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14课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语文14课笔记
一、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二、字词积累。
1. 字音。
肇(zhào)埋没(mái)彷徨(páng huáng)
2. 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三、文章结构。
1. 提出问题(1 - 2段)
- 引出“格物致知”这一话题,指出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 以王阳明“格”竹子为例,说明传统儒家“格物”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 分析问题(3 - 12段)
- (3 - 5段)分析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
-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 传统的中国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 (6 - 12段)阐述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 (6 - 10段)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以实例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讲述“我”在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 (11 - 12段)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 解决问题(13段)
-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四、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
- 文中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传统的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
- 举自己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经历,具体地阐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 道理论证。
五、主题思想。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事例为论据,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希望中国学生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事物进行客观探究,具有实践精神,使实验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