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020年中国环境史研究理念初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云萍:1990 年-2020 年中国环境史研究理念初探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试图将 1990 年到 2020 年中国环境史研究理念的发展演变脉络梳理 清晰,为环境史概念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也希望能从该梳理过程中,对“何为被提倡的研究理 念”的问题,尝试做出回答。
一、朴素的以人类为中心阶段
所谓“朴素的以人类为中心”是一种接近“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与“强人类中心主义”有 着本质的区别①。该理念虽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的决定性,但是主张人类为了自己的利 益,应该反思破坏、掠夺自然环境的行为,并且认为人类有能力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善整个自 然环境②。中国环境史的奠基阶段③——2000 年之前的历史地理学,其领域的诸学者,正是秉持 着一种朴素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研究理念。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理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赵云萍基于对近三十年来环 境史相关领域学者代表性成果和观点的概括总结,兼有针对性的分析,反思了中国环境史理念变化历 程,认为理性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是一种应该被倡导的研究理念。隆杰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云南文山州麻风防治背景、具体措施及其麻风“污名化”的梳理和分析,凸显了新中国初期国家医疗及 全民动员对文山麻风防治的重要意义,但地方民众麻风对恐惧和歧视一时却难以消除,由此可见国家 和地方、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仍存在一定的错位与界限。李鹏飞基于对马关县上布高村寨的调查,发 现当地的灾害类型及影响与其村落的自然环境及村民的生计方式密切相关,且壮族村民在日常生活 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传统、灾害观及灾害应对方式,并体现于壮族传统节日、建筑、饮食医疗、乡规民 约中,对这些民族性和地方性经验和方法的总结,亦有助于当前的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回头看才能 明确走过的道路,并指明未来可能的方向。本期的三篇文章即是学术回头看与继续前行之反映,对当 前中国环境史研究也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丌丌保丌 丌山丌丌学丌丌院丌丌学丌丌报丌丌丌丌丌丌丌丌 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
“环境史研究”栏目 编者按: 随着中国环境史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环境史研究自身发展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和转
向,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和趋势,在理念和思路、主题和内容、方法和路径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尺 度和特色。特别是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与不同群体对环境的感知、反应以及影响都有所不同,造就了 区域间社会、环境与文化发展的差序格局,这也是区域环境史持续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 环境史发展历史脉络和前沿动态,探索区域环境变迁的动因及文化适应,始终是中国环境史研究的重 要方面。
- 15 -
第 40 卷·第 3 期
保山学院学报
2021 年 6 月
二、以生态为中心倾向的纯文化批判阶段
“生态中心论”①是“以生态为中心”理念的来源,即“把包括生物和无机环境在内的整个自然 界纳入人类道德考虑的范围”,定义“原始的自然”就是“好的自然”[6]。具体表现就是对历史或现 实中的环境恶化、衰败、破坏等状态进行纯文化的批判。
② 2016 年,刘翠溶在其研究云南城市化时,提出了“没有良好的城市环境,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观点。 具体详见刘翠溶 . 环境史视野下近代云南城市化初探[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包茂宏也一直致力于将非洲、德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史研究状况和最新理论成果译 介到内地③。2000 年,他在一篇题为《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文章中,给环境史下定义时, 表达了对“超越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生态中心主义文明观的赞赏,明确反对环境决定论,反 思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观,认为地球濒临失衡,认为人类文明需要寻找一条新路[8]。
收稿日期:2021-04-21 项目基金:2017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7ZDA158);云南省哲 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科研项目“西南边疆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CX04)阶段性成果;2020 年度国家民委民 族研究自筹经费项目“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0-GMD-09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云萍(1995-),女,山东省高青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环境史、灾害史。
21 世纪头十年,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有了环境史的意识和思维,开展学术研究时,所秉持的 正是一种以生态为中心倾向的纯文化批判理念。这既是受到国外环保运动的影响,也是因为中 国自身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越来越不容乐观的环境现状的刺激。
世纪之交,名副其实从环境史角度来关注中国历史的学者,较早的要数台湾学者刘翠溶。她 认为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顺时而适当利用自然”的观念和保育的观念。从这种通过古今对比反 思现实的意图中,能够看出,她已然处在了对彼时环境恶化的批判反思阶段。指导其研究的理念 显然有以生态为中心倾向②。
② 该理念内容借鉴了孙君恒对“弱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延伸解读。具体详见孙君恒 .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两种类型[J]. 韶 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7).
③ 英国学者詹·奥斯托克认为“从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中叶,它(环境史)的发展主要是以历史地理学之形式”存在。具体 详见 Oosthoek,K. J. W. ( 1999,2009) :Environmental History-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www. eh-resources. org /environmen⁃ tal_ history. Html.
侯文蕙是国内较早有环境史思维和意识的学者之一,也正是通过她,许多国外环境史著作才 能译介国内。评价《尘暴》一书时,她对于唐纳德·沃斯特的呼吁——“自然有极限,人类应该约束 人数和欲望”——给予充分肯定,并且认为“在环境史中,自然应当享有一种在其他学科中所没有 的特殊地位——即使不能比人高,也至少能和人平起平坐”[7]。可见,在这个阶段,她秉持的是一 种以生态为中心倾向的纯文化批判理念。
(栏目主持人:周琼)
1990 年-2020 年中国环境史研究理念初探
赵云萍
(云南大学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摘 要] 1990 年-2020 年,学人们在环境史研究中,其研究理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的以人类为
中心阶段、以生态为中心的纯文化批判阶段和理性客观地以人类为中心倾向的历史本位史观阶段;主
要特点是“新晋环境史”学者们受“原生学科”影响较深,传统中国史学者的研究理念与世界史学者的又
有不同。
[关键词] 中国环境史;价值取向;研究理念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 issn. 1674-9340. 2021.03.003
[文章编号] 1674-9340(2021)03-0014-08
之 所 以 出 现 这 样 的 研 究 理 念 ,主 要 是 中 国 传 统 历 史 学 者 固 有 的 人 文 关 怀 观 念 影 响 所 致 。 该 研 究 理 念 对 于 当 时 学 界 及 社 会 反 思 人 与 自 然 关 系 ,约 束 并 改 变 人 类 行 为 产 生 了 较 大 影响⑥。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时候的大多数学者,在相关研究上“倾向于(基于)传统资料就环境的变 化加以描述,如袁清林的《中国环境保护史话》和从佩远的《东北三宝经济简史》”。但也并非全然 没有环境史的意识:
谭其骧在讨论黄河何以在东汉以后有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时,提出了“黄河中游的土地合理 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决定性因素”的重要论断,进而提出通过“四化”④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 动 ”[2];陈 桥 驿 在 研 究 历 史 上 的 浙 江 省 的 山 地 垦 殖 与 山 林 破 坏 时 ,提 出“ 人 口 增 多 —— 扩 大 垦 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因果模式,并认为应该在人口再生产问题基础上,治山治水,找 到人口限度与生态之间的平衡[3]。史念海在《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变迁》一文中,探究渭水、 汾水等河流流量由大变小的缘由时,认为除了地震、气候等自然原因之外,其他最主要因素便是 人为对森林的破坏。同时提到盼举国上下一起努力,恢复黄土高原的森林,增大河流的流量[4]。 侯 仁 之 也 曾 提 到 过 ,从 考 新 石 器 时 期 中 期 以 后 ,人 类 活 动 对 地 理 环 境 开 始 产 生 了 日 益 显 著 的 影响[5]。
④ 四化即山区园林化、沟壑川台化、坡地梯田化、耕地水利化。 ⑤ 除了史、谭、侯、陈等人之外,还有文焕然、满志敏、岑仲勉、邹逸麟、何业恒、曹树基、张建民、张国雄、景爱等分别从历史 地理学角度,对中国历史上的气候、灾害等内容影响,做过研究。具体详见陈新立 .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史学理论 研究,2008(02). ⑥ 如谭其骧的《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从历史上论证黄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 水害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家植树造林、退耕还田还草等政策措施的理论基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开展环境史研究,绝非“平地而起”“空穴来风”,而是有相关理念(或者说 价值取向)的指导。“着眼长远发展,积极建构概念体系,形成思想主线明确、结构层次分明的学术 框架”“把握学科研究宗旨及主要目标”[1],对环境史研究理念的梳理把握必不可少。
随着环境史领域开拓的不断深入,学人们的研究理念也在逐渐成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朴素的以人类为中心阶段、以生态为中心的纯文化批判阶段和理性客观地以人类为中心倾向的 历史本位史观阶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高国荣主张环境或然论,承认人与自然之间变动不居的关系[9]。 在述评《尘暴》一书时,他站在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对立面[10]。
梅雪芹在 21 世纪的头十年中,着重研究了发达国家在飞速工业化的同时,遭受的十分严重 的环境问题④,并且强调“20 世纪是全球规模环境破坏的世纪”[11]。同时,她认为环境史家是在生 态史观⑤的指导之下进行环境史的相关研究的[12]。这无疑是一种敲响警钟式的文化批判——借 英国泰晤士河的教训,警示当时飞速发展中的我们⑥。
20 世纪末期,以谭、史、侯、陈为代表的中国地理学学者们在其研究中,都有意无意涉及了当 今环境史的诸多领域,尽管大多还处在“就史料而描述之”的阶段,但仍有一些学者,走得更远了 一些。彼时,他们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研究理念,可粗略概括为朴素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研究理 念⑤。即认为“环境好坏(主要是坏)是由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导致”,并且相信,人类能够通过改 善自身行为,使得环境向好,进而达到使人类生活更好的目的。
王利华从传统历史地理学,向地理学与环境史兼顾转向,其学术研究理念明显有一个从朴素 的以人类为中心阶段向以生态为中心倾向的纯文化批判阶段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中古时期北
① 生态中心论是“当代西方的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该理论把包括生物和无机环境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纳入 道德考虑的范围……是当代环境运动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具体详见王奇 . 生态中心论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数据 库)/item/229356?q=%E7%94%9F%E6%80%81%E4%B8%AD%E5%BF%83%E4%B8%BB%E4%B9%89%E6%96% 87%E6%98%8E%E8%A7%82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1-04-17.
① 巴耶·G·诺顿将“人类中心主义”分为两种人类中心主义:如果一切价值仅以个人感性意愿的满足为标准,是强中心主 义;如果一切价值以理性意愿的满足为标准,是弱人类中心主义。具体详见余谋昌 . 人类中心主义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数据库)/item/226700?q=%E6%9C%B4%E7%B4%A0%E7%9A%84%E4%BB%A5%E4%BA%BA%E7%B1%BB% E4%B8%BA%E4%B8%AD%E5%BF%83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