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匆匆》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匆匆》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1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描述一个事物,说它“是世界上最多的,又是最少的;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是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是最不被人重视的,又是最令人惋惜的。

没有了它什么也做不成。

”你知道他描述的是什么吗?
生:时间。

师: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纷纷写出自己对时间的感悟,咱们今天就先来欣赏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吧。

看老师写课题。

大家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掉了。

没有这一点是什么字呢?
生:勿。

师:能组个词吗?
生:勿庸置疑、请勿吐痰、请勿踩草?
师:注意加上了这一笔点,它就变成了“匆”,你们瞧,咱们汉字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呀。

好,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匆匆。

师:平舌音读准了。

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1:读到这两个字,我仿佛看到了一大早,大人们急匆匆地赶着上班,我们学生拿着早点赶着上学的情景。

生2: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人们急急忙忙赶车的画面。

生3:我看到是妈妈傍晚赶着买菜、做饭时的样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阅读时,不管是一段话还是一句话,哪怕是一个词,都能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画面,这样读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刚才大家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时间的匆匆跃然纸上的呢?咱们来打开书,认真地读课文。

点评:在课堂上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指导,在教学中找到契机就渗透,学生的习惯也就日积月累的形成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一遍读课文,要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如果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

生读课文,按要求学习。

(教师巡视辅导、评价。

)
师:大家预习时读了课文,现在又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些感受想说说了,但我觉得读得还不够,我们还得用心去与作者对话,咱们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懂了的地方快一点读过,不懂的地方再多琢磨琢磨。

生再读文章,思考。

师:现在咱们可以谈一谈了。

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生:课文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师板书:珍惜时间)
师:文章说时间过得很快,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知道的。

(教师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咱们在熟读课文后,文章内容就显现出来了。

内容清楚了,那咱们还要读书吗?你觉得该做些什么?
生1:我们还要抓住重点词句来读书。

生2:我们还要深入地理解课文。

生3:我们还要去品读,去体会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

师:那我们现在就细细地去品味语言,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尽管提出来吧!
生1:作者是真的不知道时间在哪里吗?
生2: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生3:作者为什么说“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
生4:作者写“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朱自清先生写了那么多文章,怎么还说“赤裸裸的回去罢”呢?
点评:整体感知,质疑问难,在我们的常规课上是一定要做的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即使是在公开课上同样扎扎实实。

三、再读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

看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
的问题能不能迎刃而解。

(出示CAI)
“头涔涔”“泪潸潸”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
生:一想到时间的流逝就头痛脑胀,流汗,流泪不止。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为时间的流逝着急到流汗,流泪的地步,至于吗?同学们,要真正读懂这一句话中蕴涵着的感情,仅就这一句孤立地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要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去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你才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点评:文章很长,内容很多,如何入手?平铺直叙的“平推式”,学生学得累,印象还不深,要找到一个关键点切入,教学突出重点。

这个关键点就是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精妙处,语言运用经典处,突出中心关键处。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1~3段,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者你很喜欢的句子,圈一圈,划一划,作作批注,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就与小伙伴交流交流,探究探究。

(师巡视,参与合作学习) 师:当我们用心去与作者对话时,你一定也读懂了作者的心。

把你的体会,你的智慧说出来。

让我们都变得智慧起来。

生:我喜欢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生情不自禁读了起来)
师:你能注意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这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方法。

燕子,杨柳,桃花,它们走了,没关系,在来年的春天都会回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该怎么读呢?
生练习读句子。

(教师指导读出“去──来”“枯──青”“谢──开”的充满希望。

)
师:读得真美,但是,作者主要是要说这个意思吗?大家接着读读,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生: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是呀,写这个排比句是为了更加鲜明的对比出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苦恼与沮丧。

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但是,聪明的??不复返呢?”(男女同学分别读出这两个层次。

)
师:朱自清先生的这段文字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语言,就是这份质朴无华,使我们读起来特别亲切,自然,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美。

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很抒情的读第一自然段。

师接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当老师情不自禁读起这一段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跟着老师一起读了,读到这里,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1:我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

生2:我觉得时间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悄悄的溜走了,我们都没有觉察到。

师:想看看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情景吗?来,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师声情并茂旁白:“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
前,这时,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的这浩翰的大海里。

”同学们,你看得到那一滴水吗?你听得到那一滴水的声音吗?(看不见,听不到) 那你又联想到了什么呢?
生1:一滴清透的小水珠落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里不见了,那只是一瞬间。

我们根本就来不及看到,根本听不见它的声音。

生2:时间就好像这一滴水,一去不复返了。

师:是啊,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稍纵即逝啊!把作者的叹息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算一算,空虚了,溜走了的这八千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年呢?
生:约23年。

师:比较一下,为什么作者不用23年,却要用八千呢?
生:更显得数字多,逝去的年月多。

更让人惋惜。

师: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23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生纷纷:焦急、难受、猛醒、后悔、紧张、痛惜,害怕、惊慌失措??
师:那么,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这种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
生再感情朗读。

师:一想到这些,作者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又扣到这一句)生多种形式练习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评价指导:
你的声音很低沉,我可以听出你内心的沉重。

你的声音很高亢,你是激动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啊;你的语气虽然平静,我却听出了你的心情并不平静。

师:读着读着,我们渐渐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感慨又通过大家的读表达了出来。

大家一起来读这一句吧。

生齐读这个句子。

点评:在课堂上把握课文的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师:我们的日子究竟是怎样一点一滴地滴在时间的流里的呢?你能通过你的读把我们带进作者的小屋,让我们仿佛看到他那茫茫然跟着旋转的样子,体会到他的无奈么?(出示CAI)
生朗读第三段:“去的尽管去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音乐配读)
师: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生1:我觉得这句写得好:“洗手的时候??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

生2: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溜走了,飞走了,让我们感到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师: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
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读──
生读文。

师: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读──
生读文: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生接读“于是──??)
点评: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课堂上以读为主,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体味语言文字之美;通过读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师:大家读得入情入境,看来,作家的这份迷茫,这份留恋,这份无奈已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去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
生动笔进行片段练习。

师: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
生1、2、3念读自己的作品。

师: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
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点评:学生年纪小,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也是这篇文章由初三下放到小学六年级后,老师们感到比较难教的原因之一。

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唤起学生的些许共鸣。

练笔既让学生学了写作,又拉近了与作者的感情。

师: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董老师的将近两万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作者又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读──(又回扣这一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点评:以上的教学环节整体性很强。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和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读着读着又回扣到关键句,使教学显得很紧凑。

情感集中。

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非常明确。

师:时光就是这样稍纵即逝,在我们的叹息中闪过去了。

读到这里,我真有一种坐不住了的感觉,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自己以前浪费了好多时间,真是惭愧呀!
生2:原来,时间就是这样在我们发呆时,在我们玩电脑游戏时过去了,我觉得我没有去珍惜时间,以后我要做珍惜时间的孩子。

师:我们看看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合作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读着读着,你又能悟出些什么来呢?
生:我认为作者不甘心就这样。

师:不甘心,说得好。

你是从哪里读出他的不甘心呢?
生:我从文章这里感受到的:“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出示CAI)读书是得咬文嚼字地去品,去悟的。

大家注意到两个“赤裸裸”写法一模一样,意思一样么?
生:不一样。

前一个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是指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

师: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么一遭呢?”。

师:读出了作者的不甘心。

作者是在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在拷问自己的心灵呀!大家是否知道,其实,二十三岁的朱自清已从北京大学毕业,已经有一些作品问世了。

可他还是对自己不满足。

正因为他此时有了这样严肃的思考,不甘心慵慵碌碌度过一生,这一生中才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呀!你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吗?
生纷纷:《背影》、《荷塘月色》、《春》、《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师: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吧。

生:读文“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这一遭啊?”
点评:除了紧扣文中用词用语的精妙,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利于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现在,这一课内外结合的做法越来越使孩子们尝到甜头。

四、紧扣前后呼应句,引导从内容想开去
师:(出示CAI──首尾呼应的两个句子)同学们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生:首尾呼应。

师:那么,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作出回答呢?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作者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回答了的。

在文章中的字里行间中回答了。

生2: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

生3:就连朱自清先生都觉得自己没能很好地抓紧时间做贡献,更何况是我们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谈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仅仅是让我们珍惜时间吗?
对呀,同时也是让我们珍惜──生齐答:珍惜生命!
五、课外阅读拓展
师:老师也送给大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吧!(出示CAI,配乐朗读)
师:介绍朱自清读物若干,大家可以去读一读。

《匆匆》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2
一、教材简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

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匆匆》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
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__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二、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三、教学准备:
VCD、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
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

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

“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
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

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

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

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

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

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

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
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
《匆匆》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蒸融徘徊、旋转挪移”等词语。

2、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无奈惋惜和不虚度此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检查自习
1、揭题
⑴、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⑵、围绕文题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
2、了解作者
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配乐诵读,要求: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课文主要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蒸融徘徊、旋转挪移”
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自己读一遍。

3、指名读
4、有不同想法吗?
5、(特别指出:旋转的转,改变方向的时候读
6、zhuǎn。

读zhuàn而围着一点,可以组成什么词?)
7、“徘徊”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猜词法、等)
8、“蒸”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注意姿势。

9、指名屏幕上的读句子。

纠正全班齐读。

10、“确乎”可以换成哪个词?(提示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