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诗文阅读之真,务中考语文复习之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真务实,厚积薄发,有的放矢
——2011年中考古诗文复习备考对策
九江市第十一中学陈伦荣
一、引言
2011年中考语文命题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考语文《考试说明》—→语文试题
↓↗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
二、古诗文积累
复习应遵循的原则:
1.《课标》中规定背诵的50篇(实际只有49篇,《游山西村》人教版教材已删)。

2.人教版和语文版教材中互通的篇目。

3.诗词曲文和作家、风格、内容、朝代兼顾。

4.名家名句且易背易错的句子。

三、古诗(词、曲)阅读
(二)中考古诗(词、曲)阅读题考点解读。

1.古诗(词、曲)阅读鉴赏题的考点。

从以上考题可看出,江西中考古诗阅读热门考点有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品评语言、体会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这是2010年,新出现的考题,值得关注。

中考命题一般的原则是,稳中求变,继承中发展,推陈出新。

所以,我们的中考复习,不仅要研究试题,还要注意把握命题的走向,以变应变,以新思路应对新题型。

根据古诗的特点,中考古诗阅读一般涵盖如下几个
方面的内容:
(1)疏通诗意。

弄懂词句或诗歌的基本意思。

(2)品味语言。

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领悟其含义和表达作用。

在品味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遣词用词、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歌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3)赏析形象。

对诗歌中感人的意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赏析诗歌中的形象。

(4)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歌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包括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了解诗体及作家风格,能概括诗歌的大意。

(5)领会情感。

对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活境遇,体味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倾向,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6)获取教益。

领略诗歌的内涵,能从诗歌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2.古诗(词、曲)阅读题的题型和取材范围。

古诗阅读主要题型有填空题、简答题、主观评述题,也可能会出现选择题;所选用的诗词曲是课外短小精悍的律诗、绝句、词,也可能是曲,重点是名家名篇,侧重点是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以及思乡送别诗。

(三)古诗(词、曲)阅读复习备考对策。

1.明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有关古诗(词、曲)的学习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同时在“评价建议”中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换言之,古代诗词的阅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积累古诗词曲中的经典名句(见“名句积累”);二是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三是把握诗词曲中的意境,体会其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学科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阅读要求是:“阅读古代诗词,能理解内容,并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分值:4分(2009年以前6分)。

2. 梳理教科书古诗(词、曲)相关知识。

(1)篇目(数量):91首(含“附录”60首),其中背诵推荐篇目34首。

(2)跨越年代:西周(春秋)——清朝(近代,毛泽东)。

(3)地位影响:名家名篇。

(4)风格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5)内容分类:
送别诗——无限眷恋、依依不舍、离愁别绪。

怀古诗——渴望建功立业或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思乡诗——思念家乡亲人;征人厌战思家,渴望安宁平静的生活。

边塞诗——奋勇杀敌的爱国激情;对统治阶级无休止开拓疆土的不满。

闺怨诗——哀怨青春易逝,向往幸福未来;对人生的感慨,对亲人的思念。

咏物言志诗——赞美所咏之物,表达思想、品格、精神。

借景抒情诗——“景语”即“情语”,景物与人物思想感情高度一致,即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诗人愁思喜怒哀乐或远大抱负。

3.针对考点进行必要的复习指导。

(1)品味精彩语言。

品味古诗的语言,主要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

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去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如李白《望天门山》一诗,“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断”、“开”,就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声势浩大,而“碧水东流”和“两岸青山”中的“碧”“青”,则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江水碧绿的图景。

此外,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2)赏析作品形象。

鉴赏古诗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诗中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

古诗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
菊——隐逸、高洁;
梅——坚强、不屈不挠;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
柳、折柳——送别、留恋、伤感;
鸿雁——思念、孤独;
子规——悲惨、凄恻;
沙鸥——飘零、伤感;
江水——时光的流逝;
酒——欢悦得意或失意愁苦;
明月——团圆或思乡;
夕阳——失落、消沉、思念或珍惜美好的人生;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人生的坎坷;
云、秋蓬——游子漂泊不定;
(3)理解思想内容,把握情感态度。

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情感态度,包括概括内容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领悟作品的情感态度,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古诗的提示入手,理解内容和情感。

古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以有益的启示。

②从关键句子(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入手,分析概括思想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特别是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语句来把握作品的情感主题。

③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及语言风格入手,准确理解作品的旨趣,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人生志趣。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或豪放,或婉约,或朴素自然,或清新飘逸,或沉郁顿挫,或淡雅高远,或雄健高昂,或悲壮苍凉,或
清丽婉约。

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古诗中常见诗人的风格:
李白:雄奇夸张,想象浪漫,愤世嫉俗
苏轼:旷达豪放
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心系天下
岑参:抒写边塞将士雄风
辛弃疾、陆游:报国、爱国豪情,激愤之怀,
李清照、柳永:细腻情怀,婉约凄切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

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④从具体内容、诗歌类别入手,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古人说,“诗言志”、“诗言情”。

在我们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根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和类别,最为常见的情感主题是:
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

⑤从赏析古诗(词、曲)的表达技巧入手,分析诗(词、曲)句的含义,探究其作用。

古诗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以此来分析含义,探究作用。

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就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高洁。

总之,在阅读古诗时,要在分析试题的具体要求基础上,把握解答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仔细阅读,品味诗句,寻找到答题的最佳角度,推断出理想的答案;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运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小处着手,切中题旨,简明扼要,语言流畅。

如鉴赏王维的《鹿柴》,我们可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摹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然后简洁地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的氛围特点——幽静,分析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以声衬静,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再根据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来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文言文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题考点解读。

1.选文范围:注重内容的教育性和故事的浅易性。

(1)内容的教育性。

所选文段来自课外,有一个健康而有教育意义的主旨,让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受到一次真、善、美的人文教育。

例如:
*2010年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黄山谷的虚心好学、刻苦努力。

*2009年选自《汉书朱云传》——汉成帝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

*2008年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桑怿有勇有谋。

*2007年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王猛嫉恶如仇,执法如山。

*2006年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欧阳修胸襟开阔。

*2005年选自《三国志王粲传》——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品格。

*2004年选自《南史范缜传》——范缜事母至孝,博学多才。

*2003年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文天祥有高尚的名族气节。

*2002年选自《新唐书王勃传》——王勃文采出众、与众不同。

(2)选文的浅易性。

主要表现在选文的故事性强,有人物有故事,写人为主的记叙类短文占绝对优势,有情节的故事(叙事文)也有潜在的命题价值,尤其是富有江西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这类作品潜在地考查着考生能否正确的认识与评价材料中的人与事,考查着考生思想认识水平、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与低。

所选用的文章是课外短小的语段,阅读量少,大多在百字左右,生僻字用注解、注音,使之化难为易,变深奥为浅显。

2.考查内容:注重朗读的完整性、字词的常见性和理解的整体性、思维的活跃性。

(1)朗读的完整性。

要求理清句子结构,不读破句,朗读流畅。

(2)字词的常见性。

被测字词常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曾学过;二是该词语可以根据前后文义进行推断。

(3)理解的整体性。

一般从文章主旨的理解,人物性格品质的概况,前因后果的分析,谈谈感想甚至说说看法评价等角度设题。

这种命题走向,允许考生自主,答案相对灵活。

(4)思维的活跃性。

体现在设题的跨度大、答题的思路广、答案的自主性强。

具体而言,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

常见的考点有:
①正确诵读:读音、节奏(停顿)、语气。

②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③把握文言虚词:常用文言虚词。

④翻译文言语句,注意文言句式。

⑤理解句子含意和作用。

⑥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

⑦分析人物形象(人物评价)、概括中心意思、归纳主题思想。

⑧体验感受、问题探究、能力迁移。

3.试题形式:形式稳定、难度适中、强化基础、注重联想。

近年来,中考文言文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朗读停顿,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句意,把握文章重点,概括文章中心以及开放性试题等,主要题型有客观题(主要是选择题)、主观题(填空题、简答题、评价表述题)。

(三)文言文阅读复习备考对策。

1.明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文言文学习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同时在“评价建议”中要求:“评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中考语文学科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分值:10分(2009年以前12分)。

2. 归类梳理教科书文言文相关知识。

(1)篇目(数量):37篇,其中背诵推荐篇目16篇。

(2)文体特点:记叙类(写人记事)、非记叙类(写景、议论)。

(3)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背景知识。

(4)文言知识:诵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5)古代文化常识。

3.针对考点进行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注意平时加强朗读方面的训练,加强重点字词的积累,只要把各方面的基本功练扎实,很容易完成文言文的考查任务。

有些题型虽然算不上什么新颖,是考功底的。

平时要多读多看多查字典,厚积薄发;多思多练,熟能生巧。

(1)朗读停顿类。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示例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2010年江西省)
示例2: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2009年江西省)
示例3:力过数人而有谋略(2008年江西省)
示例4:秦坚自河东还(2007年江西省)
示例5: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006年江西省)
示例6:时邕才学显著(2005年江西省)
示例7: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2004江西省)
示例8: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2003年江西省)
答案: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2、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3、力过人数/而有谋略 4、秦坚/自河东还 5、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6、时/邕/才学显著(划出其中一处即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 7、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划出其中一处即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 8、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
答题思路:朗读停顿类试题分值为1分,按理应该只划分一处,这样答案更明晰,不易混淆,也有利于试卷评改。

做这类试题,首先要将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弄清其句式结构。

其次,遵循“整体语义原则”的朗读规律,读顺句子。

最后,依据句式句意在不读破句的前提下划分一处。

考生应特别注意四种特殊句式: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前置或者后置),主谓句式,动宾句式,并列句式。

方法指导:多诵读,培养语感。

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要注意通假异读、古音异读(如“可汗”:kèhán)、破音异读(如“食之不能尽其才”的“食”读“sì”,“陈胜王”的“王”读“wàng”)。

读出语气。

要求诵读时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注意节奏和停顿。

①主谓之间可停顿。

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结构,诵读时要停顿。

例:禽兽之变诈 / 几何哉,这里“禽兽之变诈”是主语部分,“几何哉”是谓语部分,中间要停顿。

又如:可爱者 / 甚蕃土地 / 平旷,屋舍 / 俨然其一 / 犬坐于前吾 / 视其辙乱
②谓宾之间可停顿。

宾语也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独立性较强,谓语中心语和宾语之间一般也要停顿。

例:衔 / 远山,吞 / 长江,这里“衔”和“吞”是谓语中心语,“远山”和“长江”是宾语,中间要停顿。

又如: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
燕雀 / 安知 / 鸿鹄之志哉
广 / 故数言 / 欲亡
③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连接可停顿。

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用作状语的成分,文言文中往往后置用作补语。

如果介宾短语作补语,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例:受任 / 于败军之际,奉命 / 于危难之间,这里“受任”“奉命”都是谓语中心语,“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都是补语,它们之间要停顿。

④分清单音和双音,单音词间可停顿。

文言文里常有两个单音词恰好在现代汉语中组成了一个双音节词,意义也有所不同,诵读时要辨认清楚。

例:中 / 间 / 力拉崩倒之声。

这里“中”是中间的意思,作主语;“间”是夹杂的意思,作谓语中心语,它们之间要停顿。

又如:可 / 以 / 一战天 / 将降大任 / 于 / 是人也
⑤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分句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在其组合中,常用到关联词语,这些关联词语之后可停顿。

例:故 / 君子 / 有不战,战 / 必胜矣
先帝 / 创业未半 / 而中道崩殂
⑥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可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首,总领全句乃至全段,如“夫”“盖”“若夫”“至若”等,诵读时可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至于 / 负者 / 歌 / 于途,行者 / 休/于树……这里“至于”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至于”后面应停顿,否则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又如:若夫 /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夫 / 战,勇气也
盖 / 大苏泛赤壁云
(2)解释字词类(主要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示例1:(1)罢()(2)从()(2010年江西省)
示例2:(1)廷()(2)已()(3)易()(2009年江西省)
示例3:(1)缚()(2)走()(3)善()(2008年江西省)
示例4:(1)为()(2)患()(3)市()(2007年江西省)
示例5:(1)类()(2)是()(3)夸()(2006年江西省)
示例6:(1)奇()(2)一()(3)识()(2005年江西省)
示例7:(1)少()(2)从()(3)善()(2004年江西省)
示例8:(1)书()(2)涕()(3)殊()(2003年江西省)
答案:1、(1)结束(完了,停止) (2)跟随2、(1)在朝廷(2)停止(3)换掉3、(1)绑,捆绑(2)跑,逃跑(3)善于、擅长 4、(1) 做、担任(2)祸害、灾害(3)集市(意思准确的其他答案均给分)5、(1)像 (2)这 (3)夸耀(炫耀)(意思准确的其他答案均给分)6、(1)看重(以……为奇) (2)全(满) (3)记(意思准确的其他答案均给分)7、(1)年少 (2)跟从 (3)好(意思准确的其他答案均给分) 8、(1)写(书写等)(2)眼泪(泪、泪水等) (3)特别(很、十分等)
答题思路:这些词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都是要求积累的重点字词,一般都可以在学过的典范文言文中找到答案;即使不是文中出现过的,那根据前后文意判断即可解决。

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多培养语感。

以2007年的三个例子来找课文中的原型:(1)做、担任(2)祸害、灾害(3)集市(意思准确的其他答案均给分)
方法指导:多积累,归类整理。

这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典范的实词的解释,遇到这些实词,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

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

例如2006年江西省中考题中有对“是时朝廷虽尝禁止”中“是”字的解释,回顾我们学过的知识,“是”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动词,一种是代词“这”,如“是年”,“是日”,很明显,此处“是”的释义为“这”。

如果课内没有,而且难以判断意义,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中考着重考查对关键实词的理解,试题选材在课外,考点却在课内,因此对课内文言词语的归类整理很有必要。

常用文言实词的积累。

常用文言实词的归类整理,主要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数量词的用法等。

常用文言虚词的积累。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灵活,而且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时,中考题中也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虽然很多,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

比如说“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去”“调节音节的作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找到合适的义项。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

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然、则、乃、以、为、于、且、者、乎、耳”等。

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几点:
①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的主要用法有:
A、用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

(其乡人曰)
B、指示代词。

那;这;其中。

(其一犬坐于前)
C、用做副词,相当于“大概”、“恐怕”、“也许”,表示猜测语气;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不便译出。

(其如土石何?)
②根据语言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译出虚词的含义。

③注重平时的积累,把握其用法规律,可制作学习卡片帮助记忆。

(3)翻译句子、表述句意类。

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示例1: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2010年江西省)
示例2: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

(2009年江西省)
示例3: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009年江西省)示例4: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

(2008年江西省)
示例5: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2007年江西省)
示例6: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2006年江西省)
示例7: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2005年江西省)
示例8:选出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

”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 (2004年江西省)
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马车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C、刘王献家门前乘马车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D、刘王献家门前乘马车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示例9: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2003年江西省)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答案:1、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2、朝廷大臣都尸位素餐;杀佞臣张禹可以警戒他人3、辛庆忌认为朱云一向狂颠耿直,假如他的话说得对,不可以杀他;即使他的话说得不对,也本该宽容他。

4、但桑怿并没有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

(答道大意即可)5、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答道大意即可)6、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

(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 7、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的一字不差。

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

(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8、D 9、B
答题思路:看几年来江西省文言文阅读中“翻译句子类”试题,当要求翻译的句子难度过大时,一般用选择题来降低难度;当要求翻译的句子相对简单时,一般说准大意,关键字词把握准了即可。

请记住: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

另外,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信”(忠实原文)、“达”(表达明确)、“雅”(富有文采)。

文言文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游刃有余。

方法指导:多训练,掌握规律。

▲掌握基本方法:
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