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 新人教必修4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角度 联系的特点
[预测题型:选择题]
【典例2】► (2011·广东文综,33,4分)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
们将14种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摄氏度左右
的水“一锅烩”,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据
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
[易错] (1)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 存在着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2)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错误。当各个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 功能就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当各个部分以无序、欠佳的 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就小于部分功能 之和。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 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基本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 意性。
③看到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通过分析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和全球的不同
影响,说明了该政策的利弊,③④符合题意;①属于形而上学
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训练2】► (2010·课标全国)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 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 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 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 )。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正确理解联系的条件性 (1)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 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发展,又在一定条 件下趋于灭亡。任何具体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 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 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3)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 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训练3】► 人类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忘记对大自然的 责任和义务,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与河流伦理意识,
在防止水对人类伤害的同时也要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在
开发利用河流的同时也要珍惜保护河流。上述观点的哲学
依据是
( )。
①实践的历史性 ②发展的曲折性 ③矛盾的客观性
④联系的普遍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 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 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的。 (2)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 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4)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 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82022/1/182022/1/182022/1/18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重点突破】
1.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1)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 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 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二者相互渗透, 不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辩 证的唯物论,它全面、联系、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 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 主义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 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 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 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强调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
பைடு நூலகம்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
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
,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
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题干中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表明该公 司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联系,故①应选;以前秸秆综合利 用效率不高而被废弃,现在能被制造成结实耐用的板材并 深受欢迎,说明该公司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了新 的具体联系,故②应选;③与题意不符;④强调的是联系 的客观性,也与题意不符。故选A。 答案 A
3.关于联系特点的比较 联系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 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 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每年各省份在此均有 命题,既可能出选择题,也可能出主观题。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高考考点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
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考查重点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关注热点
(1)关注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个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可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对应训练
【训练1】►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就美联储“定量宽松”政策发表评论 称,就创造美国就业和保持美国低通胀率目标而言,这一政策
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角度来讲,该政
策对全球来说并不是优化的选择,而且会带来副作用。该评论
( )。 ①坚持绝对不相容的对立思维 ②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解析 “在防止水对人类伤害的同时也要防止人类对水的
伤害,在开发利用河流的同时也要珍惜保护河流”体现了
用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D
考点二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理解联系 的含义,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 义。
【知识梳理】
[预测题型:选择题]
【典例】►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
么也看不见。”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属于
( )。
A.辩证法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解析 “纯粹的光明”和“纯粹的黑暗”都是不存在的,唯物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
个方面,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 辩证
法
形而 上学
基本观点
根本 观点
主张用联系的、 发展的、全面 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 矛盾
主张用孤立的、 静止的、片面 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 矛盾
分歧的三个方面 根本分歧
①联系的观点与孤 是否承认矛 立的观点的对立; 盾,是否承 ②发展的观点与静 认事物的内 止的观点的对立; 部矛盾是事 ③全面的观点与片 物发展的源 面的观点的对立 泉和动力
【重点突破】
1.如何理解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联系是不矛盾的 (1)对于联系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 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必须以坚持事 物的客观性为前提。 (2)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 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创立或取消了事物自身的 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联系 都不可能建立。 (3)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 的状态。
命题角度 联系的客观性 [预测题型:选择题]
【典例1】► (2011·课标,19,4分)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 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
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
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
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 )。
3. 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 (1)矛盾的观点与联系、发展的观点都科学地揭示了世界 的存在状态,都是唯物辩证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联系构成发展;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泉。
★ 本考点属于高考的冷点,备考时一般掌握即可。
命题角度 唯物辩证法
(2)关注德班气候大会,可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大会的过程及 最终结果。
唯物辩证法 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名师点睛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联系、整体、部分、系统 联系客观性要求、联系多样性要求、整 体和部分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论要求
状元笔记
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联系客观性的理解。无论是自在事 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客观的。A 项表述错误,哲学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 律;B、C两项表述错误;D项正确反映了材料意思,即使 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故选D。 答案 D
答案 A
对应训练
【训练1】► (2012·试题调研)漫画反映的 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 )。 A.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B.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C.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解析 漫画强调的是四个方面的有 机配合。 答案 C
协调一致
【训练2】► (2011·贵阳模拟)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 A.辩证否定的观点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实践观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结构和主干知 识的识记、理解和鉴别能力。辩证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要 求,联系观、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践观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的观点。 答案 B
考点一 唯物辩证法
知道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心,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知识梳理】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2)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 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 证法的两个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