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围绕挪威战争英瑞双方的战略分歧及原因
战时英瑞在成立斯堪的纳维亚同盟上的战略分歧(1940.1~1940.4)

v n i g Do si n h r i o n re e p e f m n rn e n ft e wa . e t me tc a d t e No d c c u t s p o l r i f g me to r n i o i h
K e r : c d ai l ;ttyN rc e ne lac;ie ne y wo ds Sa i vnb cSa g;o idf s ai eDfr cs n n a o re d e ln fe
Ala c n Wat l n e i r me( 9 0. i i 1 4 1~1 4 . 9 0 4)
唐 方 亮
TANG n — i n Fa g —la g
(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 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 0 2 ) 内 10 2
(n e n o a N r a U i r t , o h t n r n oi C i 10 2 I nr Mo g l om l n e i H h o In g l hn 0 0 2 ) i v sy e Mo a a
由于现代 科 学技 术 和 军 事 技术 的进 步 , 堪 的 斯
纳 维亚 半 岛地缘 战 略地 位 得 到 迅 速提 升 , 国除 了 英 关 注该 地 区的经 济 战 略价 值 之 外 , 非 常注 重 其 在 也 政治上 和军 事上 的 特殊 战略 意 义 , 控制 斯 堪 的纳 维 亚半 岛 , 反共 产 主义苏联 和反法 西 斯德 国方面 , 在 都 具有不 可估 量 的 战 略优 势 。二 战 初期 , 英法 盟 国计
二战时期大国博弈背景下美国战略决策机制的发展与成熟

二战时期大国博弈背景下美国战略决策机制的发展与成熟作者:钱宇明来源:《江汉论坛》2022年第04期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乃至参加战争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政治与军事决策系统均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削弱了美国有效应对战争威胁的能力,也极大削弱了美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竞争力,1943年初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由于美国政军决策系统缺乏内部沟通、缺乏跨部门协同、缺乏专业性的弱点完全暴露,导致美国政治失败。
痛定思痛,美国各部门领导人立刻着手战略决策机制的重组,努力提高战略决策部门对英国同行的竞争力。
这些努力和战场上的胜利共同保证了美国在德黑兰会议的胜利,由此美国成为盟军的政治主导力量。
关键词: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决策;大国博弈中图分类号:K71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2)04-0109-05二战期间,美英两国虽然在击败轴心国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两国各自追求的具体战略目标却极为不同,英美之间产生战略竞争。
在英美战略竞争中,两国均瞄准盟军阵营领导权,意图将自己的利益关切上升为整个盟军阵营的行动目标。
具备显著国力和军力优势的美国,却并未在竞争中迅速压倒英国,成为盟军领导者。
这是因为此时的美国存在着包括国家战略混乱在内的诸多缺陷,其硬实力难以转化为大国博弈中的竞争力。
在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后,美国随即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加强了美国在英美博弈中的竞争力,最终成为盟军领导者。
一、早期美国军政决策体制暗藏的隐患(一)美国军事系统战略决策机制的混乱20世纪30年代,美国陆海军联合委员会(Army-Navy Joint Board)发表了一份对日作战计划即橙色计划。
在这份计划中,美国应当在前期聚焦菲律宾攻防战,并在稳住菲律宾后进攻日本经济腹地并迫其投降。
就常理而言,橙色计划的出现说明美国在30年代对日本的战争准备相当充分。
但事实上,至少到1937年,美国并未真正准备好对日战争。
二战时期英瑞在转运德军及战争物资问题上的纠葛

T eT n l go eQu s o fT a so t gte h a gi ft et n o r np ri n h i n h
G e m a m y a d W a u p i s be we n Brt i n r n Ar n r S p l t e ia n a d e
ma y rq ie we e oalw Gem a r d wa u pist eta s o td b we e rn ri y As n e u rd S d n t lo r n amy a rs p l ob r p r y S d n i al . n e n e o wa
Apr . 2 1 01
21 0 1年 4月
D I 码 :0 3 6 / .S N.6 1 7 2 . 0 0 . 1 O 编 1 . 9 9 jIS 1 7 — 4 2 2 1 . 2 0 4 1
二 战 时 期 英 瑞 在 转 运 德 军 及 战 争 物 资 问题 上 的 纠 葛
S d n d rn o l a I we e u i g W rd W r I T ANG Fa g i n nl g a
( io d uu ste I e M noa o a U i rt,oht ne M noa 1 2 Hs r a lr I t t,n r ogl r l n e i H ho, r ogl 0 2) ty n C t e ni u n i N m v sy I i0 0
[ sr c] h eeto ri n rn h A l sma eHie ot l cn ia i e isl ai . G r Abtat T edfa f i s a dF e c le d t r nr a dn va P nnuaes y e- B th i l c oS n l
二战中的战争态势与国际博弈

二战中的战争态势与国际博弈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离战争更近了一步,国际关系也趋于紧张。
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在这场全球性的战争中,各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国际博弈,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国际关系,影响到战争的整体态势。
1. 战争前期:德国扩张和欧洲盟友分裂在战争初期,德国乘胜追击,迅速占领了斯堪的纳维亚和法国等欧洲大国的大片领土。
这让英国等盟国感到了德国的威胁,也激发了他们的抵抗意识。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盟友关系逐渐瓦解。
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使德国更有可能在两个国家之间制造合适的机会进行单独谈判。
此外,苏联在此阶段的态度也起了关键作用。
在德国军队向东扩张的过程中,苏联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不希望自己被卷入战争。
同时,苏联也派遣了一些特务到德国进行监视,为苏联的发展情报工作做好准备。
2. 中期:德国占领和反击与美国的介入在战争进行到中期,德国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
此时,德国在西线反攻的战略也失败了,但是德国的前线已经达到了克里米亚,同时盟国日本也在亚洲进行了大规模扩张。
这时候,美国逐渐介入了战争,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力量。
美国的介入使得德国更加感受到了压力,而英美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有助于各盟国统筹部署。
与此同时,苏联也逐渐改变态度,向德国发起进攻,将他们逐步赶回国内。
3. 战争后期:德国崩溃和国际博弈加剧在战争进入后期,各国之间的博弈加剧。
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日益加深,他们在欧洲调整战略时的矛盾也加剧了激烈程度。
此时,德国已经处于十分艰难的局面,战败的危机已经十分严重。
1945年,盟国在德国境内发动了“血腥周日”行动,毁灭了德国的重要城市,这也加速了德国的崩溃。
尽管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但国际博弈依然存在。
苏联忌惮美国在战争后的拓展,为了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不断占领东方国家。
同时,美国也在趁机干涉欧洲事务,试图打破苏联的垄断局面。
历史上这两次战役失败的教训:战略决定战术,战略决定成败

历史上这两次战役失败的教训:战略决定战术,战略决定成败展开全文“战略”和“战术”这两个词,打眼一看好像差不多,然而并不是这样,看似毫厘之差,实则千差万别。
“略”是策略,是大方向,是宏观上的指导方针;“术”是方法,是小方向的微观问题。
一个大方向一个小方向,一个宏观一个微观,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战略指导战术,战略不可变,而战术是随机应变的。
“日德兰海战”德意志战略失误等于前功尽弃日德兰海战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迄今为止人类史上最大的一场列舰海战对决。
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都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对战双方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长达十余年的海上战争,结果以德国失败,英国海军依旧维持对德国海上封锁的结果告终。
简单的来说,就是由于德国战略性的失败,导致大方向上出现错误,尽管在战术上获得了成功,依旧没有改变被歼灭的结局。
在大战期间,德国其实优势更明显,英国海军在战舰损耗和人力损失上都要远远超过德国,从小方向的战术上来看,德国是非常成功的,尽管拥有如此明确的优势,德国海军依旧没有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大方向上选择了撤退,尽管在战术胜利、保持海上优势的前提下,战略方面却不进反退,结果就是英国海军在损失更多的劣势上,依旧维持了对德国海上的全面封锁,最终达到了全面胜利!其实从日德兰海战中,我们就可以很明确的体会到,战术与战略的不同,只要战略方向正确,那么尽管战术失败,也是有可能获得胜利的,反之如果战略失败,那么就算战术成功,结果也只会是全面崩盘!明末“怀庆战役”:及时调整战略战术,依旧有胜利的希望怀庆战役发生在明末,清朝未实现统一的内战阶段,当时清朝建国,正处于多尔衮当权时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前期的战略失误,差点导致全面崩盘,好在后期多尔衮意识到问题及时调整了战略,才大胜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当然一方面原因也在于李自成战略失误导致的失败结果。
原本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之后,一路向西逃到西安,多尔衮命阿济格和多铎分别向南向西追击,其实这个战略是错误的,因为兵力不足,向西向南注定两军无法汇合,那么不管哪一方遇到了李自成主力大军,基本都没有反抗能力!李自成得到消息之后就计划着和陕北的大顺军主力夹击向西追击的阿济格,这一想法其实是非常明确的,一旦实施成功对清军一定是重创。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慕尼黑会议和英法的绥靖政策1、德国吞并奥地利奥地利问题的由来:德国和奥地利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德奥合并的问题由来已久。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奥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有实现两国合并的意图。
1918年10月,德军军需总监鲁登道夫写信给外交部,请他们考虑以实现德奥合并来补偿德国因战争所带来的其他地区的损失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考虑到战败及奥匈帝国的解体给奥地利带来的影响,于11月12日通过了与德国合并的决议。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但协约国在建立凡尔赛体系的过程中,把削弱德国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故严禁德奥合并。
凡尔赛条约第80条和圣〃日耳曼条约第88条都规定:奥地利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更。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那些国家对德国吞并奥地利有何反映?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21年奥地利经济严重恶化。
为了维护欧洲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英、法、意、捷四国于1922年10月4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关于恢复奥地利的议定书,向奥地利提供经济援助,但要求奥地利保证不放弃其独立,避免进行旨在直接或间接危害这种独立的任何谈判或承担任何经济上或财政上义务此后,奥地利的独立实际上是由英、法、意三国来维持的。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33年纳粹党夺取政权后,德奥合并再次成为严重的国际问题。
希特勒最初企图采用扶植奥地利纳粹党人的办法,利用他们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34年7月25日,一群奥地利纳粹分子突然闯入维也纳总理府,枪杀总理陶尔斐斯,另外一些纳粹分子占领了广播电台,并宣布林特伦(奥地利驻意公使)为总理。
越战时期英美围绕英国出兵问题的分歧与协调

2010年第4期南洋问题研究No.42010(总第144期)SOUTHEAST ASIAN AFFAIRS General Serial No.144越战时期英美围绕英国出兵问题的分歧与协调石俊杰(四川外语学院英语学院,重庆400031) 收稿日期:2010-06-19 作者简介:石俊杰,男,四川乐山人,四川外语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英美对越南战争的认识和观点差别较大,两国围绕英国是否出兵越南产生很大矛盾。
虽经多次磋商,但英国自始至终拒绝美国的出兵要求。
然而,由于英国在诸如西欧防务、英镑的支持等方面有求于美国,所以英国政府也竭力与美国协调以避免关系破裂,坚持为美国的越南政策提供道义上和外交上的支持,同时极力斡旋调停,帮助美国"体面地"撤离越南,但最终还是未能避免由此给英美关系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冲击。
关键词:越南战争;英美;出兵;分歧;协调 中图分类号:K33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10)04-0037-06⏤⏤⏤⏤⏤⏤⏤⏤⏤⏤⏤⏤⏤⏤⏤⏤⏤⏤⏤⏤⏤⏤⏤⏤⏤⏤⏤⏤⏤⏤⏤⏤⏤⏤⏤⏤⏤一、引言1961年5月1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派遣400名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和100名军事顾问进入越南南方,越南战争爆发。
美国不但针对越南民族解放力量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从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看,也是针对中国的,是为了遏制中国。
早在1954年4月,艾森豪威尔提出“多米诺骨牌效应”论,即如果印度支那一个国家“沦陷”于共产主义的统治之下,则整个印度支那防线就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纷纷倒塌。
美国认为越南人民的斗争是因为中国的策动和援助引起的,如果越南南方民族解放力量获胜,越南甚至整个印度支那将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
越南战争是中国与美国之间以间接形式进行的一次军事较量,也是美国在冷战时期遇到的最严峻的军事考验之一。
挪威的沦陷与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欧

挪威的沦陷与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欧挪威的沦陷与抵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欧北欧国家挪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一直保持中立。
然而,德国的入侵行动使得挪威陷入沦陷的境地。
本文将探讨挪威遭受沦陷和抵抗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以及抵抗运动的成果。
一、沦陷的历史背景挪威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德国战略目标。
纳粹德国在1940年4月9日对挪威发动入侵,此举也导致挪威尽管力图保持中立,却最终沦陷于德国。
挪威的沦陷在军事上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挪威军队面对德国的强大力量无法抵挡,数天内便战败。
而挪威政府则选择暂时流亡,设立流亡政府以继续抵抗。
二、沦陷后的重要事件挪威的沦陷使得国家陷入了黑暗的时期,但人们并没有放弃抵抗。
以下是沦陷后发生的几个重要事件:1. 特洛姆瑟事件特洛姆瑟事件是挪威沦陷后的首次大规模抵抗行动。
该事件发生于1940年4月9日,一支由近300名挪威士兵组成的抵抗力量在特洛姆瑟港口攻击了德国的军舰,并成功击沉两艘德国战舰。
2. 奇特索事件奇特索事件发生于1942年2月16日,这是挪威抵抗运动的又一次重要胜利。
一支由挪威抵抗军士兵组成的小队袭击了纳粹德国军方位于奇特索的重要军事设施,摧毁了关键设备,并成功逃脱。
3. 法斯兰岛战斗法斯兰岛战斗是挪威抵抗运动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之一。
战斗发生于1944年12月、1945年1月间,挪威抵抗军士兵与纳粹德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尽管挪威方面最终失败,但法斯兰岛战斗成为了挪威抵抗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三、抵抗运动的成果尽管挪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沦陷,但抵抗运动的力量和影响力从未消失。
抵抗运动在挪威人民中获得广泛的支持,通过各种形式的抵抗行动,为挪威抵抗运动赢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挪威抵抗运动保护了挪威的民众免受纳粹德国的残害。
不仅如此,抵抗运动还在挪威民众中呼唤起了对自由和民主的热爱,激发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
其次,挪威抵抗运动为挪威流亡政府提供了政治支持,确保流亡政府在海外保持有效的领导和影响力。
二战与欧洲的分裂与冷战时期的对立

二战与欧洲的分裂与冷战时期的对立在二战期间,欧洲经历了巨大的分裂与动荡。
这场战争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冲击,直接导致了冷战的对立。
本文将探讨二战引发的欧洲分裂和冷战时期的对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一、欧洲的分裂二战爆发初期,地区性冲突和领土争端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纳粹德国侵略邻国波兰后,欧洲局势急剧恶化,各国相继卷入战争。
德国、意大利与日本组成轴心国,与盟国包括英国、苏联、法国等进行激烈的战斗。
在战争期间,欧洲国家之间的分裂更加严重。
冲突和敌对态度影响了欧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紧张,团结和合作无法实现,这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深入发展。
二、冷战的对立二战胜利后,欧洲分裂进一步加深。
战后世界由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主导,形成了霸权争夺的局面。
这导致了冷战的爆发,欧洲成为东西方势力对峙的前线。
冷战时期,欧洲分为东欧和西欧两个阵营。
东欧国家与苏联结盟,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西欧国家则与美国结盟,形成了资本主义阵营。
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在欧洲持续了几十年。
这种对立使欧洲陷入了冷战的阴霾,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敌意仍然存在。
三、分裂和对立的联系与影响二战后欧洲的分裂与冷战的对立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二战造成的分裂使欧洲陷入了对立的局面,国家之间的敌对态度和矛盾不断加深,为冷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其次,冷战的对立使得欧洲国家更加分裂,东西两个阵营之间的敌对关系不断强化,国家间的合作和交流几乎停止,阻碍了欧洲的统一和发展。
冷战期间,欧洲国家背负着分裂的历史负担,势力对抗的影响也令欧洲的发展受限。
欧洲的分裂导致了国家间的隔阂,经济不平衡和政治纷争给欧洲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困难。
同时,冷战的对立使欧洲国家承受了大量的军事压力和安全威胁,冷战期间欧洲东西阵营在军备竞赛上投入了巨额资源。
然而,欧洲的分裂和冷战对立并不是完全负面的。
它们也为欧洲国家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欧洲的分裂促使一些国家加强了国内的改革和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自力更生能力。
挪威在二战期间的流亡政府与抵抗

挪威在二战期间的流亡政府与抵抗二战期间,挪威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占领对象。
然而,挪威人民并没有束手就擒,他们组织起流亡政府并积极参与抵抗运动,为祖国的自由而奋斗。
本文将介绍挪威在二战期间的流亡政府与抵抗运动的背景、组织结构和主要活动。
二战爆发后,纳粹德国征服了挪威。
在挪威被占领后不久,挪威政府的首脑皮亚尔·莫尔(Petter Moen)于1940年4月前往英国,建立了流亡政府。
这个流亡政府名为挪威临时政府(Norwegian government in exile),其目标是代表挪威人民与纳粹德国抗争。
挪威临时政府由皮亚尔·莫尔担任首相,成员包括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抵抗运动领导人。
政府总部设在伦敦,与英国和其他反纳粹的盟友保持联系。
流亡政府通过广播等渠道向挪威人民传递信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抵抗运动。
为了有效组织抵抗运动,挪威临时政府成立了挪威国内行动委员会(Norwegian National Action Committee),负责指导和协调各方面的抵抗活动。
该委员会由政治家和知名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动挪威人民的抵抗情绪,鼓励他们采取行动。
在挪威占领期间,抵抗运动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斗争。
武装抵抗是其中最为重要和显著的一部分。
挪威人民组织了许多游击队,他们袭击了纳粹军队和警察,破坏了敌人的基础设施。
这些游击队员经过了艰苦的训练,他们在森林、山区和城市中展开了战斗。
他们使用炸药、燃烧瓶等武器,给纳粹德国的占领军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游击队员们还通过拦截情报、提供情报和救助被迫害的犹太人等方式为抵抗运动做出了贡献。
除了武装抵抗外,非暴力抵抗也在挪威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城市,挪威人民通过示威、绝食和创办地下报纸等方式表达对纳粹统治的不满。
这些行动虽然没有武装抵抗那样直接的效果,但却给纳粹军队和占领政权带来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统治能力。
在挪威临时政府和抵抗运动的带领下,挪威人民在二战期间展现出了巨大的坚韧和勇气。
挪威在二战期间的抵抗与游击战

挪威在二战期间的抵抗与游击战二战期间,挪威成为了希特勒纳粹德国的占领目标。
虽然挪威军队在面对德军的强大军事力量时不敌,但挪威人民展现了坚决的抵抗精神。
他们通过游击战和秘密抵抗组织向德军发起袭击,在德军占领下持续进行抵抗。
抵抗运动的兴起1940年4月,纳粹德国发动了对挪威的入侵,仅用五天时间便成功占领了挪威。
面对德国的占领,挪威人民意识到他们必须开始抵抗。
在占领初期,德军对挪威进行了严厉的统治,限制了言论自由和人民的基本权利。
然而,这种压迫没有击垮挪威人民的意志。
游击战的展开挪威抵抗运动的一部分是通过游击战来对抗德军。
游击队成员在挪威的山区和森林中进行埋伏和突袭行动,破坏德军的后勤补给线和通信网络。
他们使用游击战的方式使德军陷入困境,给占领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挪威游击队的士兵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和组织,他们在山区建立了据点,利用地形的优势进行战斗。
游击队员们使用轻武器和爆炸物品对德军发动袭击,然后立即消失在山区的庇护所中。
这种灵活的战术使得德军无法有效地应对游击队的行动。
秘密抵抗组织的建立除了游击战,挪威人还成立了秘密抵抗组织,如挪威抵抗委员会。
这些组织的成员由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组成,包括政治家、军队成员、学生、妇女等。
他们通过传递情报、破坏敌对设施和提供庇护所等方式积极参与抵抗。
挪威的秘密抵抗组织在抵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配合游击队对德军进行了有效的干扰和破坏,促使德军陷入被动。
秘密抵抗组织还通过传递情报给盟军,协助盟军了解德军的活动情况,并为盟军的登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挪威抵抗运动的影响虽然挪威的抵抗运动在军事上并没有令德军受到严重的伤害,但它们对德军的占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挪威抵抗运动让德军面临了不断的袭击和破坏,削弱了德军的战斗能力和士气。
挪威人民的抵抗精神也激励了其他国家的人民对纳粹统治进行抵抗。
抵抗运动还在战后地主导了挪威的政治格局。
抵抗组织的成员继续在战后发挥重要作用,许多抵抗者进入政界,成为政府的重要决策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合作与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合作与冲突二战是世界历史上一段极为黑暗的时期,充满了令人震惊和痛苦的合作与冲突。
除了战场上的血腥战斗外,其背后的政治动态、军事策略以及经济利益都成为了各个国家间的重要考量。
1. 合作在二战中,虽然许多国家面临着相互冲突的局面,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合作现象。
最明显的合作关系发生在同盟国之间。
英国、美国和苏联这三个在战争初期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国家,却联合起来对抗纳粹德国及其盟国。
这种跨大洲、不同意识形态的合作,将战争动态引向了全新的局面。
除了同盟国之间的合作,一些纳粹德国的卫国战士也表现出对意大利法西斯的援助。
虽然这种合作或许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但也从侧面展示了战争中个体之间的一些合作与协助。
2. 冲突然而,二战中的冲突也极为激烈。
最直接的例子是纳粹德国与其敌对国家之间的战斗。
德国虽然享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但在与苏联的战争中,面对苏联红军的坚决抵抗,德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冲突在战场上延伸到每一个士兵的生命与生活,他们在种族观念的煽动下互相残杀。
此外,在战争中也出现了种族间的冲突。
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了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大屠杀,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恶劣的人权侵犯之一。
这种种族冲突不仅在战争期间发生,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合作与冲突的背后二战期间的合作与冲突的根源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
首先,政治和军事利益成为了各国合作与冲突的基础。
例如,同盟国的合作不仅是为了对抗纳粹德国,在各自国家利益的考量下,这种合作也带有一定的权衡和利益交换。
其次,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差异也是合作与冲突的重要动力。
纳粹德国是基于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而兴起的,这与同盟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意识形态差异没有仅仅限制在国家领导层,也贯穿于整个社会,使合作和理解变得更为困难。
最后,经济利益也在二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争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引发了各国对资源和市场的竞争。
虽然这些竞争并非导致战争的唯一原因,但经济利益对于各国决策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地缘政治因素与二战期间大国的战略抉择

作者: 赵晓春
出版物刊名: 国际安全研究
页码: 1-6页
主题词: 地缘政治;战略抉择;苏联;法西斯;战后世界;日本;第二战场;“南进”;势力范围;军事战略
摘要: 地缘政治因素是二战期间制约各参战国家战略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l)二战前夕和初期,德意日和美英苏之所以能分别组成轴心国和同盟国两大战略同盟,除了国家利益一致、意识形态接近等原因外,使对手处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这一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地缘政治因素对参加二战的各大国军事战略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南下”向英美开战,美国坚持“欧洲第一”战略,英国拖延开辟第二战场,都与其地缘政治的考虑有关。
(3)美苏等大国在战争后期,根据新的力量对比,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划分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
以地缘政治因素考察各大国的外交决策,也是观察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
论二战中英美在战略上的分歧与纷争之二第二战场

作者: 林芊
出版物刊名: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23页
主题词: 丘吉尔 艾森豪威尔 中英美 意大利 地中 英吉利海峡 第二战场 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土耳其
摘要: 前文着重讨论了围绕火炬行动英美间的分歧与纷争的情况,就1942年两国联合行动,罗斯福最后还是与丘吉尔取得了一致意见,并任命艾森豪威尔为北非火炬行动的总司令统率英美联军于11月8日分别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登陆。
两国初次的联合行动就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打败了隆美尔统率的德军,最终将德意军队赶出了北非。
为此,罗斯福向世人宣称开始了“战争的转折点”。
虽然有了辉煌的成果,却并不说明美国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它的战略意图,反之,双方都。
战时英瑞在成立斯堪的纳维亚同盟上的战略分歧(1940.1~1940.4)

Strategic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ain and Sweden in Establishment of Scandinavian Alliance in
Wartime(1940.1~1940.4)
作者: 唐方亮
作者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出版物刊名: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2-9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斯堪的纳维亚阵营 战略 北欧防卫同盟 分歧
摘要:二战期间,鉴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重要的战略地位,为达到分担盟国西线战场的压力和增加本土国防安全系数,英国酝酿了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内部成立斯堪的纳维亚同盟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战略体系。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实力最强的瑞典为了本国和北欧各国人民免遭战火侵害,拒绝了英国的要求,选择了维持中立,最大程度地维护了自己的独立。
二战瑞士和挪威都是中立国,希特勒为什么打挪威而不打瑞士呢?

二战瑞士和挪威都是中立国,希特勒为什么打挪威而不打瑞士呢?占领挪威的目的一、重水资源。
重水是制造原子弹不可缺少的原料。
它是从含有特殊矿物质的普通水中提炼而成的,当时世界上能够提炼重水的工厂仅挪威的诺尔斯克电气化工厂。
1940年德国进行了核分裂的研究试验,向挪威的诺尔斯克电气化工厂订购重水,该厂重水的年产量由300磅增至1万磅。
德军占领挪威后,希特勒命令这家工厂大量生产重水,用船运往德国,从而加速了原子裂变的试验进程。
二、保护铁矿的运输道路德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
主要的铁矿石来源就是鲁尔工业区和瑞典。
国内的贫铁矿全力开采也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
而每年从瑞典进口的铁矿石占到了生产量三分之一强。
所以,瑞典的铁矿石对德国至关重要。
没有了瑞典的铁矿石,也就没有了德国的装甲部队。
瑞典的铁矿石从挪威港口纳尔维克,然后再航运到德国,整个航线恰好在挪威领海以内。
自战争爆发后,德国的船只一直在挪威领海里自由航行,这当然是盟国不愿意看到的,丘吉尔就公开呼吁并暗中活动力图阻止这种情况,后来英国和法国商定,先在纳尔维克布雷阻止德国船只行动,再出兵夺占纳尔维克。
并企图进一步以此为基地夺取德国铁矿石运输的另一通道吕勒欧港。
三、封锁英美对苏联的支援当时英美援助苏联的物资都是从美国、加拿大出发,经过冰岛、英国再到苏联北部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而德国占领挪威之后,部分航线就处于德军战机的作战半径内,德国空军就能非常容易的攻击运输船只和军舰。
比德国海军派军舰、潜艇拦截要划算得多。
四、对英国施加压力占领挪威后,英国北方重要的军事港口斯卡帕湾和英国东部的所有海港都处于德国远程轰炸机的轰炸半径内(但是没有一款战斗机能全程护航,在放弃海狮行动后,德国空军也就没有利用驻挪威的空军轰炸英国)五、打开出海口战争前夕,德国海军根据命令全部出海巡航,防止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海军被封锁在波罗的海的情况。
但是军舰总要回来休整的。
去法国的话,离英国太近,被炸了划不来。
实力才是国家安全的根基:二战中立国家挪威是如何被迫卷入战争的

实力才是国家安全的根基:二战中立国家挪威是如何被迫卷入战争的挪威,一个几乎处于地球边缘的的冰火之国,由于太过远离人类文明中心,除了在遥远的维京时代让欧洲大陆的居民心惊胆战之外,似乎很少在人类历史的大舞台上刷出自己的存在感。
而正是这种近乎与世隔绝的遥远,使得挪威在大多数时间,都能够远离欧洲大路上诸多王国争夺霸权的战争,只是与身边的几个北欧兄弟在世界的边缘轮番坐庄。
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各个国家历史也逐渐的整合为了统一的世界史,遥远的挪威,也不例外,但身处世外桃源的挪威,依然不愿卷入世界列强的纷争,甚至在欧洲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打得头破血流之际,挪威依然能够保持着自己的中立。
然而,挪威的中立,在二战爆发后的波诡云谲之中,被各方势力使用各种手段破坏殆尽,最终被强行拖入战争的漩涡。
静坐战争中的英国炮兵1939年9月1日,德国人彻底拉开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战争的大幕,对波兰展开了突袭。
作为波兰最为重要的盟友,英法两国不得不在两天后对德国宣战,但由于心怀祸水东引的私心,以及避免自己的国家再次遭受战争的屠戮,英法两国宣而不战,开始了数月之久的“静坐战争”。
尽管英法两国面对着德国愈来愈嚣张的气焰,都采取了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策略,但伴随着局势的发展,英法两国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已经开始逐渐的占了上风,对德采取强硬措施的思想日渐成了主流。
当然,此时还没有被德国咬疼的英法两国,怀揣的依然是将战火燃烧在他国土地上的祸心。
1939年的北欧形势图此时的挪威在战略上,早已经不是那个远离世界的边陲国家了,首先,挪威优良的港口,是德国进口瑞典铁矿石的重要输送途径,其次,如果控制了挪威优良的港口,那么,英国人就能够利用自己强大的海上优势,彻底堵死德国进入北大西洋的出口,从而在战略上对德国进行扼杀。
而德国,也同样的看到了挪威的战略地位,认为如果能够控制挪威的战略要点,那么,德国的海军不仅可以突破英国人的海上封锁,威胁对英法而言极为重要的运输航线,还能够为自己的空中力量控制北大西洋的制空权提供重要的飞行基地。
二战时,希特勒打了那么多中立国,为啥没打瑞士?猫腻太多!

二战时,希特勒打了那么多中立国,为啥没打瑞士?猫腻太多!二战前,欧洲的中立国很多,比如荷兰、比利时、瑞典、瑞士。
这些国家虽然是中立国,但是在战争面前,经常遭遇侵犯。
希特勒挑起二战后打了很多中立国,但是没有打瑞士,这是为什么呢?猫腻太多!瑞士示意图瑞士的国土面积是4.1284万平方公里,而中国哈尔滨市的面积就是5.31万平方公里。
虽然,瑞士没有中国的一个省会城市大,但是经济非常繁荣,直至今日还保留着永久中立国的帽子。
通过上面的地图,我们发现瑞士的四周都是强国,北邻德国,西邻法国,南邻意大利,东邻奥地利。
能够带上永久中立国这个帽子,经历了很多困难。
在很早以前,瑞士这方土地居住的是凯尔特人,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当罗马帝国衰落后,一支日耳曼人攻克了瑞士,进入了日耳曼人统治时代。
1515年,瑞士和法国打了一仗,结果大败,成为法国殖民地。
随着拿破仑的倒台,瑞士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1763年2月10日,法国与英国、葡萄牙等国签订《巴黎条约》,瑞士一看周边都是大哥,谁也打不过,干脆提出了自己是永久中立国。
列强们也知道法国虽然战败了,但是还有强盛的那一天,如果在他身边安排一个永久中立国瑞士,就会让这里成为一个缓冲地带。
所以,在平衡的结果下,瑞士成为了永久中立国。
日耳曼人种二战前夕,希特勒上台,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
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而当时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
更为出格的是,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
二战开始后,法国很快沦陷,瑞士处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包围之中。
如果希特勒出兵拿下瑞士,应该不会太费力。
很多人认为瑞士是中立国,随意希特勒没有出兵,其实不是这样,当时的荷兰、比利时、瑞典也都是中立国,希特勒根本不管这戏,照打不误。
他之所以没有打瑞士,是因为瑞士使招了,暗中帮助希特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 3卷 第 1期
J a n .2 O 1 4 Vo 1 . 4 3 No . 1
二战时期 围绕挪威战争 英瑞双 方的战略分歧及原 因
唐方亮
(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内蒙 古 呼 和 浩特 0 1 0 0 2 2 )
[ 摘
要] 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 间, 鉴 于斯堪 的纳维亚半 岛重要 的战略地位 , 英 国意欲将其纳入英 国的作战 系
着 主动 权, , [ z ] “。 该 计 划在 英 国战 时 内 阁得 到 了一 致 同意 , 围 绕 这 一 中 心 英 国 政 府 策 划 了组 建 斯 堪 的 纳 维 亚 同 盟 和 挪 威 海 军 事 联 合 行 动 两 项 宏 大 战 略 。然 而 , 瑞 典 非 常 清楚 英 国的战 略 企 图 : 英 国 并 非 为 北 欧 国 家 的 安 全 利益 着想 , 而 是 想 把 整 个 斯 堪 的 纳 维 亚 国 家 拉 入 未 来 对 付 苏 联 和 德 国 的 前 哨 阵 地 。瑞 典 一 直 以 委 婉 的方 式 敷 衍 英 国 而 不 做 严 词 拒 绝 , 审 时度势 , 待 价 而 沽 , 这 一巧 妙 的策 略在 当时无 疑 是最 合 时宜 的。 1 9 4 0 年 4月 9 日 , 挪 威 遭 到 了 希 特 勒 的 入 侵 。瑞 典
2 0 1 4 年 1 月
内 蒙古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哲 学社 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统, 以达到 分担盟 国西线战场的压力和增加英 国本土 国防安 全 系数 的 目的。取得斯 堪的纳 维亚半 岛实力最强 的
瑞典的合作 , 是 英 国 实现 这 一 战 略 的 关 键 因素 。之 前 英 国做 过 种 种 谋 求 瑞 典 合 作 的 计 划 都 未 曾如 愿 。挪 威 战 争
爆发后 , 英国再度 劝说 瑞典对德参战, 但 由于 多种复 杂原 因仍 旧没有成功。 [ 关键词] 斯堪的纳 维亚;战略分歧 ; 挪 威战争 ;民族利 己主义 [ 中图分 类号] : K 7 1 2 . 5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 7 6 2 3 ( 2 0 1 4 ) 0 1 — 0 0 8 3 一 O 5
纳 维亚 国家 之外 的 国家 和 国家 团 体 的政 治 协 约 , 或
二 战爆 发后 , 就 英 国而 言 , 有一 个更 大 的 战略 目 的, 那 就是 把斯 堪 的纳维 亚拖 入战 争 , 为 英 国 本 土 安 全 增添 保护 屏 障 , 同时减 轻 西 线 战场 压 力 。1 9 3 9年 1 2月 2 2 日, 卡 德 根 ・亚 历 山 大 0 ( AL EXANDER CADOGAN) 在 他 的 日记 中 写 道 : “ 上午 1 1点 , 我 参 加 了 内阁讨 论会 , 讨 论 我 们 干 涉 斯 堪 的 纳 维 亚 的 问 题 。如 法 国 建 议 一 样 , 我 们 准 备 向 瑞 典 和 挪 威 提 出 要求, 但是 我们 决定 或许 要更 进一 步 , 将 战争 引入斯 堪 的纳 维亚 … …, , [ 1 ] 。 。 时 任海 军 大 臣 的 丘 吉 尔 尤 其 赞 同这 一策 略 , 1 9 4 0年 1月 1 2日, 他 在 战 时 内 阁讨
第 二 次世界 大 战 时期 , 由于斯 堪 的纳 维 亚 地 缘 战略价 值 的提升 , 英 国 特 别 注 重 该 地 区 在 政 治 上 和 军 事上 的 战略 意义 。在其 看 来 , 控 制斯 堪 的纳 维 亚 半岛, 不论 是在 反共 产 主 义 苏 联 还 是在 反 法 西 斯 德 国方面 , 都具 有 不可 估量 的 战略优 势 。当然 , 要 想实 现 把斯 堪 的纳维 亚 纳 入英 国作 战 系统 这 一 计 划 , 首 先 要 取 得 半 岛 实 力 最 强 的 瑞 典 的支 持 , 可 以说 , 从 战 争 开始 前后 , 英 国 就非 常 耐 心 地 在 与瑞 典 进行 外 交 磋商, 目 的 是 想 让 瑞 典 在 这 场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中 旗 帜 鲜 明地 站在 盟 国一 边 。之 前 的 建立 北 欧 防 卫 同 盟0 和 挪 威 海 军 事 联 合 行 动 0两 项 计 划 , 都 因 没 有 得 到 瑞 典 的合作 而胎 死腹 中。但是 , 英 国并 没死 心 , 在挪 威 战争 爆发 后 , 它 又重 新 燃 起 了争 取瑞 典 合 作 的希 望 。为此 , 围绕 挪威 战争 , 英瑞 两 国又展 开 了新 一轮
最 终 坦 白 自己 的 立 场 , 放弃 与英 国的 任何合 作 , 严 守
、
英 国 拉 回应
中 立 。 4月 1 1日 , 英 国驻 瑞 大 使 马 利 特 ( Ma l l e t )向 外 交 大 臣 哈 利 法 克 斯 发 电 汇 报 了瑞 典 政 府 的 声 明 : “ 在将 来 , 瑞 典 政 府 决 定 维 持 迄 今 他 们 一 直 实 践 的 中 立 政 策 。 因此 , 他 们 不 想 进 入 任 何 直 接 针 对 斯 堪 的
的交涉 。
一
论 会 上 进 一 步 表 述 了他 的 看 法 , “ 海 军 大 臣 谈 到 ,假 如 我们 在斯堪 的 纳维 亚 开 辟 了一个 新 战场 , 我 们 就 能 获 得 相 当好 的 机 会 : 迫 使 德 国 陷 入 一 种 他 们 过 去
没 有预 测到 的形 势 , 他 们 被 牵 着 鼻 子 而 我 们 却 掌 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