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地理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精品教案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分布”和“城市分布”两部分,通过运用“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某区域人口、民族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学情分析: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地图,提问题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3.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城市分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
2.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照片导入——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一、人口分布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1图6-18,完成下列问题(1)计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
(2)与相比,东北地区人口减少的原因有哪些?(3)读图6-18,说一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²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合作探究:利用“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探究问题】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探究结论】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不均匀,中部和南部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北部和东部人口少。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闯关东”材料,了解东北地区近代史上东北地区人口的变化情况。
展示“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探究问题】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探究结论】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其中满族是东北地区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阅读图6-6、6-20,完成下列问题:1.“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找出鄂伦春族的分布地区,解释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理解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但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了解还较浅显。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2.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2.难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区域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分析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区域案例资料,如地图、图片、文献等;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3.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区域案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异,让学生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湘教版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东北地区案例进行分析,如三江平原的农业、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东北地区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或可持续利用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八年级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他们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识别和使用地图等地理工具。
2. 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普遍较高,对探索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特点充满好奇心。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锻炼。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图像、实例和互动交流来学习,对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有较高的参与热情。
- 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前进行测试和检查,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
4. 教室布置:
- 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划分为不同区域,如教师讲解区、学生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 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与东北地区相关的地图、图片和知识点海报,营造地理学习氛围。
- 设置小组讨论区,配备白板或黑板,方便学生记录和展示讨论成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 增加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地理现象。
2. 提前提供讨论主题的背景资料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和参与讨论。
3. 鼓励学生在课堂展示和小组讨论中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精品教案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学目标1.结合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2.用实例说明东北地区丰富的煤、石油、铁等矿产资源,发达的水陆交通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3.针对东北地区工业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教学重点结合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难点结合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过程导入:视频导入:董宇辉宣讲五常大米的视频。
你知道五常大米来自于那里吗?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农产品?新课讲解:一、农产品生产基地【自主学习】展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分布”、“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内容。
1.归纳东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哪些?2.结合所学,分析东北地区的小麦属于冬小麦还是春小麦?原因?3.归纳东北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有哪些?4.结合地图总结各种粮食作物分布规律?5.结合地图总结各种经济作物分布的规律?明确:粮食作物:玉米、水稻、春小麦和大豆。
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其中玉米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
经济作物:甜菜、花生、亚麻。
黑龙江是中国的甜菜生产区之一,甜菜生产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小组合作】1.结合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地形、水源、土壤归纳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明确: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黑土广布等。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7页中的“黑土地”材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密切关注黑土流失的问题,注重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明确:气温低容易出现冻害,但作物生长期长质量较好,少病虫灾害。
【练习】完成教材38页学生活动填表,表中数据说明了说明问题?明确: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全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重工业基地过渡:东北地区不但为我国粮食产业作出重要贡献,工业方面同样不可忽视。
最新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6第6章 认识区域:位置和分布》精品教案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东北地区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形与气候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引入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在哪里?以什么地形为主?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地理位置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活动读图6-1、6-2,完成下列任务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
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估算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活动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地形特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读图6-6,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读图6-5、6-7,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玲玲说,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
她说得对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阅读:“白山黑水”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阅读:东北地区的森林活动读图6-9、6-10、6-11,完成下列任务。
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图6-14、6-15、6-16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将上述三个城市按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
在上述三个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个?判断城市A、B、C的名称,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八年级第六章地理学教案

2、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WTO”代表的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安全理事会B东南亚联盟
C世界贸易组织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在长江沿江产业带中,其上、中、下游产业带的核心分别是( )
A重庆、武汉、上海B宜昌、长沙、上海
C重庆、宜昌、南京D武汉、南京、上海
4、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水土流失、土地沙化B流行病的防治
C资源的短缺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5、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 )
①达到发达国家水平②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③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④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学
教
反
思
2、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
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们要协调好与的关系,与的关系,与的关系。
备注
开篇可以回忆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地形、气候、资源等),然后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近年来自己家庭生活条件的变化情况,用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
合作
探究
展示
交流
1、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谈一谈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结合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谈一谈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学习
整理
熟读
记忆
反
馈
练
习
通过本章的学习,相信你一定更加热爱祖国,那么,就来试试你的了解吧
1、关于我国地理国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的自然灾害少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课 题
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课 型
新授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案_9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这一节用一课时讲授,本节的内容是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从本章开始逐步学习分析区域的具体方法,把区域分析深入到各个方面。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的区域特征,初步掌握了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需要把这些知识进一步迁移和深化。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国家和省区等地理位置特点,并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分析、评价。
2、根据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总结归纳地理特征。
3、利用图文资料分析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4、阅读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说出东北地区气温及降水分布存在的地区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小结东北的地形、气候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东北的自然环境,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由“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和几张图片导入新课《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先读P25阅读。
1、地理位置:出示6-1,6-2,完成活动题1、2,和P26 1、2、3.总结:1、范围:包括黑吉辽简称“东北三省”东北地区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2、绝对位置:(1)大体上位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3、相对位置:(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地理特征:读图6-6找出山脉、平原、丘陵,地形类型以上为主。
圈出几条河: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完成活动题1、2、3。
小结:地形以平原、山地、丘陵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是广阔的平原。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 认识大洲第六章 认识大洲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说明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用实例说明东北地区、黄土高原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构建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3.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成就,认识首都职能。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在四大地理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
教材中对北方地区的介绍采取了点面结合、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方式,重点从地形、气候、农业、人民生活等方面,勾画出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图景。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形成对北方地区的一个整体的印象,初步了解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做好铺垫。
首先让学生在地形图上识别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类型,并描述其地形特征;利用气候资料图分析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内部的气候差异,分析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存在的自然灾害,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中国地理区域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在北方地区内部的三大地理区域(华北平原、东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农业、工业差异学习中进行方法迁移,最后通过小尺度地理区域(北京)进行方法的深化。
其中既有区域学习方法在不同区域尺度的转换,同时区域发展理念也有所渗透。
三、本章学情分析新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习本章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联系必要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作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北方地区虽然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中国地理分区,但学生已经有了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既是对七年级下册世界分区地理学习方法的一个回顾,又为接下来继续学习中国分区地理作出示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二节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分布格局以及人口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发展状况,为深入研究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区域划分等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人口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尚不了解,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人口与城市分布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分布格局及人口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人口与城市发展问题,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分布格局。
2.难点:人口与城市分布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口与城市分布的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分析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实例,使学生了解实际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关于东北地区人口与城市分布的图片、数据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
提问:“你们认为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有何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人口与城市的分布规律。
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有何关系?”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东北地区人口与城市分布的因素。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主要介绍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工业基地和发展优势,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和发展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工业基地和发展优势,掌握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特点。
2.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2.图示教学法:利用地图、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三节的教学课件。
2.地图:准备东北地区产业分布图、东北地区示意图等地图资料。
3.教学素材:收集有关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实例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对东北地区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东北地区有哪些产业吗?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和图表,呈现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产业分布的特点,如重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设计:第六章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教学设计课例名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一、学情分析本节是继学生学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后来学习东北地区的产业,学生已经具备了对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理环境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储备,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本节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前几节学习所掌握的方法,并配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根据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的要求,结合闽宁中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项: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东北地区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及其布局特点。
2.运用资料学习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特点3.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阵型背景和战略转型4.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中关于位置与分布知识的学习方法,进而形成相关的地理技能。
三、教学内容《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中的第三节。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农业、工业在全国皆占据重要地位。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知识点: 1.农产品生产结构及其分布特点; 2.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3.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特点; 4.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阵型背景和战略转型。
四、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东北地区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及其布局特点。
2.运用资料学习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特点五、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东北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发展有利条件。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六、教学方法《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中的第三节。
学生已学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人口与城市分布。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区域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方法,所以在本节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产业布局的特点。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地区,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材料,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理解其在我国地理位置中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我国地理位置中的重要性。
2.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方面。
3.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材料,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东北地区的典型地理案例,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北地区的地图、图表等相关教学资料。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与东北地区相关的地理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东北地区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的特征。
(3)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体会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掌握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归纳、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提问:你知道下列图片描述的景观吗?它们位于我国哪个地区?(学生回答)明确: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它们都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今天,我们就走近东北地区,首先来看看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二、新课学习(一)地理位置提问: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学生回答)明确: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东北地区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其邻国、临省(区)和濒临的海洋。
2. 东北地区大约跨越多少经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学生读图讨论回答)3.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就是回答“它在哪里”的问题。
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如海陆位置等)。
读图,判断下面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绝对位置,哪一幅表示的是相对位置。
明确:1.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东、北两面与朝鲜和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濒临的海洋有渤海和黄海。
2.东北地区经度位置大约位于1180E至1350E之间,东西大约跨越17个经度;纬度位置大约位于380N至530N之间,南北大约跨越15个纬度,主要位于北温带(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简要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知道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河流分布概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4)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东北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东北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增强认识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三、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六、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展示反映东北地区地理特色的景观图片,东北三宝、三江平原、长白山天池、雾凇、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图片,使学生对东北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地理位置出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①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
②找出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及邻国、临海、邻省(区)。
③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④说一说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阅读“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老师进行指导总结。
二、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出示“东北地形图”,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
试着归纳东北地区地形分布的特征。
出示“沿东经125°东北地区剖面图”和沿“北纬45°东北地区剖面图”,学生试着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主要介绍了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划分和分布规律。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和地域联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理区域的概念与划分:介绍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划分原则和类型。
2.地理区域分布规律:分析世界地理区域的分布规律,以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为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
3.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介绍我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包括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子区域。
4.地理位置与分布: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和地域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区域的概念、划分和分布规律的理解仍较模糊,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我国地理区域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地理区域的概念、划分原则和类型。
2.掌握地理区域的分布规律,能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
3.熟悉我国的地理区域划分,了解各区域的特征。
4.能运用地理位置和分布知识分析我国的地域差异,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理区域的概念与划分。
2.地理区域的分布规律及其分析方法。
3.我国地理区域的特征及其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世界和我国典型地理区域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地理区域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绘制地理区域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区域的图片、地图、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问题及方案。
3.准备板书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目标一、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二、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重点)三、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难点)四、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黑、吉、辽三省的气候差异,分析东北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地理范围(一)省级行政区域单位:黑、吉、辽。
(二)面积:78.8万千米2,占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的8.2%。
二、地理位置(一)海陆位置:位于中国东北部,南部临渤海和黄海。
(二)纬度位置: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三)相对位置: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二、地形类型东北地区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
三、地表结构东北地区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一)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的低地。
(二)中间是山地和丘陵。
(三)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四、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降雪较多;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
纬度位置较高;靠近冬季风发源地。
为什么东北三省较为湿润?纬度高,受冬季风的影响大,年平均气温低,蒸发量小。
我国东北地区降雪多,所以屋顶坡度大,利于积雪滑落。
冬季寒冷,多风,因此窗户小、墙体厚。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学目标:一、运用图表认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二、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重点)三、培养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难点)四、培养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过程1.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区人口偏少。
受地形、气候、交通、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东北地区中部和南部多平原,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开发历史长,因此人口稠密;北部山地多,东部多沼泽,工业和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开发历史较短,因此人口稀疏。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是本册书的重点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区域的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知识性的内容,也有实践性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分析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不同,他们在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上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掌握区域的特征,能够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学习,增强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区域的特征,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2.教学难点: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区域的特征的分析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和区域的特征。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如经纬度、方位角等,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如城市、乡村、自然灾害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东北地区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形与气候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在哪里?以什么地形为主?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
活动
读图6-1、6-2,完成下列任务
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
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估算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活动
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地形特征
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读图6-6,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读图6-5、6-7,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玲玲说,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
她说得对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阅读:“白山黑水”
气候特征
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阅读:东北地区的森林
活动
读图6-9、6-10、6-11,完成下列任务。
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图6-14、6-15、6-16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将上述三个城市按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
在上述三个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个?
判断城市A、B、C的名称,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
由于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读图6-17,完成下列任务。
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长白山东南侧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而西北侧仅为600~700毫米。
议一议,为什么同一座山体两侧的降水量会有明显不同?
玲玲所在的一侧是山体的东南侧,还是西北侧?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教学反馈: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东北地区的人口以及城市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情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城市?它们分布在哪些地方?
人口分布
由书本P31图6-18,完成下列问题:
估算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分别约为1953年的多少倍。
计算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
读图6-18,说一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 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均匀
阅读:闯关东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阅读:旗袍与旗装
活动
读图6-6、6-20,完成下列任务。
(1)“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找出鄂伦春族的分布地区,解释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
(2)赫哲族是中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人是“住在江边的人”。
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句民谣来描述赫哲人的渔猎生活。
找出赫哲族的分布地区,讨论上述民谣表达的含义。
城市分布
1、交通运输
铁路占主要地位。
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
2、重要工业城市
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制糖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长春市中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工业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
冶金著称。
3、活动
(1)读图6-23,找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芬河、长春、吉林、图们、沈阳、大连、鞍山、丹东等城市,归纳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①举例说明哈尔滨市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②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教学反馈: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东北地区农业、工业的基本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东北地区的教学,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其矿产资源的分布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
1、活动
(1)你知道东北地区有哪些著名的农产品吗?请举例说明。
(2)图6-30至6-33所示的农作物,能在东北地区自然生长的有哪些?结合图6-28、6-29,说一说它们的主要分布地区。
2、东北地区以盛产玉米、水稻、春小麦为主。
其中以玉米种植发展最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
甜菜生产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活动
(1)计算下表,并分析计算结果。
(2)议一议,表中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重工业基地
1、活动
读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与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完成下列任务。
①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②说出哈尔滨、长春、沈阳的主要工业部门;想一想,这些工业部门的形成,与这些城市附近地区的资源状况有何关联?
③议一议,东北地区工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阅读:辽中南工业基地
沈阳是机械工业中心,鞍山和本溪是钢铁工业基地,抚顺是石油化学工业和装备制造基地,辽阳是化学工业基地,大连是综合工业中心和造船工业基地。
3、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转型矿区沉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瓶颈。
4、活动
(1)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发展问题,大家出了不少好主意。
下列建议是否可行,谈谈你的看法。
加大资源勘察力度、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发展观光旅游业、从工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型、提高资源开采加工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收集家乡的地形图、城镇分布图、工农业布局图以及相关统计资料,运用本章学习的方法,完成下列任务。
①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②归纳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③家乡的城镇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④家乡的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反馈:。