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体词语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人体词语探析
成双梅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
摘要:汉语人体词语从出现到发展至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中也有着巨大的变化。
人类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的认知往往从认识人自身开始的。
人类的认知方法也总是用已知去认识未知的。
人体词语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断被用于认知、指称其他的事物。
人体词语不断拓展延伸,构造出新的词语,隐喻投射新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现代汉语中的人体词语分析其造词法与构词法及隐喻投射现象。
关键词:人体词语;造词法;构词法;隐喻;投射
Th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Human-body-words
Cheng Shuang-mei
(Humanitie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Chinese Human-body-words have been through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and have changed greatly since ancient times.Hum an being’s cognitive law is from farness to nearby,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which determine that people understand the world from themselves to outside world. People’s cognitive method is always from the known to the unknow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uman-body-words are used to cognize and refer to other things. The continual extension of Human-body-words helps to create new words and the metaphors project new meanings. This thesis analyzes modern Chinese Human-body-words from points of word building, word making and metaphor projection.
Keyword:Human-body-words;word building,;word making;metapho;projection
引言
人体词语是描写和指称人体器官和部位的词语。
它的出现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文明开始。
人体词语作为指示人身体器官和部位的符号,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联系。
汉语人体词语在汉民族历史中、在汉语史上不断地演变发展、拓展延伸,隐喻投射出新的意义。
汉语人体词语使汉民族在认识自身的同时又为认识外界事物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丰富了汉语词汇。
本文所分析的人体词语主要是指称外表的、可视的人体器官和部位,如头、脸、眼、嘴、手、脚等人体器官和部位的词语以及包含有人体词语作为语素的词语、成语、熟语和惯用语等,以现代汉语中的人体词语为标准。
一、汉语人体词语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意识,从萌发开始,就有对自身的内向观察,且伴随并补充对自然界的外向观察。
”①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有这样一句关于认识主体性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布莱恩·特纳说过“身体既是一个环境(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我的中介(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写作、语言和宗教为中介,身体恰好处于人类劳动作用于自然的结合点上,因此,身体决定性地处于世界的自然秩序和世界文化安排结果之间的人类结合点上。
”②维柯认为“人类心灵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人对辽远的未知事物,都根据已熟悉的、近在手边的事物去判断。
人在无知中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
”③这都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总会以自身作为标准的思想。
人类在原始社会的生存生活中逐渐对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指称这些认识于是创造了人体词语,如:首、面、耳、目、口、手、足等词。
人类用这些词来指称身体的器官和部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和自身以外的事物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认识,被用来指称的词语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用自身的东西去指称以外的事物,用已知的、熟悉的东西去指称未知的事物。
如用人体词语去表示、指称自身以外的自然物、建筑物、其他物品等。
如“头”指称上端、顶端,还有前端:“山头”、“前头”;用“手”指称手段、
本领:“能手”;用“嘴”指称话语:“油嘴”;用“脚”指称底部、下部:“山脚”、“墙脚”等。
不仅汉语如此,世界上许多其他的语言中一些无生命的事物的指称表达方式、方法都含有借用人体词语及其作为语素来表达。
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人体有关的词语和包含人体词语作为语素的词语。
人体词语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特点:
(一)数量上,从少到多。
这是随着认识的扩大、深入而变化的。
最初的人体词语是人们用来指称、表达对自身某些器官和部位的认识,即基本人体词语。
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由少到多、从浅入深,再进一步从自身到外界,相对应的人体词语在数量上也就会有所增加。
(二)演变上,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
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世间万物的变化都是只有在一定时期里达到一定的量的变化后才会发生根本性的、本质的变化。
人体词语在其变化发展过程也是遵循这一规律。
如古代汉语中表示人头部的词有“首”、“头”,而在上古以“首”为主位词,使用频率高;到中古“头”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替代了“首”成为主位词。
变化的过程是“头”的使用次数逐渐增多,“首”的使用次数减少,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改变了彼此的地位。
在近古和现代汉语中用“首”来表示头部比“头”的次数更少。
从“首”到“头”的变化过程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三)音节上,从单音节词到双音节词。
这也是汉语词汇演变的一个普遍特点。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多音节词语为主。
古汉语中表示眼部的有“目”和“眼”,现代汉语用“眼睛”表示为主。
其他的如:“自”(鼻)到“鼻子”、“耳”到“耳朵”、“眉”到“眉毛”、“唇”到“嘴唇”、“辅”或“脸”到“面颊”或“脸颊”、“踵”到“后脚跟”、“臂”到“手臂”或“上臂”等。
(四)主次上,主位词发生变化。
这类主要是部分指称人体相同器官和部位的词语主次位发生变化。
如“目”和“眼”,在上古时期是“目”为主位词,到了隋唐,“眼”替代了“目”成为主位词。
由“目”构成的复合词和含有“目”的词语也逐渐被“眼”代替了。
如“目睛”——“眼睛”、“目前”——“眼前”。
还有“面”和“脸”,最初“面”是指整个面部、面孔,“脸”是指“脸颊”,两
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后来“脸”的词义扩到为整个面孔,词义范围与“面”一样。
这样致使由“脸”为中心词构成的语义场发生了变化,与由“面”为中心词构成的语义场形成同义场。
如“面皮”——“脸皮”、“面庞”——“脸庞”、“面颊”——“脸颊”等。
“面”和“脸”使用频率不相上下,无所谓主与次。
(五)方式上,复杂多样的演变方式。
人体词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词义范围变化、名称词形变化。
词义范围变化的,从部分到整体:“脸”由脸颊到整个面部,这属于词义扩大;“足”由指称人的小腿和脚的合称到特指脚踝骨一下的部位,这是属于词义的缩小;从指称一个部位到指称另一个部位:“脚”由指称小腿到指称足部;“涕”由指称眼泪到鼻涕,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人体词语在演变中也有改变名称、词形变化。
前者有:口——嘴、涕——泪等;后者有:自——鼻、北——背、童——瞳等。
二、汉语人体词语的造词法分析
造词,是指创造新词,它说明了一个词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
造词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人类交际的需要。
“人们的造词活动都是在交际的需求下进行的。
在造词活动中,人们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词一般都是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通过人们的认识和联想才被创造出来的。
”④造词法是创造新词的方法,也就是给客观事物或新认识给予命名表达的方法。
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对自身和其他事物获得更深的认识及新事物的产生都需要进行命名指称,于是创造了新词。
人类的活动和生存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造词活动,同时造词活动也是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受原有认识的影响的。
汉语人体词语的造词法大概有以下四类:(一)音形义任意结合法。
音形义任意结合法是人类最初的造字法。
这类主要是最初创造的基本人体词语。
最初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在生存生活中出于交际的需要任意地采用任意的符号表示的,当使用范围和频率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形成统一。
音形义任意结合法是任意地采用某种声音、符号形式任意地给某事物命名,指称某种事物,表达某种意义。
如:首、元、头、手、足、脚、面、脸、自(鼻)、北(背)、口、觜(嘴)、齿、要(腰)、目、眼、眉、耳、身、亦(腋)等。
(二)加音节添词义组合法。
这主要是人体基本词语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
的变化。
其方法是在古汉语人体基本词语单音节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表近义、说明、限定或后缀的语素构成的。
如:目(眼)——眼睛、脸——脸颊、自(鼻)——鼻子、牙(齿)——牙齿、耳——耳朵、觜(嘴)——嘴巴、唇——嘴唇、臂——手臂、掌——手掌、亦(腋)——腋窝、身(体)——身体、首或头——脑袋、面——面孔或面庞、眼——眼珠、止(趾)——脚趾等。
(三)修辞法。
通过对比、类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在基本人体词语的基础上创造新词。
这类主要是借用人体词语的部位特点来指称自然物或生活物品;或用自然物的形象性来指称人体部位,更具形象性。
如:山口、壶嘴、喷眼、腰眼、枪眼、泉眼、山头、喷头、山腹、山腰、山脚、港口、洞口、井口、豁口、火口、瓶嘴、风口、路口、床头、车头、车身、猫眼、针眼、佛手、龙眼、银耳、木耳、猴头、鸡眼、虎口、刀子嘴、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樱桃嘴、杏仁眼、蒜头鼻、瓜子脸、扇风耳等。
(四)引申法,引用原有的语言材料,通过词义的联想引申的手段创制新词。
如从“口”、“嘴”和“舌”都是说话的重要部位,需要通过二者才能说出话语,从而“口舌”、“唇舌”可以引申为一个人说出的话或是象征说话、争辩及在争辩、劝说、交涉时说的话。
其他的如:头脑、面目、耳目、眉目、口齿、嘴脸、手足、手脚、身手、心眼儿、眼红。
还有许多成语、惯用语、熟语、歇后语:捷足先登、捶胸顿足、口若悬河、口口声声、红眼病、眼中钉、势利眼、没长眼、有眼无珠、燃眉之急、火烧眉毛、眼不见为净、隔墙有耳、耳朵里长茧子、耳朵里塞鸡毛、长舌头、大手大脚、毛手毛脚、碍手碍脚、一个巴掌拍不响、手脚不干净、做手脚、没头没脑、出露头角、头头是道、唇寒齿亡、浑身上下都是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牵着鼻子走、一个鼻孔出气、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步一个脚印、脚踏两只船、一失足成千古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胳膊拧不过大腿、聋子的耳朵——摆设等。
(五)虚化法。
这类就是指“头”的虚化,变成后缀或表次序、量词。
后缀的有表示事物的残存部分:零头、粉笔头、布头、烟头;表示事物的起点或终点:从头、没头没尾、到头、尽头、头年、头天;表示事物的方面:两头,分头;表示词尾成分:老头、石头、心头、骨头、拳头、苦头、砖头、木头、舌头、指头、看头、想头、盼头、甜头、劲头、外头等。
表示次序的指第一或开初的:头号、
头版、头班、头一次、头几排等;量词是用于指牲畜、像头的或不定数量的事物:一头牛、三头蒜、几头猪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体词语的造词法并不唯一的,是多样的,也说明汉语的造词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一)、(二)、(三)的造词法造的主要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四)则主要为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都具形象性。
三、汉语人体词语构词法分析
构词是指词语的内部结构,针对的是已存在的词语。
构词法是研究词语的内部结构规律。
现代汉语对词语内部结构的划分,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其中一方面就是根据词语语素性质和组合方式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是单纯词,由两个及以上语素构成的是合成词。
语素根据其性质分为词根语素与词缀语素。
人体词语从古发展至今,大部分已成为合成词,仍存有部分是单音节单纯词,如:头、面、脸、口、腰、背、手、脚、足等;也有同时存在单纯词与合成词的,如:目、眼——眼睛、额——额头、眉——眉毛、耳——耳朵、鼻——鼻子、嘴——嘴巴等。
人体词语在基本人体词语的基础上加上相关词根或词缀语素构成指称新的事物或含义。
人体词语的增加基本都是在原来基础上加词根,特殊的有“头”虚化为后缀加其他事物词根“骨头、木头、石头、苦头”及加后缀“子“的人体词语只有“鼻子”、“脑子”、“面子”。
下面只分析由词根与词根构成的人体词语。
(一)联合式,即词内部的词根与词根是平等并列的关系。
如:面目、眉目、须眉、口舌、口齿、头脑、手足、身手、耳目、唇舌、嘴脸、脸面、目瞪口呆、摩肩接踵、瞠目结舌、抛头露面、口是心非、焦头烂额、耳聪目明、耳聋眼花、耳闻目睹、耳软心活、唇红齿白、面红耳赤、头重脚轻、心狠手辣、面宽脸大、触目惊心、唇寒齿亡、画龙点睛、画蛇添足、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子嘴豆腐心等。
(二)偏正式,即两部分词根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一般是前半部分描写、领属、说明、限定后半部分。
如:山口、山头、山脚、壶嘴、枪眼、泉眼、港口、洞口、井口、杏仁眼、樱桃嘴、瓜子脸、扇风耳、针眼、虎口、鸡眼、龙
眼、佛手、仙人掌、猴头、猫眼、木耳、银耳、白头、快嘴、彩头、袖手旁观、刀子嘴、面谈、面试、面洽等。
(三)动宾式,即两个词根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叫支配式。
如:抢眼、埋头、昂首、熬出头、分头、枕头、出头、抽头、低头、板脸、变脸、唱白脸、丢脸、丢面子、翻脸、闭眼、瞪眼、耍心眼、翻白眼、变口、插嘴、斗嘴、摆手、出手、分手、安身、搜身、藏身、扯后腿等。
(四)补充式,即两部分词根是补充与被补充、注释与被注释的关系。
有:人口、眼睁睁、眼巴巴等。
(五)主谓式,即两部分词根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也叫陈述式。
有:面热、眼红、嘴硬、口红、手软、目击、耳鸣、眼生、面善、齿寒、眼看、耳热、脸皮厚、脸硬、手脚大、口紧、口重、满面春风、耳鬓厮磨、耳朵软、耳目一新、唇齿相依、心口如一、胡子眉毛一把抓等。
以上的分析得出补充式的人体词语非常少,这受人体词语都是名词的词性决定的。
汉语人体词语以名词、形容词及动宾式的动词为主。
四、汉语人体词语的隐喻投射
马克思曾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
”这表明语言的特点是受思维影响、决定的,所以要研究某种语言的特点可以从研究产生此种语言的思维下手。
研究汉语人体词语的词义转移、引申可以从汉民族的隐喻思维下手。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和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产生新的语言意义的根本。
“隐喻的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发展而提高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属于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
”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认知和创造新的事物,事物范围不断扩大。
当人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已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与表达,而是要认知、思考、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与思想。
这时人们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的关联点,从而利用对已知事物的认知来处理、对待、思考表达新概念。
于是产生了两个认识域之间的投射。
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
”⑥现代隐喻学认
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即用一种事物去认知另一种事物,用已知的认识理解、命名、未知的事物,或帮助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
“隐喻是词义从一个语义场到另一个语义场的转化,即从词语的字面意义到隐喻意义的转化,简而言之就是指词义的转移。
通过隐喻方式的词的转义就是隐喻性转义。
”⑦隐喻性转义即为一种词义、语义投射。
这里所指的投射是将一个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域。
一种语言词语隐喻性转义的形成与特点是与产生此种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密切的关联。
隐喻是一个通过联想已知事物认知未知事物并赋予新义的心理、思维过程,其过程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发生的。
可以说,隐喻是一种文化行为。
汉语人体词语发生隐喻性转义也是在汉民族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反映汉民族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
“人体词语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符号,牢牢保留着人与自然的互相关联,它以人类自身为中心推及外部世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始统一性与同一性。
把自然人格化,以人自身为中心看待世界,是人体词语产生的认知基础。
”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对比参照已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的概念,用自身的认识来认识世界和抽象事物。
人体词语在隐喻的作用下都不约而同地有了转义的用法。
根据人体词语的部位与隐喻投射义分为以下四类:
(一)人体词语隐喻投射到自然物或其他物品的部位。
人们把自然物或其他物品的某些部位与人体的部位进行对比,发现相同、相似点,借用人体基本词语给予命名。
如:山口、壶嘴、喷眼、腰眼、枪眼、泉眼、山头、喷头、山腹、山腰、山脚、港口、洞口、井口、豁口、火口、瓶嘴、风口、路口、床头、车头、车身、猫眼、针眼、佛手、龙眼、银耳、木耳、猴头、鸡眼、虎口、刀子嘴、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樱桃嘴、杏仁眼、蒜头鼻、瓜子脸、扇风耳。
文献资料中也有不少例子:《史记·李斯列传》“臣请从死,愿葬郦山之足”;北周·更信《枯树赋》“横洞口而攲卧,顿山腰而半折”;《西游记》三十八回,“这井肚子大,口儿小,壁陡的圈墙,又是几年不曾打水的井”;《红楼梦》一百零六回“平儿守着凤姐哭泣,秋桐在耳房中抱怨凤姐”;老舍《正红旗下》九“风少,灰土少,正好油饰门面,发了财的铺户的匾额和门脸都添上了新的色彩。
”
(二)用小范围的人体部位隐喻投射大范围的人体部位或形象。
这主要是面
部的目、眼、眉、鼻、嘴、舌、口等器官和部位,用来指称人的面貌形态或整个人体形象、地位及隐喻投射人的真正面貌、思想品德情况。
如:
首脑——是人类社会中占有特殊地位的人们。
面目——象征人的真正面貌或政治品德情况,还象征事物的面貌。
耳目——指见闻,象征“暗探”;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眉目——画人脸面时眉和眼最重要,象征事情的头绪或大概情况。
须眉——须指男子的胡须,眉指男子的浓眉毛,象征男子汉。
娥眉——因女子的眉毛弯细如蚕蛾的触须,指称象征美丽的女子。
心眼儿——象征一个人的存心、心底或用意。
嘴脸——象征用言行表现出来的面目形象,可以延伸为心理阴暗行为龌龊等。
双拳敌不过四手——用拳和手指称人,双拳指一个人,四手指两个人,比喻人少斗不过人多。
还有从脸、面投射出整个人、表情、名声、情面及脸面。
如:露面、抛头露面、出面、面不改色、面带笑意、面有难色、笑脸、翻脸、丢脸、脸上无光、争脸、面子、保全面子、丢面子、赏脸、脸宽面大、顾面子、老脸、死皮赖脸等。
(三)用发出动作的部位隐喻投射为动作行为。
这类主要是由口、舌、嘴、耳、手、脚、身等人体部位来指称由这些部位组合而发出的动作行为,以成语、惯用语、熟语、歇后语为多。
如:耳朵长、口舌、嘴舌、长舌头、长舌妇、磨舌头、嚼舌头、笨嘴笨舌、浑身上下都是嘴、耍嘴皮子、口蜜腹剑、咬耳朵、手脚、做手脚、大手大脚、毛手毛脚、三只手、顺手、碍手碍脚、身手、捆住手脚、做不得手脚、手脚不干净、笨手笨脚、蹑手蹑脚、指手画脚、高抬贵手、耍手腕、扯后腿、抱粗腿、跑腿、露一手、一手遮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步一个脚印、脚踏两只船、站住脚、一失足成千古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胳膊扭不过大腿去、胳膊肘往外拐、胳膊总是要往里弯、打人先下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
(四)从动作发出的部位隐喻投射为抽象的概念。
这类主要是含有“头”、“脑”等的人体词语。
因为头、脑是人的中枢神经,是思维的主要器官,以“头”、
“脑”为对象的词语喻投射出情绪、思维、思绪、思想等。
如:初露头角、头绪、头头是道、没头没脑、头脑发热、有头脑、好头脑、伤脑筋、死脑筋、洗脑筋、换脑筋、没头脑、削减脑袋、绞尽脑汁、碰头会、耍滑头、提着头过日子、脑袋难剃、撇在脑后等。
从“头”是人体的上部、顶部及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头隐喻投射为时间空间上在先的、事情的始末、物体的残余部分、事物的方面、量词等。
有:头回、头次、开头、当头、尽头、头条、零头、布头、烟头、铅笔头、分头、两头、多头、一头牛、三头蒜、几头猪等。
文学作品中如《西游记》二十回“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水浒传》三十四回“宋江问酒保借笔砚,对了一副纸,一头哭着,一边写书。
”
投射是一种对应的关系,人类将首先获得的对自身的认识对应用于人体之外的事物。
人体是有形的、具体的、形象的,由各个器官和部位构成,各器官部位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人类认识到这些并将这些认识投射到外物、相关的动作行为、抽象思维概念等。
综述起来对应关系有“形状相似对应、部位相似对应、功能相似对应。
”
汉语人体词语产生这样的隐喻投射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自古就有着从人出发、天人合一的观点,如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与人的头圆脚方有关。
再如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儒家的“万物皆备与我,反身大乐,乐莫大焉”都是从人为主体出发,把自然界拟人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相应,天地人合一”的影响下,人体各部位、器官便与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思维在汉民族对宇宙产生的认识中也有体现。
关于盘古开天地的传说:《述异记》这样记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西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还有先秦传说“盘古头为东岳,肠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儒家则有“盘古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这些都是中华汉民族对人体式宇宙的思想反映。
还有关于汉字的起源传说之一“八卦起源说”也是反映如此思想。
《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于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由于自然界的事物与人体的各类器官、部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指称人体的词语被借用来指称
其他事物也就成为必然的。
五、结语
汉语人体词语的丰富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结果,是历史的结果。
隐喻性思维的产生、存在给汉语词汇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促进了中国人意会、领悟能力的发展。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以具体形象的表达出来,对中华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人体词语的发展不但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体现了汉民族人民的智慧。
从古到近,人体词语都在隐喻投射的作用下不断的扩展,从中可以看出,对人体的认识和人体词语的创造在人类认识自身和外物的过程中的作用。
注释:
①⑧李树新.论人体词语的文化意蕴[J].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9,24(5):3.
②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99.
③维柯.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 1997.99.
④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5.
⑤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2
⑥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3.
⑦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9.
参考文献:
[1] 钱玉莲.现代汉语词汇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 卢顺英.现代汉语语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 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