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师大附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
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对右图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铁农具开始使用的事实
B.使用的曲辕犁可控制犁地深浅
C.反映的耕作方式在汉代已存在
D.这种耕作方式回转方便,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2.宋李处权《土贵耍予赋水轮》:“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
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诗中描述的古代农具是
A B C D
3.《汉书•食货志》记载:“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社会中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统治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C.土地兼并造成小农生产、生活状况急剧恶化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
4.右图为出图于河南安阳殷墟的青铜文物及文物上的拓片右图为出土
于河南安阳殷墟的青铜文物及文物上的拓片。
联系商代历史,我们可
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商代的青铜铸造水平很高
②该文物产自官营手工业
③当时青铜器用于铸造礼器、兵器,铁器用于铸造农具
④当时青铜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A.①②B.①④C.②
③D.③④
5.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衙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不能得出的推断是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茶具
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6.下图是中国古代耕织图诗文八角碗,该碗图片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
生产。
下列关于此碗图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说法错误的是
A.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 B.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
C.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D.劳动者采取集体耕作方式
7.清嘉庆年间,有官员提出:“若不准开厂(手工业作坊或手工工场),则工作之人无以资生,添数十万无业流民,难保其不附从为乱,故只当听其经营,不可扰事。
”对这段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严禁手工业生产,有利封建统治
B.为解决流民问题维护统治,准许手工生产
C.重农轻商的影响,反对手工生产
D.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鼓励发展手工业生产
8.冯一下先生在《再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中说:“实行‘’政策后,清朝政府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规定双方交易必须通过十三行进行,于是中外贸易转运就形
成下图所示的‘链条’”。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根据引文上下文的逻辑,下划线上可填写“闭关自守”一词
B.将中外贸易限制在十三行框架下不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对外贸易政策
D.十三行在中外贸易中处在中介地位上,属于外贸中介机构
9.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 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 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
10.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在于A.中国人接受了西方的消费方式
B.使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西方人热情帮助中国建立近代工业
D.破产农民与手工业者增多,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11.图中与史实不符的一段曲线是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12.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时,当地士绅提出在古城边树立烟囱“破坏风水,有伤文风”……著名的拱北楼面馆率先表示:“机器面粉不如土粉,不可用。
”从上述资料中可以提炼的信息有
①从厂名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爱国救亡的色彩
中国商人十三行外国商人
②反对荣氏兄弟办厂及其产品的都是封建地主阶级
③新生事物在传统社会中的成长非常艰难,
④“当地士绅”和“拱北楼面馆”均立足经济角度抵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13.华侨商人陈启源鉴于世界生丝市场的厂丝(即机器所缫之丝)热销行情和广州土丝出口衰落的状况,于1873年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它所缫之丝粗细均匀,色泽洁净,弹性较大,售价也高1/3,获利颇丰。
以上内容可以印证
A.传统自然经济全面瓦解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D.近代中国缫丝业世界领先
14.阅读下表,近代商办企业在第二时期获得迅速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实业救国的推动 B.晚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C.辛亥革命的刺激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5.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于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于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有80%,工业有67.1%”。
造成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B.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C.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D.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16
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17.陈真编辑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战争一旦结束,不管是政府官员也好,公营事业人员也好,都纷纷转向到收复区的敌产的接收上。
……天津的四百家工厂,就是被这些部会和局均分了事”。
材料说明的是
A.一战之后民族工业重新萧条 B.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体制
C.抗战后国民党经济接收的情况 D.建国初期民族工业的改造
18.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变化情况是
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19.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主题是A.分户经营激发生产积极性 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 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
20.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如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C.1953-1956年的变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密不可分
D.完全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持续稳定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21.建国以来农家曾盛行两幅春联:“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人民庆新生”,“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
据此判断两幅春联所处的时期分别是
A.新中国成立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土地改革的完成、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新中国成立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22.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该城市是
A.上海 B.南通 C.厦门 D.汕头
2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安徽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24.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25.《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________;“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八五”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B.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C.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D.指令登场市场控制
26.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黄包车、改良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外商雇佣的买办
D.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27.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
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
A.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
C.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
28.1912年5月1日,《申报》载文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就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俗 B.国人逐步接受西方的婚俗
C.新文化运动推动婚俗改变 D.婚姻自主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29.“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
”租界内外的中国居民最初以为以电灯照明“将遭雷击”,一时“人心汹汹,不可抑制”。
寝久人们渐悟电灯的优越,遂争相使用电灯照明,“戏园、酒馆、烟室、茗寮,更无不皎洁当空,清光璀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哪一说法错误?
A.所述史实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B.自然科学技术逐渐改造人类日常生活C.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文化娱乐众多 D.工业文明成果逐渐嫁接到农业社会
30.徐风笑为安徽省濉溪县人,生于1899年。
从北伐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其足迹遍及安徽、上海、湖北、北京等地。
根据他近90年的人生经历判断,下列活动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在安庆教堂参加一次新式婚礼 B.在上海租界坐有轨电车上下班
C.在武汉手持粮票排队购买粮食 D.在北京医院给老友发电子邮件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31.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生产的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使其在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32.19世纪4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33.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34.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35.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电话。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
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10分)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
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清朝晋商之商路示意图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分)
(3)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3分)
37.(10分)经济体制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78—1984年粮食产量统计柱状图(单位:百万吨) 0100
200
300
400
500
1978年1980年1984年1984年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1991
-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有何推动作用?(2分)
(2)据材料二归纳1978—1987年中国农业经济呈现的态势,导致这一态势的政策和科技因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分)
(4)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怎样的变化趋势?(2分)
四、问答题(10分)
38.(10分)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艰难起步。
请回答: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哪些变化?(3分)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列举这一时期的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分)
(3)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良机,请指出这一时期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1分)
(4)如何理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4分)
扬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历史答卷纸2013/04/26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1)(4分)
(2)(3分)
(3)(3分)
37.(1)(2分)
(2)(3分)
(3)(3分)
(4)(2分)
三、问答题:(10分)
38、(1)(3分)
(2)(2分)
(3)(2分)
(4)(3分)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
36.(10分)
(1)模式:小农经济。
(1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分)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1分)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和艰苦奋斗”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2分)
(3)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1分)影响: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分)
37.(10分)
(1)优先发展重工业。
(1分)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或答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分)
(2)快速发展。
(1分)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2分)
(3)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人们思想;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外开放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3分)
(4)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2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10分)
(1)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经济兴起,(写出任意两点给2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分)。
(2)大生纱厂、保兴面粉厂、启新洋灰公司。
(写出任意两个给2分)
(3)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分)
(4)民族工业的发展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写出任意1点给1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或: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也为无产阶级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写出任意1点给1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