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伍炳彩从湿论治内伤杂病常用药对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伍炳彩从湿论治内伤杂病常用药对经验
从湿论治内伤杂病常用药对
连翘、赤小豆:此药对出自《伤寒论》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方用于治疗阳黄兼表证不解者。
连翘、赤小豆为方中主药,连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且兼能利小便,合用治疗血分湿热。
赤小豆、当归:此药对出自《金匮要略》的赤小豆当归散,原方用于治疗狐惑酿脓或湿热困于肠间之近血。
两药合用活血利水的功效显著,主要用于血分湿热者。
橘皮、竹茹:此药对取义于《金匮要略》的橘皮竹茹汤。
两者伍用,一温一寒,温清相济,和胃降逆。
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机不调、寒热相杂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呃逆及妊娠恶阻等症。
土茯苓、忍冬藤:两药相伍,取土茯苓善治湿热毒邪和除湿通络之功,忍冬藤清热解毒,理气行滞,通络止痛。
伍炳彩常用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病属湿热毒邪蕴结不解者。
旋覆花、茜草:此药对取义于《金匮要略》的旋覆花汤。
两者伍用,旋覆花善通肝络而行气,茜草活血化瘀,则气行血行,阳通瘀化。
故临床常用于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手按揉或捶打其胸胁得舒者。
鸡骨草、凤尾草、垂盆草:鸡骨草,清热利湿,疏肝止痛,现代药理研究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三药相配,清热利湿之功倍增,主要用于治疗肝炎转氨酶增高者。
豨莶草、茜草:茜草,苦寒无毒,入心肝经,具凉血止血,行血通络之功,古代用治黄疸。
豨莶草具有类似的作用,故两药合用治湿热黄疸。
地肤子、白鲜皮:两药相伍,善清湿热,祛风止痒,常用治皮肤瘙痒诸疾,但伍炳彩用之于湿痰咳嗽咽痒则咳者。
郁金、枇杷叶:此药对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宣痹汤,原书用于治疗太阴风湿,气分痹郁而哕者。
二药相合,取郁金善于理气开郁和枇杷叶下气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胸闷之因于痰湿气滞者。
伍炳彩常
将其与银翘马勃散、茯苓杏仁甘草汤合用。
杜仲、桑寄生:肝主筋、肾主骨,二药一补一通,相须为用,共奏祛风湿、补肝肾之功。
临床上用于肝肾不足兼风湿痹着引起的腰酸腰痛等症每每取得满意的疗效。
防风、威灵仙:二药合用祛风除湿、止痹痛的疗效倍增。
伍炳彩临床主要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等肌肉、筋骨疼痛病症。
以风邪偏胜,疼痛游走者用之效果更佳。
姜黄、海桐皮:两药相伍,一为血药,一为风药,故祛风除湿、活血通经止痛作用倍增。
伍炳彩常用此药对治疗风湿为患、络道经气闭阻、气血循行不畅的腰腿关节疼痛、周身肌肉酸痛,甚则肢体挛急不遂等症。
豨莶草、海桐皮:此药对取义于古方豨桐丸(原方用臭梧桐)。
两药相伍,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功效显著,伍炳彩常用于风湿痹痛患者。
豨莶草、蔓荆子:两药相伍,取其祛风除湿之功效及升散上升、走窜开泄之特性。
常用于治疗湿邪上蒙清窍之头昏如裹及湿邪痹阻经脉之全身骨节沉重疼痛。
半夏、秫米:此药对取义于《内经》半夏秫米汤,也称为半夏汤,常用于治疗失眠。
半夏、秫米合用,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
牡蛎、泽泻:此药对取义于《伤寒论》牡蛎泽泻散。
牡蛎有敛汗之功,泽泻具利湿之效,两药相合,可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所致之自汗盗汗。
百合、滑石:此药对取义于《金匮要略》百合滑石散。
二药合用,滋阴润肺,清热利尿,调络脉于周身,引内外之热气,悉从小便出矣。
伍炳彩常用之于心肺阴虚之神经衰弱,兼小便不利者。
芦根、滑石:此药对取义于叶桂《温热论》原文第2条“……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芦根、滑石为甘淡渗湿之品,使湿从下泄。
伍炳彩认为其利尿不伤阴,常用于湿热伤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