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备案
[开课]
句式的选用、仿用与变换都应以行文规范、表意明确为准则。
同样一个意思,是采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或其他什么句式,要依据具体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来确定;离开了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来谈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都是要不得的。
又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同一句式可以表达多种语义,不同的句式也可以表达同一语义,因此要特别注意句式的变换只是变换句子的表述形式,而不是语义。
[链接]
一、选用句式
选用句式题的解法
1.审清题目要求,耍弄清题目要求的是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以便思考时更有针对性.
2.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供材料,如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则要注意分析话题、句式;如要求强调某一意思,就要从句首、句末及分句在句中的位置上去分析。
3.选择适合要求的选项(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
例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 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解析]句式选用的目的是为了使表达规范、语意明确。
这就必须考虑语意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因而要特别注意试题所提供的语境。
原句横线前以小明为主语,而横线后以妈妈为主语,因此横线上要填的分句,必须能把前后句子衔接起来,而B句正好能担当此“重任”,“让”字表明这是一个被动句,正好承前启后。
故选B。
二、仿用句式
1.仿写句式常见题型
常见的题型有以下四种:
(1)嵌入式即要求仿写的句子夹在已供材料的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与前后要相同。
如:在下面一段文字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
要求,a.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并且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b.①②处的句式与前边划线的句式相同,要另举事例;c.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
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①_________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②________综上所述,不难看出:③_________。
[分析]本题体现能力的地方有二:①文中所举例子都是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例;②两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在考查学生仿写句式时,又检查了学生平日的阅读面及知识的广度,同时句末要求作一总结,又考查了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可谓是“一石三鸟”,真正体现高考对学生能力的检测。
做这类题要注意原划线句隐含的内容方面的要求。
第1句应是反面的例子从正面假设,第2句应是正面的例子从反面假设。
因此举例要从这个要求出发。
还要注意第1句(即文段的总括句)的限制,所举的例子必须是“历史”上的。
[答案] (示例):①假如当初蔡桓公听取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
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倾听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③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2)续写式即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如:依照下面句式,在横线上再续写两个句子。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_________________,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_________________,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你在哪里?
这道题,例句在内容上都能说明友情的重大作用,句式上都是暗喻句,结构上都采用主谓宾结构。
因此,续写的两个句子也要符合这些要求。
这两个句子可以分别这样写:“你是酷暑里的浓荫”和“你是雾海里的航标灯”。
可见,做仿写题关键就是要找全模仿点,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设性思考,1.陈述对象;2.修辞手法;3.句式;4.过渡方式;5.逻辑层次。
(3)命题式即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句式仿写。
如:
依照下面两个比喻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艺术的殿堂。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此题的模仿点共有三个:1.以“时间”为本体;2.运用比喻修辞,3.句式(主要是语法结构、句子长度和全句语气)与原句相同。
这道高考题的几个模仿点都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一般不易丢失。
需要认真对待的是那种隐含式的,即题干不作具体要求,只说依照某句或某段写一个类似的句子或段落。
这时候,由于信息是隐含的,一定要认真挖掘,不能遗漏。
(4)开放式即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所仿写的句子的内容或形式隐含在答题者过去的阅读视野中。
如:
以“成功”和“失败”为中心,写一段排比句。
总之,仿句类型多样,它恰好与“变换句式”相反,不仅要仿写题干例句的形式,还要改换原句的内容造句。
仿句的整体解题思路是:先看清题干要求,再看清语言材料即例句的内容,然后再看清句式或表现手法,最后下笔仿写。
2.仿写句式的常见错误:
(1)偏离话题
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或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是仿写的主体,应牢牢把握。
例1 在下文横线上,根据提供的开头,仿照提供的句子,续写句子。
画家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欣赏者自己去遐想;
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任听众自去体味;
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去欣赏;
教师讲课,言简意赅,故意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误例:诗人作诗,洋洋洒洒,感情挥洒淋漓尽致,让读者身临其境;教师讲课,循循善诱,讲解深入浅出,让学生如坐春风。
[解析]在给定的例句中,“画家画花”“留些天地”,“音乐家演奏”“无声胜有声”,都体现了画画及演奏中的“空白艺术”,这也是例句的主旨,所以下文中“诗人作诗”“教师讲课”也是遵循这个主旨,即应体现“作诗”“讲课”中的空白艺术,而误例中忽略了这一点,所以是不合要求的。
(2)结构不符
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乎规格。
例2:仿照例句的格式,任写一种事物。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误例:父亲额头上淌着汗水,噢,那是辛勤的汗水.那难道不是父亲辛苦劳作的见证吗?
[解析]首先分析给定的结构形式,然后确定内容。
例句的结构格式是“事物+否定+想像”,并且最后一个分句用了比喻的形式,且有其象征意义。
而误例中首先没有用否定形式,并且后一分句没有用比喻形式,再次后一分句用一反问句,也不符合例句中的陈述语气,因而仿写不符合要求。
(3)修辞误用
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
例3: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
误例:真诚犹如一颗渺小的尘土,它带领我们漫游天际;真诚如同一道溪流,激情就是溪流中的鹅卵石。
[解析]运用比喻,喻体必须恰当;另外,从给定的两个句子来看,两个比喻句是并列关系,在每一个比喻句的内部,前后的语意又必须衔接.如将“人生”比作“爱出谜语的顽童”,下面紧接着就写出其“爱出难题”的特点;如将“人生”比作“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说出了理解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而误例中第一分句比喻不成立,忽略了比喻的可比性;第二分句比喻成立,但解释语不搭配,因而不合要求。
(4)色调不合
色调,即色彩和格调。
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定的神韵趣味,要有内容
的哲理性和启发性,不仅要求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例4:仿照例句形式,重新写两个句子。
金钱,能买来佳肴,买不来好胃口;能买来书籍,买不来知识。
金钱,能买来玫瑰,买不来爱情;能买来贺卡,买不来友谊。
误例: 金钱,能买来佳人,买不来芳心;能买来书籍,买不来幸福。
[解析]给定的例句的格式是“能买来……买不来……”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并且前后两个分句是事物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误例尽管格式一致,并且分句的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但是整个句子立意格调不高,因此不合要求。
三、变换句式:
1.常见句式的变换(请参见教师用书“核心释疑”部分的相关内容。
)
2.句式变换的常见题型:
(1)长短句变换
长句与短句之间变换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一是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
二是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词组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变成复句里的几个分句。
三是如果一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和它前面的几个并列式的修饰语之间存在着解释或总分关系,则可把此句变换成一个解说复句。
四是借助复指,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
例1: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沉重打击如雪上加霜般作用于今年以来已经不景气的世界信息产业时,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本题的步骤为:先抽出主干及必要的连带成分,然后借助代词将状语部分化为2个短句,于是共有3个短句。
最后弄清3个短句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排列,得出答案。
[答案]美国发生的“9·1”恐怖袭击事件沉重打击了全球经济,它使今年以来已不景气的世界信息产业雪上加霜,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
(2)整散句变换
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不同、句式长短不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散句变整句,就要首先确定一种合理结构。
为此,必须对句子进行综合分析,归类化一,从而使其变成对偶句、排比句等结构一致的句子。
整句变散句则与此相反。
例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审清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①“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明确暗示考生,画线
部分语序不当;②“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明确暗示考生,画线部分各短语格式不一致,不够匀整对称。
画线部分有五个短语。
综合上述两点,可得出以下判断:
①从匀整对称角度,第二、五两个短语应为一类,其余为一类,按音节由少到多排列。
②从格式角度,应考虑结构的一致性,据画线后“使”所表示的关系看,其前应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佳。
③从语序角度看。
语序的先后是为了表述一定的语意关系,而画线处第一、三、四这三个短语具有隐含的因果关系,即“……战事”导致“……政局”,进而导致“……经济”。
[答案]成年累月的战事,动荡不安的政局,不断衰退的经济,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3)直接引述和间接转述的变换
这两种语气的变换,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不得改变原意;②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③注意人物人称的变化。
例3: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
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小王说:“(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去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
”B.小王说:“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还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
”
(4)“重组式”变换
所谓“重组”是指命题人要求在“不得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改变陈述对象而对句子进行重组。
例4: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句中三个分句的关系,是从结果到原因。
考题要求考生能够以“儒、道、佛”开头来表述原句的意思,就限定了三个分句之间的排序关系:要从原因说到结果,即儒、道、佛对他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创作都充满了矛盾。
由于考题要求以“儒、道、佛”开头,比起原句来,陈述对象发生了变化,因此,除了要正确把握三个分句之间的关系以外,还要能够用一定的话语使之彼此衔接起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要牢记保留原意这一点,譬如说将“思想比较复杂”改成“思想非常复杂”,将“儒、道、佛”开头改为“由于儒、道、佛”开头,都是不对的。
[结尾]
在句式“选用”“仿用”“变换”中,“选用”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设置,且与“语句衔接”结合起来命题。
从近几年的命题情况来看,有淡出的趋势。
而句式的“仿用”“变换”却频频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第Ⅱ卷中,主要特点有:
1.“句式变换”与“修辞方法”融合为一体进行考查,这样既是考句式,也
是考修辞,“一箭双雕”。
2.仿例造句题,小巧而考查功能强大,可涉及语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谐调等方面,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像创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是未来几年高考命题的一个走向。
备题
1.(2005年辽宁卷)仿照下面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是对症下药;奉承的蜜语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
2.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联示例)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横批示例)振兴中华
3.(2005年山东卷)以“关爱”为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
(例句)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幸福。
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
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
4.(2005年江西卷)将下面句子加横线的部分变换成四个“是”字句。
(可适当增减词语,保留全部信息,语意连贯)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有碧湛湛的海和青郁郁的山。
答: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山是青郁郁的。
5.(2005年山东卷)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了解真实情况,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从而使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例1)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也
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方法。
它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既能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还可以使领导决策严格地做好科学和从实际出发。
(例2)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可以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既能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从而使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也是了解真实情况的好方法。
6.(2005年广东卷)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4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指南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
这种新型“指南针”的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它具有重量轻、能量小、精确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它还具有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
7.(2004·辽宁)以“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为开头,把下面语段中加横线部分重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句。
不得改变原意,可增删少量词语,但句中不能使用标点符号。
古文化的辽西区,以西辽河和大凌河流域为主,波及到京津唐地区。
这一地区是探索燕山南北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
1921年就有考古工作者对锦西沙锅屯遗址进行发掘,1930年又有人对西辽河流域的史前文化作过调查……
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种:是以西辽河和大凌河流域为主并波及到京津唐地区的旨在探索燕山南北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古文化的辽西区。
第二种:的西辽河和大凌河流域为主并波及到京津唐地区的古文化的辽西区是探索燕山南北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
[解析]以“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开头,首先要判定紧承的是哪一个词语,可以为“是”,也可以为“的”,然后判定如果用“是”,宾语应该为“古文化的辽西区”,其他画线处均为定语;如果用“的”,“古文化的辽西区”就是主语,“重要地区”为宾语。
限定开首句的句式变换,要分析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变换提供依据。
步骤:先确定主干,再变换其他成分,再成句,最后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8.(2004·湖南)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D。
原句的陈述对象共有四个,即音乐家、文学家、画家和一般人。
本题需要分别以这四个陈述对象为主语,运用“音
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的句式,把原句变换成句式相同的排比句。
9.(2004·浙江)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
(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
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
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
④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二十四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作了较系统的记录,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D。
原句共有四个短句,介绍了二十四史的有关情况,要求用一个单句把这些信息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考生不仅把其中的主要信息表达出来,而且语言表达要合乎语法规范。
10.(2004·北京市)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
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
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擦了个边儿,多有分寸!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生意好,说是“火爆儿”,像点上火爆炸一样,真是形象。
[解析]题干要求举例范围是北京日常口语词语,根据“比如”“又如”的提示可知,本题需要仿照“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擦了个边儿,多有分寸!”的句式及语言特点再写一句话,内容与上文相接。
11.(2004·江苏)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
(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
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橡皮——身体残缺了,错写的卷面却清洁了。
示例二:直尺——身体折断了,还能画出笔直的直线。
[解析]例句以“粉笔”为陈述对象,表现粉笔的优秀品质。
题干确定了三个陈述对象,即橡皮、圆规和直尺,要求从这三个对象中选取两个,分别写一句话,表现其优秀品质。
资料
正反句式
汉语是比较复杂的,有些字眼,正反两种说法意思是一样的。
今天,这里好热闹。
今天,这里好不热闹。
我好容易才办成此事。
我好不容易才办成此事。
我差点儿踩着它。
我差点儿没踩着它。
今天开会的事,差点儿忘了。
今天开会的事,差点儿没忘了小明,你要拿紧,小心撒了。
小明,你要拿紧,小心别撒了。
除非你告诉他,他不会知道。
除非你告诉他,他才会知道。
这事,难免要引起纠纷。
这事,不免要引起纠纷。
这事,难免不引起纠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各组句子表面看来有差异,而实际表达了一个意思。
①都是“很热闹”的意思。
②都是“很不容易”的意思。
③都是“没踩着”。
④都是“几乎忘了可还是想起来了”。
⑤都是提醒“别撒了”。
⑥都是强调“你告诉”的作用。
⑦都是说“有引起纠纷的可能”。
应注意:句式变换是“同义句”的变换,有些句子,语序、结构变化可引起句意的改变,不属句式变换。
下面是语序改变引起句意改变的例子:
一会儿再谈。
(“一会儿”作“再谈”的状语,意思是现在不谈)
再谈一会儿。
(“一会儿”作“再谈”的补语,表时间延续,意思是谈得不够)
三天总得下一场雨。
(“三天”作主语,雨下得频繁)一场雨总得下三天。
(“三天”作补语,下雨时间长)
你能今晚来吗?(问来的时间)你今晚能来吗?(问来的可能性)
①②③他/和你的老师去了上海。
(联合结构,指两个人)他和你的/老师去了上海。
(偏正结构,指一个人)④ 结构不同也可以引起句意的改变,例如:
例 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1)非经批准不能动用流动资金。
(2)非得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
B .(1)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
(2)除非你去请,他是不会来的。
C .(1)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
(2)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
D .(1)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
(2)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解析]选用句式要和句意的理解结合起来。
A 项中的“非……不……”格式列举两件事,前一事是后一事的必要条件;“非……才……”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句式,意思跟“非……不……”一样。
B 项中,“除非……才……”和“除非……不……”两种格式意思基本相同。
D 项的“难免”后面的语言形式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
无论肯定否定,意思都一样,都是说某事发生。
只是说话的角度不同而已。
A 、B 、D 三项的两句话表达的意思都相同。
C 项中的“何尝”表示一种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