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环环相扣语文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环环相扣语文教学法
作者:田玉春
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16期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现象一直普遍存在,尤其是课文阅读教学,有的老师甚
至无法按照国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讲完应讲的内容。
这样必然导致复习的时间过少,甚至没有,教学质量肯定大受影响。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作者认为采用环环相扣语文教学法可以有效的
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环环相扣语文教学法
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环环相扣语文教学法,通过多年的实践,觉得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又由于容量大,课时紧凑,节约了大量时间,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
间用于课外活动的开展、进行作文训练等。
下面结合一些课例来加以说明。
一、学习篇幅不长的课文,可以围绕文章,抓关键词或几个相连的问题,集中突破重点、
难点。
比如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本文字数不多,可谓简约,但写的事情不少。
我就抓住文章结尾的一句话加以剖析,“有
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是梁任公先生作为学者的几个特点,全文所写事情,就是
围绕这几个特点来写的。
于是我就抓住这三个关键词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释疑解难。
无论是
《公无渡河歌》,还是《桃花扇》中左良玉的哭词,学生们都能理解了。
而且,学生还在我引
导下明白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终不能忘情于政治,必然会在他的学
术思想上有所反映,会在他的讲课当中自然流露出来。
这也就好懂为什么他的课那么充满情感,“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再如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选材独特,我就根据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思想观点,集中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1.作品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而且这个句子还多次出现呢?
2.既然仍有写的必要,那作者写了奥斯维辛哪些内容呢?说说作者的所见所感。
3.既然奥斯维辛集中营如此恐怖,令人窒息,那么作者为什么又写下这样的文字:①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②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③这是一个二十多岁
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
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这三个问题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德国纳粹的残酷暴行,也更能
深刻地理解作者罗森塔尔所表达出的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二、学习篇幅稍长的课文,不必面面俱到。
可以围绕文章,化繁为简,切中肯綮,短讲、
精讲。
以鲁迅的两篇文章加以说明。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这是一篇比较长、也有些难懂的文章,有的老师和学生望而生畏。
除了基础知识之外,我
在课堂上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分别是:刘和珍其人、刘和珍之死、意义和教训。
每一个问题下设几个小问题。
1.刘和珍其人:①刘和珍的性别、身份,鲁迅为什么称之为“君”?②文章写了哪些与刘和珍相关的事情?她是个什么样的人?③她和鲁迅是什么关系?鲁迅为什么记念她?
2.刘和珍之死:①刘和珍因什么而死?怎么死的?②刘和珍死前、死后各类人的态度?鲁迅对这些人的态度?③鲁迅对以刘和珍君为代表的死难的爱国青年的态度?
3.意义和教训:①刘和珍的死有何意义?鲁迅总结的教训有哪些?②如何理解“苟活者”与“真的猛士”?
可以这样说,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全文内容的所有方面。
探究完毕,则全文理解基本不成
问题。
鲁迅的作品,多数师生认为理解上比较繁难,但我的一番设计、探究对学生就很有吸引力,而且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让学生能够深入到鲁迅思想的精髓,并由此感悟到鲁迅思想的
博大精深。
以上所举课例,都是本人公开课中得到好评的案例。
听课的老师认为:这样的课例设计,
打破了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结合得比较巧妙;课堂有效、高效,避免了支
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又使学生学有收获;而且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得课堂
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更乐于学语文。
学生也认为我的这些课生动有趣,教学设计贴近他们
的生活,贴近他们的理解能力,再加上我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听语文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这些老师和学生对我的评价,是对我环环相扣语文教学法的肯定,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如
何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得到更好地成长,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
(作者单位:贵州省独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