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第16课《伶官传》序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论证法。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 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 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 都是对比性的。
2.语言特色 语言委婉,气势充沛。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 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 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 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 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公元 926 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 谦(原是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 死。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 来评论史事。《 伶官传 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 作的序文。
①结盛构衰助之.词理,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②结原构庄助宗之词.所,以用得在天主下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之③④与可其以所知以之.失矣之.代者词代,词指,代指这“个天道下理” ⑤结世构言助晋词王,之.用将在终主也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代以词三,矢指赐庄代宗后而唐告庄之宗.曰李存勖 ⑦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代词,指“矢”,箭
这则材料可应用于与“创业与守业”“忧劳与安逸”“自强 不息”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③指数全十天伶下人的困人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归①归契属丹,与归吾附约,为归兄顺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回,回到什么地方去
3.与① ②原 契庄 丹宗 与.之 吾所 约以 为得 兄天 弟下,连与词.其,所和以失之者 连词,和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动词,给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第三人称代词,他 ②语尔气其.词无,忘表乃期父望之语志气,可译为“一定”“可要” 6.其③ ④请 其.其 意.气 矢之指盛示代第词三,人可称译代为词“,那可”译为“他的” ⑤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与“何”组成双音节虚词,作副词,用于感叹句,
表示程度高,相当于“多么”,作状语
文意感知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 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 精图治。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 同“仓皇” 二、古今异义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 指人的作为,人为因素 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指事理人情,或指人的意识对象
①连以词三,矢赐表庄承宗接而关.告系之,曰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
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但是
③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
7.而④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但是 ⑤数连十词伶,人表困承之接,,而.可身不死译国灭 ⑥连祸词患,常表积并于列忽关 微,系而,.智可勇不多译困于所溺
3.省略句 (1)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 (2)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4.状语后置句 (1)请其矢,盛以锦囊。(介宾短语“以锦囊”作“盛”的状语,后置) (2)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介宾短语“以组”作“系” 的状语,后置) (3)而告以成功。(介宾短语“以成功”作“告”的状语,后置) (4)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介宾短语“于忽微”作 “积”的状语,后置;介宾短语“于所溺”作“困”的状语,后置)
2.此三者,吾遗.恨.也 古义: 指遗憾,不满意
今义:指到死还感到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
3.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 ……的原因
今义:表示结果
4.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指属官,名词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去,或按某种办法处理,动词
5.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古义: 方位名词与动词的组合,意思是跑在前面或在前面奔驰
①介庄词宗,受表而处藏之所于,.庙可译为“到”“在”
②入于.太庙 介词,表处所,可译为“到”
③至于.誓天断发
介词,可译为“到”,与动词“至”
8.于
组成复合词,表结果
④介抑词本,其引成出败动之作迹的而皆 对自象于,.人可欤译为“从”
⑤介祸词患,常引积出于.动忽作微 的对象,可译为“从”
4.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 是否有点文不对题?
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 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 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 伶官们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们乱政误国之事评述 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 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 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 意,突出了中心。
专第 题 16 五课
助读新课起航 识记知识必备 探究文本研读 应用体验之旅
资料助读 课文对译
重点探究 感悟提升
第 16 课
《伶官传》序
走近作者 欧阳修(见《朋党论》)
相关背景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 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伶官传》 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 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传 中说:“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常身与俳优杂戏
[应用角度] 挫折、失败、不幸、艰险,无疑是一种压力,是一种障碍
和困苦。但是,有压力才有反弹,有障碍、困苦才有挑战、拼 搏。这时,人就不仅会在精神上自强不息,在策略上也会小心 翼翼。于是,就有了化险为夷、转败为胜的可能。反之,舒适、 安逸、悠闲、奢侈,这一切却往往会使当事人忘乎所以,玩物 丧志,失去挑战的勇气,拼搏的胆识,跃进软绵绵、软柔柔的 罗网,越陷越深,越缠越紧,就难免落一个可悲的结局。培根 说过,“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 同样,厄运也多在游乐中降临。 记住文中的警语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 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 以短序?
明确:主要用意在于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 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 荣。从文章结尾“岂独伶人也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 意。
2.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 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 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章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 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一些格言式的对 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 意丰,发人深省。
素材挖掘
李存勖得天下时,不忘其父李克用的遗志,以父亲留下的 三支箭激励自己,发奋创业,攻城略地,无往不胜,“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到天下已定,大功告成,他坐享“升平”之乐,整 日与优伶们泡在一起“唱念做打”,以至政事荒废,国运日微, 三四年就祸乱迭起,终遭杀戮,“何其衰也!”
写法鉴赏 1.论证方法 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
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 事例。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 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 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 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 “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 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使……灭亡
3.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智.勇.多困于所溺 指聪明、智慧的人
指勇敢的人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梁,吾仇也。(“……也”表判断) (2)此三者,吾遗恨也。(“……者,……也”表判断)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也” 表判断) 2.被动句 (1)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灭”“定”在语意上被动) (2)智勇多困于所溺。(用介词“于”表被动)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用介词“为”表被动。为,读 wéi)
① ②与 可其 以.所 知以 之.失 矣之与者助与动助词词““可所””构构成成一一个个复复合合词词 5.以③ ④以 皆.三 背矢 晋赐 以.庄 归宗 梁而连告词之,曰表承 介接 词, ,用 拿法,相 把当于“而”
⑤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介词,拿,用 ⑥请其矢,盛以.锦囊 介词,用 ⑦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介词,把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名词
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古义:“到了……的结局”,是动词与介词的组合
今义:作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作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三、一词多义
① ②原 故庄 方宗 其之 盛所 也以 ,得 举天 天. .下 下. .之指豪国杰家莫的能统与治之权争 1.天下 指中国或世界
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①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本文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第四段呢?
明确:(1)照应题目;(2)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 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3)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 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 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4)加强了文章的 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⑥智勇多困于.所溺 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在前面 ②乱者四应,苍皇东.出 向着东方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在夜里 (2)名词作动词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用木匣装
2.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兴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