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火烧圆明园 教学反思

但也有不足之处:
1、第二课时内容偏多,时间显得很紧,朗读的时间还是不够充分。可以把第二课时的第一环节“认识价值放到第一课时,把这点时间用在朗读课文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的地方有: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了圆明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实现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学第三段时,在学生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搜索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再现圆明园的景观,配上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解说,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丰富了他们感观上的认识,使课本中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通过视频“火烧圆明园”,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课堂结尾引导学生课后利用网络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了解中国所蒙受的耻辱,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也体现了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
2、体现了合作学习和学科整合。学习第二段圆明园的布局,小组合作画出圆明园的平面图这一环节,有机地整合了语文和美术学科,又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读书、思考和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通过完成平面图和课件展示,理解了“众星拱月”的意思,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3、让读书声充满课堂。课堂上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多种阅读形式交替使用,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以读引思,以读悟法,在读中感悟和积累,在读中学习表达,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观通过想象具体表达出来,把阅读、感悟、想象、表达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山东人民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第一课血泪国耻活动主题二:火烧圆明园课时:一课时活动过程:第二课时火烧圆明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雨果诗句。
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圆明园)……学生默读,自己体会诗句的含义。
2、师:雨果的诗句里说的是什么事件?它说明了什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学生试着叙述,叙述不足的地方其他学生可起立直接补充,适当的时候教师加以引导。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
板书课题:火烧圆明园【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雨果的诗句,初步体验美丽的圆明园,让学生感悟这座美丽与神秘的东方建筑是如何的让人为之赞叹和震撼的!】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圆明园今昔对比(一)圆明园的辉煌1、师引导:(出示圆明园废墟图),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了150多年了,然而却只是圆明园的一角。
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交流:A、我感到很气愤,这是一个国家的耻辱啊!B、我感到很难过,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啊。
C、这座万园之园竟这样被毁了,我感到万分痛惜!……教师过渡: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呢?为何曾被誉为“万园之园”呢?2、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体验所收集的圆明园昔日的图片文字资料。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搜集的资料或图片。
教师相应地点拨、提升、出示相关课件。
预设1、圆明园从1709年兴建直到1860年焚毁,共经营了151年。
几代清帝不知耗费了多少天下的财力物力,来建造这座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家园林。
该园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组成,故又称“圆明三园”。
三园总面积5200亩,比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精选5篇)《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
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1《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经过40分钟的组织教学和引导,我有以下几点初浅的感受: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 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
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
山东人民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火烧圆明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火烧圆明园”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第一课“血泪国耻”的内容,此内容包含两个主题活动“屈辱的开端”和“火烧圆明园”。
两个主题活动都是引领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以此为契机,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
“火烧圆明园”主题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圆明园这一举世闻明的皇家园林的奢华和焚毁后仅剩的残垣断壁的遗址展示在学生面前,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了解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这样一座华美的园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抢劫及付之一炬,引领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材利用学生查阅资料时的对话引出了圆明园遗址是英法侵华的铁证,接着分析了为什么英法要火烧圆明园,并利用图例及作家雨果的生动描述再现了英法侵略者的掠夺行为。
最后追溯到火烧圆明园发生的历史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教材还以探讨和收集资料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告终的结局,激发学生立志自强、不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沉重教训,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屈辱的原因。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经过和结果等。
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3)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教学重点:了解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背景、时间以及过程,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火烧圆明园》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火烧圆明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火烧圆明园》是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的一个课题,通过讲述圆明园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感受国家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圆明园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历史背景、火烧过程以及历史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较强,但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火烧过程及其对国家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火烧过程及其对国家文化的影响。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圆明园火烧的原因,以及这一事件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题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学生活动材料:相关历史资料、讨论卡片等。
3.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圆明园的了解,进而提出本课的主题《火烧圆明园》。
2.呈现(15分钟)教师播放关于圆明园火烧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火烧过程。
观看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圆明园为什么会遭到火烧?2.火烧圆明园对国家历史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讨论卡片,引导学生就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展开讨论。
《火烧圆明园》教案设计

《火烧圆明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和鉴别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火烧圆明园事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内容1.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的建造、清朝的兴衰、第二次鸦片战争。
2. 火烧圆明园的过程:英法联军的入侵、圆明园的抢劫与焚烧。
3. 火烧圆明园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损失、民族情感的伤害、国家尊严的侵犯。
4. 火烧圆明园事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弘扬爱国主义、加强文化建设、保卫国家尊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及启示。
2. 教学难点:火烧圆明园事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及启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烧圆明园事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火烧圆明园事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火烧圆明园》课件。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兴趣,进而引入火烧圆明园的主题。
2. 讲授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详细讲解圆明园的建造、清朝的兴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英法联军的入侵、圆明园的抢劫与焚烧。
3. 分析火烧圆明园事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火烧圆明园事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如弘扬爱国主义、加强文化建设、保卫国家尊严等。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火烧圆明园事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火烧圆明园事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火烧圆明园事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的短文。
2. 让学生选择一个与火烧圆明园相关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火烧圆明园》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火烧圆明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火烧圆明园》是一篇历史题材的课文,选自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六上教材。
本文主要讲述了圆明园的辉煌过去以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火烧的悲惨经历。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同时认识到侵略者的暴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可能还不够了解。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侵略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维护国家尊严、保护文化遗产等问题还缺乏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知道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文化遗产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被火烧的悲惨经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情景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圆明园被火烧的悲惨经历。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火烧圆明园》教学反思

五年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
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
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
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整堂课,孩子们积极参与,充分表现了孩子的自主性。
小组合作探究,提升了孩子们团队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合作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并从中感受到乐趣。
但与传统教学相比,我觉得字词深入的挖掘还不够,课堂质疑还欠缺。
如何将小组合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找到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方式,我想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与探索。
六年级品德社会上册 火烧圆明园教案 鲁人版

1.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经过。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 教育学生珍惜和保护文物,提高历史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 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及其被毁的损失。
三、教学难点1. 火烧圆明园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如何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文化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文献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火烧圆明园的经过。
2. 采用小组讨论、学生讲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了解事件的历史意义。
3.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文化意识。
五、教学内容1.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貌。
2. 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经过及其原因。
3. 火烧圆明园事件对中国文化的损失和影响。
4. 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和方法。
5. 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培养历史文化意识。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貌。
2. 讲授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经过:详细讲述火烧圆明园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损失。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火烧圆明园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学生讲述: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火烧圆明园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培养历史文化意识。
七、课堂小结1. 总结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 强调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和方法。
3. 提醒学生珍惜和保护文物,提高历史文化意识。
八、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我国其他被毁的文物和历史文化。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3. 积极探索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文化意识。
十、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消灭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消灭教学反思1教学《圆明园的消灭》一课,成功之处是:〔一〕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举一反三。
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方法。
然后“扶读”第4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读”第5和第6自然段。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难词难句,说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产生对疯狂掠夺我国文化遗产的帝国侵略者的仇恨。
〔二〕在“美读”中,学生实在地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出爱国情感。
缺乏之处:1、由于条件限制,不能使用课件。
对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学生没有直观感受。
2、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
圆明园的消灭教学反思2《圆明园的消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经过朗读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消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并且能背诵课文。
而经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理解它消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职责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异常注重学生的朗读,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我的一些感受。
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所以都有话可说。
由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根底,到上第二课时时就方便多了。
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化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
在这一局部我主要是经过在朗读的根底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理解、感悟。
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消灭这一局部。
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经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消灭根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
之后,我问道:“从当时的璀璨文化,到此刻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
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设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职责感。
山东版品社六年级上册《火烧圆明园》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火烧圆明园》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第一课血泪国耻活动主题二:火烧圆明园课时:一课时活动过程:第二课时火烧圆明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雨果诗句。
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圆明园)……学生默读,自己体会诗句的含义。
2、师:雨果的诗句里说的是什么事件?它说明了什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学生试着叙述,叙述不足的地方其他学生可起立直接补充,适当的时候教师加以引导。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
板书课题:火烧圆明园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圆明园今昔对比(一)圆明园的辉煌1、师引导:(出示圆明园废墟图),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了150多年了,然而却只是圆明园的一角。
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交流:A、我感到很气愤,这是一个国家的耻辱啊!B、我感到很难过,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啊。
C、这座万园之园竟这样被毁了,我感到万分痛惜!……教师过渡: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呢?为何曾被誉为“万园之园”呢?2、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体验所收集的圆明园昔日的图片文字资料。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搜集的资料或图片。
教师相应地点拨、提升、出示相关课件。
预设1、圆明园从1709年兴建直到1860年焚毁,共经营了151年。
几代清帝不知耗费了多少天下的财力物力,来建造这座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家园林。
该园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组成,故又称“圆明三园”。
三园总面积5200亩,比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
园子周长10公里多,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
三园内有100多个风景点,无数的楼台、殿阁、廊榭、馆轩尽在山环水抱之中。
师点拨:刚才同学说圆明园面积是5200亩,1亩=666.67平方米。
我们来估算一下,我们的教室是50平方米的话,一个圆明园大概相当于多少个教室?学生猜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描写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圆明园的美丽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本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历史事物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对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来了解这段历史。
同时,学生可能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词生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生词生字,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生词卡片:准备生词生字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讨论问题:提前准备与文章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圆明园的了解。
然后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引出本文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然后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作者说圆明园是“园林建筑的典范”?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1《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围绕这一中心,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圆明园的毁灭。
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开始,学生读课文后我问:文章重点写了哪几段?学生答第二至四自然段。
我接着问: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什么?学生答圆明园的辉煌。
我再问: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过去的辉煌?于是我请同学们再读全文。
等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指名同学说为什么写。
接着我一边放录象:毁园片断。
一边阐述:就这样众星拱月般的圆明园葬身于罪恶的大火中。
买卖街、西洋楼不见了,长春园、万春园消失了……所有的一切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是残垣残壁,一片废墟。
谁又能想到它曾是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呢?然后让学生找出“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进行理解。
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英法联军的可耻行径在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是中外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们一定不忘国耻,发愤读书,奋发图强,要建设强大的祖国,再不容许遭受外来侵略!《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2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学反思公开课结束之后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课堂,发现了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就教学过程来说,在第五段体会侵略者残酷、野蛮时,设计了两段话,让学生分别读,看看能不能去掉或者删掉,但是由于教室太亮,课件学生看不清,学生没有体会出来,在学生没有体会到时,我应该找一个或者两个读书有感情的学生读一读,或者我给学生读一读,这样可能更利于学生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烧圆明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火烧圆明园”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第一课“血泪国耻”的内容,此内容包含两个主题活动“屈辱的开端”和“火烧圆明园”。
两个主题活动都是引领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以此为契机,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
“火烧圆明园”主题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圆明园这一举世闻明的皇家园林的奢华和焚毁后仅剩的残垣断壁的遗址展示在学生面前,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了解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这样一座华美的园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抢劫及付之一炬,引领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材利用学生查阅资料时的对话引出了圆明园遗址是英法侵华的铁证,接着分析了为什么英法要火烧圆明园,并利用图例及作家雨果的生动描述再现了英法侵略者的掠夺行为。
最后追溯到火烧圆明园发生的历史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教材还以探讨和收集资料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告终的结局,激发学生立志自强、不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沉重教训,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屈辱的原因。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经过和结果等。
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3)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教学重点:了解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背景、时间以及过程,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课的学习侧重于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教材的知识结构注意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2.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方法。
3.遵循“开放生成”的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班内汇报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
本课的学习侧重于学生的调查汇报和交流,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
4.调查—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贯穿始终。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余秋雨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诗句内容: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
)指一名学生朗读,体会诗的含义。
2.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作者在诗中怀着怎样的情绪?生:愤怒、悲伤。
3.教师小结:其实诗人的情绪和一段历史,一座建筑物有关,这座建筑便是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圆明园。
(老师边板书课题边提醒:圆是圆满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
)(二)、展示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壮观美丽1.师:同学们,课下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谁愿意把带来的资料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接下来请同学们上台来做汇报展示。
(先有搜集园林秀美风景的展示,再由搜集园林奇珍异宝的学生汇报展示)生:我搜集的是圆明园的全景图,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5200多亩。
由万园之园之称。
师:是啊,圆明园的规模宏大,我们李庄二小占地80亩,想想圆明园的面积是我们学校的多少倍?我们学校如果在圆明园中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落。
生:这是圆明园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又叫西洋楼景区,有一位传教士说:“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师:看来欧式风格建筑也在圆明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生:这是圆明园中的建碧亭,它采用了杭州的曲苑风格,图片中有山有水,有房有亭,美不胜收。
师:看来圆明园是集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于一体。
不愧是万园之园。
圆明园不仅美不胜收,而且还是一座收藏了无数艺术品的宝库,里面有无数的奇珍异宝,谁带来了有关宝物的资料。
生: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圆明园的文物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北京保利集团花了3000万港币从国外收购回了牛头、虎头、猴头,后来又收回了一个猪头,花了700万港币,他们做工精致,是一座喷水池的喷水钟。
师:看来圆明园的珍宝真是价值连城,做工巧妙。
不知凝聚了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
此外里面还有很多金银财宝、陶瓷古玩、名家字画、孤本秘籍等。
师:看来圆明园既有江南园林的秀美,又有北方山水的雄浑,还兼有西式建筑的风格,所以说它是一座中西合璧、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是清朝从康熙至咸丰的六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多年,耗银近2亿两才建成的。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结晶,被西方誉为“万国之园”。
而且,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都放在圆明园,所以它也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2、师:其实刚才同学们展现的资料只是圆明园的沧海一粟,是极小的一部分。
这让我想起了法国大作家雨果有一封信对圆明园做了这样的描述:(根据提供的圆明园图片课件老师深请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圆明园的美丽。
)雨果的信: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您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根据提供的课件老师深请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圆明园的美丽。
)师提问:同学们,听了这样的描述,欣赏了精妙绝伦的景色文物,你对圆明园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回答)生:这是一座艺术品的宝库。
生:金银财宝根本无法计算,劳动人民建起来非常不容易。
生:这是中国文明,中国文化的结晶。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资料初步体验美丽的圆明园,让学生感悟这座美丽与神秘的东方建筑是如何的让人为之赞叹和震撼的!】3、师:然而就是这样的神奇建筑,现在又是什么样的?老师课件展示圆明园的残垣断壁。
生:我看到了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师:同学们知道圆明园为什么成了一片废墟呢?是谁一手造成的?生:因为是英法联军在1860年10用火烧毁的。
4.师:那些价值连城的珍宝去哪里了?美轮美奂的建筑去哪里了?仙境般美丽的园林又在何方?让我们重新回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一起了解事情的真相。
请同学们看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
师:影片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对英法联军说什么?生:英法联军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国土上烧杀抢夺,真是丧尽天良,太残忍太没有人性了。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愤怒,你的怨恨。
生:我看到了他们任意破坏圆明园的镜头,他们真是一群强盗,是畜生。
师:老师的情绪和大家是一样的,很愤怒。
5、师:1860年的一天,英法联军冲进了圆明园。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抢劫,他们把能够带走的带走,不能搬走的就用枪戳,砸碎,用一把大火烧掉,把中国人民花费了151年建造的万园之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面对着残垣断壁,回首那段耻辱的历史,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
】(三)、合作探究,感悟表达。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情况。
活动一: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1、教师谈话:在1860年的秋天,咸丰皇帝仓皇逃离北京,中华民族遭受了浩劫,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先进行抢劫,接连三天,把圆明园内的国宝、文物、金银珠宝洗劫一空;之后为掩人耳目,10月18日,联军又纵火焚毁了圆明园。
历代皇家的精美物品,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被侵略者付诸一炬。
昔日的圆明园最终变成了一片废墟。
这就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2、师:请同学们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了解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资料、原因、借口、起止时间,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研讨,以及战后影响。
共同完成手中的表格。
(以表格形式)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起止时间借口、直接原因签订条约(内容)战后影响(2)学生汇报展示,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一个方面。
生:我们汇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南京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许多权益,但是他们不满足既得利益。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扩展与完成,他们要求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当他们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拒绝后,就再次发动侵略战争。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1856 ---1860 年。
进攻路线:1856年10月,英舰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之后沿海北上,于1858年攻占天津。
1859年大沽口之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研讨:不平等条约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借口):“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马神甫事件”:1856年3月,法国天主教神父马赖潜入广西西林地区胡作非为,被当地官吏处死,这就是所谓的“马神甫事件”。
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条约。
1858年5月,英法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
6月23日,迫使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主要内容:•公使进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中国赔偿英国四百万两、法国二百万两白银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联军以焚毁皇宫作为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
续增的条款包括:•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买卖人口•将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财产发还,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买田地,建造教堂•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