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12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唐诗五首》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立德树人”的人文素养与阅读与鉴赏、表达、策略与方法等语文素养是这次部编语文新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以情怀,这是教学本课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崔颢等诗人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方法等是教学本课的语文素养。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教学。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诗歌特点,领略不同诗歌风格的艺术之美。
这五首诗歌,作者不同,作者的生平际遇、思想情感、创作背影、个性风格、艺术追求、面对所处景物引发的情感不同,创作出的诗歌,其风格迥异,有着不同的特有的艺术魅力。
如王绩平静的写景中抒写自己的归隐之情,自然宁静,以动衬静,李白于豪迈奔放、神奇瑰丽的想象中抒写青春勃发之情、思念家乡之意。
4.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本课教学。
本课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整个单元的古代诗文,都是歌咏祖国山水的优美篇章。
因此,教学本课,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接触学习古代诗歌,现在他们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要特别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学情起点。
7.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学习:《野望》《黄鹤楼》(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王绩、崔颢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2篇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通过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和解读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给学生展示唐代人物画,并请学生谈谈对唐代文化的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唐诗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唐诗《静夜思》(10分钟)1.教师朗读《静夜思》。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三、学习唐诗《登鹳雀楼》(15分钟)1.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2.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和解读。
四、学习唐诗《望庐山瀑布》(15分钟)1.教师朗读《望庐山瀑布》。
2.学生们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比不同组的解读,进一步理解诗意。
3.学生们自主完成诗的欣赏和解读。
五、学习唐诗《饮湖上初晴后雨》(15分钟)1.教师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请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生们绘制与诗中意象相关的图画,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诗句。
六、学习唐诗《白日依山尽》(15分钟)1.教师朗读《白日依山尽》。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七、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请学生讨论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和评价这五首唐诗。
3.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唐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4.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提高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五首唐诗的核心思想与情感表达:通过分析每首诗的主题思想,使学生理解诗人们的情感表达,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忧国忧民、王维的边塞情怀等。
举例:《赤壁》中李白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望岳》中杜甫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2)唐诗的艺术特色:掌握五首唐诗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举例:《使至塞上》中王维运用丰富的意象描绘边塞风光,展现了雄浑壮丽的意境;《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离别之情。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唐诗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分析如何将唐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唐诗五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领略诗中的意境,解读诗人的情感,大家逐渐能够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韵律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举例,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生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韵律知识。
(2)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较浅,难以体会诗人们的情感表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 唐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12唐诗五首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唐诗五首》五首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课文解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学重点•分析《唐诗五首》的情感、意境和表现手法•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理解《静夜思》和《登高》中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将进酒》中的节奏来理解诗歌内涵•探究《短歌行》中的女性意识和人生哲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唐诗五首》教学目标•认识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了解《唐诗五首》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题材、格律、意境和内涵教学重点•分析《唐诗五首》的情感、意境和表现手法•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品,激发课堂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唐代诗歌的意愿。
2.导入介绍《唐诗五首》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题材、格律、意境和内涵。
3.分析针对每首诗歌分析其情感、意境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总结总结所学习的唐代诗歌特点和《唐诗五首》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目标•理解《静夜思》的意境和内涵•增强学生的课文解读能力教学重点•分析《静夜思》的人生哲理•理解《静夜思》中的意象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来理解诗歌内涵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唐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让学生理解在诗歌中意象的作用。
2.导入课文分段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和人生哲理,强化学生的课文解读能力。
4.总结总结所学习的《静夜思》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第三课时:《登高》教学目标•理解《登高》的意境和内涵•探究《登高》中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分析《登高》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音韵•了解《登高》中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节奏来理解诗歌内涵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唐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对韵律和节奏的感知更加敏感。
2.导入课文分段朗读,明确诗歌内心情感变化和意境重点。
3.分析分析《登高》中的意象、节奏和人生哲理,并以此进行课文解读和探究。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目的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野望》《黄鹤楼》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野望》《黄鹤楼》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野望》情景激趣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常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后弃官还乡。
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唐诗直解》评价此诗:浅而不薄。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落晖:落日的余光。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二、整体理解1.徘徊远望2.秋景动人3.隐居心情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1.抽学生叙述诗2.老师评点强化白话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补充资料: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唐诗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高》、《望岳》、《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凉州词》。
这些诗歌均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等所作,展现他们独特艺术风格和高超诗歌才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掌握五首唐诗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朗读、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韵律、意象及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例如,描述一个登高望远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在登高时豪情壮志。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五首唐诗,感受诗歌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讲解每首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
4.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分析诗中意象、情感表达及韵律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意象、情感表达及韵律特点,并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任选一首唐诗,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鉴赏文章。
答案示例:(1)主题思想:描绘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和对民族英雄敬仰。
(2)艺术特色: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泰山雄伟壮观。
(3)文化背景: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象征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
2. 作业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语言流畅,观点明确,分析透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其他唐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解诗歌发展历程,拓宽文化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学生对诗歌韵律、意象及情感表达理解。
2. 课堂实践情景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例题讲解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分析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所表现的意境,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例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空灵和秋意。
(2)唐诗的韵律与格律。
-唐诗的韵律和格律较为复杂,学生难以掌握,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反复练习来突破。
-如《登鹳雀楼》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与“黄河之水天上来”两句,需解释其平仄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登鹳雀楼》的学习,理解王之涣描绘的壮阔景象和抒发的感慨。
-掌握《春望》中杜甫对战乱景象的描写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领会《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对自然和友情的感慨。
-感受《山居秋暝》王维所表现的山水意境和隐逸情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朗读所选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中的自然美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并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类似的美好。
(3)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
-学生在分析诗人的表达技巧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如《望庐山瀑布》中李白的夸张手法。
-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
(4)文化背景的融入。
-学生对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教师应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
-体会《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向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12《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 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
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4.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3.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都.护()荆.门()征蓬.()萧.关()沙堤.()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徙倚..欲何依(2)晴川..历历汉阳树(3)征蓬..出汉塞(4)来从.楚国游(5)几处早莺争暖树..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树树/皆/秋色B. 大漠/孤烟/直C. 山/随/平野尽D. 绿杨/阴里白沙/堤[答案]1. ɡāo xǐdúdūjīnɡpénɡxiāo dī2.(1)徘徊。
(2)晴日里的原野。
(3)飘飞的蓬草, 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往。
(5)向阳的树。
3.D二、学习新课1.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
2. 自主学习(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大意, 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
(2)熟读古诗, 划分节奏。
(朗读时要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学生划分节奏, 总结归纳律诗节奏划分的方法。
明确: 根据句意划分。
五言一般为二一二拍或二三拍;七言一般为二二三拍。
(3)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 分析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示例:《野望》:全诗于萧瑟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12唐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律诗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5.通过朗读、背诵、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诗歌意境,发挥想象,写小作文。
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
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
你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诗歌?(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走进诗的世界。
(一)王绩《野望》教学设计1、先抽学生简介作者,然后教师补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3、学生口头【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4【评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最新统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案

13 唐诗五首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新课导入诗歌常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景象,形象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诗歌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我国唐朝诗歌的魅力!二、新课教学野望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文体知识: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
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走进作者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3.朗读诗歌(1)自读课文,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皋gāo 徙倚xǐyǐ晖huī驱犊qūdú(2)听诗歌范读4.理解诗意(1)重点词语:①薄暮:傍晚②徙倚:徘徊③犊:小牛,这里指牛群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⑤采薇:比喻隐居不仕(2)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唐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诗文?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唐诗的背景、作者和内容,感受唐诗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2. 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唐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体会唐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内容1. 《春望》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
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但不幸被叛军所擒。
在押解途中,他被困在长安城中,眼见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著名诗篇。
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哀愁。
2. 《泊秦淮》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代表作,写于作者夜泊秦淮时。
诗人触景伤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人民疾苦的忧虑和对太平治世的向往。
3. 《赤壁》唐代诗人杜牧的又一代表作,写于作者途径赤壁时。
诗人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抒发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得失的感慨,警示人们应珍惜时光、奋发图强。
4. 《过故人庄》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应邀赴一位朋友家的途中。
诗中描述了作者路过的情景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5. 《浣溪沙》唐代诗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担任屯田员外郎时。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五首唐诗的配乐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唐诗的世界。
2. 背景介绍:分别介绍五首唐诗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文本解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读五首唐诗的文本内容,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
4. 艺术鉴赏:通过分析五首唐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等,让学生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五首唐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班级初二一班授课教师杨薇课题《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3.品味语言,把握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
4.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1.基本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领会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2.品味语言,了解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与学生一同回顾李白的送别诗,探讨古今“送别”的差异,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介绍诗人李白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基本了解诗歌的写作缘由,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自小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朗读诗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朗诵诗歌,朗诵时注重诗歌的停顿、语速和情感。
四、检查预习,解释重点词语。
比喻,将明月映入江水比喻成飞下的天镜,云霞比喻成海市蜃楼。
衬托出江水的平静和云霞美景。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我还是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伴送我的行船。
手法:拟人,把故乡的水人格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诗人远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六、诗歌主旨诗歌描绘了初次离乡乘船过荆门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七、布置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2.完成研学案《渡荆门送别》全部、《钱唐湖春行》第一题。
3.预习《钱塘湖春行》4.练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不足之处:1.缺少板书;2.没有预留时间给学生笔记;3.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发言较少。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情境导入】同学们,中华民族在古代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唐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使中国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野望》【情境导入】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是否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呢?唐代诗人王绩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野望》这首诗。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
读准重音、节奏,大体理解诗意。
2.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明确: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品读诗歌,合作探究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他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收录了五首经典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既有写景咏物的,也有抒发怀古之情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的基本风格和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和欣赏诗歌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意、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意,感受唐诗的魅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欣赏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美。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朗读感悟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五首唐诗的课件,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图片等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与唐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熟悉五首唐诗的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五首唐诗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小学时候我们就开始学习唐诗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资料助读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2 唐诗五首

12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野望》,指导学生自读《黄鹤楼》《使至塞上》,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二、如何欣赏古诗?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三、学习《野望》1、导入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
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2、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
(重点)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3、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4、背景透视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唐诗五首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
“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
(重点)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重点)一、导入新课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教学新课使至塞上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概括内容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提问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提问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提问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提问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提问4: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提问5: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你有什么看法?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提问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早春。
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提问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看出的?明确:骑马。
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提问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提问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
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孤山寺云水生春意↓游春行贾公亭莺燕争春光踪↓踪踪白沙堤花草竞春荣↓↓西湖早春图(最爱)诗人赞春情可取之处紧扣文本特点。
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讲究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男女同学分别读、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