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意之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的诗意之美
原文: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衍生注释:
1. “海上生明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生”字将明月写得富有动感,仿佛从大海中孕育而生。

2. “天涯共此时”: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友人此时也和自己一样望着这轮明月。

3. “情人怨遥夜”:有情人怨恨这漫漫的长夜。

“情人”这里泛指有感情的人,包括亲人、友人、恋人等。

4. “竟夕起相思”:整夜都在思念着对方。

“竟夕”就是整夜的意思。

5. “灭烛怜光满”:灭掉蜡烛,喜爱那满屋的月光。

“怜”有喜爱的意思。

6. “披衣觉露滋”:披上衣服,感觉露水已经很重了。

“滋”表示湿润。

7. “不堪盈手赠”: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人。

“盈手”就是满手。

8. “还寝梦佳期”:还是回床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友人或者恋人相会吧。

二、赏析:
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简单的十个字,将明月与思念之情融合得恰到好处。

明月从海上升起,这种宏大的景象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而天涯共赏明月的情感又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后面几句细腻地刻画了思念者的状态,怨长夜、起相思,灭烛披衣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因思念而难以入眠的状态。

最后想把月光赠给远方之人却不能,只能寄希望于梦中相见,这种无奈又充满期待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挚。

三、作者介绍:
作者张九龄,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

他为人正直,风度不凡,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作为。

他的诗歌风格清淡,词采清丽,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他的诗作多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悟,也有不少抒情佳作,像这首《望月怀远》就体现了他在抒情诗创作上的高妙之处。

四、运用片段:
我和远方的朋友很久没见了,中秋佳节,我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望着那轮明月,突然就想起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想,此刻朋友也在某个地方望着这同一轮明月吧。

这轮明月就像是我们之间的纽带,虽然距离遥远,但是却能通过它传达思念。

真的,有时候思念就是这么奇妙,像那月光一样,洒遍每个角落。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衍生注释:
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端起酒杯问苍天,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把酒”就是端起酒杯。

2.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宫阙”指宫殿。

3. “我欲乘风归去”:我想要乘着风回到天上去。

“归去”这里有回到天上的意思,古人认为仙人住在天上。

4.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经受不住寒冷。

“琼楼玉宇”形容天上的宫殿华美。

5.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身舞蹈,与自己的影子嬉戏,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6.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里,照着那些不能入睡的人。

7.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变圆呢?
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

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多远,都能一起看到明月。

“婵娟”这里指月亮。

二、赏析:
苏轼的这首词可谓中秋词中的绝唱。

开头就以一种豪迈的气魄问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想象自己乘风到天上,又顾虑高处寒冷,在天上人间的抉择中,最后还是觉得人间好,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很是精彩。

下阕从赏月转到怀人,月光照到无眠之人,引出对离人的思念。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把对月亮的埋怨和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

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则是充满哲理的释怀,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表达出美好的祝愿,感情跌宕起伏,动人心弦。

三、作者介绍: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他的文学成就极高。

他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壮阔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婉约细腻之篇,像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豁达态度等多种复杂情感。

四、运用片段:
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但是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原来是在外地工作的哥哥没能回来。

看着天上的月亮,我就想起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啊,你这么圆,可是哥哥却不能和我们团聚。

不过就像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要哥哥在远方平安健康就好。

希望哥哥也能望着这轮明月,感受到我们的思念。

原文: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一、衍生注释:
1. “暮云收尽溢清寒”:傍晚的云彩都散尽了,空气中满是清冷的气息。

“溢”表示充满。

2. “银汉无声转玉盘”:银河悄然无声,明月像玉盘一样转动。

“银汉”指银河,“玉盘”比喻月亮。

3. “此生此夜不长好”:这一生当中这样的夜晚不是很多。

4. “明月明年何处看”:明年的这个时候,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看月亮呢。

二、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出中秋夜的美妙景色,暮云散去后的清寒,银河下转动的明月,画面感很强。

后两句则突然转为一种对时光和未来的感慨。

“此生此夜不长好”表达出一种珍惜当下的情绪,而“明月明年何处看”则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忧虑,短短四句诗,在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上做到了很好的融合,有景有情,引人深思。

三、作者介绍:
作者苏轼。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其诗词文章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常常会从生活中的小事或者自然景色出发,引发对人生、对宇宙等多方面的思考,他的这种创作风格在这首《中秋月》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四、运用片段:
中秋之夜,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在户外赏月。

看着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想起了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这景色真是太美了。

可是我又有点伤感,因为大家很快就要各奔东西,去不同的地方上学或者工作。

就像苏轼说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谁知道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在哪里呢?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一起赏月呢?哎,真的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啊。

原文: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一、衍生注释:
1.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往年的八月十五夜晚,是在曲江池畔杏园旁边度过的。

“曲江池”和“杏园”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游玩之地。

2.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今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却是在湓浦沙头的水馆前面。

“湓浦”是地名。

3.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向西北方向遥望故乡,可是故乡在哪里呢?在东南方已经见过多次月亮变圆了。

表达出一种思乡之情和漂泊的孤独感。

4.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心情,今夜的月光和往年一样。

二、赏析:
这首诗通过昔年和今年中秋夜所在地点的对比,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从曲江池畔到湓浦沙头,空间的转换暗示着诗人境遇的变化。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这两句直接表达思乡,西北望乡却不知乡在何处,而东南的月亮多次圆了,自己却依旧漂泊在外,情感真挚而又凄凉。

最后两句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孤独感,昨天的风无人理解,今夜的月光虽似往年,但心境却大不相同。

三、作者介绍:
作者白居易。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情感的诗歌,这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就是他表达个人思乡情感的佳作。

四、运用片段:
我从农村老家来到大城市打工已经好几年了。

每到中秋节,就特别想家。

看着月亮,我就想到了白居易的这首诗。

我想起以前在家乡的时候,中秋夜是多么热闹,大家一起赏月、吃月饼。

可是现在呢,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就像白居易说的“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这里没有家乡的感觉。

我朝着家乡的方向望去,却不知道家乡到底在哪里,只能感叹“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这漂泊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衍生注释:
1.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中秋的月亮洒下金色的光辉,就像重新打磨过的镜子一样明亮。

“秋影”指中秋的月影,“金波”指月光。

2.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端起酒杯问嫦娥,面对这白发渐生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姮娥”就是嫦娥。

3.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想要乘风飞去,在万里长空中,直接俯瞰山河大地。

4.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掉那枝叶繁茂的桂树,人们都说这样月光会更加明亮。

“斫”是砍的意思,“桂婆娑”指枝叶繁茂的桂树。

二、赏析:
这首词的上阕从中秋月的美丽景色入手,把月亮比作飞镜,形象生动。

然后由望月引发对自身白发渐生的感慨,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惆怅。

下阕则转为一种豪迈的想象,想要乘风俯瞰山河,最后提出斫去桂树让清光更多的想法,这种想法新奇而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出作者希望打破某种阻碍,让光明更多地洒向人间的愿望。

三、作者介绍:
作者辛弃疾。

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却壮志难酬。

他的词大多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壮志未酬的悲愤等强烈情感。

这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在中秋的背景下,既有着个人情感的抒发,也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四、运用片段:
爷爷年纪大了,头发都白了。

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

看着那明亮的月亮,爷爷感叹道:“我这头发都白了,就像辛弃疾说的‘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我对爷爷说:“爷爷,您虽然头发白了,但是您的精神可好了。

”爷爷笑了笑说:“要是能像辛弃疾说的那样‘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就好了,还想再看看这大好河山呢。

”我觉得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就像辛弃疾在词里表达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