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隐功与谦逊:淮海战役不留任何个人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粟裕的隐功与谦逊:淮海战役不留任何个人痕迹
导读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作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毛泽东曾指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
01
淮海战役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
淮海战场上,在军委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不仅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把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均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粟裕
正在平津战役前线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十分关注淮海战役,尤其对几个月前的辽沈战役后期巧施妙计从自己手中救走了5万余人马的名将杜聿明逃走又被活捉的全部细节,很有兴趣。
为此,他还责怪参谋长刘亚楼未能全面收集好材料。
刘亚楼说:“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林彪回答:“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
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
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
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
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
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之一、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也给予了粟裕以及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很高的评价。
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在奉命
准备向苏联尤金大使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时,在场的刘伯承边看地图边对陈毅说:“淮海战役这个仗,主要是三野(华野)打的。
”淮海战役结束以后,全军统帅毛泽东深有感慨地说:“1948年,粟裕提出3个纵队暂不过江是正确的,这样就保证了淮海战役在短时间取得了彻底胜利。
”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肯定地指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后,刘伯承、邓小平到西柏坡向毛泽东汇报工作。
毛泽东与他们交谈时,又一次提到粟裕,称粟裕有杰出的战略预见才能,预测杜聿明逃窜方向是战史上精彩的一页。
淮海战役(绘画)
淮海战役是粟裕1948年1月的“子养电”与1948年4月“三个纵队暂不渡江”的战略建议中,集中解放军主力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歼灭国民党主力于江北的战略构想的实践结果。
这绝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有一个根据战局长期思索的过程。
所以,粟裕后来回顾说:“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我是经过较长时间考虑的”。
02
总是超额完成任务
粟裕在晚年写过一首从未发表的词——《沁园春·淮海战役》:“作战方针,攻城打援。
首战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
战局过坳,敌转防御。
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
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
首歼碾庄百(伯)韬,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
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
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
粟裕这首词的格律虽然与“沁园春”不尽相符,文采也不尽完美,但清楚地表明粟裕心目中的淮海战役是与“攻城打援”的豫东战役、“兖济解放”的济南战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均是1948年5月中共中央同意粟裕“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作战方针之后的实践结果。
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有17个纵队又1个军,以及江淮军区、豫皖苏军区、冀鲁豫军区部队,共42万人,占淮海战役解放军参战兵力总数的70%,是淮海战场决
定性的主力。
淮海战役历经三个阶段,共歼敌55.5万人,粟裕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4个兵团,18个军,共44.3万人(注:不包括战役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直接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歼敌数),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
1948年5月,军委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时,交给他4到8个月内,歼灭国民党军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师),约10万人的任务。
从1948年5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整整8个月,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正规军62个旅(师),是军委中央提出的最高指标12个旅的5倍多,远远超额完成了任务。
1948年9月,军委中央交给华东野战军解放战争第三年里消灭国民党军40个旅的任务,粟裕也在淮海战役一次战役中即超额完成了。
淮海战役中,军委中央交给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20至22个师的任务,粟裕也加倍地完成了任务。
粟裕1948年5月即预料,如果人民解放军在中原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并且在数量上技术上取得优势,战争形势即可急转直下,也将推动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革命的全国胜利即可迅速到来。
后来的战局发展,证明了粟裕8个月前的预见是极为科学的。
03
一贯的谦虚、低调
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巨大历史功绩,长时间里基本上被淡化。
其中一个原因是粟裕本人的一贯谦虚、低调。
粟裕
淮海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1月20日,粟裕在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说:“淮海战役确实是一次伟大的战役。
我们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有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
”1949年11月,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专程到北京请示粟裕,与奉斯大林命令到南京了解淮海战役胜利原因的苏联大使尤金说些什么,粟裕告诉王德要有四个突出:突出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突出总前委常委首长的正确指挥;突出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突出华东人民,特别是山东人民全力支前。
面对淮海战役的巨
大功绩与荣誉,谦逊的粟裕从来不提及自己的作用。
建国以后,为永久性纪念淮海战役,当年的战场上相继建起了多处纪念场所。
1959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并于1965年11月6日建成开放。
毛泽东早在1964年即题写了烈士纪念塔塔名。
此前,在江苏邳县碾庄兴建了“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革命烈士纪念塔”,刘少奇题写了塔名。
1975年9月27日,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建成了“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纪念碑”,周恩来为纪念碑正面题写了“淮海英雄永垂千古”的大字。
这三处纪念场所均是当年粟裕代司令员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战斗过的战场。
而在当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直接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场双堆集,则没有相关纪念建筑。
为此,粟裕于1978年6月19日与安徽省委副秘书长谈话时指出:“淮海战役在双堆集好像没有纪念馆,是否要搞个纪念馆,请省里考虑。
南京军区曾编写了《淮海大战》的话剧,没有提二野(中野),我批评了他们,不写二野是不对的,也未看他们的戏。
双堆集是二野打的,打得很艰苦,三野(华野)派了一个特纵、4个步兵纵队去支援,但主要是二野消灭的黄维集团。
”粟裕作为“履行了淮海战役主要指挥之责”的战役指挥员,没有在淮海战役纪念场所的显赫处留下任何“墨宝”。
但他却为双堆集没有纪念场所而提出特别的建议,显示了他一贯隐功谦逊、与人为善的高风亮节。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安徽濉溪县双堆集,耸立起了一座崭新的“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
当年的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不仅庄重地题写了塔名,而且特别为纪念塔题词:“为夺取这一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