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捻转血矛虫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捻转血矛虫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作者:侯宝香,郑铁,赵宝财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7期
侯宝香,郑铁,赵宝财
(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黑龙江双鸭山155600)
摘要:羊捻转血矛线虫病也叫做捻转胃虫病,是由于第四胃即皱胃、真胃内寄生有捻转血
矛线虫而导致消化道寄生虫病,有时也会在小肠内寄生。

由于虫体具有较轻的致病力,容易导
致发病,且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属于一种危害严重的消化道线虫病。

病羊会发生贫血,机
体日渐消瘦,甚至发生死亡,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羊;捻转血矛虫病;生活史;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 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7-0111-01
1 病原及生活史
捻转血矛线虫主要在羊等反刍动物的真胃及小肠内寄生,虫体呈毛发状,吸血后体内消化
器官呈红色,而生殖器官依旧呈白色,且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在因含血而呈红色的肠道周围,
形成外观类似红白线条相间的“麻花状”。

成虫在宿主体内排出的虫卵能够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在外界环境温度、湿度以及氧气适宜
的情况下,经过蜕化依次发育发育为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幼虫。

其中第三期幼虫才能够使
宿主感染,也叫做感染性幼虫。

宿主食入感染性幼虫后,在体内进行一系列的移行、发育变位
成虫,并寄生在其胃和小肠内,成虫只能够生存长达1年。

虫体不仅能够通过直接吸血和创伤
胃壁发生持续出血而导致贫血,还能够分泌毒素使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消化液分泌紊乱,
阻碍饲料的消化吸收,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症状,如营养不良等,严重时会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

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发病初期,病羊表现消化不良,部分发生腹泻,部分发生便秘,腹泻时会排出黑褐色的粥
样粪便,在肛门尾部和后腿附着。

服药后能够有所好转,但只要停药就继续发生腹泻。

接着导
致机体消瘦,发生贫血,无法跟上羊群,精神沉郁,可视黏膜、眼结膜明显苍白。

四肢无力,
部分甚至卧地后无法站起,但触诊每个关节没有发热和痛感。

发病后期,部分病羊颌下会发生
水肿,最终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

成年羊、羔羊都能够死亡,其中羔羊死亡率相对较高。

主要是消化道发生病变。

瘤胃内存在少量的草料,瓣胃、网胃、瘤胃黏膜正常,没有出现
充血、出血,但皱胃比较空虚,且黏膜发生充血、出血,皱胃内存在大量的淡红色、毛发状的
线虫,虫体长度一般在20 mm左右。

十二指肠黏膜发生充血,存在少量的线虫,而其他肠道黏
膜都正常,没有发生充血、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没有出现肿大。

肝脏、肾脏、脾脏等实质器官
颜色、质地都正常,没有发现任何病变。

3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

粪便分别采取漂浮法和沉淀法进行处理,然后使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能够看
到大量的线虫虫卵,大小为75~95μm×40~50μm,卵壳较薄,表面光滑,略带黄色。

虫体鉴定。

通过该显微镜检查,能够看到呈毛发状的虫体,由于吸血而变成淡红色,虫体
表面上存在纵嵴和横纹,具有明显的颈乳头,头段比较尖细,口囊小,里面生有一个毛状角质齿。

雄虫体长为15~19 mm,具有发达的交合伞,背肋呈“人”字形;雌虫体长为26~30 mm,生殖器为白色,里面存在没有成熟的灰白色虫卵,消化道与生殖道相互缠绕呈“麻花状”,由
此可判断为捻转血矛线虫。

4 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

病羊可使用左旋咪唑进行治疗,是一种广谱的驱线虫药,价格适宜,毒性较小,按体重灌服8~10 mg/kg,也可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或者按体重注射5~6 mg/kg,不仅能够很好的驱除捻转血矛线虫,还能较好的驱除肠道内寄生的其他线虫,但羊在屠宰前7天要开始停
止使用;也可使用伊维菌素或者阿维菌素,均是广谱、强力的驱虫药物,还能够杀灭体外寄生虫。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药物具有较多的商品名,购买时要注意名称、品质及浓度,一般分成
粉剂和注射剂两种类型,喂服选择1%预混剂,按每30 kg使用lg。

注射选择1%针剂,按每10 kg使用0.2 mL,采取皮下注射。

但由于羊胃内容物能够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因此通常不采取口服投药,最好使用注射剂。

注意羊用药后的35天内禁止屠宰食用。

病羊也可使用丙硫苯咪唑,能够有效驱除胃肠道线虫、绦虫、肺线虫,同时能够驱除混合感染的多种胃肠道寄生虫。

病羊按体重使用5~15 mg/kg,但如果混合感染其他多种肠道寄生虫时,特别是混合感染绦虫时,可按体重投服20 mg/kg丙硫苯咪唑和10 mg/kg左旋咪唑,注意羊在屠宰前14天要停止使用。

计划性驱虫。

根据该病的发生特点,分别在春、夏、秋季节进行1~2次驱虫,尤其是在严重发病的地区和6~9月份的发病高峰,可每月进行1次驱虫,能够很好的预防该病。

在本地,尤其是在12月份末到第二年的1月份上旬要进行1次驱虫,不仅能够有效驱除发育受阻的幼虫,还能够避免在春末夏初出现感染高峰。

加强饲养管理。

引进的所有羊都要先了解情况,并进行1~2次驱虫,在确认没有感染任何寄生虫病后才能够混群饲养。

补喂适量的含有丰富矿物质、蛋白质的精饲料以及维生素饲料,
提高机体抗病力。

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确保圈舍和环境干燥,严格消毒,避免发生重复感染,运动场、网床、栏舍全面清粪,彻底清洗,接着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环境、道路都要严格清
扫消毒。

清除的粪便要采取集中堆积发酵处理,确保虫卵和幼虫被消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