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复习知识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复习知识要点
一、选择题
1.在受精的鸡卵中,能发育成雏鸡的是()
A.胚胎B.胚盘
C.卵黄D.卵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鸟卵的结构包括:胚盘,卵壳,系带,卵黄膜,卵黄,气室,卵白,卵壳膜。
卵壳起保护作用;
内层卵壳膜和外层卵壳膜起保护作用;
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
系带起到固定卵细胞的作用;
卵黄膜是紧包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
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雏鸡。
【详解】
由分析知道: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雏鸡。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鸟卵的结构。
2.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相互关系的是
A.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染色体、DNA的关系是: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详解】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如下图所示: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从属关系。
3.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B.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C.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
D.生物都得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
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因此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的说法不正确,故C符合题意。
点睛:明确: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过程,过程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4.下列关于动物生殖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将受精卵产入水中发育B.蜘蛛有外骨骼,发育需要蜕皮
C.蝗虫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D.鸡卵中的卵黄将发育成雏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
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详解】
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A错误;蜘蛛有外骨骼发育需要蜕皮,B正确;蝗虫的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C错误;鸡卵中的将胚盘发育成雏鸡,D错误。
【点睛】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
5.下列昆虫中,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一项是()
①蝇②蜜蜂③蟋蟀④蝗虫⑤蝴蝶⑥蟑螂
A.②④⑤B.①②⑤C.②③④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2)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详解】
①蝇、②蜜蜂、⑤蝴蝶的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③蟋蟀、④蝗虫、⑥蟑螂的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因此都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B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6.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概念中,错误的是()
A.每条DNA分子上会有很多个基因
B.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很多个DNA分子
C.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很多个蛋白质分子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基因→DNA分子→染色体→细胞核→细胞。
【详解】
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通常都包含着一个DNA分子,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基因,每个DNA分子包含多个基因。
可见B错误。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7.当一对基因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表现出
A.无规律B.中间性状C.隐性性状D.显性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只要能掌握基础知识,便可轻松作答。
【详解】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显性时,表现显性性状;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
会表现出隐性性状,D正确。
【点睛】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8.如果要使一棵苹果树结出五种不同品种的苹果,最实用的方法是()
A.孢子生殖B.人工授粉C.嫁接D.有性生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据此作答。
【详解】
由分析可知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
因此要使同一株苹果树上结出五种不同品种的苹果,可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嫁接,可以用四种不同品种的苹果树的枝或芽做接穗,嫁接到一棵其它品种的苹果树上即可,可见C正确。
故选C。
【点睛】
熟练掌握嫁接的知识,最好既能用已掌握的知识解答题目,又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
9.下列关于生物生殖和发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嫁接的方式可实现同一棵桃树上结出不同口味的桃子
B.鸟卵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孵化出雏鸟
C.毛毛虫长大后变成美丽的蝴蝶要经过蛹期
D.青蛙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答案】B
【解析】
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用嫁接的方式可实现同一棵桃树上结出不同口味的桃子,A正确;鸟类新生命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因此只有受精的鸟卵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育成雏鸟,B错误;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属于完全变态发育,毛毛虫属于幼虫,C正确;青蛙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名师点睛】鸟卵的主要结构:卵壳起保护作用,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的功能,卵黄膜相当于细胞膜;蛋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B.在较浅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一定比在较深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高等
C.同源器官是生物进化在解剖学上的重要证据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思考解答。
【详解】
A.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 简单、低等的生物化石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少(不是没有),而复
杂、高等的生物化石多,B错误。
C. 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
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C正确。
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11.下列生物属于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是()
A.抗虫棉B.杂交水稻C.脱去病毒的植株D.克隆羊
【答案】A
【解析】
【分析】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详解】
A、转基因技术指的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抗虫棉运用了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分离纯化或人工合成的DNA在体外与载体DNA结合,成
为重组DNA,导入到宿主细胞中筛选出能表达重组DNA的活细胞并进行纯化。
B、杂交育种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原理:基因重组。
方法:将多个品种性状经过选择培育的方法。
C、脱去病毒植株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愈伤组织的培养条件:必须无菌操作。
D、克隆羊属于克隆技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
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杂家育种技术的概念和原理。
12.“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拓展和延续。
很早以前,我国人民就把养蚕技术传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家蚕发育的过程是()
A.幼虫→蛹→成虫B.卵→幼虫→蛹→成虫
C.卵→若虫→成虫D.卵→蛹→幼虫→成虫
【答案】B
【解析】
【分析】
家蚕属于昆虫,昆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详解】
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
故选B。
【点睛】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3.如图表示甲、乙两个双胞胎个体发育的部分过程,据图推断甲、乙两人一定()
A.同为男性B.同为女性C.性别相同D.性别不同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双胞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一分为二后,两部分分别发育而成的,因此属于同卵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的性染色体是相同的,性别也是相同的,至于是男是女要看是哪种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故C符合题意。
点睛: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同卵双胞胎的性染色体是相同的,因此其性别也一定相同。
14.根据达尔文进化学说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狐体色为白色,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枯叶蝶体形酷似枯叶,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有翅昆虫中出现无翅的变异,都不利于适应环境
【解析】
【分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
A、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错误。
B、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如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野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就形成了。
可见野兔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B正确。
C、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C错误;
D、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适应环境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不适应环境的变异是不利变异;如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就是有利变异;而在正常情况下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就是不利变异。
故D错误。
15.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从进化树我们可以推测
()
A.f一定是单细胞生物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较a和e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D.a一定比c复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分析进化树可以得出,f是a、b、c、d、e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在地层中出现的最早;a 和b在同一分支上,a和c不在同一分支上,所以较a和c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c一般应该比a高等。
【详解】
A.进化树表示几种生物的进化过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得出f→b→a;f→e→d→c。
因此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f,但不能说明f一定是单细胞生物,A错误。
B.从图中得出f最古老,因此在地层里出现最早的生物是f,B错误。
C.从图中得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f→b→a,f→e→d→c。
因此,在b和c二者中,与a生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b,C正确。
D.据图f→b→a比f→e→d→c的进化历程短,因此可推测,c比a高等,D错误。
故选:C。
【点睛】
读懂生物的进化树是解题的关键。
16.原始大气在当时的自然条件长期作用下,形成了()
A.简单的无机物B.复杂的有机物C.简单的有机物D.各种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详解】
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
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及雷电等自然条件在长期作用下,形成许多简单的有机物,C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可以借助于查阅相关的资料,来帮助理解地球形成的年限及当时的条件。
17.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是()
A.染色体B.细胞C.细胞核D.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基因,位于DNA 上,DNA位于染色体上。
【详解】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量分布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DNA可以分成许多小段,其中每一份就称为一个基因,所以基因是DNA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控制性状。
故选:D。
【点睛】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里。
18.下列哪项不属于无性生殖()
A.用马铃薯块茎来繁殖
B.枣树周围地面上冒出许多枣树苗
C.用茎尖来繁殖植物体
D.将种子种下去,长出植物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看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
【详解】
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选项A、B、C都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种子繁殖是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属于有性生殖。
故D是有性生殖。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对无性生殖的认识。
19.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为了生存,生物必须为食物和生存空间进行斗争
C.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D.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有利于生物生存
【答案】D
【解析】
达尔文指出,大多数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
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因此自然界中的生物,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在剧烈的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故选D。
20.下列属于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昆虫依次是()
A.蜘蛛和菜粉蝶B.蝗虫和蜈蚣
C.蝗虫和蜜蜂D.家蚕和蟑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
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详解】
A、蜘蛛是蛛形纲不是昆虫,既不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也不是完全变态发育,菜粉蝶是完全变态发育。
不符合题意。
B、蜈蚣是多足纲不是昆虫,既不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也不是完全变态发育,蝗虫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不符合题意。
C、蝗虫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蜜蜂是完全变态发育。
符合题意。
D、家蚕是完全变态发育,蟑螂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不符合题意。
所以,属于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昆虫依次是“蝗虫和蜜蜂”。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