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朱自清《春》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
(《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
(3)齐魏徭戍,荆韩召募。
(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
”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回复举报飘过2砸 34顶 19
5楼祝你幸福发表于 2009.05.21 12:44:28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
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
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
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
例③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
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练习题
典型例题:
1.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2.下列各句中比喻词用的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3.以下几句运用修辞方法恰当,并确实增强了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A.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
B.他的话没有实质内容,空洞得像战鼓一样。
C.蒲公英柔软的茎上顶着小黄伞,雄纠纠地守卫在道路两旁。
D.个人的自学,个人的努力,个人的独立钻研,是主要的;但是适当的讨论,相互的讨论,集体的讨论也是必要的。
4.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一泻而下的自然美。
B.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荷塘上月色的清朗纯洁。
C.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荷塘上月光的清纯柔和。
D.用拟人手法,描写月夜的寂静安宁。
强化练习
1、下列句子在修辞使用上恰当的一句是( )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B.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听爷爷讲聊斋故事。
他讲到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屏住气;讲到轻松的时候,大家都拍手大笑。
这时连月亮也探头探脑,冷眼瞧着我们。
C.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势不可当。
D.纺织厂里的机器声隆隆地响着,和着我心跳的旋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2、含有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并且使用都恰当的一句是( )
A.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像片片彩霞落在辽阔的大地上。
B.雄伟庄严的天安门经历了千万次战斗的风雨,带着亿万人民胜利的豪情,傲然屹立。
C.当代艺术界、体育界、卫生界的不少女性,都有许多辉煌的成就,岂止不让须眉,还多占几分春色。
D.在那夜阑人静屋暖花香的氛围里,她的话正如打开闸门的潮水,快活地向外奔。
3、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例:虽然冬天的寒意还没有消尽,会场里却到处涌动着春天的热流。
A.我淡淡地笑着,想起当初,我还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所看出去的未来,是一片无边的净土。
B.在他们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闪闪发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
C.甩开牵挂,审视你的内心,有一星火光仍在顽强地闪烁,那是你早已遗忘的曾经有过的梦想……
D.一株巨大的垂柳从那小院内探出半个身子,柳丝万缕,好像在频频招手欢迎每一位光临的旅人。
4、从修辞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好的一项是( )
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
即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入”能“心入”吗?到头来,。
A.还不是油锅里加水,看起来溶在了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
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
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在了水里,实际上还是高挂在天空中。
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水面上来。
5、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飞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地纷纷落着。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引人。
6、对下面一段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A.引用对比比喻排比借代
B.引用对比借代排比夸张
C.引用对偶比喻排比拟人
D.引用对偶比喻排比拟物
7、从画横线的四个比喻中选出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色的晨雾那样温柔①;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②;又像朝阳跃出平静的海面③;低低的,轻轻的,又像微风拂过琴弦④;像落花飘零水上。
A.①
B.②
C.③
D.④
8、注意下列句中加线的部分,选出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我还没迈进院子,就见娟娟飞出了房门,欢笑着向我奔来。
B.一只水鸟从水面上掠过,光滑的水面上立刻绣上了透明的花纹。
C.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D.明月端坐在山顶上,看上去,分明是一座巨大的灯塔。
9、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恰当的一句是( )
A.从青龙桥下火车,顺着柏油路往西走,周围是群峰壁立。
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
B.春雨潇潇,唱着欢快的歌;依窗而立,追怀往昔的峥嵘岁月,耳边不禁又号角长鸣。
C.爸爸和你说,你不听;妈妈和你说,你不听;老师和你说,你也不听——现在,舒服了吧?
D.手里的信,顿时似千斤重担压在我身上,压得我透不过气来。
10、对下列古诗句加点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样子,借代月亮)
B.“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形容古代侠客一诺千金的豪气,是夸张写法)
C.“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上”字是比拟修辞,以袅袅孤烟渲染荒凉景色)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借代叶,“红”借代花,“肥”、“瘦”是比拟修辞)
11、下列比喻句用得不恰当的一句是
A.纸灰在雾中飘浮着,它们是唐山孩子眼中一只只神奇的黑色蝴蝶,飞得很高,又缓缓飘落。
B.“熊猫宫”前站着一群游园的孩子,伸长脖子观看,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
C.注入式的教学迫使学生呆读死记,学生的积极性被扼杀,主动性被泯灭,教师成了“播放机”,学生成了“留声机”。
D.黄河是一条宽而黄的长带子,小清河是一条绿的头绳,大明湖正是仙女放下来的一面亮晶晶的镜台。
12、为画线处选填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起来。
___________ 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A.在他前面那第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
B.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只很多。
C.在他前面那条官河内,绿波起伏,来往的船只穿梭。
D.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绿波荡漾,来往的船只争流。
13、为下边短文中的□处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
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藤萝,像□,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杏树、山楂树、花红果子树,墙外是一些杨、柳、榆、梨树,就像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
A、童年五彩的梦
B、密封的四堵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14、对下面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
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
C、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既是比喻又是写景,以景物喻愁思,烘托闲愁之多。
)
D、瞑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运用反衬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
)
15、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考虑,下面四句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语最好是
①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
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多唱。
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____。
②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____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与鼓励。
③短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____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④姑娘从泉边汲水归来了,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____在她那眼睛和眉毛上。
A、工作眨眼拥抱满开
B、起床开口抚摸展现
C、工作开口拥抱展现
D、起床眨眼抚摸盛开
16、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刘禹锡《竹枝词》)
“晴”是双关语:既指晴雨的“晴”,也暗指情意的“情”。
B、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孤”是拟人写法,“楚山”似乎也有诗人孤寂的心情。
C、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有新月吐蛾眉。
(王涯《秋思赠送》)
“新月”“蛾眉”:作者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的新月牙是娇妻的蛾眉。
D、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锦貂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锦貂”“胡尘”,分别指唐军将士和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
17、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苦瓜苗就像一个____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然而,它却努力地活了下来,便渐渐地长大。
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________。
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棍子,把它绑在棍子上。
A、病儿胡搅蛮缠限制它的生长
B、弃儿胡乱缠绕限制它的生长
C、病儿胡乱缠绕约束它的行为
D、弃儿胡搅蛮缠约束它的行为
例1解析:
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
比拟又称拟人。
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
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
因此答案是C。
例2[解析]答案是B。
B句脚步“踩在棉花上”应当是松软无力的感觉,无法与“轻
快”作比。
例3[解析]答案是A。
A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B项
把空洞的话比作“战鼓”,不妥。
C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但把蒲公英比
作“雄纠纠”的卫士,不当,反而影响了表达效果,D项运用排比,但
“自学”、“努力”、“独立钻研”不能并列,自学已经包含了个人努力,
个人努力包含了独立钻研。
“适当”、“相互”、“集体”说的角度不一,“适
当”是讲程度,“相互”和“集体”说的是讨论的形式,三者也不能并列。
例4解析:答案为C。
原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方法,而是比喻,但A项的理解没有抓住喻体“流水”的特征,而C项都抓住了,故C项为最佳答案。
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要首先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练习:
1、(B.拟人,不合氛围;C.夸张过分;D.比喻不当。
A)
2、(A.比喻不当 B.无比喻 D.有借代而无比喻。
D)
3、(拟人,例句为比喻。
D)
4、(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
B)
5、(对偶、夸张。
C)
6、(C)
7、(C)
8、(拟物,余为拟人A)
9、(A项比喻不当,“蓝天夹在群峰之间”怎么像“梅花”呢?B项拟人不当,不合全句的凝重气氛。
D项似嫌太夸张。
C项排比和反语“舒服”的运用较得体。
C)
10、(C)
11、(感情色彩不当B)
12、(A)
13、(注意要填的这个比喻的上下文,上文有“四面是……”,下文有“墙里是……”,可见要从这个比喻里找到“四面”与“墙里”的联系,就只有选第二项。
)
14、(D项是以彻夜听雨写彻夜难眠,以表现游子思乡情深,不是反衬手法。
)
15、(第一句用了拟人的手法。
在一般情况下,“休息”和“工作”相对,但在这里对“教条主义”用“起床”来和“休息”相对,显得更生动形象。
第二句写星星的“欢笑”,是不可能有声音传来的,不能用“开口”,只能用“眨眼”,诉诸视觉形象。
第三句垂柳的叶子只能“抚摸”,不能“拥抱”。
第四句,“盛开”本来是用来描写花朵的,这里用“盛开”比用“展现”更能表现笑容的美丽。
)
16、(“楚山孤”不是拟人,是诗词中常见的移情于物的手法,不是楚山孤独的意思,而是人有孤独的感觉,因而看山也觉得山是孤独的。
其他的几项都是对的。
)
17、(注意到前面有让它“自生自长”的意思,第一空应该填“弃儿”;注意到“它似乎充满敌意”,第二空应该填“胡搅蛮缠”;把它绑住,并不是不让它生长,而是要让它不要规矩点,第三空应该填“约束它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