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2021学年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10
月份)
试题数:31,满分:100
1.(单选题,
2.5分)距今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期,这一时代()
A.发掘出元谋人、北京人等数百处人类化石点遗址
B.仍然处于打制石器来制作石制工具的历史时期
C.人们开始从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日益稳定
D.这一时期的遗址分布格局呈现出一元的趋势
2.(单选题,2.5分)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

能够准确反映如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3.(单选题,2.5分)某位同学在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时,整理了以下表格。

表格内容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信息结论
A 在很多地方发现1万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且分布
中国进入国家的门槛
广泛
B 陶寺遗址之中有宫殿、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该遗址可能具备国家初始状态
C 商朝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周厉王在位时期,都城镐京发生国人暴动引发了西周灭亡
A.A
B.B
C.C
D.D
4.(单选题,2.5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 孔子周游列国
② 平王迁都洛邑
③ 周天子策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④ 韩非与秦王嬴政论法
A. ③ ② ① ④
B. ② ① ③ ④
C. ② ④ ① ③
D. ④ ① ③ ②
5.(单选题,2.5分)下列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重大发展表现的是()
A.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推广
B.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
C.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6.(单选题,2.5分)下列属于符合老子思想主张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C.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D.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7.(单选题,2.5分)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商朝
C.秦朝
D.汉朝
8.(单选题,2.5分)下列不是对秦始皇积极评价的是()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B.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C.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D.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9.(单选题,2.5分)秦始皇采用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有()
① 明法度,定律令
② 治驰道于天下
③ 一法制、衡、石、仗尺
④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A. ① ② ③
B. ①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② ③ ④
10.(单选题,2.5分)《史记•平准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而将相坐牛车,齐民无藏盖。

”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A.和亲匈奴
B.与民休息
C.焚书坑儒
D.均输平准
11.(单选题,2.5分)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就诸侯问题进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其反亟(音同急),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汉景帝采纳这一政策。

这个政策()
A.推动了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引发了吴、楚等七国之乱
C.改变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
D.有利于缓和朝廷与诸侯矛盾
12.(单选题,2.5分)《资治通鉴•汉纪》记载,前134年,汉武帝诏令天下举孝廉各一人,由此确立了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这个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D.察举制
13.(单选题,2.5分)西汉宗室刘秀即皇帝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了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这一时期被称为()
A.武丁中兴
B.开皇之治
C.光武中兴
D.文景之治
14.(单选题,2.5分)秦末农民起义和东汉末农民起义的共同点是()
A.都引发了少数民族的南下
B.都直接推翻了王朝统治
C.都为司马迁《史记》记载
D.都是阶级矛盾激化引发
15.(单选题,2.5分)关于东汉后期政治黑暗腐败的表现是()
A.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
B.群雄割据混战
C.外族入中原展开厮杀
D.皇帝年老昏聩
16.(单选题,2.5分)关于西晋王朝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了长期的持久安定
B.维持了长久的国家统一
C.宗室诸王展开酷烈厮杀
D.选官制度看重社会公平
17.(单选题,2.5分)晋室宗亲司马睿重建晋朝之时,曾邀请大贵族王导一起接受百官朝贺,因王导坚决推辞而作罢。

这一现象()
A.反映了司马睿的仁德之心
B.体现了高门士族显赫地位
C.有利于君臣之间一体和谐
D.保证了东晋收复中原决心
18.(单选题,2.5分)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其原因是()
A.北方汉族的涌入
B.新的土地政策颁布
C.民族大融合推动
D.新的赋税制度实施
19.(单选题,2.5分)《资治通鉴•隋纪》记载“陈国皆平,得州三十,郡一百,县四百。

”这一历史事件()
A.隋灭陈,完成国家的再次统一
B.南方和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始建立
D.开启了隋朝百年经济社会发展
20.(单选题,2.5分)关于隋炀帝的历史贡献是()
A.督办都江堰
B.创办太学
C.确立均田制
D.创立进士科
21.(单选题,2.5分)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下列与唐太宗言论相符合的是()
A.知人善任
B.虚怀纳谏
C.劝课农桑
D.戒奢从简
22.(单选题,2.5分)下列历史事件符合“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是()
A.李渊建唐
B.武周革命
C.元和中兴
D.大中之治
23.(单选题,2.5分)下列不属于唐朝后期的历史事件是()
A.唐蕃通婚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24.(单选题,2.5分)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

这一做法()
A.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D.引发了土地兼并
25.(单选题,2.5分)如图,该城市分布图所致的城市是()
A.周都镐京
B.秦都咸阳
C.汉都长安
D.唐都长安
26.(单选题,2.5分)唐朝后期,由于均田制被破坏,原有赋税制度无法实施。

朝廷颁布新的税收制度是()
A.租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地丁银
27.(单选题,2.5分)某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时做了课堂笔记,如图。

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东晋
D.唐朝
28.(单选题,2.5分)唐朝时,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A.《伤寒杂病论》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29.(问答题,12分)材料:秦王嬴政显然结束了战国纷争局面,并且对河套的匈奴动兵,这
一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到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然成为疆域辽阔的亚洲帝国。

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

前221年在全国设立了36郡,以
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局部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全国约有50个郡,下辖近千个县。

秦的疆域构
成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主体,也成为大一统中国王朝的开端。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和如何管辖维系的?秦朝疆域的确定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30.(问答题,10分)材料: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
族根柢(音同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依据材料结合和结合所学,试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和作用。

31.(问答题,8分)材料:中国的手工业蓬勃发展可见一斑。

四川、云南是丝织业中心,其
丝织品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可以大量出口国外。

陶瓷业也很发达,全国有二十多个著名窑址。

中国的东南沿海多优良港湾。

其周围有造船工场,能够造出载重量大,适合远航的海船。

这些优势远大于陆上贸易。

而陆上贸易用于安史之乱后出现很大风险。

于是海上贸易更加繁荣起来。

--摘编自林家劲《唐代广州与南海的交通》依据材料,分析唐朝海上贸易发达的原因。

2020-
2021学年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10
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试题数:31,满分:100
1.(单选题,
2.5分)距今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期,这一时代()
A.发掘出元谋人、北京人等数百处人类化石点遗址
B.仍然处于打制石器来制作石制工具的历史时期
C.人们开始从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日益稳定
D.这一时期的遗址分布格局呈现出一元的趋势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等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故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制石器来制作石制工具的历史时期是旧石器时代,故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日益稳定,故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格局呈现出多元的趋势,故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单选题,2.5分)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

能够准确反映如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以地图形式设问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解答的关键是从地图切入,结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思考。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现象,所以B正确;A、D与材料不符,排除;
C选项错在七国争雄,因为此时晋仍然存在,还没有分成韩、赵、魏。

所以C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同时本题是一道地图式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并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一道基础题。

3.(单选题,2.5分)某位同学在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时,整理了以下表格。

表格内容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信息结论
A 在很多地方发现1万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且分布中国进入国家的门槛
B.B
C.C
D.D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陶寺遗址之中有宫殿、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可以推断该遗址可能具备国家初始状态,故B项正确;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排除A项;
先秦时期的夏商周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C项;
西周灭亡于周幽王,故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里头遗址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4.(单选题,2.5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 孔子周游列国
② 平王迁都洛邑
③ 周天子策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④ 韩非与秦王嬴政论法
A. ③ ② ① ④
B. ② ① ③ ④
C. ② ④ ① ③
D. ④ ① ③ ②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选项中历史事件的时间。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周游列国是在春秋晚期;平王迁都洛邑是在春秋初期;周天子策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是在战国初期;韩非与秦王嬴政论法是在战国末期,因此先后顺序是② ① ③ ④ ,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单选题,2.5分)下列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重大发展表现的是()
A.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推广
B.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
C.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宋代,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D项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均不符合。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6.(单选题,2.5分)下列属于符合老子思想主张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C.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D.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孔子的思想,排除。

B项是法家韩非的思想,排除。

C项是老子的思想,正确。

D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小国寡民以及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7.(单选题,2.5分)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

主要考查秦朝中央官制。

【解答】:通过材料“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故C正确;
商周时期没有皇帝,排除AB;
汉朝时期承袭了秦朝制度,排除D。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8.(单选题,2.5分)下列不是对秦始皇积极评价的是()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B.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C.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D.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评价。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不是对秦始皇积极评价”,结合秦始皇的功绩和消极评价分析。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不是对秦始皇积极评价”,A项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属于秦始皇的功绩,不符合题意。

B项反映的是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属于秦始皇的功绩,不符合题意。

C项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和实行郡县制的意义,属于秦始皇的功绩,不符合题意。

D项反映的是秦始皇的暴政,属于秦始皇的消极评价,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与过,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单选题,2.5分)秦始皇采用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有()
① 明法度,定律令
② 治驰道于天下
③ 一法制、衡、石、仗尺
④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A. ① ② ③
B. ①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② ③ ④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治,要求学生结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① 明法度,定律令,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② 治驰道于天下,也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③ 一法制、衡、石、仗尺,是秦朝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
④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齐桓公的历史功绩。

故选:A。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0.(单选题,2.5分)《史记•平准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而将相坐牛车,齐民无藏盖。

”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A.和亲匈奴
B.与民休息
C.焚书坑儒
D.均输平准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于考查的是汉初的无为而治。

【解答】: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西汉和匈奴关系的处理,故排除;
B.材料中涉及的是汉初的国家经济状况,为解决这一经济状况,汉初实行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故正确;
C.焚书坑儒实行的时间是秦朝,故排除;
D.均输平准是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初的无为而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1.(单选题,2.5分)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就诸侯问题进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其反亟(音同急),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汉景帝采纳这一政策。

这个政策()
A.推动了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引发了吴、楚等七国之乱
C.改变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
D.有利于缓和朝廷与诸侯矛盾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

【解答】:根据材料中“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就诸侯问题进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可知是汉景帝时期的削藩政策,而此政策引发了吴、楚等七国之乱,故B项正确;
刘邦时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排除A项;
汉景帝时期依然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故排除C项;
此政策激化了中央和地方诸侯的矛盾,故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2.(单选题,2.5分)《资治通鉴•汉纪》记载,前134年,汉武帝诏令天下举孝廉各一人,
由此确立了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这个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上记制
D.察举制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察举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察举制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

【解答】:根据材料“汉武帝…举孝廉”“官吏选拔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制度是汉朝
察举制,故D项正确;
世卿世禄制是先秦的制度,故排除A项;
军功爵制是秦朝的制度,故排除B项;
上记制不属于选官制度,故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察举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察举制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3.(单选题,2.5分)西汉宗室刘秀即皇帝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了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这一时期被称为()
A.武丁中兴
B.开皇之治
C.光武中兴
D.文景之治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两汉兴衰。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刘秀”。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秀是东汉的光武帝,建立了东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了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其在位期间被称为“光武中兴”,故C正确。

A项出现于商朝,B项出现在隋朝,D项出现在西汉初年文帝和景帝在位时,均不符合。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光武中兴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4.(单选题,2.5分)秦末农民起义和东汉末农民起义的共同点是()
A.都引发了少数民族的南下
B.都直接推翻了王朝统治
C.都为司马迁《史记》记载
D.都是阶级矛盾激化引发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共同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都是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的,故D正确。

秦末农民起义未引起少数民族南下,故排除A。

汉末农民起义并未推翻政权,故排除B。

《史记》中并未记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故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5.(单选题,2.5分)关于东汉后期政治黑暗腐败的表现是()
A.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
B.群雄割据混战
C.外族入中原展开厮杀
D.皇帝年老昏聩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两汉衰亡。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东汉后期”。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位大多年幼继位,寿命不长,东汉后期出现了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的局面,故A正确。

B项是在东汉末年,C项是在西晋末年,D项亦与东汉末年的史实不符,均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两汉衰亡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6.(单选题,2.5分)关于西晋王朝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了长期的持久安定
B.维持了长久的国家统一
C.宗室诸王展开酷烈厮杀
D.选官制度看重社会公平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晋的政治统治,要求学生结合西晋政治统治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西晋王朝是短命王朝,并没有维持长治久安;
B.西晋并没有实现国家长久的统一;
C.西晋出现了八王之乱,宗室诸王展开酷烈厮杀;
D.西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以门第为标准,并不看重社会公平。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西晋时期政治统治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7.(单选题,2.5分)晋室宗亲司马睿重建晋朝之时,曾邀请大贵族王导一起接受百官朝贺,因王导坚决推辞而作罢。

这一现象()
A.反映了司马睿的仁德之心
B.体现了高门士族显赫地位
C.有利于君臣之间一体和谐
D.保证了东晋收复中原决心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统治,要求学生结合当时政治环境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看不出司马睿的仁德之心;
B.从材料可以看出晋室宗亲司马睿要邀当时的大贵族王导一起接受百官朝贺,说明了当时王家的地位显赫,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C.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君臣之间和谐一体;
D.材料看不出保障了东晋收复中原的决心。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8.(单选题,2.5分)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其原因是()
A.北方汉族的涌入
B.新的土地政策颁布
C.民族大融合推动
D.新的赋税制度实施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发展”。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躲避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新的土地政策均田制是在北魏时期北方颁布,所以,南方经济的发展和新的土地政策颁布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南方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故C项错误。

新的赋税制度也主要是在北方实施,未能直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9.(单选题,2.5分)《资治通鉴•隋纪》记载“陈国皆平,得州三十,郡一百,县四百。

”这
一历史事件()
A.隋灭陈,完成国家的再次统一
B.南方和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始建立
D.开启了隋朝百年经济社会发展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隋朝统一的特点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