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为学之道_郭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策探索
2009.11下
┃┃科教园地
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其次要将学校的相关情况、教学要求等告诉他们。

再次还应带领外籍教师熟悉校园和当地主要的购物场所和外出交通情况,熟悉本校其他外籍人员和有关的本校教师。

制度化的管理虽然是外籍教师管理的关键,但人文关怀、精神因素的激励作用对最大限度地发挥外教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

外籍教师来自不同国家,必然会遇到语言、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冲突,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外事管理人员应努力消除由于文化等差异带来的不利因素,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教学质量评估,规范教学管理
聘请外籍教师的效益如何,最终都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上。

为此,学校应提前制定外籍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进优质的教育理念、
教学经验和方法。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外籍教师的教学
进度和教学质量,学校应建立外籍教师工
作质量评价制度,定期检查外籍教师的教
学情况,给予合理的阶段性评估,并使外籍
教师获得综合、全面的反馈信息,引导、激
励外籍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制
度,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
则,从不同侧面反映外教的工作情况。


可以采取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评估表,领导、
同事听课、检查等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根
据教师的课堂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情况逐一评分;领
导、同事根据听课、检查情况评分;在向外
教反馈评价信息后,可采取召开外教和学
生、同事座谈会的方式,互相沟通,相互理
解,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于教学效果好的外籍教师,应给予表扬和
奖励。

随着高校外籍教师的增多,请外籍教
师参与教学管理既对外籍教师有益,也对
学校的综合管理有益。

学校可以专门成立
外籍老师的教研组让一位经验丰富、愿意
负责的人做组长,也可组成由中国教师和
外籍教师共同组成的教研组,请一位外籍
教师担任副组长,即负责外籍教师管理,也
负责整个教研组的管理,参与教学管理和
督导工作。

教研组实行例会制,及时反馈教
学信息,交流教学方法;相互了解,相互沟
通,相互学习。

凡是涉及重要的教学安排,
事先与外籍教师组长讨论,再由其与其他
外籍教师沟通。

这样既架起了外事工作者
与外教之间的桥梁,避免了因中西方文化
背景、价值观念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又可以
充分发挥其专业才能与管理才能,同时也
便于安排外教参与学校和教研组的各项活
动,特别是能够及时地了解外教的心理变
化,充分利用外教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
积极性。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
论孔子的为学之道◎文/郭蓓
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孔子有个很中肯的评价,他说: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学老儒’;他开战国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

孔子的行为,与希腊之‘智者’相仿佛。

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苏格拉底之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之影响,相仿佛。

”孔子作为教育家,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影响非常广泛和深远。

但我们知道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好在《论语》记录了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修养,其中也不乏一些为学之道。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读<论语><孟子>法》中把《论语》分为几
类,即德行类、言语类、政事类、为学类,其
中又把为学类分为为学和论学,无疑这种
分类可以使《论语》一书更容易让人理解。

本文只对孔子为学类的思想从学习科目、
学习方法、学习精神和审美教育几个方面
进行梳理,以期对现代人的为学有所借
鉴。

一、学习科目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
代,而且各种思想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

“孔子在这个动荡的变革时代,明确地站在
保守、落后的一方”。

他的理想社会就是圣
人统治的社会,而且这个社会应该是礼乐
相和、仁德相济。

他把自己的思想和理想融
入到学习和教学当中去,试图先从个人的
修身和道德开始变革。

他认为学习的科目
应该是古代的典籍,主张“信而好古”,可见
古代的典籍才是他教育的范本。

值得注意
的是,这些古代的典籍并非原样原貌地教
给学生,都是经过孔子删过的,那么这些典
籍肯定打上了孔子思想的烙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
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人。

”由此可知,孔子教“诗书礼乐”,还有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据司马迁记
载,本来《诗》有三千篇,孔子去掉那些不合
自己思想的,取其可施于礼义的三百零五
篇。

孔子认为《诗》对一个人的作用很大,它
不但可以让人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培养
76
决策探索
2009.11下
┃┃科教园地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还可以增进道德的高尚性,增加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人自立于社会的根本。

孔子还把诗与礼相提并论,对礼更是打上了政教的烙印。

另外,孔子也主张学《乐》、《书》、《春秋》以及圣贤之人,这些都是一个人要想提高道德修养的必备知识。

二、学习方法
从以上的学习科目来看,孔子认为学习无论对个体的人还是对国家都有极大的意义。

那么学习的科目定下来了,接着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论语》的记录来看,孔子对学习方法的强调很多,这足可表现出他对学习方法的看重。

首先,孔子认为学习要经常学,不能有所耽搁。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其次,孔子认为学习要多问和博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但如此,学习的知识还要广泛,如果学习的东西太单一化,那么其眼光也会很狭隘。

再次,孔子认为学习要学活,要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学习方法不能太死,如果太死的话,那么对学习的个体只能起到负作用。

所以他主张学习要活,举一反三才是正确的方法。

《论语》记录了孔子一件事情说:“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从这则对话当中足可看出孔子对颜回学习方法的认可。

另外,孔子认为不能死学知识的另一个方面是要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习能达到修身的目的,而修身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践当中。

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对;虽多,亦不奚以焉?”(《论语·子路篇》)
三、学习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能
否成才,因此他认为,学生就是应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论语》中记录了一个小故事,说孔子的学生宰予
“昼寝”,孔子见状就大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有何诛。

”宰予之所以受到孔子的责怪就在于他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在那个时代白天是学习的最好时候,夜晚才要睡觉,而宰予白天睡觉在孔子看来就是大忌。

那么到底孔子所说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什么呢?首先,他认为学习要能下得了苦工夫。

他自己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孔子在这里说出了自己在每个年龄阶段所应该知道和所做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学习,是把学习贯穿于一生的。

其次,他认为学习要学如不及,不要有等级思想。

他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篇》)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就会化为一股动力,学有所成也就很容易了。

另外,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下,孔子还认为在学习方面不要有等级思想。

子灵在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他回答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的观点超出了等级观念,这种思想的提出足可以看
出孔子对为学与教育方面有一套自己的观点,他对后代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四、审美教育
以上从学习科目、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谈到了孔子的观点,其实孔子也把这些观点运用到教学当中去,此乃教学相长。

在教学当中,孔子主张教学要坚持,有一定的毅力。

他自己反思道:“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在这里,孔子反问的就是自己是否把一些见闻默默地记到心里,是否学习达到不厌倦,是否做到在教导别人时不疲倦,从此可以看到孔子的教学精神。

他还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耳已矣。

”(《论语·述而篇》)这里同样反映孔子在教学上的不懈怠态度。

其实孔子的教学方式是寓教于乐的。

他在设置学习科目上已经顾及到了这一点,他教学生“六艺”,这些都是从“技”的方面着手的,但是这些“技”都不是那种僵硬死板的科目,所以就为他的审美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篇》)一语点明了学习的趣味性的重要性。

他对《诗》尤其钟爱,不但爱其诗的内容,而且爱其乐曲。

《论语》记录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篇》)他曾对伯鱼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论语·阳货篇》)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乐曲的热爱程度。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些“技”“乐”用到教学方面,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如沐春风,于快乐中学到最多的知识。

孔子在教学科目和教学过程中,始终蕴含着审美教育的因子,通过这种审美教育使他的弟子达到那种修身养性的目的,同时也使他们对艺术的欣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这种艺术教育也渗透着道德的目的,在后世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这种道德的目的进一步得到强化,以至于成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

(作者单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孔子
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