……史书记载有“百官流亡者十八九”、“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从经济角度看,北人南渡()
A.有利于民族大融合B.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C.导致社会秩序混乱D.造成南方劳动力过剩
6.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

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代戎琼(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游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

这一改动可以说明。

唐朝
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B.统治区域扩大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北方人口南迁
7.学者杨向奎指出①"魏晋以后,政权分崩,实不一统,但任何一族之当道者,都以一统为己任而以炎黄之后自负。

"该学者意在说明()
A.大一统观念影响深远B.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C.封建化进程遭遇挫折D.政权更迭渐趋频繁
8.《朱子语类》:“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朱熹的这段话
A.揭示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B.以封建正统观念分析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原因
C.认为曹操和孙权不能成就霸业
D.揭示了刘备能够复兴汉室的原因
9.有学者指出,正是这些周期的兴衰起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此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展示了连接汉、唐两大王朝的脉络线索,决定了“中国”“中华民族”的当时样态和后续基础。

这一时期是
A.先秦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秦朝
10.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

①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①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①鲜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11.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

这反映了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12.曹操统一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作了一定贡献的。

但是由于他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

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对历史的评判受儒家思想影响13.孝文帝改革时期制定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定期发放,不允许自筹。

同时,加大反贪力度,树立御史台权威。

这样做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会导致北魏政治的动荡
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D.利于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14.《晋书•王敦传》记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指王敦)与从弟导(指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上述材料反映了A.东晋偏安江南,政体混乱B.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
C.东晋政权得到士族的支持D.司马睿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15.东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加强皇权,引起王敦叛乱,得到士族支持。

王敦欲取代司马氏而独揽大权,又因士族共同反对而告失败。

这实质上反映了
A.皇权与士族斗争异常激烈
B.皇权与士族共治是可行的政治模式
C.国家统一受到严重的威胁
D.东晋皇权与世家大族实现权力制衡
1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户口几乎没有增长,而北方编户就有了引人瞩目的增长迹象:如北魏末年的河北括户曾使当地丁口增加了一倍之多。

出现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经济发展速度更快B.南方佛道空前盛行
C.北朝国家管理能力更强D.南朝士族更为腐朽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平城时代是北魏势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随着北魏帝国的发展,平城已不再适宜作为都城。

其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不利于农牧业生产,经常发生粮食危机。

又“平城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

”……孝文帝最终选择洛阳作为新都,既有洛阳自身的优势,如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并可“通四方之运”,亦是其政治理想使然,孝文帝具有强烈的正统思想和天下观念,实现大一统理想是其迁都洛阳的必然。

其次,孝文帝的风俗改革,只有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洛阳方能完成,由此可反观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王东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补论》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的风俗文化改革”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
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

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

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成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

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

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材料三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材料四(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赵翼《廿二史札记》(3)材料三、四中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的认识?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C2.D3.B4.C5.B6.C7.A8.B9.C10.A11.C12.D13.D14.C15.B16.C 17.(1)必要性:平城气候条件恶劣,不利于生产生活发展;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平城交通不便,而洛阳交通便利;确立北魏正统地位和实现大统一的需要;移风易俗的必然要求。

(2)促进民族融合,缓解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加快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

18.(1)内容: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确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级制度。

(2)变化:在地方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基层实行什伍连坐,打破了国野制度;确立了划分县的原则。

意义:秦国建立了基层地方行政体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地方官吏由国君任命,加强了君主的统治,完善了官僚政治。

(3)不同: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中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作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