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腐病的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白腐病[Coniothyrium diplodiella(Speg,)Sacc,]俗称“水烂”或“穗烂病”,是危害葡萄果实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1,2]。
1878 年首先在意大利发现(1,19),我国1899 年最早报道发生。
目前,该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北部地区。
白腐病的发生、流行取决于病原菌、葡萄苗木和环境条件,其中气象条件起着重要作用,尤其田间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对其病害程度有较大影响,(3)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葡萄及其加工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每年
因管理不当或防治不及时, 造成葡萄产量损失在20% ~ 50%, 严重年份在80%以上, 甚至绝收[ 4,5] 。
1 病原
葡萄白腐病属传染性病害,病原菌为白腐盾壳霉真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speq)Sacc],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垫壳孢属,病菌主要是随病果粒、病枝蔓等落在土中,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组织中或土壤中越冬(9,12)。
病部长出的灰白色小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产生于表皮下子座内,成熟时呈暗褐色、球形,具孔口,直径为100 ~ 150 μm,具垫状结构,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成熟的分生孢子单胞,浅褐色至暗褐色,椭圆形或卵形,表面光滑,内含1 至多个油球,大小为7,8 ~ 13,3 μm×4,3 ~ 6,0 μm。
(11)分生孢子器底部壳壁凸起呈丘形,其上着生无分枝、无分隔的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单胞、卵圆形或梨形一端稍尖的分生孢子(10),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
能萌发,在幼果浸汁中也不能萌发,在成熟果汁中萌发率可达90%以上(11)。
散落于地面及表土中病残体的大量分生孢子,是来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3 年以上。
在僵果上分生孢子器的基部,有一些密集的菌丝体,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穗粒标本中可存活10 年以上。
病孢子借风雨传播,经枝梢伤口侵入,潜育期6~8 天。
病菌最适合温度为26~30℃,病孢子13~34℃均能发芽,在空气湿度95%以上时,发芽率达80%以上。
(12)
2 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果粒、果梗、穗轴、枝蔓、叶片等绿色组织,以果实受害严重,枝蔓次之,属生长后期病害(6)。
2,1 果穗
果穗感病,接近地面的果穗尖端, 其穗轴和小果梗最易感病。
一般先从接近地面的果穗开始发病, 首先在小果梗或穗轴上发生浅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逐渐蔓延至整个果粒。
(18)果实在上浆前发病,由于病果糖分很低,易失水干枯,深褐色的僵果往往挂在树上长久不落,易与房枯病相混淆;果实在上浆后感病,病果不易干枯,受震动时,果粒甚至全穗极易脱落(7)。
被害果粒发软,,呈灰白色, 有特殊的土腥味,发病后期,在并不产生黑色小点。
2,2 枝蔓
枝蔓发病, 在损伤处、新梢摘心处及采后的穗柄生处, 特别是从土壤中萌发的萌蘖枝最易发病。
初发病时, 病斑呈污绿色或浅褐色、水浸
状, 随着枝蔓的生长, 病斑逐渐向上下两端扩展, 变褐、凹陷, 表面密生白色小粒点(7)。
后期病部渐干, 成灰白色或灰褐色, 其上着生无数小黑点, 严重的病部外围仅留一些纤维状组织, 包围着干枯的木质部(8),常纵裂成乱麻状。
2,3 叶片
叶片发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沿主脉两侧发生灰绿褐色的大型病斑。
病斑呈水浸状,边缘颜色较暗,并带有绿色晕,逐渐向叶片中心扩展,呈现不明显的同心环纹,上生灰色小点,病斑后期变成红褐色,常呈现较大的三角形或多角形,干枯后极易破裂,严重时全叶枯死。
2,4 根蘖
根蘖近地表部分和地下部分发生白腐病时, 皮层溃烂, 病部缢缩。
有时在病上部形成一个瘤状愈合组织, 严重的上部枝叶枯萎, 最后死亡。
3 发生规律
高温、多雨、高湿和伤口是病害流行的条件,白腐病菌为弱寄生菌,主要由伤口侵入,如田间操作的机械伤、虫咬伤以及风害、雹害造成的伤口等,小果梗的密腺、叶片的水孔、气孔等也都是病菌侵入的门户。
(13)高湿和伤口是病害大发生的关键因子。
一般病害发生早晚和流行期的长短取决于雨季到来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雨季来得早,发病也早,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流行(17)。
每下一场雨,就出现一大批病果。
遇暴雨,冰雹以及严重暴晒、日烧,便将引起此病大流行(16)。
降雨量和田间湿度的变化对白腐病分生孢子影响较大,
雨季越早, 雨量越大, 越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
(15)分生孢子靠雨水溅散而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
从幼果期至成熟期,可以不断引起重复侵染。
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病菌一般不侵染无伤口的果粒,但可直接侵入果梗和穗轴。
在适宜的条件下,该病的潜育期最短为3 d, 最长8d,一般5~ 6 d。
侵染适宜温度24~
27 ℃。
由于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因此该病流行性很强。
风雨、昆虫是该病传播的主要媒介。
雨水不仅把带有分生孢子的土壤颗粒飞溅到果穗和接近地面的新梢上,也是孢子萌发侵染的主要条件。
因此,6 月上中旬降雨次数的多少和降雨量的大小决定当年白腐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一般6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为盛期(13)。
夏季高温多雨,尤其阴雨连绵的天气易造成病害流行。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果园发病严重。
栽植方式与病害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一般篱架栽植的葡萄比棚架栽植发病重。
在离地40厘米以下处结的果穗染病最多,60厘米以上较少。
(14)
4 防治技术
葡萄白腐病病原菌对绿色组织侵染很早,植株发芽后即可侵染幼嫩组织,以花序最易感染,田间以叶柄感染量最大。
带病的葡萄幼茎,叶柄,卷须,花序,果梗及果实等,修剪落入土壤,当年可在其上形成抱子,后期危害果实。
防治上应注意发芽后立即喷药保护,将整枝打权修剪下来的枝叶带出田间。
在果实生育期,病原菌均可形成侵染,呈现两个高峰期。
第一次侵染
高峰在5 月下旬花期或幼果期,随早期一次性20mm以上的降水早晚而前后移动;第二次高峰在7 月上旬以后,侵染量的大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23)。
两次侵染高峰均是防治的关键。
防治葡萄白腐病应从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性和控制侵染和发病条件以及做好病害发生的预测,及时喷药防治等方面着手进行综合防治(21)。
4.1 农业防治
4.1.1清除病原及时清除树上和地上的病穗、病粒和病叶等,集中深埋,不仅可减少再次侵染,也可减少越冬菌数量。
秋季落叶后,彻底清除园内病枝、病叶、病果等病残组织,减少越冬病原。
4.1.2加强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①合理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花前追施适量氮肥,促进枝蔓生长。
结果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并适当补施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②合理修剪,提高结果部位,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及时绑蔓、摘心、去副梢和适当疏叶、疏果,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搞好排水工作,防止郁闭,降低湿度。
③开花前,树干下覆盖地膜防效很好。
生长季节及时摘心、修剪副梢,使之通风透光;果园排水降湿,适当提高果穗离地距离,可减少病菌侵染。
④改善架向、架式,把立架改为棚架,把东西架向改为南北架向,有利于通风透光。
提高结果部位,搭架时第一道铁丝距离地面60 厘米以上,减少地面病菌侵染底层果穗的机会(22)。
抬高枝蔓,必要时可摘除触地果穗、叶片,果穗部位要离开地面40~50 cm,减少土壤中病菌的飞溅传播。
4.2药剂防治
4.2.1铲除越冬病原菌在葡萄发芽前向树上和地面上喷3~5 波美度石硫合剂、50%福美胂200倍液或5%克菌丹200倍液,对消灭越冬病菌有良好效果,并可兼治炭疽病、白粉病、霜霉病、褐斑病等。
包括地面、架杆都要均匀喷布(20)。
4.2.2地面撒药重病园可于始发期向地面撒施灭菌药,如福美双1 份、硫磺粉1 份、碳酸钙2 份,混合后每667m2 撒施1.5~2kg,每隔半月撒1 次,共3~4 次,同时喷施500 倍绿风95,或灭菌肥Ⅱ型3000 倍液,各喷2~3 次。
因白腐菌抗铜力较强,喷波尔多液防治效果不佳。
4.2.3喷药防治葡萄白腐病,采用福星、正欣、精本、叶美连续施药3 次,(隔10d1 次)药后20d的防效均在81%以上,值得生产上推广应用,提倡农药交替使用。
(28)套袋、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000 倍液和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效果较好(25)。
试验证实(26),10% 世高水粉散颗粒剂和78%科博可湿性粉剂均为防治葡萄白腐病的良好药剂,其中以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效果最为显著,持效期亦较长。
10% 世高水分散颗粒剂属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应于发病初期开始施药,使用浓度以1 500~2 000 倍液为宜,施药间隔期10~15 天, 使用中不宜连续多次喷施,应与其它保护性杀菌剂交替使用。
78% 科博可湿性粉剂属保护性杀菌剂,应于发病前开始施药, 使用浓度以400 倍液左右为宜,施药间隔期为10 天左右。
为提高药效,雨季可在药液中加入2000倍的皮胶或其他展着剂(27)。
若在雨前喷药,雨后要及时补喷,以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用药时,要将两种
以上的药剂交替使用,以减少病原菌的抗药性。
4.3关键时期选用无公害农药科学防治。
白腐病从葡萄幼果开始至成熟均可由病菌不断重复侵染而发病,在常年重发区、多雨年份,药剂防治宜早不宜迟。
药剂防治最好选用杜邦福星乳油或50%丙环唑微乳剂7500 倍液喷雾,在药源缺乏时也可选择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12.5%戊唑醇微乳剂1875 倍液防治,提倡交替使用农药,采收前半个月停止用药(24)。
(1)刘长远,赵奎华,王克,等,我国葡萄白腐病菌分类地位的重新确
定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9,29(2):174~176,
(2)陈彦,刘长远,赵奎华,等,葡萄白腐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沈
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40~844,
(3)齐义君,孙丽华,王建国, 昌黎酿酒葡萄白腐病分生孢子发生的
气象条件分析河北果树 2010(4):6-8
(4)叶永刚, 陈绪堂, 葡萄白腐病原菌的侵染和防治研究[ J], 果树科学,1986( 3): 41- 45,
(5)赵奎华, 刘长远, 杨军, 葡萄病害防治[M ],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 6,
(6)王峰,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河北果树,2007(2):23-27, (7)马改桃, 李炳静, 阎少琴,等,葡萄白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研究与探讨,2007(4):47-48
(8)霍兆志,葡萄白腐病识别及防治方法, 河北林业科技,2008(3):68,
(9)顾文祥,葡萄白腐病的发生及防治, 云南农业,2005(2):8, (10)姜磊,安建强,刘晓杰,等,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果农之友,2003(3):33,
(11)郭继平,葡萄白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植物保护,28页(12)杨玉凤,高春燕,郝传春,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烟台果树,2008(4):40
(13)罗佳,谈谈葡萄烂果的综合防治措施,绿色植保,2011(2):36-37,
(14)王国兴,葡萄白腐病及其防治,
(15)孙丽华,张宝贵,陈连友,酿酒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32):18179-18181,
(16)黄成布葡萄白腐病的症状识别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农林科技,2010(6):250,
(17)夏风,王向阳,黄娟,等葡萄白腐病发生规律及测报方法,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2):122,
(18)武泽民,卢立华,姜化德.等.葡萄白腐病的发生调查及防治实验.中国果树,2009(4):42-46.
[19] PETRAK F. Index of fungi 1922- 1928[M]. London: The Commonwealth Mycological Institute, 1953.353.
(20).杨玉凤,高春燕,郝传春,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烟台果树,2008(4):40-41.
(21)王小波.葡萄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农药市场信息,2011
7:47.
(22)薛德坤,葡萄白腐病重发原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科学种养,2009 4:27-28.
(23)叶永刚,陈绪堂.葡萄白腐病病原菌的侵染和防治研究.果树科学.1986(3):41-45.
(24)薛德坤.近年来葡萄白腐病重发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14-115.
(25)赵玉辉,李铁晖,郭印山.葡萄白腐病与炭疽病药剂防治试验.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5,3:44-45.
(26)冷德训,姜好胜,迟美芳.等世高等杀菌剂防治葡萄白腐病试验.中国果树,2002(6):30-31.
(27)赵明安.葡萄白腐病的田间诊断及科学防治.山西果树,2011(5):55.
(28)范七英.4种杀菌剂防治葡萄白腐病试验初报.农家之友,2009(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